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丹青中的风情与风骨

小建

<p class="ql-block">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即上海美术馆)展出,从1月27日至4月底,观众络绎不绝,主办方遂决定将原本5月5日结束的展览延长至5月20日。我去赶了个“晚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式风景”是此大展的主题,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p><p class="ql-block">中文“风景”二字同时包含自然风景(风光)、社会风景(风情)和精神风景(风骨)等意味,可充分涵盖林风眠和吴冠中多元的创作题材。林风眠和吴冠中融通中西、熔铸古今的开放视野以及开创新艺术的辉煌成就,为后来的中国绘画艺术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这一片新天地便是“中国式风景”。</p><p class="ql-block">让我们领略一下这片风景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仕女是林风眠常画的题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捧白莲红衣仕女 中国画 创作于1960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青衣仕女 中国画 创作于1960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上面两幅画中的仕女黑发高绾、颀颈削肩、眉目低垂,沉静、淡雅、含蓄,完全是中国古典的韵味。但仕女之美被高度简化、凝结于一道道流利的圆弧曲线,这种创作方式源于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观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弹琴仕女(左上) 琵琶仕女(右上) 吹笛仕女(左下)读书仕女(右下) 中国画 创作于1950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林风眠曾说:“我的仕女画最主要是接受来自中国的陶瓷艺术,我喜欢唐宋的陶瓷,尤其是宋瓷,受官窑、龙泉窑那种透明、颜色影响,我用这种东西的一种灵感、技术放在画里。”</p><p class="ql-block">这四幅创作于1950年代的画作,具有那个时期林风眠仕女作品的典型风格,构图简练,但以写意之长补结构之简,整体风格接近于传统水墨人物,意境含蓄典雅,意韵悠然,而且已融入了源于印象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技巧,显示了林风眠试图调合中西艺术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再看看他1940年代的仕女图,那是有着很大差别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少女 中国画 创作于1940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林风眠说艺术之美“像人间一个最重情的淑女,当来人无论怀着何种悲哀的情绪时,她第一会使人得到他所愿得到的那种温情和安慰。”他笔下的仕女是不是越来越像“最重情的淑女”了?这也是他对艺术之美的理解升华吧。</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也画劳动人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绣鞋(左)渔妇(右上)丰收的早晨(右中)轧钢(右下)</span></p><p class="ql-block">上面四幅画均创作于1950年代,那段时间,林风眠多次参加上海美协组织的下乡、下厂写生活动,有了接触新生活、新题材的机会,创作了一批贴近生活的作品。《渔妇》《轧钢》分别是去舟山渔场写生、去川沙上钢三厂参观后创作的,《丰收的早晨》则是他随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深入上海东郊川沙县严桥乡蔬菜生产队劳动后的作品。林风眠曾说:“你必须真心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的‘人’味……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人物,林风眠笔下的风景也有着鲜明的林氏风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湖滨 中国画 创作于1950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山庄(之一) 中国画 创作于1950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池塘 中国画 创作于1958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村舍 中国画 创作于1950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秋天 中国画 创作于1950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金秋 中国画 创作于1960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像我这样对绘画知之甚少的人,站在这一组“中国画”面前难免疑惑:这与中国的山水画相去甚远啊!</p><p class="ql-block">其实,关于林风眠的画“孰中孰西”,“不像国画,不是传统”的非议由来已久,而这些责难、非议以及随之而来的贬低、冷遇几乎纠缠了林风眠大半生。但他数十年寂寞探求,坚持中西艺术的汇通与融合,吴冠中说他“在中西绘画的结合方面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新路,那不是国画的改良,也不是西画的引进,不是二者简单的结合……如新生的婴儿并不就是父母的化合一样,如果某些音容笑貌标志着父母的遗传,而性格特征却完全是新生的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林风眠(1900.11.22-1991.8.12)</span></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林风眠年轻时的照片,与他的名字一样,那么儒雅,充满艺术气息。1926年蔡元培推荐他担任北京国立艺专校长时,他年仅26岁,是中国最年轻的校长。他始终坚持的理念是“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并由此培养出多位名气超过他的学生。他的学生赵无极说:“林先生对艺术的态度比他的画更伟大!”他的学生吴冠中说:“从东方向西方看,从西方向东方看,都可以看到屹立着的林风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冠中(1919.8.29-2010.6.25),有评论说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界最有争议、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的各种发展和矛盾的艺术家”,是“中西融合思想的坚定实践者”。</p><p class="ql-block">我不了解美术界,无从判断这一评价是否准确。但一看照片,我就知道他不像他的老师那般儒雅,可能是个又耿又倔的老头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讲解员指着吴冠中的大幅照片说:看上去像个老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览中有几幅吴冠中的人体素猫,这是之前没看到过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人体 素描 创作于1951年</span></p><p class="ql-block">吴冠中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此作即第二年的人体素描作品。可惜他大部分的人体作品都在浩劫中毁于一旦,这件早期人体素描尤显珍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梳妆(人体) 中国画 创作于1990年</span></p><p class="ql-block">因早期的人体作品统统毁于浩劫中,为弥补遗憾,在70高龄时,久不画人体的吴冠中在研究生的陪同下,利用暑假重温裸体写生,这是那时留下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看吴冠中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画法描绘的长江山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长江山城 素描 创作于1978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老重庆 中国画 创作于1997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长江山城 油画 创作于2003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一些素描还是比较传统、比较平易近人的。比如下面这两幅周庄和宏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水乡周庄 素描 创作于1985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安徽宏村 素描 创作于2001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长城为题材的画作数不胜数,吴冠中的长城可谓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长城 中国画 创作于1986年</span></p><p class="ql-block">你能一眼看出这是长城吗?我不能。标题告诉我这是长城,多看几眼,也只能底气不足地说:画出了长城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幅《四合院》,也让我跌眼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四合院(一) 中国画 创作于1999年</span></p><p class="ql-block">吴冠中曾经说:“我住了几十年大杂院里的四合院,决不敢恭维这种封闭式的构建,落后的传统。今挥毫,俯视这魔窟似的四合院,黑白块面之结构甚美,气氛沉郁具神秘感,可赞美为古迹、遗址、文物,若作为住宅,我说声告别。”他毫不掩饰对四合院的不喜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冠中有些作品很抽象,令人不知所以,但同时赋予它一个十分有意境的标题,不仅增加了画作的美感,也能帮助读者理解其含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墙上姻亲(上)墙上秋色(中)沧桑之变(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中国画 创作于1997-1999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野花闲草(上)色色空空(下)中国画 创作于1993年</span></p><p class="ql-block">吴冠中认为:“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将附着在物象本身的美抽出来,就是将构成其美的因素和条件抽出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冠中的《九十自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昭陵六骏躯体上有箭,那箭都是对面飞来,射中前胸或腹部,没有背后射来的,说明战马直冲敌军而无逃跑之迹。如何培养出这般勇猛之马,谅来必须由其任性,尊视其倔强,尽情发挥个性,个性是力量之源。而虢国夫人游春的坐骑,完全是另类牲口了……艺术是野生的,艺术家的要害在个性,拒绝豢养,自生自灭,饿死首阳而不失风骨。”</p><p class="ql-block">在这段话的旁边,展示着吴冠中的两幅字,看罢,怦然心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