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也有“地坑院”——地平线下的村落

李明海

<p class="ql-block">  刘岗西村“大庙”附近的路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窑。就是居民房顶在地平线下,居室在四周,院子在中间象在坑里,人们形象地称这种特殊的民居形式为“地坑院”。“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人”是对地坑院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参观陕县地坑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早见到的“地坑院”是十多年前在河南三门峡市下辖的陕县。据资料介绍那里也是中国“地坑院”现保存最集中的区域,至今还有人在此居住。地坑院这种居住方式是古人穴居生活的遗存,被称作人类居住方式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邯郸“地坑院”在峰峰和村镇的刘岗西村村南,当地群众俗称“南窑”。据说这是华北地区唯一一处(至少是现在统计)保留到现在的“地坑院”实物。</p><p class="ql-block"> 河南陕县、河北峰峰,相距千里,却因都保留地坑院跨越时空“走”到了一起。根据李砖家不专业的分析,他们至少都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气候干旱少雨;2、土壤土层厚、直立性强;3、地势落差大,便于排水。河南西部的陕县、山西南部的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以及陕西北部都具备这些自然特征。</p> <p class="ql-block">   地坑院影壁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一假期去参观,正赶上“地坑院”保护改造,既没有发现改造前的自然原貌也没有看到治理后的整洁新颜,整个就是个杂乱的施工工地。。</p> <p class="ql-block">   改造中的西侧窑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老乡介绍,刘岗西村建于明代,这个“南窑”有现在规模大概在明末清初。随着清朝政权稳定,为了恢复民生、休养生息,顺治、康熙年间推行“官荒放垦”,鼓励兵、民垦荒。只要是无主田地均可耕种,三五年后才开始向国家缴纳赋税,称为“起科”。实在没钱的,政府免费购买耕牛和种子。开始缴税后,政府就给你发放“执照”,你就是这块土地的永久主人!</p> <p class="ql-block">   难民走出大山,拥有自己的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官荒放垦”政策大大激发了人们种地的积极性,躲避战乱逃到深山里的人们纷纷走出深山耕种“山地”。国家财税增加、人们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  半穴居,造价低,冬暖夏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刚走出大山,耕种的田地随便占,国家还给很多优惠政策,乐业有了。接下来的就是安居,相较于砖石、砖木结构住房的高昂造价,依山挖洞也许是最经济、可行的妥协方案。</p> <p class="ql-block">  西岗头村地坑院大门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峰峰地坑院坐落在一处断崖下,人们顺“地利”在崖下凿洞为门,这跟河南陕县开挖斜坡道通到地面还是有优势的。首先方便交通,院内地面和院外街道基本持平,免除上下陡坡之苦;其次节省用地面积,斜坡总比平面占地大嘛,对寸土寸金的丘陵山岗地区尤为重要;再次,也是最主要的优势就是防盗,大门洞安门、上栓更方便。</p> <p class="ql-block"> 借用澎湃新闻的图片</p><p class="ql-block"> 能看到峰峰地坑院庭院原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岗西村“地坑院”整个院落有窑洞大小十多窟,之前大概有四五家居住。每户均有主窑、厨窑以及门洞,至于养牲口、储存粮食和厕所如何分布没看出门道来,尤其是厕所……由于处于施工阶段,窑洞都经过初步清理,大部分的生活痕迹已经不复存在,最令人关注整个院落的排水设施也无从考证。</p> <p class="ql-block">   借用澎湃新闻的图片 </p><p class="ql-block"> 能看到峰峰地坑院室内原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2019年澎湃新闻的一篇报道中我们知道,直到2017年地坑院的住户才彻底搬离。从图片中可以依稀看到当时人们生产、生活场景。洞外的几个大缸可能是人们应对丘陵地带的普遍缺水准备的;洞内地上歪斜着荆条编制的大篮子,方便人们适应上下陡坡的山地生产。</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摆放的大水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个院落有十丈见方,院子到地面有两丈多深。除了南面都有窑洞,东侧窑洞保存完整;北侧比较破败;西侧正在修缮。大院的门洞在院子的北侧偏东,正对门有影壁。南墙正在用石头垒“院墙”,西侧几窟窑洞正在修复,下一步主要工作就是箍窑。以前主要是用砖虚垒至顶,上以覆券,这样整个券承受的压力通过券身向四周传递,所以好多窑洞历经几百年多次地震仍能保存完好至今。</p> <p class="ql-block">  借用《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剧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平原地区,对打窑箍窑接触甚少。记忆中唯一跟箍窑有关的片段应该出现在《平凡的世界》里,少平不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现状到城里打工,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到类似于现在“城乡结合部”的村里给支书家箍窑。其他的情节都忘记了,只有老师傅传授少平“干饭攻略”至今言犹在耳。第一碗别盛满,等第一碗吃完了,第二碗赶紧去盛满,这样不至于让肚子受委屈。现在的孩子们出生、成长在衣食无忧的现代,对于吃不饱饭没有印象,</p> <p class="ql-block">  刘岗西村七十四岁的刘姓阿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几百年前走出大山、拥有了自己土地的先民,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甘于现状的孙少平。他们敢冒风险、排除万难,为了追求美好生活无怨无悔。</p> <p class="ql-block"> 天官赐福——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习总书记强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30年代德国工程师拍摄的地坑院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座百年地坑院,集中体现了人们顺应自然、改造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传统精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建设现代化中国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