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踢芦笙

项文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踢芦笙是中国西部苗族一项体育竞技活动,云南方言称“扎脚架”或“踢脚架”,苗族自称“吊更”或“酒更”,“吊”“酒”苗语即“踢”的意思,“更”苗语即“芦笙”,“吊更”“酒更”的全意就是“踢芦笙”。</p><p class="ql-block"> 苗族的“踢芦笙”源于何时,没有文献记载,但却是苗族非常喜欢的一种竞技活动,平时,只要有空余时间,或者红白喜事,大家聚在一起,既可以表演,也可以比赛。最隆重的要数每年的花山场,在彩旗招展的花杆下,专设擂台,远近“踢芦笙”高手都会云聚而来,一展雄风。</p><p class="ql-block">以前,“踢芦笙”有着严格的规定,无论是平时娱乐比赛还是花山场上的比赛,赛场都要有一个裁判,如果是娱乐性的比赛,双方都在平衡自己的实力与对手的实力之后自愿登场,在比赛中如果发现双方实力相差太大,不等裁判发表意见,任何一个观众都可以跑到中间隔开叫停。如果是擂台式的比赛,报名者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无论对手实力如何必须得上场,上场了必须得坚持,否则就是自己认输。比赛时两人吹着芦笙登场,对着花杆和观众作揖道谢之后,在裁判员的监督下,边吹边舞着精彩的动作边用脚踢对方,你来我往,互相追逐,充分展示自己的竞技技巧,寻找机会进攻对方。方式是采取平踢、后蹬和旋风踢,不得使用前踢或者扫腿,如果出现使用前踢或者扫腿就要遭到裁判的警告,无视警告,发现使用前踢或者扫腿3次者就得勒令其退出比赛,或者取消其比赛资格。被踢倒或手触地或芦笙离手或体力不支者均被视为失败。</p><p class="ql-block">比赛开始时,双方在踢脚的启动、冲击、上跳、下拍、左踢、右蹬等要有速度和力度,要能够瞬间完成,平踢、后踢、旋风踢都要做到机智灵活,反应及时和体位调控准确。在攻击对方时要有力量,又要防范被对方偷袭。每个人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避实就虚的方式,用一只脚做假踢动作吸引对方,在看准时机后快速交换另一只脚真实出击,如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或虚晃一招,或以退为进,或以守为攻,待机会到来再准确出击,以四两拨千斤的技巧踢到对手。娱乐赛一般由裁判员挑选对手或由一人先报名,双方在衡量自己的实力之后,自愿上场,擂台赛可以由个人自愿当擂主或者先报名采取分组淘汰的形式进行。如果是娱乐性比赛,赢1人者将获得两指宽的一条小红布,俗称“小红”,赢2人者将获得三指宽的一条小红布,俗称“中红”,赢3人者将获得五指宽的一条大红布,俗称“大红”。如果是擂主,必须连赢3人方算胜出,淘汰赛要经过几番激烈论战方能评出名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踢芦笙”已经演变成了“踢脚架”,比赛时已不再吹芦笙,两人徒手踢脚,规定也只能用平踢、后蹬和旋风踢,还是不得用前踢、扫腿或者用手甩、拐、拦、抓、拉对方,奖励也采用资金奖励,从几十元到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1998年,云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踢脚架”还被列入文山州代表队的表演项目。2022年,世界拳王熊朝忠联合云南呗蒙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在文山举办首届“苗疆腿王争霸赛”,在文山“踢脚架”已经逐步成为各民族的一项团结互动的体育竞技活动,无论在平时的娱乐性表演还是在花山场的擂台比赛,不论什么民族,只要有点脚上的功夫或者这方面的爱好者都可以参加,虽然这样,但西部苗语一直都叫“吊更”或“酒更”,即“踢芦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