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晋祠

天堂鸟

<p class="ql-block">第一次游晋祠,那时是1986年,我19岁,大学一年级,是一个懵懂青年,不了解晋祠的历史,走马观花,只留下对难老泉水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穿一身篮衣服,背军挎包的是我。</p> <p class="ql-block">近40年的社会生活,渐渐知道“晋祠”的由来,山西为什么称“晋”。</p> <p class="ql-block">先来说说“桐叶封晋”的典故,桐叶封晋的典故源于周代。周武王时期,周成王将一片桐叶赠予年幼的弟弟叔虞,并承诺以这个作为唐国送与弟弟。周公认为天子无戏言,收复唐国后,要求成王兑现承诺,即封叔虞于唐,称为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xie)父后来将都城迁到晋水旁,改国号为晋,就是后来的晋国的雏形。晋博的镇馆之宝“鸟尊”即是燮父墓中祭祀的青铜酒器。鸟尊的盖内和腹底铸有大篆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p> <p class="ql-block">“晋侯鸟尊”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晋祠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水经注》,是为纪念晋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祠堂,又名唐叔虞祠。是中国最早的皇家祠堂。</p> <p class="ql-block">近年新建的福禄寿照碑和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功臣青铜塑像。中间骑马者为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勣,前面为尉迟敬德,最北侧两位前是魏征,后为马周。</p> <p class="ql-block">耿彦波指挥下扩大修建的晋祠公园风景优美!</p> <p class="ql-block">晋祠博物院真正的大门,我们37年前来时晋祠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它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是古代唱戏的戏台。《汉书》有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这句话意味着人世间的善恶忠奸都无法隐藏,如同在清澈的水和明镜前无所遁形。因此,水镜台的名字寓意着通过戏曲表演,让观众能够洞察世态炎凉和人生百态。</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而清代补建的卷棚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前明代万历年间的铁狮子一对,母狮子闭口、护犊子;公狮子张牙舞爪、在玩球。上面有明万历九年的落款。</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 也称“莲花台”。台为方形,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台四角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p> <p class="ql-block">除东北角一尊为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外,其余皆为北宋铸造。</p> <p class="ql-block">整体比较下来保存最完整、铸造工艺最好的是西南角的这一尊,它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虽经历900多年风霜雨雪,至今完好无缺,明亮不锈。经检验,铸铁中含有铬、镍等合金成份,被誉为是宋代的不锈钢,说明我国北宋时的冶炼铸造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这尊铁人造形生动,从头到脚显示出力量之美、威武勇猛之美,令人叹为观止。它们除了镇水之外,还有作为保护圣母殿中圣母邑姜的作用。古代百姓们把铁人当做圣母的守护神奉献于圣母,并让它“永充供养”。</p> <p class="ql-block">唯一穿铠甲的铁人,四铁人中制作最早的铁人。</p> <p class="ql-block">民国补做的,造型和制作工艺远不如其它三个。</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正面</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左侧面</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右侧面</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侧面</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相传对越坊是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出资修建。高应元,太原晋祠东庄村人,善长书法,对父母极孝顺。相传,有一年,高应元的母亲突患头疼之症,久治不愈,高应元朝夕不安,一日沐浴更衣,在晋祠为母焚香祈祷并许愿,母体一旦安康,将捐资修祠。半年后母病痊愈,于是高应元捐资白银三百两,修建了对越坊和钟鼓楼,并亲笔书写"对越"匾。宣扬报答圣母邑姜的神灵庇佑之功,同时也暗喻对父母祖先积德行善的颂扬之意。</p> <p class="ql-block">献殿位于对越坊之西,是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凉爽,通风,是个天然大冰箱。</p> <p class="ql-block">在晋祠鱼沼飞梁桥东月台上,有一对北宋的铁狮分立左、右两侧,蹲坐在铸铁座上,左侧铁狮两腿之间铸有“政和八年”和“文水县金火匠人”的铭文,说明铁狮是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时山西文水县的匠人铸造的。左侧铁狮脊骨隆起,体形健壮,头顶螺发,撅鼻张口,脚踩小狮,造型生动。右侧铁狮,头顶长长的披鬃,眼睛略向下看,口微微闭合,脚踩小绣球,神态较为安静。鱼沼飞梁前的这对铁狮却是左侧为母狮子,右侧为公狮子,其缘由大概是圣母殿供奉的“圣母”及其周围侍者均为女性,是最典型的“女尊”建筑,因此在这样的建筑前摆放狮子,自然也遵循了“女左男右”的规制。晋祠博物馆这一对北宋铁狮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铁狮。</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是一座精致的方形荷叶鱼沼的古桥建筑,始建于北魏年间,北宋时期建圣母殿时重修,其中34根石柱及柱础造型仍保留着北朝风格,其它部分则具有宋代建筑特点。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这种十字形桥也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一级文物。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因沼为晋水第二大源头,流量甚大,游鱼甚多,所以取名鱼沼。沼内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枕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桥梁起殿前平台作用,构思甚是别致。</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典型的使用了《营造法式》中的“升起”和“侧脚”建筑方法,按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规定,凡是立柱都有“侧脚”(即柱础),柱头向内微倾约1%,同时廊柱的边柱(四角柱)有“升起”,就是柱的高度从中柱向两端逐渐加高。这样,使整个建筑木构架产生向内倾斜的倾向,客观上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定性,也为屋顶部分四角的飞檐创造条件。</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的圣母,不论建造者起初是为刘娥,还是邑姜所建,现在大家都按邑姜来祭奠。</p> <p class="ql-block">千年圣母殿,精美绝伦,让看到它的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喜欢的“双面俏佳人”</p> <p class="ql-block">传令官俯身倾听</p> <p class="ql-block">3000年的“卧龙柏”,依靠着2000多年的子代周柏,没有寒风中挺立的雄姿,也没有繁枝茂叶,只有不屈的精神和不老的心。千万不要小看了这棵周柏。明傅山曾立石上书:“晋源之柏第一章”。无疑,周柏是晋祠的根。周柏不仅是晋祠三千年历史的见证,也是晋祠三千年连绵不绝的庇护神。宋欧阳修曾感叹道:“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p> <p class="ql-block">“难老”匾系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山西太原人)所书。</p> <p class="ql-block">据说难老泉水因西山挖煤已断流,现是地下循环水。我记得,我们单位20多年前发大米,还有晋祠大米,近几年没有了,都成了东北大米。</p> <p class="ql-block">1500年树龄的螺旋柏</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大钟</p> <p class="ql-block">苗裔堂,俗称奶奶庙,创建年代不详,元致和元年(1328)重建,明正德六年 (1511)重修。大殿神龛内彩塑“送子娘娘” 七尊,皆妇人装束,左右列十尊送子神像,为明代所塑。你们感觉明代的塑像是不是不如宋代的飘逸、精美?</p> <p class="ql-block">苗裔堂明代走马板彩画,寓意多子多福,子孙兴旺。</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奉祀西周时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现祠堂是经元、明、清三代翻修扩建而来,殿内塑像均为明代作品。其神龛前两柱上各盘绕泥塑蟠龙一条,活灵活现,张牙舞爪,形态生动,粗壮有力,气势凶猛,有腾云驾雾之势。在明清时期等级制度特别严格,只有皇宫里才能见到五爪龙,民间禁用,所以唐叔虞祠的这对龙为四爪金龙。</p> <p class="ql-block">过殿内的乐伎像系元代作品,一边为管弦乐,一边为打击乐。</p> <p class="ql-block">东岳庙前2500岁树龄的大树</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亲撰行书碑</p> <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复制的唐碑</p> <p class="ql-block">2012年复制碑(在庭院放置)</p> <p class="ql-block">《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并序碑》,此碑系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丹的碑刻,创作于唐代贞观二十年(646年),书体为行书。此碑现收藏于晋祠内唐叔祠山门之左侧的唐碑亭(又称贞观宝翰亭)内,亭内立有两通石碑,一座为唐太宗亲书原碑,另一座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依照旧拓片摹刻的复制碑。</p> <p class="ql-block">晋祠,我是一来,二看,三忘返,四想念。晋祠之美在于其历史悠久、建筑精巧、自然风光优美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山西会馆用餐,地道的晋中饭食,不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