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决生死,一宴定天下——高中部语文教师黄可师徒结对汇报课

银河

<p class="ql-block">主题:高一年级语文组师徒结对汇报课</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4月26日上午</p><p class="ql-block">地点:高一5班教室</p><p class="ql-block">参与人:高一年级语文组全体教师</p><p class="ql-block">授课人:黄可</p><p class="ql-block">师傅:韦倩雯</p><p class="ql-block">授课内容:《鸿门宴》第一课时</p> 授课环节 <p class="ql-block">  “鸿门宴”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宴会,是改变中国历史的一次宴会。“宴”是亲朋好友的欢会,具有庆典以及仪式隆重的意味。但是,用“宴”这个词来概括这一历史转折的关键,表面的欢会中隐含一触即发的杀机,是最深刻的陌生化。</p><p class="ql-block"> 黄可老师以名字和称呼入手,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完成了梳理情节、人物关系的初读任务。</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教师以“《鸿门宴》中的矛盾点”为主问题,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讨论,寻找文中不合常理之处。</p><p class="ql-block">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提出了许多问题,如:项伯为什么背叛项羽而去保护刘邦?刘邦借口上厕所居然就真的逃走了?项伯为什么要跟刘邦结亲?教师将同学们的疑问搜集并书写在黑板上,先请同学们自行挑选可以回答的问题,进一步疏通文本。</p><p class="ql-block"> 此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他们所遗漏的文本细节,进一步分析人物性格,加深对历史人物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容易忽视但又是很重要的一个文本细节之处,即文中的座次安排。</p><p class="ql-block"> 教师首先补充了古代座次的礼仪,回扣导入环节,让学生对座次有悖于礼,“宴无好宴”有进一步的认识。其次,以座次安排问题引出项羽性格中的自高自大。最后,对比其他文本细节,让同学们明白,史家写人没有“闲笔”,这是《史记》中的“微言大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接近课堂尾声,教师请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分析的人物性格做总结,引导同学们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 最后,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复盘《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以简洁的语言概括核心事件,绘制刘邦被杀可能性的程度图,并结合课文原文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撰稿:黄 可</p><p class="ql-block">审核:韦倩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