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早些年从相关资料中了解到: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终南山,又名太乙山,简称南山,雄峙于西安古城之南20公里,位于秦岭中段,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志。南五台,是终南山中段的主要支脉,是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p><p class="ql-block"> 南五台险峻陡峭,谷狭曲折,草木茂盛,幽静雅致,自古就是皇家避暑、高僧大德、文人隐士修行的理想之地,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在此留下墨宝诗篇。</p><p class="ql-block"> 南五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现代观光旅游、健身康养、休闲避暑、登山探奇、科学考察、教学研究的最佳场所和理想地。</p><p class="ql-block"> 相传,道教始祖老子辞别周朝都城,西出函谷,携关令尹喜来到终南山,在此结草为楼,以观星气,并在楼观筑台授经。汉武帝夜闻太乙之告,便于次年在终南山修建太乙宫。南北朝时道教得到快速发展,至唐朝进入鼎盛期。当时,楼观台汇聚了陈抟、吕洞宾、刘海蟾、张无梦等道教大德。金元时期王重阳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全真道,并将道教推向全盛期。</p><p class="ql-block"> 随着道教的兴起,修道者蜂拥而至,道法道术蓬勃发展,道教门派随之诞生,按时间先后划分,主要有:楼观派、钟吕金丹派和全真道派。</p><p class="ql-block"> 道教修炼的最高境界是成为神仙,而终南山是道教神仙信仰的发源地和形成地。</p><p class="ql-block"> 老子在楼观台授经讲道,留下《道德经》五千言,奠定了道教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完成了圣人——太上老君——尊神三清的神化嬗变。</p><p class="ql-block"> 尹喜继承、捍卫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撰写了《关尹子》和《老子内传》,创立了楼观道派,经历了楼观派创始人——真人——祖师的神化过程。</p><p class="ql-block"> 吕洞宾遇见钟离权,一枕黄粱点破千秋大梦而悟道,经过苦心修炼,终成正果,成为道教祖师。八仙过海演绎了吕祖师等慈悲济世、显化度人的神话故事。</p><p class="ql-block"> 王重阳悟道升天,忽必烈封其为“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加封其“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完成了从“活死人墓”到全真派祖师的神化过程。</p><p class="ql-block"> 了解了这些,自然产生了赴终南山南五台一探究竟的冲动。今年五一小长假,我与孩子相约来到终南山南五台风景区,其动机:一是羡慕终南山的仙山洞天,侥幸沾点仙气;二是畅游南五台山景区,欣赏祖国山河的壮丽和秀美;三是健步登山,陶冶情操,平衡心智。</p><p class="ql-block"> 我们驾车来到景区停车场,随着游客人群,购票乘公交上山。从山下至山顶大约15公里,乘车需要二十多分钟,行程11公里到达中转站,徒步3.7公里登南五台观景。公交司机技术娴熟,汽车快速前行,尽管山路崎岖,弯道较多,但车辆几近匀速行驶。</p><p class="ql-block"> 游客们兴高采烈,心旷神怡,欢声笑语不断。大家隔窗远眺,山重水复,峰回路转,险峰秀岩,目不暇接。南五台的新构造运动,形成了奇峰耸峻、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峻拔凌霄的观音台、势若天柱的灵应台、壁立如削的舍身台、孤峰独秀的送灯台、错落有致的枯树梁、如虎长啸的老虎嘴、屈腿静卧的犀牛石、神密莫测的湘子洞……时隐时现,景色如画,美不胜收,可谓“构造地貌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终南山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孓遗植物、观赏珍品七叶树、望春花等稀有植物格外珍贵。满山遍野的树木花草,郁郁葱葱,花红柳绿,生气盎然,负离子含量极高,这里是天然氧吧,亦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沿途不少游客徒步上山,他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谈笑间,越溪河、过小桥、穿竹林、拜庙宇、山花夹道、野鸟高飞、好一派怡人的自然风光,给徒步者增添了许多乐趣。</p><p class="ql-block"> 山道前方的石壁上隽刻着“中流砥柱”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游客们话书圣,说怀素,闲谈中磋商着书法,无意中探讨着文明。树木婆娑,鸟语花香,置身此境,疲乏顿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五台山寺院众多,布局有序,建造精巧,引人入胜。在众多的寺院中,历史悠久、面积较大者为圣寿寺。圣寿寺位于南五台西北半山坡上,始建于隋,坐西向东,清代重修。大雄宝殿为砖木结构,飞檐斗拱。殿内供奉弥勒佛、韦陀护法、伽蓝菩萨等。寺内有隋代圣寿寺塔。据传,隋文帝及母亲出游印度,带回佛牙舍利,发现这里山清水秀,便在此建塔。唐太宗李世民之母常来祈福,遂成佛教圣地。圣寿寺塔为七级正方形阁楼式砖塔,构形精巧,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 越过圣寿寺,沿山径盘旋而上,石壁上“火龙洞”赫然在目。火龙洞位于二天门外,传说此洞为火龙穴盘之处。《观音大士伏龙赋》载:隋仁寿年间,火龙穴于此,能伸能屈,能飞能伏,能幻化为人,以丹术惑人以食之。观音为救众生,降伏火龙,降雨南五台。此说以火龙喻人之欲望,以降龙喻佛能制身,教化民众克欲向善。</p> <p class="ql-block"> 黑虎殿位于独树阁西南,与紫竹林毗邻,为南五台72汤房之一。据传黑虎殿建于隋唐时期,殿内供奉观音菩萨,菩萨旁边有黑虎护法,因此得名。院内现存千年侧柏一株,相传为唐太宗李世民所栽,属国家一级保护树木。</p> <p class="ql-block"> 紫竹林是南五台最早的皇家寺院之一,位于海拔1500米处,峻拔秀峭,西邻竹谷峪,东望灵应台。寺内圆通宝殿供奉着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高僧圣宗、果初、常明、常慧等名师曾主持该寺。紫竹林有一段少有人知的故事:日本临济宗名僧慧萼多次入唐,来南五台请观音像回国供奉,途径普陀山受大风所阻,遂祈愿观音,观音灵示不去日本。慧萼便在普陀山潮音洞紫竹林旁建“不肯去观音院”,香火旺盛。后来,佛山佛寺多以紫竹林命名。</p> <p class="ql-block"> 观音台又称大台,海拔1688米,其名源于观音降龙的故事:隋朝南五台有火龙,常化为道人出来卖药,称服后可得道升天,实为妖术所致。观音菩萨在峰顶搭建草庐,用佛法降伏火龙,百姓得以安宁。为感念观音菩萨,信众在观音台建圆光寺供奉之,香火不断。观音台三面临空,似刀劈斧砍,登顶远眺,翠屏环绕,重峦叠嶂,似云中仙境,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曰: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p> <p class="ql-block"> 文殊台,山顶平台约400平方米,东西两侧是悬崖峭壁,介于观音台和清凉台之间。其名源于文殊菩萨,文殊全名文殊师利,音译“曼殊师利”,意译“妙德”、“妙吉祥”。文殊智慧过人,辩才第一,尊名“大智文殊”。</p> <p class="ql-block"> 清凉台位于观音台东北,地处文殊台与灵应台之间,此处曾建有寺庙供奉文殊菩萨。据传文殊法像:顶结五髻,手执宝剑,坐莲花宝座,骑狮子,英俊美丽。</p> <p class="ql-block"> 灵应台,海拔1668米,坐落在观音台东北,西南界临清凉台,东北毗连舍身台。登高远眺,灵应台孤峰耸立,直插云霄,景色绮丽,如仙山琼阁;登台鸟道,宽不盈尺,如仙女抛向人间的一缕白绫;拾阶而上,登临绝顶琼阁,如入南天宫阙,恰似云里雾中,令人神魂颠倒,心旷神怡,飘飘欲仙。</p> <p class="ql-block"> 走下灵应台,“南山不老松”指示牌映入眼帘,不老松位于灵应台与清凉台之间的半山坡上,我们一路下行,山道转了几个弯,忽然一株高大挺拔、巍巍壮观的千年古树展现在眼前,仰望着如此粗壮的古松,怎不令人肃然起敬!有人试图合围环抱,但人少臂短,无济于事。有人慨叹树龄至少一千年,亦有人说松龄已越三千秋。</p><p class="ql-block"> 《诗经-小雅-天宝》中说:“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如南山之寿”意同“寿比南山”,“如松柏之茂”意即“不老松”。今天,“寿比南山不老松”终于脱离神话成为现实,令众多游客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于是乎,游客们鱼贯而入,偎依在不老松下,迅速按动快门,留住这吉祥如意的历史瞬间。正是:</p><p class="ql-block">五一携子游秦岭,车步交替好心情。</p><p class="ql-block">健步登临五台顶,云遮雾障皆喜庆。</p><p class="ql-block">观音普施慈恩雨,太乙灵验蕴心中。</p><p class="ql-block">万古千秋龙脉地,枝繁叶茂不老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