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拳博物馆(一)

青山妩媚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太极</p><p class="ql-block"> 《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指的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北宋周敦颐、邵雍、朱熹等继承这一思想,并著书立说。太极思想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体现,对中国古代哲学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理根太极,具有刚柔相济、虚实转换、动静交互、轻沉兼备、呼吸自然等阴阳互化的特点。其按照五行采取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势步法;按照八卦采取棚、捋、挤、按、採、例、肘、靠八势手法,作为拳架基本动作;并以不丢不顶、柔中寓刚、无过不及为原则,创造了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技法。</p> <p class="ql-block">天下太极出河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伏羲氏</p><p class="ql-block">又作宓羲,史记中称伏牺,华夏民族始祖,三皇之首,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与女娲为兄妹,后结为夫妻,始生子民。他是网的发明者、瑟的创造者,教民"取牺牲以充庖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关于八卦的发明,伏羲氏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文献有关"河图洛书"的记载很多,众说纷纭。《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种'图'、'书'画</p><p class="ql-block">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易经》</p><p class="ql-block"> "河图"与"洛书"出现后,《易经》问世。易是变化,经为方法(或说经典)。《易经》即阐述变化的经书(易之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易经》,最初主要以图案和符号为主体内容,随着文字的发生和演化,才逐渐完善。原始易经主要由"河图"和"洛书"图案中的内涵规律演化而来,并逐渐形成八卦符号。</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太极</p><p class="ql-block"> ト子夏(前507年﹣前400年),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今温县卜杨门)人,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之一。</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魏文候听闻孔子学生子夏贤名于世,拜其为师。子夏感魏文侯之诚,遂临魏国西河,传魏文侯经书,礼乐之事,授其仁政爱民等为君之道,并以乐喻道,劝其躬行尧舜之志,亲贤臣,远佞人,谨慎自己的好恶。子夏临西河后,士人纷纷赶来求学,魏国因此学风浓厚,人才济济</p> <p class="ql-block">陈抟及其太极图</p><p class="ql-block"> 陈抟(871~989年),字图南,自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五代宋初人,道家学者。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把黄老清净无为思想、道家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等。曾创绘"太极图"、"先天方圆图"等一系列《易》图。</p><p class="ql-block"> 陈抟所绘太极图又称"天地自然之图"、"天地自然河图"、"卦气图",简称"先天图"、"太极图",最早载于明赵搞谦《六书本义》。</p> <p class="ql-block">周敦颐及其《太极图说》</p><p class="ql-block">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北宋思想家、哲学家,理学开山祖,其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承前启后。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言"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p><p class="ql-block"> 《太极图说》是周敦颐理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仅250余字,"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解化而生阴阳、动静相依而物极必反的深刻道理。</p> <p class="ql-block">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来知德(1526~1604年),明理学家。字矣鲜,别号瞿塘,明夔州府梁山县(今重庆梁平县)人。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完成《易经集注》,书中太极图以居中的黑白两条线代表原古太极图中的两点,中空以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知德太极图</p><p class="ql-block"> 白者为阳仪,黑者为阴仪,黑白二路,表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说明气机生生不息、循环不觉之理。</p> <p class="ql-block">太极馆与传统武术</p><p class="ql-block"> 武术亦称武艺、功夫,旧称国术,一般是指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积累了攻防格斗技术。进入阶级社会,武术得到飞速发展:秦汉有角抵、手缚、剑道等;两晋及南北朝流行相扑;汉唐兴武举,促进了练武活动;宋代武术渐以套路为主;元明清三代武术流派林立,竞相发展。</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时,陈王廷博采当时流传于世的众家武术精华,创编了太极拳。</p> <p class="ql-block">  传说炎黄时代,东方有个以野牛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别善于徒搏角抵,后人称其为蚩尤戏。蚩尤的角抵是一种徒手搏斗,包含踢、打、摔、抵、拿等多种方法,对后世对抗性项目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商周演武</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夏王桀、商王乙和辛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商周时开始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p> <p class="ql-block">《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p><p class="ql-block">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路。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圆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泪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p><p class="ql-block">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惨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颖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须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p> <p class="ql-block">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p><p class="ql-block">剑器舞</p><p class="ql-block"> 剑器舞是一种女子身着军装舞动剑器的舞蹈,舞起来,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势和浏漓顿挫的节奏。杜甫此行并序,说明唐玄宗初年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在内外教坊独享盛名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杜甫这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形象地说明了武术自产生时起,在具有技击功能的同时,其娱乐和观赏功能也备受世人青睐。</p> <p class="ql-block">温县出土唐代武士俑</p><p class="ql-block"> 武士俑:陶俑之一。秦、汉至唐代贵族墓葬中流行的陪葬品。用以显示死者生前的显赫地位。主要根据各时期武土的形象再加以一定的夸张而成,有彩绘陶或彩色釉陶制品。其形象的主要特点是全身甲胃,手执武器,怒目挺胸,威武有力。处于中华文明腹地的温县曾经出土唐代武士俑,说明自古以来温县境内即具有浓厚武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宋代民间武术社团</p><p class="ql-block"> 两宋时期,一些民间武术社团开始在乡村与城市相继成立,商业化的习武卖艺蓬勃发展起来,出现了大量的以练武卖艺为生的职业民间艺人,习练武术者日益增多。见于记载的有"角抵社"(相扑)、"锦标社"(射弩)、"英略社"(使棒)等。这些社团因陋就简,"自置裹头无刃枪、竹标排、木弓刀、蒿矢等习武技"(《宋史》卷191)。据《栋亭十二种都城记胜》载,民间武术社团在城市街头巷尾打场演武,十分热闹。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对练叫"打套子",有"枪对牌"、"剑对牌"等。</p> <p class="ql-block">角抵社与锦标社</p><p class="ql-block"> 角抵社:宋代民间相扑社团。宋周密《武林旧事·社会》:"二月八日为桐川张王生辰,震山行宫朝拜极盛,百戏竞集,如绯绿社、齐云社….角社。"《西湖二集·吹凤箫女诱东墙》:"角抵社跌扑争奇,雄辩社咸叫喳呼,云机社般弄躲闪。"</p><p class="ql-block"> 锦标社:一种以比赛射箭为活动内容的群众团体。宋周密《武林旧事·社会》:"锦标社,射弩。"《水浒传》第六一回:"拿着一张川弩,只用三枝短箭,郊外落生,并不放空,箭到物落……若赛锦标社,那里利物,管取都是他的。"</p> <p class="ql-block">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山东东牟(今莱芜)人。嘉靖三十四年调至浙江,任参将,积极抗御倭寇。他鉴于卫所军有不习战阵的弱点,恳请获准后亲赴"俗称漂悍"的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组织训练一支3000多人的新军。他治军有方,教育将士要杀贼保民,严格军事训练,"教以击刺法,长短兵选用";并将平倭战争期间自己练兵和治军经验作以总结,著成《纪效新书》。</p> <p class="ql-block">  《纪效新书》共十八卷,是我国古代军事学典籍中的名著。其中《长兵短用篇》、《短兵长用篇》,通篇着笔于运用阴阳变化的法则,论述长与短相互为用的关系。陈王廷创太极拳秉承《纪效新书阴阳变化的理念,吸收了《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三十二势拳法里的二十九势,并收到他的一百单八势长拳里,有懒扎衣、金鸡独立、探马拳、七星拳、倒骑龙、悬脚虚、丘列势、抛架子、拈肘势、一霎步、擒拿势、下插势、埋伏势、井栏直人、鬼蹴脚、指裆势、兽头、伏虎势、高四平、倒插势、小神拳、雀地龙、一条鞭、朝阳手、雁翅势、跨虎势、拗鸾肘、当头炮、顺鸾肘等。</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武术典籍</p><p class="ql-block">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各历史时期有关武术的经典著作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武术文化。中国武术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流派纷呈,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武术著作。</p><p class="ql-block"> 《剑经》:明俞大猷著,以阴阳变化法则揭示了转化刚与柔、动与静、先与后等对应因素的方法。提出了"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乘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以静待动,以逸待劳"等攻防制胜原则和方法。以上思想被后世拳家视为不传之秘。</p><p class="ql-block"> 《阵纪》:明何良臣著,分4卷,其中第2卷"技用篇"记述了射、擎、拳、棍、枪、笑、牌、刀、剑、短兵等武术。此书被收入《四库全书》。</p><p class="ql-block"> 《耕余剩技》:明代程宗猷著,有《少林棍法阐宗》、《单刀法选》、《长枪法选》和《蹶张心法》等4篇,主要介绍少林棍法的理论,并配有动作图解。</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武术典籍</p><p class="ql-block"> 《武备志》:明茅元仪费时15年,参考兵书2000余种编写而成,共分5部240卷,其中第84~92卷载有弓、弩、剑、刀、枪、钯、牌、笑、棍、拳等武术图解,并收录有戚继光、程宗猷的部分武术著作。</p><p class="ql-block"> 《手臂录》:清吴殳著,以精解枪法而著名。此书4卷后附1卷,除卷3的"单刀图说"和卷4的"诸器总说"、"叉说"、"狼笑说"、"藤牌腰刀说"、"大棒说"、"剑诀"、"双刀歌"、"后剑诀"外,均讲枪法,并附有图解。</p><p class="ql-block"> 《氏武技书》:清芪乃周著。全书共6卷,第6卷记述枪法、猿猴棒、双剑等器械练法,其余5卷均记述拳术和拳理。</p><p class="ql-block"> 《兵仗记》:清仁和王掉丹麓著,载于《昭代丛书》甲集卷47。此书记述有关戈、矛、殳、长戟、手戟、车戟、稍、蛇矛、剑、擎、伏、匕首、枪、刀、钯、叉镗、锤、棒、斧、鞭、锏、铲、狼笑、藤牌等各种器械的构造和用法。</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气功</p><p class="ql-block"> 气功指的是采用调身、调心、调息等法以炼养精、气、神而强身保健的一种自我身心锻炼方法。一般分为两大类:静功和动功。静功有坐、卧、站等不同姿势,以保持相对静止体态为特点。如内丹术、内养功、放松功等。动功以特定的肢体运动方式为主,如八段锦导引法、易筋经十二势等。气功锻炼有扶助人体正气、调整经络脏腑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黄庭经》是气功经典之作。陈王廷晚年"黄庭一卷随身伴",注重气功锻炼,结合导引吐纳,将气功对人体的作用与武术相结合,创编太极拳,使人在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加强柔化刚发的爆发力量。在锻炼时,要求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达到内外合一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气功</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即《老子》。中国气功学早期经典。道家经典。老子(约前580-前500年)所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p><p class="ql-block">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以治身与治国并重,而其要旨则归宿于治身养生。认为人秉元气而生,欲治身养生,必须爱精气,保神明,守静抱一,除去欲,使呼吸微妙,五脏不伤,而后复还性命,则久寿长生。《道德经》为气功学及中医养生学早期文献之一,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庄子》 </p><p class="ql-block">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后世称其为"南华真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被称为"老庄哲学"。庄子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又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p><p class="ql-block">《庄子》,庄子及其后学编著,又称《南华经》,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庄子》一书体现了庄子思想的朴素辩证法因素,而且阐述了气功重生养生的理论。</p><p class="ql-block"> 《庄子》的气功养生理论可分为四部分:运行真气的"小周天"功夫,心斋和坐忘两种静功练法,不以养伤身、不以利累形,幻想超越必然而获得个体生命的绝对自由。其目就是悟出人生最大的"道",就是通过学道而成为"真人",即真实的生命,真正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气功</p><p class="ql-block">《周易参同契》</p><p class="ql-block"> 《周易参同契》的书名,"周"指周代,"易"是变化,"参"是古文的"三"字,"同"是通的意思,"契"的含义是书契。"参同契"三个字合在一起,意思是三道会通的经典,所谓"三道",就是书中屡次提到的大易、黄老与炉火。</p><p class="ql-block">《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尊为"万古丹经王"。东汉魏伯阳撰。成书年代大约在126年至167年。魏伯阳名翱,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丰惠镇)人,生卒年限不详。魏伯阳在继承古人《龙虎经》的炼丹技术基础上,亲自反复实践,融会贯通,达到了当时炼丹水平的顶峰。千百年来,《周易参同契》一直被尊奉为炼丹(外丹和内丹,内丹即气功)的经典。《周易参同契》也被人们简称为《参同契》。</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气功</p><p class="ql-block">马王堆汉墓导引图</p><p class="ql-block">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帛画分上下4层绘有44个人物的导引图式,图傍注有术式名,部分文字可辨。其中涉及动物的有鸟、鹞、鹤、颤、猿、猴、龙、熊等八式,与五禽戏相近而缺鹿戏与虎戏。</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气功</p><p class="ql-block">五禽戏</p><p class="ql-block"> 五禽戏属导引范畴,中国古代体育锻炼的一种方法,由汉末医学家华佗首创。以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进行肢体活动,可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南朝宋刘晔《后汉书·华佗传》引华佗语:"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明正德末年(公元1565年)武状元罗洪先所撰《仙传四十九方》中,对五禽戏有着最早的绘画。</p><p class="ql-block">虎势戏,鹿势戏,<span style="font-size:18px;">熊势戏,</span>猿势戏,<span style="font-size:18px;">乌势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ZHONGGUOTAIJIQUANBOWUGUAN</p> <p class="ql-block">魏华存</p><p class="ql-block"> 魏华存字贤安,号"南岳夫人"晋代女道士。被上清派尊称为开派祖师,封为"紫虚元君"。其父魏舒官居司徒,崇尚玄学流派。魏华存"幼而好道,志慕神仙,味真耽玄,欲求冲举"。魏华存在道学、医学、养生学、文学等领域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她倾其一生,整理出了《元始大洞玉经》、《元始大洞玉经十二义》、《大洞玉经坛仪》;她提出的</p><p class="ql-block">"脑神泥丸中心说",与晚她1600年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相近。</p><p class="ql-block"> 魏华存《黄庭经》是气功学经典。她强调存思五脏六腑之神,形成合医学、仙道为一体的存想静功,成为静气功的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  《黄庭经》历来被誉为"寿世长生之妙典",为气功学重要著述。该书于魏晋之际为魏夫人华存从景林真人处取得秘藏草稿,撰为定本而流传于世。分为《黄庭内景经》和《黄庭外景经》。 《黄庭经》之书名首见于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葛洪的《抱朴子遐览篇》。书名中"黄庭"二字,梁丘子注:"黄者,中央之色;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修炼黄庭,"隐景藏形与世殊,含气养精口如朱",内视神象,含气养精,所以能宝其生。</p><p class="ql-block"> 《黄庭经》的精义有三:注重五脏</p><p class="ql-block">六腑,固精炼气;阐述黄庭三宫及三丹田与养生的密切关系;存思黄庭,炼养丹田,以积精累气为要旨,持行不怠为要诀。《黄庭经》以七言韵文形式,阐述人身脏腑及作用之大概,言五脏六腑各有司主之神,且彼此相扶朋助,以存养丹田,保气炼精。</p> <p class="ql-block">  《悟真篇》与《参同契》齐名,被道教推为内丹术之正宗。</p><p class="ql-block"> 《悟真篇》为北宋张伯端撰。张伯端(公元983-1082年),北宋时天台人,字平叔,号紫阳、紫阳仙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p><p class="ql-block">《悟真篇》全部由诗词歌曲体裁写成。</p><p class="ql-block">书中以"人生虽有百年期,寿夭穷通莫预知"等来说明光阴易逝,利禄无常,劝世人"修功积德,力行大道"。"学仙虽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强调惟有修炼内丹,才是唯一途径。并以"人人自有长生药,自是愚迷枉摆抛"等语来坚定修炼者的信心。最后阐述内丹修炼种种方法与要点,以为达到"玄珠成象,寿永天地"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书中概述丹功(即气功)的全过程,提出了"精、气、神"三宝的概念,否定外丹烧炼,阐发丹经要点。</p> <p class="ql-block">  十二段锦又称文八段锦或易筋经,是中国传统内功锻炼功法。由十二段动作组成,动静结合,静功锻炼内容包括入静、冥想等,动功锻炼内容包括坐式运动及自我按摩。练习十二段锦时要呼吸、导引、意念相互配合,动作柔和、自然,顺畅,形神兼备。</p><p class="ql-block"> "十二段锦"将医疗、运动、养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生命质量、完善生命状态为基本目标,提倡通过自我的运动、锻炼,来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这一养生思想,反应了中国传统养生道法自然、内外兼修的锻炼原则。</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中医理论</p><p class="ql-block">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静脉和络脉的合称,经是比较大的线路,洛是支线。经络在人体内自成系统,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它们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联系全身、运行气血的通路,纵横交叉,循行于人体内外、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级别、十五络脉、孙络、十二经筋及十二皮部等。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实践。</p><p class="ql-block"> 陈王廷结合经络学说创造了太极拳中缠绕运转的缠丝劲练法。太极拳中手与腿的缠丝劲有顺和逆之分,凡是顺缠劲都是从实腿的腹侧腰隙开始,凡是逆缠劲都是从背侧腰隙开始,并且主张行气运劲时注意经络穴位。</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中医经络</p><p class="ql-block"> 《黄帝内经》托名中华民族先祖"黄帝",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现存最早中国传统医学经典,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p> <p class="ql-block">  扁鹊(约前407﹣前310),姓秦,名越人。中医鼻祖。战国时期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擅长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p><p class="ql-block"> 扁鹊的医学成就,主要在经络藏象、四诊合参以及辨证论治与综合治疗三个方面。其中,在经络藏象方面,扁鹊提出病邪沿经络循行和随脏腑深浅</p><p class="ql-block">由表入里传变的理论。</p> <p class="ql-block">  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元化,东汉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县)人,著名医学家,有"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神医"之称。华佗有两大发明:一是麻沸散,可对病人全身麻醉后进行手术,减轻病人痛苦;一是五禽戏。五禽戏就是华佗根据人体经络以及脏腑和气血的功能,结合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特点,创编的一套对应五脏的医疗保健体操。</p> <p class="ql-block">李时珍</p><p class="ql-block">(1518-1593),字东壁,号濒湖山人。明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所著《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p><p class="ql-block"> 李时珍在中医经络方面的主要贡献是著有《濒湖脉学》和《脉学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共记述了27种脉象,在《脉经》24脉基础上增加了"长"、"短"、"牢"3种脉象。《脉学奇经八脉考》对每条奇经的循行和病等,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整理,并提出了个人见解。</p> <p class="ql-block">  杨继洲著《针灸大成》</p><p class="ql-block"> 杨继洲(1522-1620),字济时,祖籍三衢(今浙江衢州六都),明嘉靖、万历年间人,针灸学家。杨继洲重视经络,用于辩证;应用经络,以施补泻;依据经络,辨证取穴。他认为针灸一定要与经络理论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p><p class="ql-block">杨继洲著《针灸大成》,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针灸专著,一直被奉为针灸学者所必备之书。《针灸大成》集明代以前针灸文献之精华,并切合临床实用,资料丰富而珍贵,标志着中医经络学说走向成熟。</p><p class="ql-block">天圣针灸铜人</p><p class="ql-block"> 宋时期,针灸医官王惟一设计铸造铜人两具,被称作天圣针灸铜人,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354个穴名和657个穴位。天圣针灸铜人不仅是针灸医疗的范本,也开创了应用铜人进行教学的先河,成为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一大创举,在中医史上起到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儒家学说</p><p class="ql-block"> 儒家是中国学术思想中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儒家学说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身养性。在两千多年中,儒家学说为维护民族的统一、稳定社会秩序起着积极作用,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有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身为儒生的陈王廷,从小接受儒家教育,儒家学说深深影响着太极拳的内涵。太极拳对习练者的尊师敬祖、虚心受教等武德要求和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重意不重形等身心要求,就是儒家学说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儒家学说</p><p class="ql-block">儒家经典.四书</p><p class="ql-block">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代以《孟子》升经,又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淳熙年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 此后,长期成为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p><p class="ql-block"> 《大学》原是《礼记》的一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讲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儒家学说</p><p class="ql-block">儒家经典.四书</p><p class="ql-block"> 《中庸》原是《礼记》的一篇,相</p><p class="ql-block">传战国时子思作。内容上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提出"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p><p class="ql-block"> 《论语》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张侯论》和《古论》而成,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论谈,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东汉列为七经之一。</p><p class="ql-block"> 《孟子》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及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儒家学说</p><p class="ql-block">儒家经典.五经</p><p class="ql-block"> 五经是指五部儒家经典,始称于汉武帝时。即《诗》、《书》、《礼》、《易》、《春秋》。其中保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教科书,也被作为封建宗法思想的理论依据。</p><p class="ql-block"> 《诗》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儒家学说</p><p class="ql-block">儒家经典.五经</p><p class="ql-block"> 《书》又称《尚书》。"尚”即"上",上代以来之书,故名。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p><p class="ql-block">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是我国最早的史书。自汉以后,《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治国的"大经大法",又是科举取士 教科书,在历史上有着极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礼》也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西汉戴圣编纂,今本为东汉郑玄注本。有《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 学记》、《乐记》、《庸》、《大学》等四十九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p> <p class="ql-block">儒家经典.五经</p><p class="ql-block"> 《易》《周易》的简称,亦称《易经》。"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相传系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说明,作为占卦之用。《传》是对《经》最早的解说,包含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了"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春秋》编年体春秋史。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百四十二年,为今所传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和《穀梁》等三传。</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儒家学说</p><p class="ql-block">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学无常师,相传曾问</p><p class="ql-block">礼于老聃,学乐于芸弘,学琴于师襄。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 》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p> <p class="ql-block">  卜商(前507年﹣-前?),字子夏,卫(今河南温县)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称卜子。卜商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儒家学说</p><p class="ql-block">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p><p class="ql-block">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p><p class="ql-block">孟"。《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儒家学说</p><p class="ql-block">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赵国人。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天行有常,</p><p class="ql-block">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坚持"正名"之说,强调封建等级制,反对世袭制。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众农夫"等主张。著作有《荀子》。</p><p class="ql-block"> 《荀子》共三十二篇,汇集了荀子一生的思想精华,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理论、治学方法、立身处世、学术论辨、军事等诸多方面,反映了荀子的思想体系和特点。</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儒家学说</p><p class="ql-block">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p><p class="ql-block">思想家,政治家,广川(今河北衡水)人,儒学大师,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p><p class="ql-block">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p><p class="ql-block">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著有《春秋繁露》及《董子文集》。</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儒家学说</p><p class="ql-block">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世称朱子。徽州婺源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哲学</p><p class="ql-block">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唯心论的唯理论体系。朱熹理学一直为官方哲学,元代复科举后,朱学被定为科场程式,在明清两代被列为儒学正宗。</p> <p class="ql-block">综述</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发源地</p><p class="ql-block">陈家沟,原名常阳村。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人陈卜举家迁至温县常阳村定居,至清康熙年后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兴旺,常阳村易名陈家沟。</p><p class="ql-block"> 陈家沟位于河洛文化腹地,深受厚重历史文化的薰陶:村南,隔河相望有河洛交汇处以及伏羲画卦台;西南,80公里有古都洛阳,100公里有嵩山少林寺;村西,15公里有三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司马懿故里,70公里有龙马负图寺;西北,10公里有卜子夏故里,30公里有初建于唐代的慈胜寺,40公里有道教上清派祖师魏华存修炼得道之处阳洛山;村东,3公里有商王祖乙迁都中兴之地邢。</p><p class="ql-block"> 陈家沟周围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为太极拳的产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陈家沟民风尚武,数百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喝了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难";"上至哼哼,下至能能,大人小孩,都会扑腾"。</p> <p class="ql-block">伏羲台遗址</p><p class="ql-block"> 伏羲台遗址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期遗存,位于巩义市河洛镇洛口村东部台地上,相传伏羲在此"观河水东流,察明交替,思寒暑循环,构织八卦",据传说,伏羲氏曾在邙山山头观</p><p class="ql-block">望壮观的河洛交汇图,参悟出天地阴阳变化之理,而留下河图、洛书,演绎出先天太极图。俗称"伏羲台"。当今,从伏羲台上俯视,依然能够看到河洛交汇景象。</p> <p class="ql-block">河洛交汇</p><p class="ql-block"> 在邙山脚下雄浑的黄河与清秀的洛水相汇,一清一浊,泾渭分明。清</p><p class="ql-block">水浊流回旋激荡,雄浑壮阔,构成一</p><p class="ql-block">幅天然的太极阴阳图。离此不远的黄</p><p class="ql-block">河北岸,就是陈家沟。"太极"河,太极图,太极拳,中国古老的自然景观与太极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这就是太极拳诞生在陈家沟的最好注脚。</p><p class="ql-block">【河洛交汇图】</p> <p class="ql-block">慈胜寺</p><p class="ql-block"> 慈胜寺位于陈家沟西北30公里处,占地7000平方米,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元至元年间重建,殿、匾、画堪称三绝,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p><p class="ql-block">位。现存山门、天王殿、大雄殿3座建筑。大雄殿前的陀罗尼石经幢乃后晋珍品,是中国目前仅存的两座五代时期完整经幢之一。</p> <p class="ql-block">阳洛山</p><p class="ql-block"> 阳洛山位于陈家沟西北40公里处神农山一带。山顶峰的神农坛为神农、</p><p class="ql-block">炎帝的祭礼场所。据祭坛周围出土的元中统二年石碑《重修阳洛山记》载,</p><p class="ql-block">神农山山名始自炎农,从神农、帝誉、苟芒、夏禹直到周武王,都在此祭坛</p><p class="ql-block">举行过祭祀活动。东麓的"韬应庙"(俗称二仙庙)为道教上清派开派祖师魏华存修炼得道,撰写《黄庭经》之处。</p> <p class="ql-block">一带一路</p><p class="ql-block"> "一带一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唤醒和延续,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所蕴含的精神理想与融合中西文化、广纳八方精华的汉唐风度一脉相承。通过"一带一路",世界将感受到更加立体、鲜活、充满历史底蕴又与时代同步的中国传统文化。"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崇和向善的传统文化。这些理念将内化为中国的软实力,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传到海外主要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清代晚期,在杨露禅将太极拳带到京城之后,京城里的达官贵人利用外交、商贸的机会,将太极拳带出国外。这个阶段主要面向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传播。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许多拳师受邀前往国外传拳。许多外国爱好者前往中国学习太极拳。学成之后回国开办拳馆,邀请更多的中国拳师前去教拳,形成了良性循环。当今,太极拳已经普及到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不少国家建立了太极拳组织。太极拳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标识。</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申遗</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17日晚,我国申报的"太极拳"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该遗产项目自17世纪中叶在温县陈家沟村形成以来,世代传承,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个流派。该遗产项目现有80多套拳术、器械套路和20多种推手方法,其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也得到不断丰富,见证了人类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速结果宣布现场实时画面</p><p class="ql-block"> 太极季祖祠庆祝申遗成功现场</p><p class="ql-block"> 从陈家沟到全世界,太极拳的申遗成功更加坚定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对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具有重要作用,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深刻启示。</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祖祠庆祝申遗成功现场</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各级领导与太极拳</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和普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胡锦涛等领导人多次发表有关讲话和题词,推动太极拳的发展;刘少奇、温家宝等领导人身体力行,亲自参与太极拳活动。</p> <p class="ql-block">  1960年4月,毛泽东主席在《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提倡全民练习太极拳:"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p> <p class="ql-block">陈毅元帅在中南海打太极</p> <p class="ql-block">  沈钧儒狱中打太极</p><p class="ql-block"> 1937年,因"七君子事件"入狱的沈钧儒(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在苏州的监狱中晨起练太极拳。</p> <p class="ql-block">胡厥文太极照</p><p class="ql-block"> 《武林》杂志1983年第8期刊登的胡厥文(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单鞭拳照。</p> <p class="ql-block">伍绍祖为温县武术之乡题词:"拳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3年4月,时任国家体委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  王梦奎为太极拳题词:"寓静于动,以柔克刚"。<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9年6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  马忠臣为中国·温县第二届国际太极拳年会题词:"中华拳魂",<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3年7月。时任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span></p> <p class="ql-block">  徐光春为太极拳题词:"陈氏太极,文化瑰宝"。2006年12月,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p><p class="ql-block">任。</p> <p class="ql-block">  当代著名文化史学家、文学家、散文家、作家、我国当代著名理论家余秋雨为陈家沟题词:"中华大秘,藏于太极",<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5年6月。</span></p> <p class="ql-block">  蒋介石1934年为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题词:"锻炼身心"。</p> <p class="ql-block">现当代知名人士与太极拳</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发展到今天,参与人员之多、流传地区之广、影响之大,与众多知名人士的倡导和支持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1957年春,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派顾留馨赴越南河内,向胡志明(时任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传授太极拳。</p><p class="ql-block"> 《顾留馨太极拳研究》一书中,录入了顾留馨出国教拳日记﹣﹣在越南胡志明主席身边的日子里(1957年1月﹣4月)。</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先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4年</span>(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为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题词:"可以御侮,可以卫生,愿以此有百利而无一害之国粹为四百兆同胞之典型"。</p> <p class="ql-block">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2003年为傅公纪念祠题词:"武德足式"。</p> <p class="ql-block">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2009年4月莅临温县陈家沟,为太极拳题词:"动静之间含哲理,刚柔交替皆学问"。</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史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 近代以来,不少武术史和民族体育史研究者,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太极拳的起源和流布进行博考周证,成果丰硕。</p><p class="ql-block">唐豪【太极拳根源】</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根源》,唐豪著,1935年出版。唐豪(1897~1959),字范生,号棣华,江苏吴县人,中国武术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中国体育史研究的积极推进者。</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根源》论述了太极拳与《纪效新书》中"拳经捷要篇"里拳法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戚继光以前的拳法、戚继光当时的拳法、受戚光《拳经》影响的太极拳法、戚继光编《拳经》的缘由、戚继光的拳学标准等。书中认为,太极拳创始人为陈王廷。书后附有戚继光《拳经捷要篇》和三十二势长拳图势和要诀。</p> <p class="ql-block">顾留馨【太极拳研究】</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研究》,署名唐豪、顾留馨著。1964年出版。顾留馨(1908~1990),又单名兴,上海市人,著名武术家,对杨式和陈式大极拳及推手有很深造诣。1979年当选为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和上海市武术协会主席。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多次出任正、副总裁判长。</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研究》阐述了大极拳创始人陈王廷在研究整理武术资料方面的创造性成就:1.把武术和中国古代的"导引""吐纳"相结合;2.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圆活,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3.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4.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p> <p class="ql-block">陈洋岭【太极拳教材】</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教材》,陈洋岭晚年著作。陈洋岭(1892-1967),河南西平县人,少年时代起就喜爱武术,曾从吴鉴泉、杨少候等人学习太极拳。一生从事武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1928年出任河南省国术馆馆长,1939年任中央国术馆副馆长。赴台后,组织成立中华国术进修会,任理事长并亲自授国术。青年时曾专程至河南温县陈家沟考察研究陈氏太极拳。</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教材自序》有:"杨式、吴式、武式、郝式太极拳都由陈家沟传出。故陈家沟实为近代太极拳的策源地。但陈家沟的太极拳又为何人所授,尚难找出可靠证据。太极拳之源流在今日难以稽考。惟传自陈家沟,则为今日练太极拳人所公认。</p> <p class="ql-block">徐震【太极拳考信录】</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考信录》,徐震著。1937年出版。徐震(1898-1967),字哲东,江苏常州人,章太炎弟子。除研究经史、骈文、辞赋、诗词外,还致力于探索各派武术,我国早期太极拳史论家。先后从周秀峰、杨少侯、郝月如学习太极拳。</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考信录》分上、中、下三卷,上中两卷以考证太极拳史实为主,下卷以拳谱资料为主。徐震"博考周证,成此专书",指出太极拳出自张三峰、韩拱月、许宣平、李道子、殷利亨诸说"羌无故实,其为伪托,不待深辨"。</p> <p class="ql-block">【陈式太极拳】</p><p class="ql-block"> 《陈式太极拳》,沈家桢、顾留鑫合著,1963年出版。</p><p class="ql-block"> 沈家桢(1891-1972年),字维周,江苏南通人。自幼喜爱武术,曾先后向杨健侯、杨澄甫、陈发科学习太极拳,拳艺精湛,蜚声海内外。民国时期被推举为北平国术馆名誉董事长,1922年在东北曾授张学良太极拳。</p><p class="ql-block"> 《陈式太极拳》认为,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的著名拳师陈王廷。陈王廷是河南温县陈家沟人。本书较为详尽地阐述了陈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p> <p class="ql-block">  《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一文,康戈武著,2008年《体育文化导刊》发表,是康戈武许多太极拳历史研究文章之一。</p><p class="ql-block"> 康戈武,1948年出生,武术教育科研工作者,武术家。现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员,同时担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国际武术联合会传统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p><p class="ql-block"> 康戈武《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一文,分为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温县、附会张三峰(丰)和托名王宗岳皆无史据两部分。作者依据多年收集的早期太极拳文献、凭借学者们已有的考据和研究成果,对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进行了全面解读,进一步凿实了太极拳发源于温县陈家沟这一历史事实。</p> <p class="ql-block">  太极拳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是基于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以中正圆活为运动特征的传统体育实践。</p> <p class="ql-block">太極拳好</p><p class="ql-block">——邓小平</p><p class="ql-block">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六日</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源远流长、传承有序、拳理明晰、自成体系,是中华武术奇葩,民族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在家传拳术基础上,依据太极阴阳之理,汲取诸家武术之长,融中医经络学和导引吐纳术于一体,创编了太极拳。</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刚柔相济,内外兼修,老少皆宜。三百多年来,已由陈家沟陈氏一隅一家独得之秘,衍变成陈、杨、武、和、吴、孙等诸多流派,习练者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2亿多人,成为21世纪最受人们喜爱的健身活动项目。</p><p class="ql-block"> 二00六年,太极拳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二00七年,中国民协、中国武协分别命名温县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二0O八年,中国政府启动太极拳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p><p class="ql-block"> 二 O 二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 发源于陈家沟的太极拳,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p><p class="ql-block"> 中国太极拳博物馆分为两仪堂、四象堂、文修堂、三省堂四部分,全面展示太极拳的拳史、拳理、拳法。</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源远流长、传承有序、拳理明晰、自成体系,是中华武术奇葩,民族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在家传拳术基础上,依据太极阴阳之理,汲取诸家武术之长,融中医经络学和导引吐纳术于一体,创编了太极拳。</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刚柔相济,内外兼修,老少皆宜。三百多年来,已由陈家沟陈氏一隅一家独得之秘,衍变成陈、杨、武、和、吴、孙等诸多流派,习练者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2亿多人,成为21世纪最受人们喜爱的健身活动项目。</p><p class="ql-block"> 二00六年,太极拳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二00七年,中国民协、中国武协分别命名温县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O八年,中国政府启动太极拳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p><p class="ql-block"> 二 O 二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 发源于陈家沟的太极拳,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p><p class="ql-block"> 中国太极拳博物馆分为两仪堂、四象堂、文修堂、三省堂四部分,全面展示太极拳的拳史、拳理、拳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