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味,山西晋中的元宵节

见习生

<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元宵节,古人也称上元节、灯节。它是人们喜迎新春后第一个月满如盘的日子,也是过去一年中最绚丽、最欢腾的节日之一。</p><p class="ql-block">汉文帝时期,上元灯节便逐渐成为“国家法定节日”。明朝朱元璋规定元宵节从正月十一开始张灯,延到正月二十落灯,节庆历时十日,为“史上之最”。上元节期间,终日爆竹连响,夜间灯火通明。人们吃元宵、放烟火、猜灯谜来庆祝节日,唐代甚至还曾有过“连袂踏歌”的场景记载。</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开始复苏,每逢此佳节,民间热闹非凡,灯会,花车,秧歌,社火,大集,烟火要比三十儿初一都红火,除夕是一家人团圆、吃年夜饭的时候,而正月十五才是百姓们最注重的、孩子们最喜欢日子,一家人带着孩子走出家门买东西,出小吃、放鞭炮、看花灯、猜灯谜……</p><p class="ql-block">从小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尤其是居住在北京的,又不是老北京的人们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民俗文化,更不重视这个历史上最为被老百姓推崇的上元节,只知道这个日子是吃元宵是节日,甚至这个节都不放假。</p> <p class="ql-block">记得在2010年我们单位摄影协会的一众人马前往山西晋中市,亲身感受了一次那里正月十五的社火活动,亲身体验到了中国传统的民间年味,也是生平中的第一次或者说是唯一的一次尝试到年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社火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活动,尤其是在山西因是产煤大省,家家都会在自家门前堆一个像塔一样的煤堆,从这个煤堆也能看出这家的经济状况,条件好的堆得就大一些。正月十五当天的晚上点燃。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百姓们围着火堆跳舞的、聊天的、看热闹的、放炮放花的,以不同的方式欢度佳节。在这天很多地区开始在规定的街道进行各种民间文艺表演,热闹的氛围,喜庆的气氛,招引着十里八乡的百姓们早早的挤在路边观看。他们大多来自各县的民间艺人,有鼓乐队,有秧歌队,还有花车和最具本地特色的铁棍(背棍)表演。</p> <p class="ql-block">追溯 " 社火 " 其源,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渊源关系。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山西等地都要举行盛大的、热闹非凡的社火活动。社火这一活动千秋万代地流传下来,但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演变,其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时代赋予社火以新的内容。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社火这一传统民间娱乐活动才得到恢复。现时,社火从根本上摒弃了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祭祀,纯粹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p> <p class="ql-block">太原锣鼓是由有着悠久历史的社鼓演变传承而来,流行于山西省太原市及晋中、吕梁部分地区。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较早形成大约在南宋宁宗年间。太原锣鼓以铙、钹的特有声响取胜,风格强健有力、层次分明,动作劲烈舒展、粗犷阳刚,节奏激越鲜明,表演场面蔚为壮观。其演奏形式主要有“齐打”、“对打”、“大小家具对打”三种,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五这天一到早,各个地方的表演队伍到了预定地点,表演还没正式开始,各地儿锣鼓队便开始了斗鼓的竞赛。每个锣鼓队都有一个指挥,就像军乐队的指挥一样,站在最高处,众多鼓手跟着她们挥舞的手帕或旗子而敲打有着强劲韵律的鼓点。他们用鼓声的大小、整齐度和敲打的花样来压倒临近的鼓乐队,这可能就是斗鼓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放眼望去整条大街上最炸眼的当属锣鼓队各个指挥,说来也怪,指挥们清一色的女性,她们的指挥别具特色,她们不仅仅挥动手中的手帕,更要扭动自己的身体,类似于舞蹈式指挥和鼓舞着自己的队伍。</span></p> <p class="ql-block">各地都有自己的绝活,头顶倒立,鼻吹唢呐,一般人都无法想象。</p> <p class="ql-block">腰鼓打起来,威风凛凛</p> <p class="ql-block">民谣曰:“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凡亲眼看过清徐县徐沟铁棍的人,都赞不绝口,说它是“立体的艺术,无言的戏剧”。徐沟铁棍已有400多年历史。传说徐沟背铁棍起源于1162年(金大定二年),是年徐沟设县,恰逢大旱,百姓便举行抬神祈雨活动,得雨后将神像请上供桌,连同身旁两个扮作童男童女的孩子抬着上街游行,始称为抬阁。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在抬阁的基础上增加了走阁,后经过改造,将抬阁定名为铁棍,走阁定名为背棍。</p><p class="ql-block">背棍是民间传统节日期间,做为娱乐人民群众生活的艺术而举办表演活动,最兴盛时期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至今每年都要参加区举办的大型的民间文艺表演,在山西晋中南一带很有名气,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徐背棍最具特色。具体方法是把铁制的架子套在表演者身上,架子上站一个小孩,也有站两个的,最多可背三个。表演者和小孩都穿上漂亮的服装,将铁甲隐蔽起来。表演时表演者走十字步,身子上下颤动起来,随着鼓手的节奏向前行进。架上的小孩装扮的角色以传统戏剧为内容。表演者一般为男性青壮年,有的地方也有女的参加表演,成为一个特色。</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看演出时一个孩子在做鬼脸儿</p> <p class="ql-block">演出结束之后</p> <p class="ql-block">虎年扮虎</p> <p class="ql-block">社火与鞭炮,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每逢大的节庆,在山西晋中一带几乎都燃放社火,以庆祝太平盛世,祝愿来年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晚上大家围在煤火堆前载歌载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