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因工作关系多次接待来丹东的老首长,记得陪过的老首长大都对鸭绿江江桥情有独钟,来后就要去看,那时桥头还没有开放成景点,登桥要联系边防检查站批准,游江我们还会请他们派出巡逻艇协助。老首长们面对断桥和上桥后那厚重钢梁上的斑驳弹孔,总要说说当年在朝鲜的的战斗经历。</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1987年9月我们六十四军曾思玉老军长登桥 李广华摄</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老将军游江登岸后依然眺望对岸 李广华摄</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游江中看断桥 袁潮 摄</h5> <p class="ql-block"> 记不清次数的登桥,让我也对断桥和那些弹孔钢梁倍有兴趣,惊异其为何只炸断了一座桥的半截而另半截保存还好,只是钢梁被穿了些弹孔?心底不免暗暗佩服美国飞行员的技术高超——竟炸的那样精准,联想到安东市在战时也未曾遭受严重轰炸损害,真想搞清楚这是为什么。</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被敌机大口径炮弹穿透的江桥钢梁 袁潮摄</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这些密集的弹孔述说着敌机的疯狂 袁潮摄</h5> <p class="ql-block"> 美国战机装有12.7~20毫米机关枪、炮,口径都不小。能轻而易举穿透厚厚的钢梁,可见其威力之大。</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弹孔钢梁背面远处是断桥 袁潮摄</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 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时我军最大的劣势是防空,敌军飞机在朝鲜战场给我军造成的损失,绝不仅仅是导致4位军职干部以及毛岸英等众多将士的牺牲,还有数千车辆上万吨物资的损耗——我军没有空战能力,在肆虐的敌机面前基本只有躲藏防挨打的份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 在我国境内,我们也做好了敌人轰炸甚至登陆沿海地区的准备,安东市政府制定了《防空条例》,还于1950年10月17日颁发了《执行防空条令》。安排不少工厂迁往内地,民众也是尽量疏散,据记载疏散了11883户共计66118名居民,可开战以后并没见敌机大规模的飞过鸭绿江来轰炸。战后有统计说整个战争期间,美军飞机越境进入我国达8千余架次,其中安东“1450架次,扫射57次,轰炸22次,投弹189枚,造成152人死亡,520人受伤。”依此来看,三年间来犯敌机应该还是以侦察或空投情报人员为主,大规模轰炸扫射致使民众严重伤亡损失事件并不算多。志愿军打响第一次战役后,包括1951年下半年的“绞杀战”期间,敌空军开始对边境上的桥梁、通道大肆轰炸,波及了江桥周边一些民房,仅此而已。这一状态直至朝鲜战争后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 这是为什么?实在应做一番探究。</p> <p class="ql-block"> 关于鸭绿江断桥,一个美国小伙儿迈克尔·麦尔写书《东北游记》这样描述:<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去的那天傍晚,太阳西沉,一群韩国游客拿着雨伞,挤在鸭绿江大桥的断裂处,离封禁的对岸不到五百米。我远远地站着,想象着飞机放下起落架,以七十度角俯冲,躲避着敌方战斗机的炮火。两边的江岸上,高射炮无情开火。江水不断溅起,雷鸣般的爆炸声响彻云霄。游客们靠在一个扭曲的钢铁栏杆上,旁边就是那块石碑,上面简单地写着:公元1950年11月8日到11月14日、美国空军多次派出数百架 B-29型轰炸机对鸭绿江大桥狂轰滥炸……”</span></p> 没错!他所写的就是当年围绕鸭绿江桥所进行的轰炸场景,看来这小伙儿也是个“韩战”迷,从他这书里,我还看到了不少没听说过的细节。先来看一下他的描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直到1950年11月,联合国军都在"有节制"地进攻,指挥官下令说:"别靠近东北和苏联的边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麦克阿瑟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些限制让他感到"万分震惊,无法用语言描述"。他……威胁说要请辞,但杜鲁门……最终同意放松一些限制,允许麦克阿瑟轰炸鸭绿江边的新义州,当时金日成政府就在那里避难。麦克阿瑟要求炸掉连接中朝两国的大桥,杜鲁门命令说,只能炸朝鲜这一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布拉德利将军和所有的高层指挥官命令,鸭绿江的空袭任务可以进行,但美国飞行员只能在垂直位置进行轰炸,不能按照通常更快速高效的办法,沿着大桥的轴线排成一列扔炸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飞行任务开始前的短会上,一名海军上将告诉手下的士兵:"……美国政府命令,无论对方如何,我不能侵犯中国东北的领空,不能攻击他们的领土。如果攻击,很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1月8日,美军的 B -29战斗机用凝固汽油弹和燃烧弹炸平了新义州60%的地区。另外十六座城市也被战火殃及。"十天内,朝鲜全境将会被全部扫清,"麦克阿瑟承诺说,"不幸的是,这里将会成为一片荒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这场历史上首次全喷射机组成的空战中,中国飞机拦截了瞄准鸭绿江大桥的美军战机。值得一提的是,双方没有一位飞行员被击落,也没有桥被炸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第二天,美军再次发起进攻,美洲豹战斗机往桥上扔炸弹,螺旋桨带动的海盗攻击机进行掩护,朝中方的高射炮开火。在八千多米的空中,穿过无情的高射炮夹击,"我们来了个高角度攻击,大概是七十度俯冲,"一名飞行员回忆道,"我还记得当时冲着目标去的时候,我把机轮放了下来。驾驶海盗攻击机进行高角度俯冲时,这样做可以帮你控制速度,否则提速太快,根本没法控制飞机的襟翼。起落架就是专门用来应对高速飞行时突然直接俯冲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大桥依然挺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现在,就算是中国军队意识到美国人不会进入他们的领土,麦克阿瑟也不会叫停鸭绿江大桥上的攻击行动。中国军队甚至都懒得伪装他们的高射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美国飞行员驾驶飞机直冲而来,在桥上低低地飞行着,接着控制机身,倾斜得厉害,免得进入中国领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炸毁大桥的努力仍在继续,高射炮不断开火,风速每小时一百五十三公里。在相继出动六百架次飞机后,鸭绿江桥的"朝鲜段"于1950年11月14日轰然崩塌。</span></p> <p class="ql-block"> ——不得不说,这小伙儿的描述十分深入精彩,令我只好挑干货引用其原文。不过对他这些说法,我核实验证一下,从《麦克阿瑟回忆录》《艾奇逊回忆录》《李奇微回忆录》以及解密档案中都可以证实上述说法属实。</p><p class="ql-block"> 另外韩国人所写战史也说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50年10月21日联合参谋本部向麦克阿瑟下令,禁止向供应电力给北韩和中国东北部地区的水力发电厂和咸镜北道工业城罗津轰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麦克阿瑟认为,以美军优越的空军力量足能牵制中共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1月6日他发表特别声明,谴责中共已犯国际法,并向美空军司令官StrateMeyer将军下令,作好准备以90架B-29型战斗轰炸机轰炸鸭绿江的桥梁。美国政府则以联合国紧急安理会已在美国的要求下召开,而且攻击中国东北部需先经过联合国的协议为由,向麦克阿瑟下令中止攻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对此,麦克阿瑟强烈抵抗华盛顿的命令。 随后,在国境禁止空军活动的命令解除,美国还准许轰炸新义州鸭绿江的桥梁。”</span></p> <p class="ql-block"> 一次就准备出动90架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来炸桥,不能不说决心之大阵势之强,况且老麦还提出轰炸满洲以深入打击中国军队集结地和保障线。如果真如此,那么边城安东就难以逃脱被炸命运了。可是谁想到,老麦的这一计划就在起飞前的几小时被叫停,尽管随后几天又在老麦以辞职相威胁下,批准了轰炸,但也提出了严苛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 从美国解密档案中可以看到,11月8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致远东司令部电报,认可了"中共大军进入北朝鲜",9日在关于中国出兵朝鲜致国防部长备忘录中,提出几种原因判断及应对方案,其中有”明白无误地宣布如下担保……①联合国军将不会侵犯满洲的主权:②水库、发电厂和电力分配系统将不会遭到损害或破坏……“</p><p class="ql-block"> 此时,丹东百姓尽管整日见闻对岸新义州烟火弥漫,在门窗玻璃都贴上了米字条的屋内担心炸弹从头顶落下来,但也仅有几次紧挨江桥的民居被炸——不排除是炸桥时飞行员的投弹错误。倒是江上的这两座桥,在11月间被炸断。敌空军除了攻击桥梁,并没有更多对城市进行轰炸,基本上还是严格遵守了“不能侵犯中国东北的领空,不能攻击他们的领土“命令。</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1年4月7~12日安东市三马路一处民居被炸实景。该处距鸭绿江桥几百米,炸弹落下偏差时极易被波及到。此图摘自中共丹东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英雄城市英雄人——丹东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资料专辑》,万照华提供</h5> 美国政府担心如不这样将会直接与中苏对抗,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当时在地面和空中保卫鸭绿江大桥的,是中苏朝三国联军。 <p class="ql-block"> 早在朝鲜战争爆发不久,8月7日,我东北军区成立东北防空司令部,迅速明确东北是“防空第一”。而此时我军的空军尚处于襁褓阶段,作战飞机几十架还都是老旧机型无力作战,一旦战争打起来,在空军方面只能依靠苏联。高射炮部队也不过20几个团,分布在南北各个大城市间。从广州上海沈阳抽调来4个团部署在鸭绿江一线,其中2个团首批入朝。随38军由辑安过江的高炮十四团4个连,10月进军途中被炸损3个炮连,仅剩1个高射机枪连,只能回国换装;由河口入朝的高炮一团5个连11月2日参加云山战斗也被炸损坏三分之一高炮,战力大减。继续在鸭绿江一线防空的我军力量薄弱:辑安有高炮四团、长甸有高炮十三团、安东有高炮十七团。</p><p class="ql-block"> 既无空军亦缺高炮,怎么办?只有先由苏军承担我边境防空任务,同时抓紧协助我军编练空军和高炮部队。</p> 8月27日美军飞机袭击安东,斯大林当日致电周恩来,"您关于向华东军区和东北军区派遣苏联军事顾问——防空专家和空军专家的请求,已得到了苏联政府的同意。即将向中国派出38名顾问,其中10名为防空专家,28名为空军专家……给防空参谋长配备一名顾问,负责军区防空作战处和情报处处长的顾问工作。“第二天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又报告:”鉴于今年8月27日美国飞机曾对(东北)中国居民点和火车站实施过空袭和扫射,我们请求允许让第一五一歼击航空师承担为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提供空中掩护的战斗任务。“获批准。<br> 8月29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下令:”第一五一歼击航空师……一、在完成对中国飞行员进行改装训练任务的同时,自今年9月1日起第一五一歼击航空师在地面防空高炮部队的配合下将为部署在通化、铁岭、辽阳和安东等地区的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部队提供空中掩护。二、在执行掩护任务过程中,第一五一歼击航空师的飞机不得飞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境线。三、与第十三兵团司令部(位于安东)一起制定同人民解放军地面防空高炮部队的协作计划……“ <p class="ql-block"> 于是,苏联空军紧锣密鼓开向鸭绿江战场,担负起同幼小的中国空军和高射炮兵联合作战任务。1950年8月,第一批苏联空军部队——别洛夫航空师进驻中国东北,开始担负防空任务。9月,苏空军又增派防空部队进入旅顺,决定把航空兵歼击机师增至两个。10月14日起,由苏联国防部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牵头,苏联空军首批参战的第二十八歼击航空师、第五十歼击航空师以及近卫第一五一歼击航空师开始配置在中国境内的鞍山和安东等地机场,10月29日,苏联顾问通知周恩来,“莫斯科已同意苏联空军在安东担任防空”。后来在12月,这三个航空师整合为第六十四防空集团军,军长为早已来参战的别洛夫少将。该军的编制并不固定,定期进行轮换,基本由2至3个歼击航空师、1个独立夜航歼击机团、2个高射炮师、1个探照灯团和1个航空工程兵师及保障分队编成,全军总兵力约为2.6万人,所辖各部队约8至12个月换防一次。</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战争初期苏军统计表 摘自《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h5> <p class="ql-block"> 1951年1月9日,第六十四防空集团军军部在《关于1950年11-12月战况的报告》中说:”11月1日到12月6日,敌人的老式轰炸机和歼击机在我歼击机设防区活动,歼击机军出动488架次,在战斗中击落48架敌机,其中包括4架 F -84新型歼击机。“</p><p class="ql-block"> 初战详细情况是:1950年 11月1日,苏联空军第一次在鸭绿江上空投入了战斗。这一天,别洛夫航空师的米格-15飞机从沈阳和鞍山两个机场各起飞8个架次,在安东-新义州上空击落了2架美国℉-82飞机,高射炮还击中了2架。苏方在空战中没有损失。</p><p class="ql-block"> 11月15日,毛泽东致斯大林电:”我完全同意您的建议,通过给中国补充两批共120架米格﹣15飞机来加强别洛夫空军师的力量,并建立航空兵指挥部。至于东北各机场全面加强防空措施的问题,我们将与扎哈罗夫同志一起解决。苏联飞行员在空中表现出了英勇气概和强大威力,他们在最近12天内,击落了23架入侵的美国飞机,为此,我向他们表示谢意,我认为,此事值得向您报告。“</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编入志愿军的苏联飞行员和技师 网络图片</h5> 从1950年底到1951年2月,苏空军在清川江以北与鸭绿江之间,东至水丰电站之内的6000平方公里地区,几乎占了绝对统治地位,极大地削减了美空军对我过江部队的威胁。美第五航空队把这一地区称之为“米格走廊”,提醒所属部队慎入此地域。 <h5 style="text-align:center;">美军绘制的“米格走廊”示意图 网络图片</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红圈狭小的区域就是米格走廊 网络图片</h5> <p class="ql-block"> 地面防空,进来的苏军第八十七、九十二高炮师和第十探照灯团为了不暴露身份,和飞行员一样都换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制服。就其装备看,算得上精锐尽出,师下辖两个团,各团均编配4个85炮连(各8门)和4个37炮连(各6门),85炮连有新式松-3K炮瞄雷达及指挥仪,另有一门37毫米炮直接保护炮连免遭敌机突袭。各团拥有85毫米炮32门、37毫米炮28门,全师还有3台LV/ANTPS/S-3型远程雷达。这些高炮师都部署在鸭绿江安东一线,甚至还于对岸开设了阵地。</p> <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安东防空作战主要是苏军担负,而我军则抓紧编练航空兵和高炮兵。</p><p class="ql-block"> 从防空高炮兵来说,早在1949年6至8月,刘少奇秘密访苏期间与苏方达成了进口高炮装备的协议,订购苏制85高炮120门、37高炮240门。并于1949年底在沈阳成立了高射炮校,训练组建了18个高炮团 。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前,中央向苏联提出又一笔540门高炮的订单,并于1950年12月16日成立全国防空司令部。</p><p class="ql-block"> 1950年12月20日,驻防安东已击落多架敌机的志愿军高炮十七团就地扩编为高炮第六十四师,编成后即于1951年2月入朝。其安东防空任务交给苏军。</p><p class="ql-block"> 1951年1月21日,中国空军迎来了第一次空战,8天后,即1月29日,10团大队长李汉击落美机一架,首创中国志愿军空军击落敌机的战绩。1951年3月还成立了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统领实际上中苏朝三国空军作战,有效加强了安东等地的防空。</p><p class="ql-block"> 除空军外,我军突击新建4个陆军高炮师(每师辖3个团)又几十个独立营,于1951年2月起陆续入朝参战。又建了不少城防高炮团和雷达、探照灯团,担负国土防空任务。</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英雄飞行员佩佩利亚耶夫上校1951年在安东留影 网络图片</h5> <p class="ql-block"> 档案记载,从1950年至1953年间,苏联共有空军及防空军的12个歼击航空师、2个独立夜航歼击机团、4个高射炮师、2个探照灯团、2个航空工程兵师和部分保障分队以及海军航空兵的2个歼击机团轮换参战,参战总人数约7万余人。1953年后,苏军航空兵逐步退出,空战主要由已经掌握喷气战斗机战术的中朝空军承担,而高射炮兵两个师直至1954年底才撤离。</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身着志愿军服装的苏军 网络图片</h5> <p class="ql-block"> 美国人对苏联参战一直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却说不出。</p><p class="ql-block"> 虽然苏军一开始曾指令其飞机不得前出至朝鲜,不得过鸭绿江,不得用俄语联络,但一到天上打起来,这些规定就不易把握了。苏军飞行员克拉马连科回忆说:“我们穿着中国军服,努力讲朝鲜话,但仍无意中漏出了俄国话。美国人录下了我们的对话,这些并未在交战中给苏联飞行员带来麻烦。”</p><p class="ql-block"> 美军从对手打不散的战斗编队和飞行员娴熟的驾驶技术,立刻猜测到苏联空军参战了。美军飞行员在空战的无线电里经常听到俄语对话,有时候透过对方的机窗和降落伞下看到了俄国人的面孔。后来成为美国宇航员的约翰.格兰说:“我清楚地知道在同俄国人作战,而当局不仅知道米格飞机里有苏联人而且知道苏联飞行员所受到的种种限制。”由于当时美、苏的微妙关系,都不愿意扩大事态。麻杆打狼,两头害怕。双方都担心爆发和卷入第三次世界大战,所以谁也不去捅破这个秘密。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高级智囊人物赫伯特在1988年回忆到朝鲜战争时,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必须保守住这个秘密。当时一旦把它揭露出来,我们就会受到巨大的压力,(国会)要我们对俄国发动一场战争。”当时,在华盛顿有一股强烈要求对苏联宣战的情绪,如果让这些人知道,有千余名美军飞行员是被苏联人打下来的,那么这股情绪很可能使美国政府无法控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高级助手尼茨曾说:“如果我们公布事实的话,公众就会指望我们对此采取行动,而我们在这场战争中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与苏联的冲突扩大到更为严重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对苏联人参战心知肚明的美国政府,瞒下实情继续采取了不使战火扩大蔓延的战略,因此,尽管鸭绿江彼岸新义州被轰炸夷为平地,而此岸的安东城乡才未遭受严重的轰炸破坏。</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长甸河口的公路断桥 袁潮 摄于2023年9月</h5> <p class="ql-block"> 断桥和弹孔钢梁,在如今游人如织欢声笑语背后,也告诉我这样一个史实:在抗美援朝战争早期,美国慑于苏联参战而未敢将战争从空中扩大到中国境内,是一个应予正视不可否认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美国未敢;苏联参战——这便是我一番考证后的简明结论。</p><p class="ql-block"><br></p><h5 style="text-align: right;">2024年5月9日于深圳</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