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

幽幽小草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因为一首诗,</b></p><p class="ql-block"><b> 喜欢一座城。</b></p><p class="ql-block"> “ 初春时节,浣花溪畔杨柳依依,黄鹂鸣翠,白鹭高飞;凭窗远眺我看到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从万里之外驶来的东吴船舶。”</p> <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了包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等名篇在内的诗歌240余首。</p><p class="ql-block"> 草堂共有正门(西门)、北、南、东四个大门。环境优美,小桥流水,竹林茂密,建筑古朴典雅,四季景致各有特色,从正门进南门出,按顺时针方向游览,可以按时间顺序去了解杜甫一生不同阶段的经历。其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这些景点完整的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p> 正门 <p class="ql-block">  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正门匾额“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允礼所题,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这两句诗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正是今日草堂所处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正门(西门)</p> 大廨 <p class="ql-block">  大廨位于正门进去正中央,廨在古代是官署的意思,即古代地方官吏办公的场所。杜甫出生于仕宦之家,从小希望辅佐君主、报效国家。然仕途坎坷,曾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不久便辞官而去。后流寓成都,被好友严武举荐,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也只是个虚职。</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十六年重修草堂,考虑到纪念建筑的象征意义,将这重建筑命名为“大廨”,寄托后人对这位生前不得志的诗人尊崇和景仰。大廨内有杜甫雕像,身躯单薄呈跪姿,头部微仰,双眉紧蹙,手抚诗卷,似是其生平的写照。大廨是一座通堂式敞厅。厅堂中悬挂了多副对联,其中以清代学者顾复初撰联最为脍炙人口: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p><p class="ql-block"> 顾复初原籍长洲,清咸丰末年应四川学政使何绍基之邀到四川,游宦蜀中,其身世际遇和杜甫颇有相似之处。故借吟咏杜甫,作此联以寄托感慨。既自恃才高,又自伤不遇,一唱三叹,立意深远。</p><p class="ql-block"> 上联有两层含义:一是赞美杜甫,也暗指自己是不可多得的济世之才;二是叹息怀才不遇,只有且蜷且卧,居于草野。</p><p class="ql-block"> 下联则表示自己和杜甫都流寓蜀中,杜甫虽未遇明君,但却能因诗垂名留下了这间长存天地的草堂,受世人凭吊瞻仰;同时慨叹自己纵有满腹经纶,不仅没能实现报国之志,也没有什么成就,能像草堂那样流传后世。</p> 诗史堂 <p class="ql-block">  诗史堂位于大廨之后,它是杜甫草堂中轴线上第三重建筑,也是杜甫草堂最重要的建筑之一,里面主要存放杜甫生前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唐代社会生活,反映“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自宋以来,人们尊称杜甫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堂名因此而来。大厅正中陈列的以写实的手法塑造的杜甫塑像,为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作品。成都民间艺人蔡缉武所塑李白、杜甫像也陈列堂内。“诗有千秋 南来寻丞相祠堂 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 东去问襄阳耆旧 几人相忆在江楼” </p><p class="ql-block"> 这是诗史堂的名联,原联署名丁宝桢,乃清四川总督,实际上出自其幕僚,据说上联为沈寿榕出,下联为彭毓崧对。</p><p class="ql-block"> 上联化用杜甫的两首诗,“南来寻丞相祠堂”化自《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p><p class="ql-block"> “一样大名垂宇宙”化自《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这两首诗都是杜甫歌咏尊敬诸葛亮的名篇。撰者化用其中的诗句,称颂杜甫的诗歌流芳千古,和他所凭吊的诸葛亮一样,都名垂宇宙。然而,纵使诸葛亮有先主三顾茅庐之君臣相得知遇的佳话,有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执著与坚守,却是“运移汉祚终难复”。</p><p class="ql-block"> 下联中“襄阳耆旧”出自杜甫的《遣兴五首》其二:“……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 </p><p class="ql-block"> “几人相忆在江楼”出自罗邺(又作杜荀鹤)的《雁二首》之一:“……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歌吟成史乘 忠君爱国每饭不忘 诗卷遂为唐变雅仕隐好溪山 迁客骚人多聚于此 草堂应作鲁灵光”</p><p class="ql-block"> 这是清人严岳莲题于柴门的楹联,“忠君爱国每饭不忘”语出苏轼《王定国诗集叙》:“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p><p class="ql-block"> 这道出了杜诗的“诗史”性质和杜甫的高尚人格,虽“终身不用”,而忠君爱国之情不改,以诗为史,堪比风雅。草堂在中国文人心中的“圣地”地位,应与历经战火而独存的著名宫殿“鲁灵光殿”一样光彩照人。杜甫的家国情怀,不由联想《春望》,对于国家破落、家人离散的伤痛。看到盛开鲜花却有感流泪,听到清脆鸟鸣也难忍心悸,爱国眷家的感情强烈。</p> 柴门 <p class="ql-block">  柴门是中轴线上的第四重建筑,也是最小、最简朴的建筑。它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因为低矮简陋,诗人作了如此命名。门上匾额“柴门”二字是著名画家潘天寿所书。</p> 工部祠 <p class="ql-block"> 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工部祠和诗史堂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著名景观。</p><p class="ql-block"> 工部祠正中的杜甫塑像,体态丰腴,神采飞扬。两侧分别塑有陆游和黄庭坚配祀。三尊泥塑彩绘像均为清代工匠所塑,杜甫和陆游的泥塑像建造于嘉庆十六年,黄庭坚泥塑像建造于光绪十年。人们之所以在工部祠内将黄庭坚和陆游二人配祀杜甫,其原因有三:一是三人“心迹相同”,即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一脉相承;二是黄、陆二人在诗歌创作上都十分推崇杜甫,学杜成就卓著,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领袖,陆游则是“剑南诗派”的开创者;三是他们“去蜀而不忘蜀”,都曾寓居蜀中,不仅在蜀中留下了许多描写蜀地风物的名篇佳句,即使他们离开蜀地后,也对蜀地的生活经历难以忘怀,写下了不少充满深情回忆的诗篇。楹柱上由晚清学者钱保塘撰写的“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便是对这三贤共聚一堂最好的总结。</p> 少陵碑亭 <p class="ql-block">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清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此是草堂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人们常常将其作为茅屋的象征。</p> 茅屋故居 <p class="ql-block">  茅屋故居:现今的茅屋是1997年恢复重建的“景区茅屋”以当时杜甫的生活现状规划而成的,体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p> 花径-蘭园-梅园 <p class="ql-block">  花径是一条连接草堂影壁和浣花祠的小道,当年这条小道就在杜甫草堂的茅屋前,两旁栽满各种样式的花,后人取名花径。</p> 浣花祠 <p class="ql-block">浣花祠:</p><p class="ql-block"> 又名冀国夫人(浣花夫人)祠,是为纪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而于清光绪十二年(1866)修建。</p><p class="ql-block"> 据传,杜甫离成都后,西川节度使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居住。浣花夫人姓任,是唐代蜀郡成都人,出生于农历四月十九日。她喜弓马,善骑射。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泸州兵马使杨子琳攻打成都,其夫入京办事,浣花夫人率领全城军民守城,保卫了成都的安全。她捐出家产十万,招募勇力千人,跃马横刀,英勇出战,带兵平定叛乱,保全了成都,事后被朝廷受封为冀国夫人。</p> 南门 <p class="ql-block">  南门是游客出入最多的一个门。原因可能与杜景堂政要们的图片展、草堂文化展示、纪念品商店有关。</p> <p class="ql-block">景杜堂:</p><p class="ql-block"> 进南门第一个建筑是景杜堂,现在是作为“情系草堂陈列室”,有各国政要参观草堂的图片展览。</p> <p class="ql-block">  大雅堂:</p><p class="ql-block"> 是正对南门的第三重建筑,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因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大雅堂记》而名。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以杜甫为核心贯穿起中国诗歌发展线索,体现了我国从先秦以来代代相传的优秀诗歌创作传统。</p> <p class="ql-block">李杜堂</p> <p class="ql-block">古籍修复展示馆</p> 东门 <p class="ql-block">东门</p> <p class="ql-block">  草堂东南面古有佛寺,寺内有万佛楼,可惜毁于“文革”。2005年重建“万佛楼”,建筑面积910平米,楼高30余米,正八边形,重檐四层,并新铸铜钟。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复建时,在遗址处挖地基,发现原万佛楼柱础石24个;同时出土了一批残缺的建筑构件兽形装饰件、圆铁钉和数千件生活类和文房四宝的器件残片,这批出土实物绝大部分具有清代风格,也有少量属明代,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万佛楼遗迹发掘现场遗迹中心部位刨出了大量青花瓷片,其中有一片青花瓷碗上手工刻有“草”字,这将有可能为“草堂寺”其名的由来提供重要佐证。</p> 北门 <p class="ql-block">  北门正对繁华街道,木质大门,木制花格栏,造型奇特,别具一格,门楣悬挂“杜甫草堂”匾。外木柱上楹联:游宦上峨嵋看浣花溪畔濯锦江头合构草堂小住;置身参稷契忆万里依人百年伤乱只将诗卷长留。 内木柱上楹联:万里桥西草堂佳句如新宛见卜居之兴;百花潭上水槛苍波依旧长留怀古之思。</p><p class="ql-block"> 从北门进入,在郁郁葱葱环抱中见一座敞亭式建筑“听秋轩”,在听秋轩匾额下有郭世欣集杜句题对联:暗水流花径江村野堂争入眼,夕阳薰细草朔云寒菊倍离忧。</p> <p class="ql-block">听秋轩</p> <p class="ql-block">出土唐代遗迹</p> 草堂兴废年表 <p class="ql-block">  唐肃宗乾元二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入蜀辗转到成都。第二年春,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始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唐代宗永泰元年,严武病逝,失去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p><p class="ql-block">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唐大历年间(766.11.-779.12.),草堂的大部分被时任四川节度使崔宁妻(浣花夫人)任氏辟为私宅。</p><p class="ql-block"> 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处”,使之得以保存。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p><p class="ql-block"> 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入川,草堂毁于兵燹),至此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p><p class="ql-block"> 民国后期四川地方军阀混战,对草堂的破坏很大,祠宇门窗、亭台水榭均被拆毁,所悬挂楹联匾额损失殆尽,工部祠内的杜甫塑像遭到风吹雨淋,不得已,草堂寺的僧人给雕像戴上斗笠。</p><p class="ql-block"> 1959年,时任成都市主管文化的副市长李劼人主持杜甫草堂的大规模修缮。</p><p class="ql-block"> 2001年底,在草堂内发掘出唐代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p> <p class="ql-block">  杜甫在成都的四年可谓是其颠沛流离生涯中渡过的最好的岁月之一。在此他做诗240余首,基本一改其沉郁愁吟的基调,呈现出难得的悠然与“温柔敦厚”,脍炙人口,为后人所缅怀。而成都不仅当时善待、成就了诗人,在随后的年月中又修建这么好的纪念地给予诗人崇高的礼遇,因此它便不仅仅是蓉城、锦官城、天府之城,更是一个充满诗心诗意诗情的诗城。</p> <p class="ql-block">诗意之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