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刘永平

<p class="ql-block">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p><p class="ql-block"> 1982年9月我以全校第二班级第一的成绩被我县第一中学录取,开始了我三年的高中生活。因为是县里唯一的一所高中,全县包括县城和所有乡镇中学的顶尖学生都汇集到这里就读。当然也有个别的学生被录取到市里的一所省重点高中,但是因为要离开县境去外地上学,费用自然比在本县要多,那时候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很低,收入也少,所以大部分家庭的学生还是选择在本县上学。</p>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上高中时每个学期的学费是两块五、杂费两块五,书款一个学期在五块钱之内。当时住宿是免费的,住校生伙食费一个月七块五毛钱。但是,对于许多农村家庭来说,供一个高中生上学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会还是属于生产队集体经营模式,所有社员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每天记工分,一年下来结算。因为本地是暖温带亚干旱区大陆性气候,基本属于靠天吃饭,在农村有的地方每个工分只能分到几分钱,言下之意就是一个全劳力每天只能挣到几分钱,连全家的口粮款都不够抵扣,所以供一个孩子上高中是非常不容易的。当时,学校针对贫困学生每个月给每个班下发一定数量的助学金。全额助学金是每月4元。我们家八口人,六个孩子,父亲是一名工人,每月三十七块五毛钱的工资,其余七口人是农业人口。六个孩子都上学,父亲的那点工资要维持家庭日常开销,供孩子们上学,还要给生产队交口粮款,所以经常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但是比起农村家庭来说还是要强上不少。当时评定助学金并不是公开的,只是班主任按照学生家庭情况决定的。因为我是班里入学成绩第一名,又是语文科代表,所以班主任老师破例给了我每月一块钱的助学金。我非常感激,就用那一块钱订了一份《语文报》。</p> <p class="ql-block">  冬天到了,气温骤然下降,教室到了开始取暖的时候了,那会学校没有暖气,每个班教室前后各有一个铁火炉,需要有人每天生火并且看护火炉,给火炉加煤、倒炉灰。这是个出力不讨好的事,遇到刮大风时,烟就会顺着烟筒倒灌回教室,教室里浓烟滚滚,不得不开门开窗往外排烟,遇到煤不好时,火不旺,教室温度上不去,同学们也会怨声载道。而且上高中了,同学们对学习非常重视,谁也不愿意浪费那么多时间去做这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所以当班主任在班里征集生火自愿者时,没有一个人举手。班主任老师点了几个同学的名,但都被他们用不会生火、早晨起不来等理由拒绝了。班主任老师显得很尴尬,说:“不就是生个火!有那么难吗?班里给生火的同学买一副手套、一块肥皂!怎么样?”可是还是没有人吱声。</p> <p class="ql-block">  看见老师尴尬地站在讲台上,而学生们却都低着头故意躲着老师的目光,犹豫片刻我还是鼓起勇气举起手说:“老师,我来生吧!”老师皱着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紧接着班主任老师来了一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句话让我的心凉了半截。同学们马上把异样的目光转向我。我百口难辩,心里想老师你怎么能这样说呢!我本来也是看着你下不了台,所以才鼓起勇气给你救急的,怎么就成了“千金之下的勇夫”了呢?难道我辛苦一个冬天,浪费了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就是为了那一副棉线手套和一块肥皂吗!</p> <p class="ql-block">  但是,我还是把这些想法深深埋在心底,默默履行起自己的承诺,每天早晨五点多就起床,把教室前后的两个火炉生好,等同学们进教室时教室里已经暖洋洋的了。但是,遇到风大浓烟倒灌的时候,也有一些同学怨声载道,而且毫不避讳地指责我“班里给你买了手套和肥皂,你就应该把火生好。”不过大部分的同学还是比较理智的,有的会为我鸣不平“人家是为了一副手套一块肥皂吗?人家这是在为大伙做贡献。那当时你为什么不承揽起来呢!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于是那些指责我的人也就哑口无言了。</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还时不时地想起当时我为班里生火的情形。心里想也许当时班主任老师确实没有要伤害我的意思,只不过是随口一说吧。或许是终于有人出头让他能下了台,所以有点喜不自禁,于是言不由衷来了那么一句吧,不过当时我心里确实有点受伤。事情过去四十多年了,那件事也早已成为了中学时代的一个小插曲,但是当时双手乌黑、脸上时不时蹭着一两处煤灰的那个小青年的形象还是会偶尔闪现在自己的记忆中,让人忍俊不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