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子像流水一般,自顾自地前行,永不停歇。眼看着春天一点一点走到了尽头,心里似乎总有些怅然若失,惋惜中夹杂着无奈,留恋中伴随着失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彩缤纷的花儿渐渐凋零,繁茂的绿叶已开始显现出疲惫,散着清新草木花香的空气已然溜走,燥热不适开始登场……“风细柳斜斜”、“乱花渐欲迷人眼”、“天街小雨润如酥”那样诗情画意的春天终于要跟人们说再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古往今来多少诗人表达了欲留春天和青春却不能的无奈。有没有一种永恒的春天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暮春时节,我怀着深深的敬仰之情和好奇心拜访了三苏祠,在这里,我忽然嗅到了一种永不凋零的春天的味道,方才明白,春天是可以永恒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苏祠原是三苏父子的故居,元延祐三年改为祠堂,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经过修建、扩建,形成了现在的三苏祠。虽是修缮扩建而成,但毕竟是三苏父子的诞生地,是苏家祖祖辈辈生活、读书的地方,这里留下了他们太多的故事,这里成就了历史上伟大的人格和才学。一踏进这里,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袭上心来,一桌一椅、一字一画、一石一水无不让人心生敬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前读过一点三苏,但实实在在踏在三苏的宅院中,对三苏父子似乎突然一下有了更清晰更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对三苏更是敬佩有加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苏洵是一位大器晚成者,因为不擅长当时流行的骈体文,不喜欢死记硬背,三次科考不中。虽然求取功名之路相当坎坷,其名气相对儿子苏轼苏辙逊色不少,但他却是一个真正的饱读圣贤之书,胸怀天下,有政治抱负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当三十七岁那年科考不中后,他毅然决定不再考,把为了应付科考写的声律类文赋全部付之一炬,他决心不再把时间浪费在考试上,而是做一个自由的读书人,潜心研读圣贤之书,孔孟,韩愈,司马迁……他从诸子百家中探究王朝兴衰、圣贤成败的原因,读得越精深内心越喜悦,积累很丰厚时便自然下笔如有神,纵横捭阖,思想深刻,论述严谨,语言精辟,颇具战国纵横家的雄辩之风。他的文章一下惊动京城,其《六国论》等气势磅礴,自成一家,成为传世经典。他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高度赞赏,说他的文章达到了荀子的高度,他被当时的益州知州张方平称为“王佐之才”,是时任宰相韩琦的座上宾。苏洵十余年的苦读没有白费,完全靠自学成才,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位没有进士资格的人,他以一介布衣之身终成名垂千古的文学家、思想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洵还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他在苏轼苏辙还小的时候便引导他们读先贤的经典著作,和他们一起讨论书中的观点,指导他们写《论语》、《春秋》、《孟子》注释,和对这些著作的理解与感想。时机成熟时又引导他们动手写议论文,苏轼两兄弟十几岁的年龄便可在议论文中提出自己对时政的看法。苏洵和两个儿子像朋友一样,一起读书一起讨论,彼此提出各自的看法和观点,有时为一个观点争论不休。在他的引导下,苏轼苏辙迅速成长,终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传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轼就更不用说了,是家喻户晓的全民偶像,近千年来一直感染和影响着世人。走进眉山,到处可见东坡的影子:东坡路、东坡饼、东坡公园、东坡学校、东坡塑像……昨日见一新闻报道,说眉山又开发了一款东坡大米,心里不禁感叹,整个眉山都被东坡包围了,只差把眉山市改成东坡市了,世人热爱和敬仰苏东坡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轼这样为世人所热爱和敬仰,不仅因为他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个天才加全才,更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他是文坛领袖,他的身边自觉聚集了一批以六君子四学士为代表的优秀人物,造就了北宋时期文章的盛世,成为后代文人心目中一个理想化的文人群体。他天性率真,眼中无一坏人,以一颗赤子之心待世界,包容而幽默,与精明而处处算计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是一个胸怀宽广、乐观豁达的人,在三次重大贬谪的逆境中都表现出一个强者的姿态,以达观的心态度过了重重生命危机。这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曾官居高位指点江山,也曾几起几落九死一生,他荡气回肠的一生成就了一个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苏东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辙比起兄长苏轼,显然没有那么大的名气和影响力,性格比较内敛平和,沉默寡言,但内心深处却涌动着一股激流,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在政治上他敢于谏言,有自己鲜明的主张,在参加科举这个事关个人前途命运的考试中,居然能矛头直指宋仁宗,在考卷上毫不留情地指出仁宗懈怠政务,声色犬马,滥用民财,庆历新政的改革先热后废等,可见他对治理国家的一片赤诚。在王安石变法中,他比苏轼更早上书反对新法,更早主动提出离开京城,自请外放。苏辙在地方做小官,辗转几地,一做好几年,政治才干始终未能得到施展。后来司马光返回朝廷做宰相,苏辙兄弟被重新启用,从这时开始,苏辙的政治生涯终于有了转机,从一个谏官,到中书舍人,再到户部侍郎、吏部侍郎,最后到翰林学士、副宰相,四年间他做了很多实事,仅在做谏官的几个月中就上书近百篇奏章,他统领全局的政治才干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也使得他的政治生涯发生了质的飞跃。苏辙有政治抱负,有锐气,更有一种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苏辙也遭到了贬谪,他对待逆境的态度和兄长苏轼极为相近,在文学创作上更以文章见长,晚年专心著述,其学术著作比苏轼还多出很多,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其文风深沉,内涵深厚,其诗也得到当时主流文坛的高度评价,就连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和南宋大诗人陆游都说,苏辙的诗超过苏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氏两兄弟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使得他们具有不同的鲜明的个性和成就。无论怎样,他们都是北宋文坛的一朵奇葩,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流芳千古,润泽后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三苏祠时,我再次仰望苏洵三父子的塑像,忽然体悟到,他们不就是世间永恒的春天吗?他们就像高山之颠盛开的绮丽的花儿,花儿虽然早已凋零,但花香却永世流芳,如长江大河一直奔涌流淌,把他们装扮的美丽的春天带给后世,一代又一代,芳香了无数人,繁华了无数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花辞树,春犹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