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道盐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在我十来岁的记忆里,每年的春天,村头苏联人修的“查布嘎”至“坤都镇”电车路上,时常会看见三五结队的四套牛车,满载粮草悠闲地北上,父亲告诉我说:这些车都是各村去坝后盐泡子(额吉盐池,位于东乌珠穆沁旗西南50公里,是内蒙古三大盐湖之一)拉盐的车。记得去拉盐的姑父给我讲拉盐途中遇到的奇闻趣事,还给我带回来肉干和奶豆腐,致使我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最近,我就去曾经多次参加拉盐车队的桑家我五姑父和王家我二舅那里了解拉盐细节。</p><p class="ql-block">每年春天,生产队春播结束后,就准备去拉盐了,拉盐是队里每年必做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全村各户用盐保障问题。</p><p class="ql-block">我们新增村,有四个小队。首先大队通知四个小队选派优秀车老板子,每个小队配备一辆四套胶轱辘车,精选四条犍牛,大队秘书去查布嘎县里办理好盐票和相关人员的证明文件。一去就是两个月,春去夏回非常辛苦。出发前每个车老板子由所在小队给一斗糜子米,经过蒸炒制成炒米做为途中主食,砖茶一块,自带行李小米、咸菜酱、等生活必须品。另外自己还带点火烟,炊帚、苕帚途中和蒙古族人互换生活用品,比如,刺绣烟盒包,蒙古靴,肉干,奶豆腐等……</p><p class="ql-block">出发前车上用高粱杆穴子装满碎干草,虽然说是白天赶路,夜晚放牛。(春天青草还没长高,牛还需要吃干草补充能量)提灯、水桶、锅灶,三片席子,(席子是回来时做防雨棚用)途中遇见可以做雨棚支撑的树条砍了放车里备用。</p><p class="ql-block">一切准备就绪,次日老板子们告别家人,赶着无精打采的牛车北上。第一站“坤都镇”入住大车店,一切顺利。第三站罕山防火站,证件查验,此处没有大车店,只好露营埋锅造饭。一个人负责放牛,其他人拾柴点火,一夜无话。早上起来发现牛少了两头,有经验的老板子说:牛是想家了,赶紧追吧……</p><p class="ql-block">几个人顺原路搜索,经过两个多小时追赶,在十里外找到回家的牛。我姑父抚摸着老牛,深情地说:老伙计,走吧!为了咱们都有盐吃,老牛好像听懂了,温顺地向北走去……</p><p class="ql-block">其实不单单是牛想家,每个人都心情沉重,路途遥远,少药无医,困难重重。为了家人们有盐吃还是鼓起勇气北上。一路上越山涉水,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有时因天气原因只能干嚼炒米充饥。有人身体不适,就把他的车加在车队中间走,随时可以遇到牧民们拦车用奶豆腐和刺绣烟盒包肉干兑换火烟、苕帚的。途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都得一一解决。加鞭紧赶来到阿旗边界坝后、西乌旗、东乌旗……</p><p class="ql-block">风餐露宿已将近一个月了,突然发现远方有几座雪山,那就是盐场了。走近一看,深蓝色的咸水湖一眼望不到边,盐山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有很多红旗在飘扬,红旗是大海眼的标志,提醒人们不要靠近有危险。小的海眼只要车不停就没事的,我二舅那时二十多岁,年轻好胜把赶车的长鞭杆插进一个小的海眼,四米多长的鞭杆没有戳到底。拉盐车很多,排队装盐,首先给盐场义务拉一车盐到岸上,第二车才是用盐票购买的盐。头天挖的盐坑,第二天就长满了白色的盐芽,这样的新盐是不可以采的。盐场不可久留,因为附近只有一口淡水井,人畜饮水困难,一般都是头天进盐场第二天出场。</p><p class="ql-block">返程,虽然是重车,却不是来时的那种心情。已是入夏时节,一路水草丰美,景色宜人,人们无心赏景,一心奔家。天热牛招蜂子乱窜不听话,中午不歇晌,早晚天凉停车放牛做饭。车老板子们忍受着蚊虫骚扰,烈日当空。雨后泥泞不堪的道路,有时一天见不到可以饮水的地方,无奈之下只能喝牛蹄坑里的雨水。后来就在我们这个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渴急了,牛蹄坑里的水都得喝”。</p><p class="ql-block">当时没有通讯设备,无法联系到车队,村领导和村民们只能祈福车队早日平安归来。看见路过的满载盐车,就拦车询问,基本都是不知道。</p><p class="ql-block">一天下午,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盐车回来了!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去看,四套犍牛膘肥体壮,哞哞叫着,表达着到家的心情。老板子们消瘦了许多,给孩子们分发奶豆腐肉干,去时的新席子已用藤条架在车上,做成遮风挡雨的拱棚保护着盐巴,席子已是乌黑发亮,展示出迎日月,斗风雨的毅力。车箱里五千多斤满穴子的青盐,散发着自然的味道。春去夏回将近两个月的颠簸为村民们运回了下一年的盐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