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引 言</b></p><p class="ql-block">1960年,关河水库大坝胜利竣工的捷报传到北京,朱德同志赞扬武乡人是好样的,马名骏是好样的,他为革命老区立了大功。</p><p class="ql-block">原中共山西省武乡县委副书记、晋东南地区水利局局长马名骏同志,因病于1996年4月15日与世长辞,享年73岁。</p><p class="ql-block">1939年10月,马名骏就参加了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就有 40 余年是在兴修太行水利事业中度过,他是太行人民爱戴的一位水利功臣。时至今日,他献身水利事业的感人事迹仍为人民群众广泛传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赴京搬兵 抢修南沟水库</b></p><p class="ql-block">1957 年冬至1958 年,水利建设形成一个“太行山上炮声隆,百库千渠齐动工”大会战的新局面。时任武乡县委副书记、全县大会战总指挥的马名骏,坐镇故城水库,指挥全县水利会战。故城水库是蓄水 275 万立方米、动用土石36万立方米的重点工程,仅靠受益区村出劳力,要在两年内完工是不可能的,而大坝如达不到完全蓄水高度,就有前功尽弃的危险。</p><p class="ql-block">如何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呢?老马日夜苦思,想来想去想到了当年八路军总部住在他们村时,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对他的教导,今日遇到困难,何不去找总司令求教。</p><p class="ql-block">1958 年元旦前夕,他和两名同志赴京“搬兵”。朱德同志在办公室亲切接见了他们,答应调一营兵力支援,并语重心长地嘱咐他们:“革命老区,改变山河面貌要快些,不仅修建小水库,也要建设大中型水库,这样才能防御大的自然灾害,一星期后,500 多名解放军战士,开进了故城水库工地。经过两千多军民200多个日日夜夜奋战,建成了故城水库,达到了两年工期一年完的设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当机立断 保住关河大坝</b></p><p class="ql-block">故城水库工程接近扫尾的时候,老马同县委一班人,根据总司令的指示,开始着手筹建关河水库。关河水库是一座大型水库,它有四大特点:一是效益高。蓄水一亿四千余万立方米,不仅武乡受益,而且下游的襄垣、黎城两个县有17万亩土地可以得到灌溉,是集防洪、发电、灌溉、养鱼、旅游于一体、经济价值较高的大型水库。二是工程大。坝高33 米,需动用土方546.45万立方米,土石49.9万立方米,投工596.9万个,比故城水库大几十倍。三是技术新。大坝施工选择水中倒土的技术,施工方法先进。四是任务重。修建这一水库是实现朱总司令的重托。立体工程要求两年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重任又压在了老马身上,他二话没说就毅然决然挑起了这副重担。1958 年7月,他带着一班人马,把指挥部的营盘扎在关河,8 月1日县委在关河召开了关河水库开工动员誓师大会,从此漳河北源红旗招展,炮声隆隆,3000 多名民工战斗在关河,秋收后增至5000多名。作为一名总指挥,马名骏吃住在工地,同民工们滚战在一起,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p><p class="ql-block">1960年6月,据气象预告,进入大汛期,关河上游可能会连续降大雨暴雨。在洪水到来之前,大坝施工能否抢修到安全蓄水高度,面临严峻的考验。关河地形复杂,加之前期施工进度落下,大坝的高度仅有8 米,达到安全蓄水,还需12 米。在这节骨眼上,老马同副总指挥郁学曾、张元堂、水利局长韩俊宏、工区主任郭善星等同志,分析了有利条件,认为精心组织施工,还有时间把大抢修上去。但是有少数人怕担风险,主张毁坝度汛。在这种情况下,老马向县委、地委、省水利厅告急,请上级领导来关河工地共谋保坝抗洪大计。地委副书记李生旺、军分区司令员袁健、地区水利局长桑双红及省水利厅长康宇总工程师李煜等立即赶到工地、会同县委一班人在工地上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李生旺副书记、袁健司令员坐镇关河,协助老马打一场安全度汛的攻坚战。于是,一个由5000名精干民兵组成的万方团,1 000人组成的东风连、飞车队,100 名炮手组成的爆破组,在指挥部一班人的带领下,立即向大坝发起总攻。经过20 天苦战,大坝高度达到22 米,并开通了临时溢洪道,当7 月中旬大汛来临时,关河大坝已安全拦洪蓄水。紧接着又组织了第二、第三个攻坚战役,33 米高的大坝,终于在9月间全部竣工。当捷报传给省、地领导后,他们都发来贺信、贺电,表示祝贺。关河水库的建成也引起水利部的高度重视,在关河水库召开了全国水利现场会。大坝胜利竣工的消息传到朱德同志的办公室时,他赞扬武乡人民是好样的,马名骏是好样的,说马名骏为革命老区人民立了大功,不愧为党培养出来的太行好儿子。</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关河水库,高山平湖,巍然屹立在漳河北源,它融拦洪、发电、灌溉、养鱼、旅游于一体,为太行人民造福。可是老马却为修建这座水库累得吐了血,得了严重的胃病,留下了肺气肿和腰腿痛的疾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忍辱负重 修起胜天渠</b></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马名骏任长治县革委会副主任,分管水利工作。晚上挨批斗,白天到水利工地劳动,也没有挫伤他兴水造福人民的决心和信心。他仍亲临工地,指挥建成了八大井片,修了一条长15 公里的“胜天渠”。这条渠施工难度大,一是有一条高20余米、跨度130 米的混凝土浇筑的过水渡;二是有穿越荫城河百十米的倒虹管;三是有一个环绕村镇的千米洞。从设计到施工都是老马同县水利局技术员、土专家搞的。那里的群众说:老马为这条渠,什么苦都吃过,什么风险都承担过,他真是个斗不垮、压不倒、心系人民群众的好领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4,调查研究 改革水管制度</b></p><p class="ql-block">进入20世纪80年代,老马调任晋东南地区水利局局长。当时,农村已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他的面前:水利如何适应形势,怎样跟上农村改革的步伐。他先组织一班人学习中央文件,加深理解。然后又组织起水利改革研究班子,跑遍了整个地区,写出了113 个典型调查材料,其中他亲手起草的就达37个。他把调查材料报送地委、省水利厅和水利部,立即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水利部把6 个有代表性的水利承包制典型材料,转发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地委、省和水利部领导的支持,鼓起了老马搞水利改革的信心。在高平、长子两县抓了全方位水管制度改革,井片、提水站实行个人或以户承包制,大水库、大灌区建立了水利服务中心,有的还成立了供水总公司,对水利实行了经济管理。这样一改,适应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发展。</p><p class="ql-block">从1980年至1983年,他在水利改革上办了4 件实事:一是主持制定出9章42 条水利经济管理试行条例,使全区水利系统普遍实行了承包责任制。二是初步革掉了吃大锅饭的管理体制,按井片、水库、灌渠、小流域,建立了基层水利服务中心。三是对基层水利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考试,考核,评定了职称,按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评定了工资,巩固壮大了水利技术队伍。四是提出了水是商品,应纳人市场运作;在水利战线上应水、电、工、商、游五业并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以经济手段管理水利。</p><p class="ql-block">上述四项改革,给水利工作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引起了省水利厅和水利部的重视,晋东南地区被列为水利改革的重点区,高平、长子两县被列为全国改革重点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功臣魂归 山河花鸟同悲</b></p><p class="ql-block">1996年4月23日,是马名骏同志魂归故土的日子。武乡县砖壁村格外肃静,只有低沉的哀乐,飘洒在天空。一群群为老马送别的人,从四面八方走来;县五大班子派出众多代表簇拥花圈和挽帐,为他的亡灵送行;石门乡领导。各村委领导和很多群众自动走来;长治市水利局的领导和同志们前来致以深切的哀悼;原水利厅、晋东南地委的老领导、老同志,长治市委的领导也派人送来挽帐;一大批老同学、老同事以及与老马曾一起战斗在关河水库工地的同志,还有代表当年万方团的几千名民工,为这位贴心人送葬。</p><p class="ql-block">在一队队、一群群的人流中,大家含着满眶泪水,有的泣不成声。</p><p class="ql-block">马名骏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的名字,他在太行水利事业上的功绩,永远留在太行人民心中。</p><p class="ql-block">(本文原载《山西老年》2004年第5期2版人物春秋。)</p> <p class="ql-block">1958年的南沟水库</p> <p class="ql-block">1958年,县委书记处书记,关河水库总指挥马名俊作动员报告。</p> <p class="ql-block">1958年关河水库大坝工地场景</p> <p class="ql-block">关河水库总指挥马名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