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率真“拙行”,实则“藏巧于拙”,会更受人敬重。</b></p><p class="ql-block"><b> ——题记</b></p> <p class="ql-block">李勣(画像)</p> <p class="ql-block">一般说来,人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怀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不尽如人意时,就更要既能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戒,所以就有了“<b>鹰立如睡,虎行似病</b>”等藏巧用晦的各种做人方法。其中有一种就是正面进行的“<b>拙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初的重臣<b>李勣</b>,本是<b>李密</b>的部下,后随故主投于<b>李渊</b>父子的麾下,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李勣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把“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浊州,北至魏郡”的所据郡县土地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有的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p><p class="ql-block">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感慨,认为李勣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勣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p><p class="ql-block">按理说,一般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勣却<b>公然上书</b>,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惟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风亮节”,假设偷偷摸摸,则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服缞秷与旧僚使将土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散”。这纯粹是做给别人看的。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唐天子的面子,是李勣的一种愚忠,实际上李勣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以前献土地人口同样的神效。果然,“朝野义士”,都推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从此李勣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p><p class="ql-block">李勣取的是一种“<b>负负得正</b>”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的甜言蜜语,而相信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即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一种普遍心理,即喜爱那些远离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而又表现大丈夫气概的人。李勣换主而伺,又高调对原来主人收葬之作为,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这是“藏巧于拙”做人成功的典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诗人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b>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b>”。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期间从容行事。</p><p class="ql-block"><b>很多时候,一个人即使有龙虎之才,也不能直取功利,而当率真“拙行”,彰显忠义,自然水到渠成,功成名就。</b></p> <p class="ql-block">李渊(剧照)</p> <p class="ql-block">人物链接🔗</p><p class="ql-block"><b>李勣[jì]</b>(594年—669年12月31日),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后赐姓李,又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单名勣。曹州离狐(今山东省东明县)人。隋末至唐朝初年名将。</p><p class="ql-block">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b>徐氏</b>,他早年投身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太宗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总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后配享高宗庙庭。</p><p class="ql-block">李勣从军近六十年,与卫国公李靖并称。在长期战争实践中,他不仅为隋末瓦岗农民军的发展壮大作出过重要贡献,而且为唐朝开国和卫国拓边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其作战艺术颇受后人称赞。</p><p class="ql-block">李勣兼通医学,曾参与编纂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唐本草》,并自撰《脉经》一卷,今已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