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42期奶蜜盐留守儿童父母群分享主持词:</p><p class="ql-block">撰稿人:彭澎</p><p class="ql-block">【开场白】</p><p class="ql-block">每位父母都有机会成为最好的教育家。</p><p class="ql-block">孩子的快乐,只是因为你。阅读让生命更美好。</p><p class="ql-block">尊敬的主分享嘉宾、亲爱的全国各地的蜜友们,以及台前幕后默默奉献的奶蜜盐志愿者,大家晚上好!很开心我们相遇相知走进奶蜜盐读书会留守儿童父母共读群,这里是第42期线上分享会现场。我是今晚的主持人彭佩珍,来自湖南省会长沙。欢迎大家在美好、温馨、浪漫的周五夜晚一起共读思考、一起分享点赞!</p><p class="ql-block">说实在的,每次站在奶蜜盐留守儿童父母共读分享会的主持台前,我便会情不自禁地紧张,深呼吸再深呼吸,嘴里呢喃念叨:自然反应很正常的,文质老师也如此…哎,我这恐惧感已成身体的条件反射,即使有了几年的每周四、每周五分享体验和无数主持练习,这样的心理素质怕是难以拯救。不过,自学习了张文质老师的自嘲自黑加自嗨,我由“躲”“闪”“避”“让”抵触台前,渐渐“透”“显”“露”“表”习以为常,奶蜜盐读书会功不可没,而张文质老师的《奶蜜盐》开启我开始坚持重复的共读分享以及主持主理的读书生活方式,更是载着“把最好的共读方式献给一亿个珍爱孩子的父母”的“大我”为己任,传播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影响有使命感的父母,让美好梦想,因阅读而生。</p><p class="ql-block">今晚的线上读书分享活动,一共有四个环节,首先是刚才大家听到的会歌暖场,第二个环节是主讲嘉宾精彩讲座一小时,第三个环节是蜜友共读分享,最后是颁奖仪式。分享会预设主持人一名,整场活动时间限定在二小时以内。</p><p class="ql-block">现在请大家热烈的掌声响起来,美丽的鲜花送上来,隆重迎接今晚的三位主分享嘉宾闪亮登场!她们是来自广东的崔贞琼老师,来自河南的宋桂芳老师,和来自内蒙古的张瑞老师。</p><p class="ql-block">不得了啊这阵容!可谓天南地北精英荟萃,化大爱无疆关怀无限于一堂。</p><p class="ql-block">感恩老师们百忙之中莅临奶蜜盐留守儿童父母共读群,只为尽一份共读绵薄之力,去唤醒千万家庭,亿万父母,即可马上开始行动,关注关爱留守儿童,关注关爱儿童的生命健康和学习成长。</p><p class="ql-block">今晚诚邀到的第一位上场者是主讲嘉宾崔贞琼老师。</p><p class="ql-block">崔贞琼,是一位大学的心理学老师。家庭关系教练导师,亲子关系和青少年导师。全国第八届“教育行走”学员,第九期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线上)学员。她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学校工作十六年,热爱教育事业,喜欢学生工作。这位高知,对教育的理解education【艾菊克森】(音:爱到开心),希望一辈子与学生同行,陪伴成长,见证成长,愿以一生的努力阐释自己的名字:以坚贞之心,含蕴自然、社会的琼田玉露。</p><p class="ql-block">今晚她将带来主题是《共读共学共进步,成长一路是芬芳》让我们用最鲜艳的鲜花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崔贞琼老师分享。</p><p class="ql-block">听了崔贞琼老师精彩分享,相信会有极大收获。从崔贞琼老师的娓娓道来,我们的眼前展示出一幅幅她组建的大咖读书会那线上线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地活动场景画卷,仿佛置身于腾讯会议室里的热烈交流和微信群里踊跃地互动,最后心中合成的便是张文质老师的“奶、蜜、盐是可以践行的生命化教育”,不愧为一路成长一路芬芳,再次感谢崔老师内涵充盈干货满满的分享!</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分享嘉宾是宋桂芳老师。</p><p class="ql-block">我看了宋桂芳老师简历,知道了她是河南省封丘县冯村乡野城小学数学老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新乡市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新乡市名师,新乡市模范班主任。然而让我佩服的却是她之所以优秀的些许轨迹:你看,吴再柱老师的“三磨战队”成员、明霞教师成长联盟成员、秦望老师读书会成员、乔会龙全国德育网络工作室核心成员、全国第八届“教育行走”成员、张文质“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成员、新乡市韩勇玲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等等,这么多标签,这得有多强的学习力,又得有多大的毅力,才可坚持学习,坚持学习,再坚持再学习!今晚她分享的主题是:为什么孩子不会好好走路了呢?</p><p class="ql-block">掌声欢迎学习女神登场分享!</p><p class="ql-block">感谢宋桂芳老师精彩分享。我们总说要重视孩子的生命教育。说实在,我自己都有些懵懂,不知如何表达。听了宋桂芳老师分享,我似乎找到一个方法可学而至——她说,“现在的孩子看视频看的多了,看科幻,看穿越剧看多了,很多学生有种对生死无知的思想迷惑,人死了之后,只要我有足够的能量就可以复活 ,或者我可以投胎转世,照样可 以活在这个世上,照样可以和亲人、和朋友在一起,见想见的人,做想做的事 。</p><p class="ql-block">还有就是:乡村的孩子,父母离家,跟随着爷爷奶奶 生活。什么活不用干,在他们的溺爱关照下,孩子的应变能力,生存能力、辨别能力几乎为零。坐没坐相, 站没站相,走路总是怪样,竟然到了学校要升旗 ,想找几个护旗手都难。</p><p class="ql-block">下面压轴分享来啦!来自内蒙古的分享嘉宾张瑞老师,是一位院校专职心理教师,特别擅长用绘本疏导孩子,开解孩子心结。”请不要在‘我认为’的路上与孩子越走越远,便是张瑞老师今晚奉献给大家的生命教育大餐,掌声响起来,热烈欢迎优秀的张瑞老师分享!</p><p class="ql-block">“我认为……,你应该……,”这样的口头禅,我们都不陌生。张瑞老师回溯还原她在亲子教育中的种种令孩子难过伤心的场景,反思反省自己是:不合理信念实在太多了,脑海里的那个“我认为”的念头已经让我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忽略了孩子的学情,只是一味地提要求,做不好就指责。所以张瑞老师说,我需要改进的地方就太多了,一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二需要把“我认为”慢慢的改掉,换成“我发现”或者是“我看到”。三需不断要学习。原来最好的家庭教育竟然是家长自己改变。十几分钟的表述,却是一个母亲心路成长历程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家庭教育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他简单到只要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简单到每天和孩子吃三餐饭,简单到尊重孩子的生命;家庭教育也并不仅仅局限于父母,所有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参与和推动家庭教育的进步。</p><p class="ql-block">我们奶蜜盐留守儿童父母共读会,用爱与智慧点亮父母和孩子的心灵,您只要加入读,坚持读,分享读,就会收获生命的成长,有机会成为最好的教育家!</p><p class="ql-block">每一个奶蜜盐故事的浪花,都能激起一片紫色奶蜜盐海洋。当我们还在屏息聆听,用心感知,意犹未尽,时间就来到我们说再见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亲爱的蜜友,母性的满足,智性的启迪,灵性的激扬。无任您遇到什么家庭教育难题,我们读书会留守群始终陪伴着您,与您并肩而立!</p><p class="ql-block">再次由衷感恩夏校创建的这个平台;</p><p class="ql-block">感谢崔贞琼,宋桂芳,张瑞三位老师精彩分享;</p><p class="ql-block">感恩为留守群默默付出的所有志愿者;</p><p class="ql-block">更感谢感恩群里蜜友的热切陪伴和积极参与。</p><p class="ql-block">最后,热烈祝贺奶蜜盐读书会留守儿童父母共读群第42期线上分享会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下周五我们再见哦!</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是颁奖典礼。</p> <p class="ql-block">共读共学共进步 成长一路是芬芳</p><p class="ql-block">主讲嘉宾:崔贞琼</p><p class="ql-block">我在2022年5月15日组建了大咖读书会微信群,这个群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庭,成员只有57人,我每天都在群里分享我阅读书籍的内容或者家庭教育的内容,还有孩子学习大咖课程的内容。 </p><p class="ql-block">今年二月我在读书群里分享张老师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主要是文字分享,我还推荐群里的老师阅读《教师的使命》,推荐教育行走活动,推荐文质大课堂的课程。二月底我开始在群里预告我们三月读张老师的《奶蜜盐1》,三月六日我开始在我的大咖读书会分享《奶蜜盐》这本书,为了更好地交流分享,我不是在微信群里分享文字,而是每周三在腾讯会议上互动分享,我在微信群里发的通知是这样的:“我们一起共读《奶蜜盐》,腾讯会议互动交流计划: 3.6周三晚上7-8点,我们一起聊一聊1.我们自己的成长2.我们孩子的成长3.我们可以做什么。3.13主题:奶,3.20主题:蜜,3.27主题:盐。”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分享。 </p><p class="ql-block">分享期间我还举办了一次线下徒步活动,3月23日星期六邀请在佛山顺德的家庭带着孩子参加线下活动,在顺德容桂的大汕岛集合徒步,一共有11个孩子参加。</p><p class="ql-block">在每周三的腾讯会议线上交流活动,主要是共读共学《奶蜜盐1》的内容。我和家长交流的内容是:</p><p class="ql-block">1.我们自己的成长</p><p class="ql-block">2.我们孩子的成长</p><p class="ql-block">3.我们可以做什么。</p><p class="ql-block">父母最需要改变的是:以为只要生下孩子,自己不需任何学习,就“天然”地有权利、有能力教育孩子。成为学习者,与孩子共同成长才是为人父母的通行证。</p><p class="ql-block">张文质老师说:你每天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慢慢地,你就会有一张什么样的脸,是孩子塑造了我们的面貌。 和孩子的关系越亲密、越自然,你对他的影响就会越广泛,你能够改变、改善、帮助他的地方也就越多。另外,这样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不但是你在改变着孩子,孩子也在改变着你 ,潜移默化,潜滋暗长。不但眼睛骗不了人,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连人的面貌、神情也骗不了人。人的面貌、神情也是一种文化,是人内心状态、教养状态、生活状态的呈现。可以说,如果孩子成长得顺利,父母的神情中就会少很多的焦虑和疲倦;孩子的性格越是平和,父母的精神状态也就越是从容稳定。</p><p class="ql-block">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他也是为我们自己的改变而到来的。首先我跟家长分享了我自己的成长故事:我是2017年开始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2018年开始专业化、系统化学习家庭教育课程,我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重新回顾自己的童年,我也在回顾自己一路的成长,也在疗愈自己,我跟大家分享我读过的有影响力的书,比如《唤醒半睡的自己》,分享自己参加的个人成长工作坊,分享自己学习后写的心得体会,比如有一次我分享的感悟让很多人有共鸣:如果生命是一段已知的历程,一路走来会是多么的无趣;幸好生命是一段未知的旅程,一路探索才会鲜活和有力。虽然前途不可预期,让你心中也许有些恐惧;幸好前行总有力量,让你心中生出许多勇气。如果有索道让你直达目的地,即使到了也会索然无趣;幸好你坚持一步一个脚印,让你的迈步有了分量和意义。虽然前路告知不会有风雨,但也不会像你想象中那么如意。即使你不会得到满天星光的惊喜,万家灯火也会闪耀出你心中的得意。攀登高峰带来一次成长的极限体验,一阵风吹来似乎知晓你心中的惬意,此时才你终于明白上天美好的用意,原来成长之路是如此独特而又美丽。不管今后你还会有何种际遇,请回归对生命的相信和好奇。</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分享讨论:为什么要做学习型父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有感情、有理性、有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无论将来从事怎样的工作,都会有成就感,有幸福感。而一个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最初是在家庭中培育的。被父母认可,生发了成就感;被父母接纳,滋生了幸福感。那些与父母关系和谐的孩子,即使一生平凡,依然幸福满满。那些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孩子,即使成就斐然,依然充满遗憾……成功,是大众的定义;幸福,是自我的感受。你成不成功,别人可以看得到,但你幸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而幸福感,是在关系里产生的。</p><p class="ql-block">做一个学习型父母,通过我们的努力学习、成长和觉察,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发生改变,孩子的行为模式随之就发生改变,亲子关系将会越来越和谐。“懂孩子,给予孩子有效支持”,父母学了才能会,会才能教(正向引导) 。</p><p class="ql-block">针对孩子的三大需求,我们每周三聊我们自己的成长。孩子的三大需求:父母相亲相爱、父母各自活得好,懂孩子并给予有效陪伴。</p><p class="ql-block">一、我们聊婚姻:</p><p class="ql-block">(一)你认为婚姻是什么?婚姻的意义:不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而是奔赴一场灵魂之约,帮助对方完整,也让自己升华,完成生命中的成长课题。婚姻中的两个人就像两个太极图,被不一样的部分吸引,被吸引的部分正好是自己未活出来的部分。因相异而吸引,因相同而冲突。先让自己完整起来,才会发现对方的完整。我抗拒对方的部分,我自己也有。我看到了完整,我才欣赏另一个人的完整。婚姻就是从“我”和“你”走向“我们”的过程。婚姻就是道场,就是修炼的过程,先完成自己的成长,才会接受对方。不要把家当成了战场,如果只是为孩子而活,彼此还未真正成长。</p><p class="ql-block">(二)婚姻的考验是什么?婚姻的简单三问:谈不谈、结不结、离不离。答案只有一个:成熟度婚姻与恋爱是两回事,是两套不一样的价值观。不会游泳的人,换游泳池是没有用的。如果婚姻关系不好,重点不在于离不离,而在于在关系中你是否有成长。婚姻是给心理成熟的人准备的,一个不成熟的人是没有资格走进婚姻的。不懂就会痛。痛,是成长的动力,</p><p class="ql-block">(三)解密婚姻之--最动荡的信念1.托付心态案例分析结婚后,王子没有了,公主也死了2.应该如此案例分析婚姻是过两个人的日子,不是为了孩子过日子。有了孩子,少了或是没了两个人的互动。高考后离婚率很高。有的人为了孩子维持一段痛苦的关系,忍到孩子18岁后离婚。3.逃避遇到麻烦就离婚,不想去面对。你可以离开Ta,但你离不开自己啊,不要把逃离当做解决方案。4.投射与拯救Ta很可怜,我来拯救,这样的婚姻关系不会太长久。不要把原生家庭的关系带到婚姻关系中。你居高临下拯救一个人,就会有指责和说教,对方就会有对抗。婚姻是共创,不是拯救。婚姻是平等的关系。婚姻,不是两个人就一定幸福,一个人不一定不幸福。如果离开对方,你过得更幸福,你可以选择离开。如果离开对方,你过得更加不好,说明你需要成长的,长大了再决定是否有力量做出决定。用单身的勇气活出两个人的幸福。</p><p class="ql-block">二、我们聊孩子</p><p class="ql-block">1.你知道孩子最在乎的是什么吗?</p><p class="ql-block">作为孩子的父母你真的懂自己家孩子吗? 说出3种孩子最喜欢吃的食物 说出出孩子最热爱的3件事或者爱好, 说出孩子最好的3个朋友的名字父母做得好不好,只有孩子说了算。把答案给孩子看,看孩子给你打多少分</p><p class="ql-block">2.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和觉察。我们探讨和分享:养育孩子你最大的困惑和烦恼是什么?</p><p class="ql-block">3.我们一起读诗歌(1)《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2)《牵蜗只一牛去散步》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为人父母的我们需要拥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成长,给到他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奶蜜盐1》书中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本质上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p><p class="ql-block">共读一本书,是共创式阅读,每周相聚,互动交流,思想碰撞,一起讨论。不是在于“读”,而是在于“行”。</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践行,有空就在微信群里分享心得体会。微信群里的分享:</p><p class="ql-block">(1)孩子所需要和渴望的最重要的食物是无形的。孩子需要喝水、吃东西--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孩子需要有地方睡觉,有衣可穿--满足他们的身体需求。孩子需要温暖的爱和积极的话语--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大多数父母关心孩子的客观需求,但只有少数父母意识到孩子的主观感受--需要无条件的爱、安全感、归属感、接纳,积极的肯定、赞扬、信任和尊重。尽管身体需求是生存的基础,但心理健康是生活的前提。没有“精神食粮”,我们的身体可能继续运转。但我们的心“无法存活”。心若无爱,就像花无水分,没有情感食粮,会导致缺乏安全感、平静和幸福,慢慢地逐渐从内凋零、死亡。</p><p class="ql-block">(2)父母允许孩子越平凡,孩子则会越非凡。绝大多数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会优秀,所以他们督促孩子要更努力,更勤奋,他们想让孩子爬得更高,打败他人。只有很少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已经很优秀,所以他们不断肯定孩子的现在,期许孩子的未来。他们想让孩子更好成长,打败自己。前者基于社会来定义优势--以金钱、名誉和地位为准,而后者基于自身来定义优秀--以生活满足感、自我成就感和存在感为准。相信“眼前孩子”而非“未来能力”的父母会让就会让孩子做自己,探索自己,而非苛求孩子成为他人,与他人竞争。孩子得到许可,有时间做平凡的自己时,他们很容易很自然就变得非凡,实现自己的潜能,成为最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3)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翻版。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当我们总是羡慕别人家孩子的时候,有没有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无论是荷花定律、竹子定律,还是金蝉定律,他们都有共同的意义:成功,需要厚积薄发。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让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所希望他成为的样子。</p><p class="ql-block">(4)孩子们的幸福感,大致来自四个方面:感觉自己被爱着的时候,感觉自己被需要的时候,感觉自己有用的时候,被肯定和表扬的时候。如果你想让孩子感受到幸福,不管你是父母,还是老师,你只需要——让ta感受到你的爱,让ta知道,ta对你来说很重要,当ta有小小进步的时候,鼓励ta。孩子们的幸福感,就是这么简单。</p><p class="ql-block">(5)根据美国教育家Michele Borba的自尊理论,建立自尊感的元素包括以下5点:1.安全感:即身心、情感都感到舒服,以及有受保护的感觉,能够信赖别人,而且不会对将来发生的事情感到忧虑。2.独特感:感到自我是独特的,而且知道个人的价值,清楚知道自己在现实中的特性、角色等。3.联系感:即社交能力,在人力关系方面感到被接纳、认同、欣赏以及尊重,并有归属感。4.能力感:对于自己能够完成的重要的事情感到自豪,并有成功感,觉得自己有效率有能力。知道自己的强项之余,也能接纳自己的弱项。5.方向感:人生的方向,有生命的目标及推动力,有定下实际、可达的目标而建立自信,同时意味个人决定引致的后果负责。</p><p class="ql-block">(6)真正的教育,不是牺牲所有时间和精力陪着孩子,而是我们用心生活,活出自己。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灌输给孩子什么,而是孩子能从我们身上看到什么样的活法。我们热爱生活,孩子也会过得丰盛,我们懂得生活,孩子也会努力绽放。所以,让我们活出生命的美好,做好孩子的榜样!让我们一起守护孩子的童年,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孩子不会好好走路了呢?</p><p class="ql-block">分享嘉宾:宋桂芳</p><p class="ql-block">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的热词,比如“内卷”,内卷的结果就是把本来该慢的事情,不由自主的“快” 了起来,那么快的结果就是违背生存发展规律,而导致的“畸形儿”,“空心病”,“玻璃心” 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我现在很是感叹,我们的学生 ,健康吗?前些时日,学校四年级的一名学生 发生一件事。一个正常的人,却做出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也真是怀疑他的智商有问题。他的 同伴告诉说:“如果你把庙里的大佛砸了, 就可以通往游戏王国。"对于这样低级的建议,一般人是不会相信的,但是这个学生真的就相信了,也是真的 去把大佛砸了。后来,庙里主事的人,发现大佛被砸以后,通过调取监控找到了这位学生,通知本人及家长解决问题,结果并赔付1000元钱 。先不说孩子到家以后,会不会挨揍这件事,如果这个孩子被蛊惑有关生命的事情,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家长连打的 机会都没有,那才是一生的伤痛。现在的孩子看视频看的多了,看科幻,看穿越剧看多了,很多学生对于生死是懵懂的 ,在他们的意识里,有种对生死无知的思想迷惑着,人死了之后,只要我有足够的能量就可以复活 ,或者我可以投胎转世,照样可 以活在这个世上,照样可以和亲人、和朋友在一起,见想见的人,做想做的事 。有一天语文老师上课,可能讲到有关生死知识。有个男孩对老师说 :“ 老师你死死看看呗。”老师一听这话气不打一出来 对学生说:“你咋不死死看 ?” 学生又说:“老师我还年轻,万一活不过了,有点亏,老师你年龄大了 。不那么 亏。”他所说的“万一”也恰恰说明了对于死的无知和迷茫,害怕死,又觉得死的 神秘。现在的教育绝大多数都是只追求高分数,而不注重孩子的身心 发育。孩子的应变能力,生存能力、辨别能力几乎为零,特别是 我们乡村的孩子。父母离家,跟随着爷爷奶奶 生活。什么活不用干,在他们的溺爱关照下,一个个长的歪七扭八,却从没有认识到 孩子未来的严重性。我们班23个学生,男生12个,女生11个,让他们在正规场合,能大大方方走路的 ,几乎为零。只要和老师说话,或者进办公室,总是用两只手使劲捂着下巴,脸颊,男生是 这样,女生也是这样。走起路来各式各样,他们是平常说的坐没做相样, 站没站相。如果一起出动,真的犹如一群 怪物。因为我们是六年级,有一天,校长让我们班带头升国旗,这也是我来到这个学校,接这个班第一次升国旗,也是进行的最 庄严的活动。升旗 总要有升旗手,总要几个护旗手吧。在这23个学生中,我们在操场选拔,竟然找不到一个正常 走路的学生。当时真的是很懊丧 。我们做老师的,做父母的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呢 ?《奶蜜盐2》中第一个问题,身心发育, :让孩子成为正常的人。让我们的教育还原到生活,还原日常,也许只有还原到我们的童年,我们更了解孩子, 才能做到真正的教育。 个人简介:河南省骨干教师,新乡市名师,新乡市模范班主任,第八届“教育行走”成员,吴再柱老师的“三磨战队”成员,乔会龙全全国德育网络工作室核心成员,“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成员。新乡市韩勇玲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p> <p class="ql-block">请不要在“我认为”的路上与孩子越走越远</p><p class="ql-block">分享嘉宾:张瑞</p><p class="ql-block">我认为……,你应该……,但是却……所以,我很生气,对你发了火……我常重复着这样的模式,在发火和后悔中一次次的让孩子难过、伤心。</p><p class="ql-block">一年级的女儿刚开学,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努力和锻炼,这学期明显地适应节奏了,不再每天上演催磨大战了,彼此之间的火药味少了不少。但是,也许这只是表面现象。</p><p class="ql-block">这得从几道数学题开始说起。</p><p class="ql-block">“数学多重要啊,培养逻辑思维,为其他学科奠定基础,有多少学生因为数学学 的不好导致其他科目和成绩受到影响。”这一点我们是再清楚不过了,所以我希望我女儿数学能好点。</p><p class="ql-block">当然只希望是不行的,还得行动呀。刷刷题吧!上学期忍了一学期,这学期终于找到了一个给她布置题目的理由。理由很简单,就是和朋友聊天时她的感慨:“想当初为了孩子快乐成长,我是一道多余的题都不给布置,后来上了初中了,想让孩子多做两道课外题,简直难于登天。早知道如此,我就应该从小让他做课外题了。“我一听,有道理!于是我立刻购买了一本数学练习册,做起来吧!为了不让女儿太过反感,我们约好每天做两道题。这一开始做题,就暴露出问题了。</p><p class="ql-block">比如这道题,女儿的第一次答案是这样的:她横着画了一条线,认为这样就对了。我不明白她为什么会这样剪。我告诉她错了,这样不对。她改,怎么改呢?横着不行就来竖的。于是就成了这样。这怎么能拼成一个圆呢?我认为即便她不知道怎么剪,但是她是能够判断对错,既然能判断,怎么还能画出来这样的答案呢?于是我就开始发火了:“你读题了没?你这样剪开能拼成一个圆?你能不能动动脑子?”</p><p class="ql-block">噼里啪啦一顿输出,结果越说越生气。再看女儿的表情,已经是呆滞状,满眼噙着泪水,想哭又不敢哭,想说又不知道说什么。这时候的我,开始后悔了。我只好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我说明天妈妈给你打印出来,你再好好剪一剪。</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打印出来,把图拿给她。我认为“这回都有图了,应该能做出来了吧!”满心期望的看着她拿起剪刀。刀起刀落之间,我的小宇宙也被点燃了。居然还是昨天的画法,横的一剪刀,减掉了,不行,换一张纸,再来,竖的一剪刀!我问她:“昨天这两种做法不是错了吗?为什么还要再剪一遍?有什么用?”女儿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我看着仅剩的一张图纸,心想,就这一张她能做出来才怪,果然,两剪刀下去,和圆没有半点关系!气得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到目前为止,这一道题已经让她挫败了五六次,让我发了两次火,她哭了两鼻子。</p><p class="ql-block">我一看,看来确实不会,那还是我给她讲讲吧。一开口,我发现,我知道怎么做,可我讲不出来,最后,我们只能草草收场,她看着答案喃喃自语:“我怎么就做不出来呢?”</p><p class="ql-block">现在把它拿出来分享实在感到惭愧。从我的角度来看,我的不合理信念实在太多了,就像张宝玲老师形容的“头上的毒草太多了,怎么拔也拔不完!”</p><p class="ql-block">我列举一下:我认为她应该会做这道题,因为这是一年级的题。</p><p class="ql-block">我认为她应该读懂题意了,怎么还能看不出来对错呢?</p><p class="ql-block">我认为我告诉她错了,那么她就应该在两三次试错后找到正确答案。</p><p class="ql-block">我认为,我都给她图形纸了,动手剪就应该做出来。</p><p class="ql-block">在这些“我认为的想法下”,我发火、指责、打击。结果是什么?孩子不断地表达着:妈妈太凶了;妈妈强人所难,我是真的不会;我怎么这么笨;妈妈又发火了,我该怎么办?我不想做题了,因为做不出来会挨骂!</p><p class="ql-block">我的目的达到了吗?我真正的做到了的是“南辕北辙”:孩子不仅对数学没了信心,和我的关系变冷,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也没了信心。做题总有不会的,这多正常啊!但我脑海里的那个“我认为”的念头已经让我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忽略了孩子的学情。“她做过这样的题吗?她真的都理解到了吗?她为什么这样做呢?她是怎么思考的?我可以从哪入手帮帮她?她理解妈妈为什么让她做题吗?”这些我都没有想,只是一味地提要求,做不好就指责。</p><p class="ql-block">是该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了。首先,练习册选的合理吗?我倒认为没有太大问题。这本数学练习册是题目是有难度阶梯,前面还是比较简单,只是每一节都有那么两道比较难的题。前面的部分她都可以完成很好。后面的题,怎么说呢?让我感觉到与我上小学时的相比,现在数学题不仅考查计算能力,更多考查的是阅读、推理、创新和生活观察能力。(当然我不懂数学教育,这纯属是我个人的经验之谈。)</p><p class="ql-block">比如这道题:</p><p class="ql-block">女儿的答案是17-9=8。我告诉她错,但是她根本看不出来自己错在哪里?于是我问她“你们5个小孩儿玩捉迷藏,你抓住了两个,还有几个没被抓到?”她立刻说“2个”。说出答案后,她笑了,因为她突然反应过来自己错在哪里了。这就是生活和数学的结合。</p><p class="ql-block">还有这一道题,她的做法就是在中间的小狗位置画一个正方形。她一是没有理解”互相隔开“的意思,二是她的认知里,正方形就是正的,想不到要突破一下,旋转一下。这需要突破思维定式。</p><p class="ql-block">从题目的角度讲,我认为还可以挑战一下。</p><p class="ql-block">其次,从我的角度讲,我需要改进的地方就太多了。一我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虽然题还是要做,但是我得抱有合理的期望。不知道别的家长什么样,但我的期望值确确实实在改变着。从刚上学的“清北苗子”,逐渐认识到我们都是普通人和普通孩子。不怕大家笑话,我还写了一篇《培养孩子从清北到职校》。我想,如果有一天,她能找到自己的热爱所在并愿意为之努力,不论在哪都会很好。这样一想,焦虑分值立刻下降了不少。</p><p class="ql-block">二我需要把“我认为”慢慢的改掉,换成“我发现”或者是“我看到”。这样我也许能看到真实的我们是怎么样的,才不至于被不合理的信念牵着鼻子走,才有可能做出有利于我们的决定,说出有积极作用的、能解决问题的话。比如,我想,我是不是能说:“我发现你横着,竖着都尝试过了,能不能再尝试下斜着或弯曲的?”减少主观臆断,让孩子有余地思考和转换。</p><p class="ql-block">三我需要学习。我大伯将近七十了,有一次他看手机,我以为他和其他老年人一样,只是随便刷刷视频。没想到他是在学数学,他要学习小学数学题的解题方式,好辅导一年级的小外孙。我当时受到了不小冲击。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做的太对了。因为在后来辅导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没有办法很好的把孩子不会的题目以她能理解的方式讲给她听。只让人家做题,做错了不会引导,只会指责,这肯定不行。所以,我需要学习,不仅是学习数学题怎么解,更要学习怎么让孩子感受数学的美和学数学的乐趣。</p><p class="ql-block">四我要向百度地图APP学习。当了妈妈以后才明白,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多么重要。我脾气不好,总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是这都不是理由。</p><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听了东北师范大学盖笑松老师的一个讲座,他说:“我们要和百度地图学习,司机偏离了方向就要耐心的提醒,请在下一个路口掉头,或者重新规划路线。”想想,不是这么个理吗?如果百度地图说:“我认为你是个笨蛋,我都告诉你路线了,你还能走错,真是个笨蛋!“开车的人会是什么感受呢?早早卸载了吧!要转变的地方好像很多,但这也是孩子给我们的机会。趁现在发现了,赶紧改正。不要让一句句说出口的和没说出的“我认为……”打击了孩子的信心,破坏了亲子关系,让孩子与我们的距离越走越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