<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郑大一附院院史办</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巴丹弱水</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陈明望</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2024年5月10日</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4年,姜国城毕业于国立哈尔滨医科大学齿科医学部。1956年应河南医学院卢长山院长邀请,于1956年11月由哈尔滨医科大学来到河南医学院工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姜国城创建了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并任主任。1985年6月创建了河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任名誉主任。他是著名的口腔颌面外科专家,河南省口腔医学教育的创始人。</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郑大一附院功臣人物证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3.09.26)</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3年9月3日,姜国城出生在辽宁省庄河县大姜家屯一户富裕家庭。他的祖籍是山东省海阳县,早年他的祖父兄弟三人闯关东,来到了东北庄河县,在沿海地区无偿开荒种地,建宅筑院,娶妻生子,逐渐他们族家在当地形成了大姜家屯。祖父又开设了“恒顺德”小杂货店,收益颇丰。兄弟三人各家拥有约400至600亩耕地,生活蒸蒸日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父和他四叔在庄河县高级中学高中毕业后,都在邻村林家粉房小学(只有四年级没有高小)当教师。他从小在其父亲和四叔所在的小学班级里读书,父亲是他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1年,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2年,家乡沦陷。上小学二年级的姜国城从小就经历了日本侵略,东北沦为殖民地,在日寇铁蹄下奴役生活。父亲灌输他抗日救亡的道理,教育他长大以后要拿起刀枪奔赴抗日战场,他自幼就树立起了抗日救国的信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3年春,姜国城的祖父遭土匪绑架,姜家变卖家产凑齐五千两白银,赎回他祖父后,举家迁往庄河县城谋生。此后家道中落,生活每况愈下。众多族系孩子高小毕业后就退学谋生,上不起中学而中途辍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国城姥姥家也是从山东省海阳县闯关东到辽宁省庄河县的,在庄河县、东丰县一带开荒种地,拥有耕地数千亩。粮食收获后又购船只,自任船长海运粮食到上海贩卖。姥姥家在庄河县城开有商场,在安东市开有纺织工厂,家境殷实。姜家破落后姜国城就到姥姥家居住,并抚养长大。他在庄河县上高小和初中,及以后上大学费用,均由姥姥支付。</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姜国城哈医大留影</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国城从小生活在伪满洲国殖民统治下,目睹了列强对百姓欺侮。中国人不准吃大米、白面,吃大米白面会被判为“经济犯”,百姓苦不堪言。学校强制推广日语为必修课,上学不能学国语,在精神上进行奴化教育,校园里充斥着日本殖民地思想和文化统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姜国城考上国立哈尔滨医科大学齿科医学部。此刻,祖国山河破碎,国弊民穷。伪满洲国统治下的哈尔滨,广大爱国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方兴未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3年春,姜国城参加了东北大学生抗日救国青年挺进团,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抗日救亡活动。他一边求学一边坚持抗日宣传,投身于民族救亡。他与广大爱国大学生一道,以深植于血脉的民族信仰高声呐喊,唤醒民族之魂,掀起抵抗日本侵略,点燃中华民族的抗日烽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4年9月,姜国城哈医大毕业。毕业后他从哈尔滨来到奉天(沈阳旧称),在满洲医科大学齿科任助教,仍然逃脱不了伪满洲国的殖民统治。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百万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向侵华关东军发起进攻。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20日,苏军解放东北最大城市沈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战胜利,满洲国寿终正寝。满洲医科大学解体后更名中长铁路医学大学、铁路医学院,1946年又更名为国立沈阳医学院。</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大学时期的姜国城</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满洲医科大学是日本殖民者作为文化侵略手段在奉天开办的学校,职员、讲师、教授几乎全部是日本人。为了预防日本战败后学校日本教师和职员集体回国减员,导致学校运营困难或倒闭的危机,姜国城在该校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他动员了昔日哈尔滨医科大学同学,留日归来的李树堂等多名讲师来学校齿科任教,还动员了日本反战同盟松原教授留教,缓解了齿科教师荒,化险为夷使学校平安度过危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战胜利,意味着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人民不仅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更是民众的重生与希望。赶走了“东洋军”还没有过上几天国泰民安的日子,国共内战烽烟又起,东北也因此成为国共内战期间三大战役的首役战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辽沈战役打响,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解放军所向披靡。姜国城在华北局城市工作部共产党员李斐的领导下,与爱国教师、进步学生一起开展地下护校,选送自己中学和大学里政治立场可靠的同学去解放区工作或参军,策反参加过国民党的同学或朋友脱离国民党,弃暗投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中国医科大学奉命进驻沈阳,先后接收合并了国立沈阳医学院和辽宁医学院(盛京医科大学)。1950年1月27日,经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批准,成立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学院。军代表吴继任口腔科主任,当时有病床25张。在新旧社会制度更替中,姜国城矢志不渝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翌年6月1日,中国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了《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沈阳人民积极响应。姜国城在中国医大率先带头捐献个人全部储蓄及全部薪金,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姜国城的先进事迹被中国医大党委给予全校表彰,并记大功一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姜国城积极要求上前线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中国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决定在援华苏联专家西列布佐夫教授指导下,组成150张床位的战时口腔颌面头颈外伤病区,开展志愿军战伤救治工作,姜国城任该病区主任兼总住院医师。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姜国城业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后续的专业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项战伤救治工作,持续到朝鲜战争停战一年后结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1月19日,中国医大附属第一医院任命尚世民、姜国城任口腔科副主任。后因抗美援朝及院系调整等种种原因,中国医大口腔学院随之停办。</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年时期的姜国城</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10月,河南省会将由开封迁至郑州。在汴的机关、医院等省直单位都要随迁郑州。为了开阔视野借鉴外省先进医院建设的经验,为河南医学院迁郑建院规划设计做前期准备工作,河南医学院派出人员到华北大城市参观考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河南医学院一行在沈阳考察期间,卢长山(1916.08.24~1981.11.26,河北省吴桥县人)院长不慎遭遇车祸,口腔颌面部被碰伤,牙齿被撞掉,住进了中国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经该院口腔科姜国城医师治疗后创伤治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住院期间卢院长与姜国城相互交谈中获悉,1956年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已宣布停止招生“下马”了,该校口腔医学院院长和部分资深讲师、教授已经调离或重新安排工作。了解到姜国城在“抗美援朝”期间,跟随援华苏联专家西烈布佐夫教授,从事口腔战伤救治工作,具有丰富的战伤临床经验,备受军人出身,一心向往留苏未果的卢院长青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院长是一位1938年7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9月至1943年4月,分别在延安卫生学校和晋察冀白求恩卫生学校毕业,四野46军老卫生部长。他为自己没有能随志愿军46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而嗟叹惋惜。他对待姜国城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伤救治有一种特别的情怀,他认为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是理想信念最坚定的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院长的骨子里有一种崇尚留学苏联的渴望,在他家的抽屉里有一堆他写的俄语单词卡片,梦想着有一天能留苏。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破灭了他的留学梦。遭遇车祸结识了曾和苏联专家“并肩作战”的姜国城后,也许是出于情投意合的莫逆之交,也许是卢院长爱才若渴,考虑到河医附设医院还没有建立口腔科,缺少口腔专业的医师,即向姜国城发出请他来河南医学院工作的邀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国城面对中国医大口腔专业恢复招生无望,口腔科人员纷纷调出的尴尬处境,考虑再三最后欣然接受卢院长邀请,决定来开封到河南医学院工作。并于1956年11月办理完调动手续,1957年1月携家带口来到开封赴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1928年河大医学院成立之日起,到1953年口腔科门诊开设之前,河南医学院未开设口腔医学专业,相关口腔基础课程,分别由组织学、胚胎学、病理学、生理学、内科学、耳鼻喉科学馆教师代课。附设医院也未开设口腔门诊,牙病患者由耳鼻喉科医生代诊,可做拔牙小手术,治疗少数唇裂病人。口腔疾病由内科医生代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河南医学院附设医院开设了口腔科门诊,徐琬是当时唯一的口腔专业医师。1956年9月,四川医学院毕业生张世濬分配来院任口腔专业住院医师,又调配来1948年从军队转业分配到开封和平一分院(河医附属医院前身)的李玉珍,194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的闫瑞萍两位护士到口腔门诊任护士,形成最初很简易的口腔门诊,没有病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口腔门诊只有三台原始的牙科治疗椅,两台口腔科专用电钻,医院X光室有一台抗战胜利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1946年调拨的25mA牙用X光机,条件十分简陋。</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任命姜国城为口腔科主任文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7.08.29)</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8月29日,河南医学院发布(57)医干第196号文件,批准河医附属医院成立口腔科,任命姜国城讲师为口腔科首任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9月,口腔科承担医学系《口腔科学》的授课任务。当时没有正式教材,只好由姜国城,张世濬两位老师自行编写教材,铅印后发给学生。同年,陆续分配来中山医学院毕业生麦学铭、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生孙慧芝、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生刘学杰到口腔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名牌大学生骨干力量的增加,壮大了河医口腔科团队。在姜国城的摇旗呐喊下,开设了病床五张。先后开展了颈总动脉结扎术、上下颌骨切除术、面颌颞部巨大动脉性血管瘤等手术。在技工室条件简陋的条件下,开展了全口托牙和局部托牙等缺牙修复术。</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口腔科元勋在开封门诊楼前留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57.12.30)</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起:姜国城、张世濬、麦学铭、刘学杰、李玉珍、孙惠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麦学铭1958年下放到河南省博爱县许良地段医院后未再归河医,他和刘学杰曾在《中华口腔科杂志》1959年第2期上发表《舌颗粒细胞性肌母细胞瘤》(附病例报告)论文,此后就消声匿迹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贾佑民回忆,他1961年毕业分配到河医工作时,孙惠芝是带他的指导老师。她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师,1962年4月她去了武汉工作。</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开封时期附属医院门诊楼(1954)</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两张照片为同一座楼,该楼建筑于1953年。它是一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工字型门诊及外科病房楼(含手术室)。门诊楼正脊中央水泥雕刻的“门诊部”门匾,虽不及青石浮雕牌匾那样奢华,却是河医历史的沉淀与累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苏式建筑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风格并不气势磅礴,但它承载着几代河医人青春的记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楼房已显破旧,尽显沧桑,但却掩不住它的内涵。睹物思情,它使我们触摸到河医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历史的厚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此后,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右派斗争。深受卢长山院长器重的姜国城,被委任为附属医院外科、五官科“反右”运动大组长。在“反右”运动中姜国城坚持实事求是政策,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区别对待,保护了一批专家教授和教职工免遭不幸。</span></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开封时期河医口腔科人员名单:</b></h1><o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琬,医师, 1961年已经不在医院工作,其它不详。</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姜国城,讲师、科主任、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世濬,1933.12~不详,四川省灌县人,1956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曾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口腔系副主任,1987年调暨南大学医学院。</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麦学铭,中山医学院毕业,医师,1958年下放到河南省博爱县许良地段医院,其他不详。</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孙惠芝,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医师,1962年4月调离河医,去武汉工作,其他不详。</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学杰,1935.07~2016.08.28,河北省良乡县人,1957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曾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玉珍,1921.02~2010.08.18,山西省沁县人,1939年10月参加革命,1946年参军,1948年转业到河南医学院。护士、主管护师,1989年2月24日离休,享受处级待遇。</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瑞萍,1930.08.05~2016.04.05,河南省西华县人,1949年6月参加革命,1963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卫校。历任护士、护士长、主治医师,1989年2月24日离休。</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德民,1934~1966,河南省安阳县人,1953年参加工作。技士,因患肝硬化病医治无望,心灰意冷坠楼身亡。</span></li></ol>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7月,河南医学院告别了千年古城汴梁迁郑。河医迁郑后环境和医疗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口腔科门诊设在五一楼(门诊楼)三楼西半部,与皮肤科共用一层楼。口腔科病房也与皮肤科病房合用一个病区,设在六一楼(病房楼)东半部,称口皮科病房,床位由在开封时的5张增加到12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口腔科门诊旧貌换新颜,配备有升降式牙科治疗椅七台,捷克产当时最先进牙科综合治疗机两台,美国产牙科X线机一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口腔科门诊设有诊室四间,每间诊室配一把治疗椅。治疗室一间,配三把治疗椅。普通手术室一间,配牙科综合治疗机两台。手术室一间,配手术床一台。牙科技工室一间,高温铸造室一间,设备焕然一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9月, 河南省康复第五医院并入河医。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的原康复五院口腔科许静君(1934.04.15~,江苏省无锡市人)医师,并入河医口腔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跃进”是一个“人定胜天”的年代。1958年,《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大会会刊》(第119页)上,发表了武汉市中医医院刘达夫的《柳枝接骨初步总结》的文章。他在前言中写到:“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使每个人都能敢想、敢说、敢做,发挥每个人的积极因素及作用,来贡献人民事业。”于是,全国各地医疗卫生系统一哄而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柳枝接骨”的研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具传说,柳枝接骨的方法,是裁一段柳枝,剥去表皮,削成骨头的形状;然后将柳枝中间钻通成骨腔状,之后在柳枝骨两端和断骨的切面涂上热的生鸡血,安放在两段碎骨的切面中间,以代替被切除的骨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那个大跃进的浪潮中,煽起了中华大地的浮夸狂热。“捷报”、“放卫星”满天飞。当年流行的口号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受当时政治形势所迫,在河南医学院程鹰(1925.03~2003.02.01,河南省太康县人,1939年11月参加革命)副院长的领导下,我院骨科和口腔科在基础部病理教研室的协助下,也相继开展了“柳枝接骨”这项“科学研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国城带领口腔专业攻关小组,进行了两年多的“柳枝接骨”研究。实验结果证明柳枝会导致软组织感染化脓,柳枝不能变为骨组织。这种方法是非理性的,不科学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12月,全国又掀起了西医学中医运动,开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开展了拜师访贤,挖掘采集中医单方、验方,学习中医中药的群众性热潮。姜国城在这一时期,也开展了中药在口腔科领域的研究。《应用人参败毒散(以党参代替人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初步观察》、《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疼疗效初步观察》、《黄连素对某些口腔病治疗效果》等论文,发表在1958年《河南医学院学报》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国城毕竟不是圣人,他超越不了世俗的束缚。他又不是土著的河医人,他唯一的依靠也在“反右”运动中从巅峰跌落到低谷。形势逼迫他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推动市民口腔保健常识,关爱牙齿健康,姜国城带领全科同仁,开展了1000例牙槽骨、牙齿病变的普查。结合医疗系本科教育,编辑了《口腔颌面病学》教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9年9月,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的宫照仪;1961年9月,北京医学院毕业的贾佑民,先后分配到河医口腔科工作。1961年10月,河医为照顾夫妻分离,调来张世濬妻子罗全美(1956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医师来口腔科工作,增添了新生力量。同年宫照仪升任口腔科副主任,</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口腔科惜别合影(1961.08.19)</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2年8月,洛阳医学院被撤销,从洛阳医学院合并来张光炎教授和陈国华、汪承宗、黄本正、张广庆五位有实践经验的口腔医师,壮大了河医口腔科队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3年,汪承宗去北京进修整形外科8个月。1964年9月,张光炎倡导成立整形外科专业时,与汪承宗调离口腔科,去整形外科工作。1974年左右汪承宗调回口腔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口腔科学会成立,张光炎出任第一届主任委员。“文革”中医学会停办,1978年第二届委员会改选,张光炎任主任委员,姜国城、宫照仪任委员。1985年第三届改选,姜国城任主任委员,张世濬、许静君任委员。1985年第四届改选,姜国城任主任委员,石爱梅、刘学杰、陈国华任委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河医迁郑后的几年里,陆续有从北京、上海、四川等名牌院校口腔系毕业的本科生分配到河医工作。同时又合并和调入了河南省康复五院、洛阳医学院一批具有临床经验的教授、医师和技师,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口腔科无论从人员素质,业务水平,专科器械,设备都具省内领先地位。</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一楼前留影(1963)</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起:××、姜国城、贾佑民、张世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河医”品牌叫响中原,口腔科门诊量日益增长,病房床位也增加到了20张。1964年10月阎瑞萍护士长随本院同位素室的丈夫傅以新,支援甘肃嘉峪关核工业基地404厂建设后,由河南省康复五院并入的赵庆芳护士,接任口皮科副护士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60年代,看病到河医,已经成为河南老百姓的口头禅。在姜国城的领导下,开展了面颌口腔癌症的颈淋巴廓清术,颞进路开颅三叉神经节前纤维切除术,保存面神经的腮腺次全切术等。门诊手术室已满足不了口腔科全麻手术的要求,在七一楼(病房楼)四楼手术室,固定3室(大手术间)为口腔科专用手术室。口腔科达到建院以来的鼎盛时期,病房床位再次增加到28张,仍需加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护改医”后,赵庆芳副护士长改任医师,口皮科病房由米玉华升任护士长。1997年米护士长退休,李峰接任口皮科最后一任护士长。此时,口皮科病房其中口腔科占有30张病床,皮肤科占有20张病床。</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口皮科欢送阎瑞萍调核工业基地404厂留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64.10)</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排左起:米玉华、××、赵庆芳、××、肖文彤、王贵荣、焦金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排左起:××、徐正一、李玉珍、蒲梦麟、阎瑞萍、傅以新、姜国城、陈国华、××、××、张世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排左起:王桂芬、罗全美、许曼珠、××、张广庆、××、白尚武、××、××、乔耀芳、贾佑民</span></h1> <h1><b style="font-size:22px;">60年代调入、分配到口腔科人员名单(按到职时间排序):</b></h1><o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宫照仪,1932~不详,1951年10月参加工作,1959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分配到河医工作,后与妻子口腔科护士王贵荣调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贵荣,1938.10~不详,1959年来河医工作,护士。后调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贾佑民,1936.10~,江苏省丰县人,1961年9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河医工作。</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罗全美,1934.02~不详,四川省广汉县人,1956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1961年10月调入本院,80年代调暨南大学医学院。</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光炎,1911.05.29~2010.11.12,河北省磁县人,1938年毕业于华西大学医学院。1962年由洛阳医学院合并到河医工作,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国华,1933.07~2023.01.06,浙江省湖州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62年由洛阳医学院合并到河医工作,助教。</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汪承宗,1935.10~198?,上海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62年由洛阳医学院合并到河医工作,助教。</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本正,1934~不详,1962年由洛阳医学院合并到河医工作,助教。后调回原籍瑞安市人民医院口腔科。</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广庆,1938~不详,1962年由洛阳医学院合并到河医工作,技术员,因夫妻分离又调回洛阳。</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爱梅,1940.05~,河南省荥阳县人,1965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30期,毕业分配到河医。 </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焦学珍,1941.10~,1967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32期,毕业分配到河医工作。</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曾庆涛,1933.11~1983.05,山东省曹县人,1951年参军,1958年由河南省康复五院并入河医。保健科护士,口腔科技工室技师。</span></li></ol><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姜国城、刘学杰和宫照仪等人高瞻远瞩,瞄准国际医学前沿信息,牵头组织创办了全国较早的《现代国外医学》杂志,得到河南医学院程鹰副院长、河医一附院马驰(1921~2004.07.10,山西省神池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院长的支持并担任名誉主编。刊物上报省委宣传部,得到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宋玉玺(1918.05~2000.09.16,河北省临城县人,1937年12月参加革命)部长的批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10月,马驰院长调任安阳市副市长。翌年,文革开始,宋玉玺部长首当其中,是河南省最早被打到的“走资派”。程鹰副院长是河南医学院第一批被揪出的“走资派”,即 “二程一杜”。刊物支持者和名誉主编纷纷落马,导致姜国城等创办的《现代国外医学》杂志中途夭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川医学院出版的《国外医学》1974年5月创刊,中山大学附属三院出版的《国外医学》1974年创刊,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的《国外医学杂志》1980年创刊。而河南医学院1965年创刊的《现代国外医学》停刊后,文革结束后未能与《河南医学院学报》(季刊)1979年一同复刊,乃吾生之大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文革”前,河医的口腔专业无论是师资、教学、医疗和科研方面,以及完备的教学设施,已经具有雄厚的资源优势和师资力量。而医学院和口腔科都缺乏筹建口腔医学系的意识,让医疗系一枝独秀数十年。姜国城晚年痛惜,明明命运转折就在身边,但他没有抓住机会,白白错失良机,以致拖后20年之久才筹建口腔医学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革”是一个记忆中充斥着混乱与浮嚣的年代,也是一个令人不堪回首的年代。当红色风暴席卷神州大地的时候,河医乱象丛生,1968至1970年,把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合并为五官科。接着又出现了“医护合流”、“护改医”等倒行逆施,打乱了医疗秩序和医疗制度,仿佛一夜之间,“天翻地覆慨而慷”。</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口腔科在八一楼前留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60年代中期)</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排左起:××、××、××、许静君、罗全美、××、李玉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排左起:汪承宗、××、××、黄本正、××、姜国城、张世濬、张广庆、宫照仪、××</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遵循“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精神,面向农村,开门办学。医务人员分期分批上山下乡,到农村送医送药,防病治病。1968年12月全院大部分教职员工到鲁山县张良公社参加“斗批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造世界观,1969年6月返回。同期,技工室技术员张广庆因夫妻分离原因调回洛阳,技工室缺少技术员,保健科护士曾庆涛调技工室任技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后,中苏关系恶化,核战争的阴云笼罩着神州大地。为了防御一触即发的核战争,应付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突然袭击,中央决定战备疏散。10月底,姜国城携家眷随医学院下放到临汝县(汝州市温泉镇)温泉备战医院。戴着“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帽子的姜国城,被剥夺了为“贫下中农”看病行医的资格,分配在温泉备战医院负责打扫家属区卫生,包括家属区水塔上水、旱厕掏粪拉到外科许培钦管理的菜地沤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口腔科下放临汝县的还有陈国华(妻子张蕴平因孩子小未下放)、贾佑民、李玉珍。1973年10月底,在陈国华具体负责下,温泉备战医院开始分批回迁郑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把批林批孔运动当作头等大事来议”的社论,全国再次掀起了“批林批孔”运动,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把医疗、教学和科研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十年动乱,姜国城因个人的“历史问题”也难逃厄运遭受批斗。在“唯成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姜国城始终坚信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信自己历史清白。这一时期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和各种所谓“学术批判”,“开门办学”等,极大地制约了口腔科正常工作,学术研究也因此一度停滞不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口腔科分配来湖北医学院口腔系毕业生龚建民、冉炜来到口腔科任医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被迫中止十多年的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开始恢复,1979年12月姜国城晋升副教授。1981年出台一个新规定,凡是“文革”前担任科室主任行政职务的老知识分子,可以转评为正高职称,姜国城1981年5月晋升主任医师。1983年10月全国职称评定暂停,1986年恢复,同年12月转评教授。</span></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70年代分配到口腔科人员名单:</b></p><o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崔文光,1943.09~,河南省郑州人,1970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毕业分配到河医工作。</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龚建民,1948.10~,河南省唐河县人,1976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毕业分配到河医工作。</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冉炜,1952.12~,1976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毕业分配到河医工作。1983年9月考入中山医科大学口腔系研究生,毕业后留中山医大工作。</span></li></ol>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姜国城教授</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河医一附院“革委会”副主任兼“政工组”组长陈国华(脱产干部),向河南医学院“革委会”提出建立口腔医学系申请,未获批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革命委员会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各级政权的组织形式,简称“革委会”。1979年3月20日,根据省委组织部文件通知,撤销河南医学院核心组,成立党委。撤销河南医学院革命委员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责任制。撤销政工组,恢复院办和人事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省卫生厅老厅长杨龙鹤(1931.05.28~,河南省禹县人)回忆:“1959年1月他河医24期提前毕业分配到耳鼻喉科工作,同时兼任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皮肤科和妇产科党支部书记。1962年李志范(1926~2017.01.22,河南省宜阳县人)接任支部书记,大概1965年眼科、耳鼻喉科支部负责范围减小,杨龙鹤再兼支部书记,口腔皮肤单独成立支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革”初期,口皮支部工作不力,被党委撤销,并入五官科支部。“文革”中党的组织生活被迫停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1月许志毅(1927.07~ 不详,河南省民权县人)任五官科支部副书记、书记。1974年贾佑民任五官科支部书记,1977年10月李飞鹏(1931.03~不详,河南省巩县人)任五官科支部书记,1982年2月巩学彦(1934.11.11~2023.01.23,河南省内黄县人)任五官科党支部书记。1992年设立八个党总支,口腔科党支部重建,脱离五官党支部,划归外二党总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复出主持口腔科工作的姜国城主任,再次向河南医学院呈文建立口腔医学系的请示报告,经医学院办公会议决定,不予批准,驳回呈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国城在困难面前不气馁、不退缩、不畏难,遇到挫折迎难而上。他深谙官场之道,正面行不通就采取迂回之法,避开锋芒迂回取胜,往往是成功的捷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冬,他上访了河南省委主管文教的张树德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1922.04~1988.04.29,山西省灵石县人),详细汇报了创办口腔医学系对河南省医学教育的意义。陈述了必要性、可行性、师资力量、基本构思、具备的条件等理由,得到了张树德书记的认可和支持。当即批示河南医学院,省委同意建立口腔医学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国城把河南省委张树德书记批示信函,上交给河南医学院党委书记王健民(1915.08~2015.03.21,山东省曹县人),院长刘序宜(1924.08~2007.09,山东省茌平县人)。医学院党政领导转变观念,表示支持姜国城创办口腔系,即向河南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呈文申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了省委张树德书记批示的尚方宝剑,省教育厅一路绿灯。到了教育部又卡壳了,遇到了时任教育部黄辛白(1921.10~2008.02.29,江苏省嘉定县人)副部长签发的不予办理退回的公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国城面对阻力,遭遇挫折,他并不意味是失败。他坚信遇到困难不能退缩和放弃,只有那些坚持追求梦想的人,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取得成功。1983年春他决定进京面圣,向黄副部长陈述申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辛白这个名字并非大家所熟知,但提起他夫人水电部部长钱正英(1923.07.04~2022.10.22,上海人)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姜国城与黄副部长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历,两个人同是学者的价值观,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最终黄副部长被姜国城那份对教育事业坚韧不拔的执着所感动,采纳了河医开设口腔系的建议。当即电话通知高教司王金雷司长到他办公室,指示同意办理河南医学院筹办口腔系批文事宜。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3年9月25日,教育部下达文件,批准河南医学院筹建五年制口腔医学系,并拨给口腔系建设基金280万元。同时又争取到河南省计经委姚如学(1935.08~2023.01.04,河南省洛阳人)副主任批准,筹得省政府拨给建设基金700万元。</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成立口腔系筹备组文件(1984.07.25)</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7月25日,河南医学院党委扩大会议研究,同意建立口腔系筹备组,以加速进行建系工作。筹备组成员如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组长:姜国城(口外专业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副组长:张世濬(口外专业组) ,石爱梅(口内专业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成员:刘学杰(口外专业组),许静君(口腔正畸专业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9月,姜国城主编的《颌面口腔病学》一书,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7年5月,姜国城主审的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五官科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筹建口腔系需要大批教师,1982年至1985年,先后从湖北医学院口腔系(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分配来十余位本科毕业生,充实了教师队伍。</span></p><o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赵 丽,1955.09~,河南省灵宝县人,1982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口腔系。</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吴丽清,1957.07~,河南省荥阳县人,1983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口腔系。</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邢跃玲,1958.12~河南省开封市人,1983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口腔系,94年去美国。</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控宇,1959.12~,广东省梅县人,1983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口腔系,92年去美国。</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佩林,1960.05~,河南省平舆县人,1983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口腔系,1987年考入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硕士研究生,90年毕业后分配在北京解放军306医院工作。</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 剑,1961.11~,河南省郑州市人,1983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口腔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牙学院副院长。</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 华,1961.09~,河南省汝阳县他,1984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口腔系。</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江 杰,1963.12~,湖南省武陵县人,1984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口腔系。</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莫三心,1946.11~,四川省岳池县人,1970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口腔医学系,1985年1月调入。</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罗冬云,1945.12~,河南省郑州人,1970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口腔医学系,1985年1月调入。</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殷 勤,1964.06~,广东省人,1985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口腔系。</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郭留云,1964.10~,河南省密县人,1985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口腔系。</span></li></ol><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5年,为了配合口腔系的成立,在姜国城领导下口腔科模式按专业开始细化,分设四个教研室。口腔外科刘学杰任主任,口腔内科石爱梅任主任,口腔正畸许静君任主任,口腔修复贾佑民任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5年6月,河南医科大学增设口腔医学系。姜国城任口腔医学系名誉主任,张世濬、石爱梅任口腔医学系副主任(副处级)。利用河医大一附院口腔科现有人力资源和场所,在医科大学没有添置一间办公室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开始招生。至此,河南医科大学口腔系成为教育部批准六个省属医学院校口腔医学系之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口腔医学系要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实验课场所,目前借用口腔科只是应付招生的权宜之策。在选址问题上征求口腔科各专业组负责人的论证意见,一致赞同就近的方案。</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拟选址方案如下:</b></h1><u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主张口腔系建在河医大一附院院内,依靠一附院作为技术上的支撑。</span></li></ul><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建议得到河医大一附院院长郝泽民(1932.08.21~2001.08.14,辽宁省辽阳市人)、副院长李锦堂(1933.12.12~2023.01.06,河北省武清县人)的支持,河医大一附院与口腔系筹备组联合呈报校领导。</span></h1><u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选择金海区(1987年3月撤销)金海大道(大学路南路)以西,航海中路以南,郑州航空工业学校(航院)对面,征用小李庄100亩农田。理由是这里距离校本部近,交通便利。</span></li></ul><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口腔系的选址方案被校方否定,校方提议选择在邙山区(惠济区)南阳路北段老鸦陈乡。80年代中期郑州城市交通还不发达,公交车线路没几条,那时候私家车还没有出现,口腔科主治医师年龄普遍都在50岁以上,当时老鸦陈属于郑州郊外的农村地处偏僻,没有公交车,上班出行不方便,他们都一致反对选址老鸦陈,与校方产生严重分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6年12月8日,河医大四附院筹建处成立。1989年10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郑州市南阳路北老鸦陈乡一次性征地100亩,筹建河医大四附院。规模为500张病床,其中口腔医院为100张病床,五官科医院(耳鼻喉科、眼科)为400张病床。1991年3月,革化民(1951.01~,河北省新乐县人)负责筹建河医大四附院,并任党委书记兼院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口腔系建设基金使用上,姜国城要求专款专用,与河医大校方统筹儿科系教学楼、医学系实验室建设,宏观调控政策相悖,拒绝在该款项用途上签字,导致与校领导矛盾凸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国城是一个思维活跃,思想激进的人物。在口腔医学系申报成功后,他的思路就跃升到创办“河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计划的界面。畅想未来口腔系与口腔研究所协同发展,达到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信心满满,自信是成功的关键。他相信征途上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和逾越,采取边审批边建所的路子,打造口腔卓越。谁成想口腔医学研究所审批之路会如此漫长、艰难。1987年申报,1995年河医大领导换届后,1997年才获批准成立,并任所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批示白了头。换作心理素质不强大的人,早就放弃申请了。也许挑战会让生命长命百岁,赢得挑战生命会更加充满意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6年,63岁壮志未酬的姜国城,因年龄原因卸任口腔科主任,由陈国华继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7年,张世濬调离河医。翌年1月13日,巩学彦任口腔医学系副主任(副处级),仍兼五官科支部书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秋,河医大四附院开业,口腔医学系脱离河医大一附院代管,与口腔科分家。陈国华调任河医大四附院副院长、口腔医学系第一副主任(主持工作),带领莫三心、罗冬云、郭留云等一批专业人员告别一附院,调往四附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国城历尽艰辛创建的口腔研究所,由于口腔系与一附院分家,它就像童年时期的童话故事一样,慢慢地淡出人们视野,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里,成为姜国城余生最深的惦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3年3月4日,姜国城高教五级离休,享受厅局级待遇。</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姜国城工作照</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国城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尘世所扰。1979年他与“国务院批准首批授权硕士研究生导师”失之交臂,90年代初期又与“河南省优秀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缘薄分浅。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在追逐名利的道路上,多少人能做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惑。倚重名利是一种活法,淡泊名利也是一种活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同的是时代,不变的是情怀。几十年来,姜国城入党的愿望从未改变。不变的信仰,永恒的追求。任时光荏苒,任风月流转,然岁月依旧,初心未改,信仰不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8年7月1日,这是一个值得他一生纪念的日子,在建党77周年纪念日这一天,75岁高龄的姜国城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入党是他一生的夙愿,无悔的追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1年9月28日,河医大一附院一号病房楼投入使用,口皮科病房撤销,口腔科终于拥有了48张床位的独立病区。口腔科期盼已久,姜国城唠叨半辈子的愿望终于实现。尽管这时姜国城已经卸任15年之久,78岁的老人面对迟来的喜讯仍然感到欣慰。</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姜国城、张恩玲夫妻荣获建国70周年纪念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19.10)</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9年8月,姜国城和夫人张恩玲(1928.12.07~2021.03.26,河医大一附院主管护师,离休干部),夫妻双双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姜老先生百岁寿辰(2023.10.15)</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日吉星高照,迎来了姜老先生百岁寿辰。院庆会务组杨栋和南院区供应室护士长孙敏,代表郑大一附院建院95周年会务组;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党委书记王庆祝,代表口腔医学院;医学院学生代表,郑大一附院整形美容外科原主任刘林嶓教授等,一同出席了先生的百岁寿诞。共同祝福老寿星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并向姜老先生颁发了郑大一附院功臣人物奖杯、证书和奖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孙敏主持颁奖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日本侵略者侵占了我的家园,泱泱华夏大好河山被日寇践踏,还是大学生的您,参加了抗日救国挺进团,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当鸭绿江边炮声隆隆的时候,您捐献出自己全部的积蓄,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您肩负起了抗美援朝救治伤员的使命,堪称中国的脊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风雨洗礼,岁月见证。您赴中原大地,开创河医口腔医学,一路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奠基开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您一生悬壶济世,践行医者仁心,躬耕教坛,教书育人,仁爱修身,敬业求存。践行崇德、精医、博爱、奉献之精神。用爱和奉献,谱写生命华章。</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