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帅/文】张老六的故事

杨澍青青

<p class="ql-block">井桥的张老六</p><p class="ql-block">文/张大帅</p><p class="ql-block">(2024.05.09)</p><p class="ql-block">张老六的大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听说,一个几乎被神话的张家后人。张老六,(宗谱名:张玉鼎),字笙臣,因为排行老六,故人称张老六。听邻居海强的大讲,张老六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声如洪钟,笑容可掬,常常骑着一匹白马,从县城一路绝尘而至,在距离井桥村还有一里多地的村口下马歇鞍,热情的与路过的乡亲们打着招呼、拉着家常。小时候,也常听吉祜(hu)伯讲,张老六鹤发童颜,神态威严,双目炯炯有神,不怒自威,常端坐于堂屋中的太师椅上,银须飘然至胸前,神态安详的端坐在那里。张老六是我们(张家)从荥阳迁至宝丰之后的一百多年间出来的最值得尊敬的人,也是最有威望的人。青年期的张老六,聪慧过人,过目不忙,常怀有报国之心。然而,适逢乱世民不聊生,社会动荡,加之常年的军阀混战,他一腔热血无处释放。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传统观念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张老六把报国之心转化为医治村民(疾患)上,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救死扶伤的辉煌人生。他博(采)多家之长,潜心研究医学,逐渐掌握了中医的精髓,在井桥乃至周围百里享受(有)崇高的声誉。从此,一匹白马,一个药箱,一个人,一辈子,穿梭在井桥周边的角角落落。最终,(张老六塑造出了,“大医在民间”的传奇神话。)</p><p class="ql-block">张老六治病救人,我听过多个版本,总结下来也就两个,一个是药到病除,另一个是只请一次。不管多么重的病人,只要张老六到场,基本都能起死回生。医者仁心,张老六不仅有高超的医术,而且还有一颗普渡众生的心,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不管病人有没有付钱,只要告知张老六,定会一直负责把病人看好,遇到家中困难的病人,还会慷慨解囊,倾力相助,他的名声和威望,是靠乡亲们口口相传了近百年,时至今日,年近九旬的海强的大对张老六的过往,还念念不忘,感慨万千。张老六在青年时期,适逢国家动荡,民不聊生,连年的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后来日本鬼子侵略中国。井桥村也未能幸免,张老六被张氏族人推举担任寨首,组织乡亲们修桥筑墙,在村的南北两端修起了高大的寨门,在两个寨门的连接之处,修起了高大结实的寨墙,寨门和寨墙全部采用红石所筑,在寨墙外,宽阔的护城河把村庄紧紧的拱卫在怀中,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小日本的侵略步伐,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乡亲们的生命安全。日本鬼子打跑之后,数年的国共内战开始了,很难想象当时乡亲们是如何生存的,活着成了每个人最大的目标。战乱不断,民不聊生,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赶上天灾,眼睁睁的看着所有的一切被毁于一旦,生病救治更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生病了乡亲们能抗就抗,抗不过去的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亲人离去。因为这是当时生活的常态,这个时候张老六的出现,犹如一道亮光,照亮了长期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民,让他们对生活有了继续生存的动力和信念,也燃起了人民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他犹如守护神一样,义无反顾的走向一个一个又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将他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个世界破破烂烂,总有人缝缝补补。张老六是那个时代产物,是带着某种使命而来,不仅医治了乡亲们身体上的创伤,也燃起了他们重新生活的希望,在战争年代,张老六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部的心血全部挥洒在井桥村的角角落落,救死扶伤,医德高尚,在刘邓大军驻扎宝丰期间,救治了大量的伤员。听村里老人讲,战争年代,命如草芥,人们每天都在死亡线上挣扎。有一年,有两位掉队的(解放军)伤员隐藏在井桥村南地废弃的窑洞里,每天张老六都为两位掉队的伤员医治,并送去了衣物和饮食,在张老六精心的医治下,两位伤员病情日趋好转。然而,村里有好事者心生歹念,觊觎他们手中的长枪,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将两位伤员用石块砸死,抢到枪支之后慌乱逃走,张老六得知情况后,痛心疾首,仰天长叹,发现其中一人还有微弱的气息,张老六将其转移至自己家中,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在伤情稳定之后护送出村让其寻找部队。在文革时期,有人提出张老六(家人)有历史问题,要对其进行批斗游行,曾经当年救助的伤员已经升至部队要职,得知此事特意专程来到井桥村,为张老六(家人)证明清白。这也许就是张老六的人格魅力,你种下什么因,也就会收获什么果,这也是张老六离开这个世界近百年人民一直对他念念不忘的重要原因,因为他心中时刻装着乡亲们,心中时时刻刻都在拯救百姓的路上,大爱无声,却震耳欲聋,他用自己的毕生心血谱写了绚丽的人生,虽死犹生,精神长存,这也是张老六留给井桥留给这个世界最大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最近一次,听说张老六的事迹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张老六已经仙逝近五十多年了,但是关于他的传说从未停止过。井桥村东头的一位老人是目前为止最后一个见过他的人,也是最后一个得到他救助的人。那年村中这位老人身患重病,病入膏肓气若游丝,将不久于人世,恍惚之间看到黑白无常将其带走,行至村西南岭上,看到张老六端坐于此,神态威严,气宇昂轩,大声的呵斥该老人:“你不在家好好养病,跑到这里干啥,赶紧给我回去”!。见那老人有些迟疑,张老六再次厉声喝道:“还不快走,我在这里,命数不到哩,没有人能把你带走”!。在被张老六一顿呵斥之下,老人狼狈地回到了家里,发现自己已经躺在棺材里,家里已经布置了灵堂,准备下葬,看到老人死而复活,一家人喜极而泣。问起原因,老人将梦中情景一一诉说,令人称奇,后来该老人又安然地活过了约二十多年。这就是张老六,活着的时候救死扶伤,死后还一直护佑着井桥村。甚至在他离开这个世界近百年,关于他的各种传说依然继续,我也常想,到底是什么样的信仰支撑着张老六?到底什么样的文化滋养了张老六?到底什么样的社会成就了张老六?一个出生在晚清时期的张氏后人,一个处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的热血青年,一个怀揣梦想而一次次碰壁的铁血男儿,是怎样的心境让自己一辈子一个人只做一件事,这件事功德无量传承百年呢?以至于,我初中郊游来到余官营村碰到一个耄耋老人,还向我讲述当年和张老六的点点滴滴,可见张老六的精神不仅仅影响了井桥村,在周边几十里范围之内的村庄,都有张老六的身影,都有他留下的功绩,岁月无痕大爱无声,如今我每每回到故乡,看到上了年纪的老人,凡是和张老六有所交际的人,都忍不住地向我详细叙述着张老六的传说。也许,这些传说,也是这些老人活着的动力和源泉吧。</p><p class="ql-block">为他人抱薪者,不必使其冻毙于风雪。张老六虽然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精神财富让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和教育之下,从荥阳家训演变而来的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张老六的出现也不难理解。他以拯救百姓为己任,将张氏家族的精神内涵发挥的淋漓尽致,斯人已逝,精神长存,我们也永远相信,有关他的传说也将继续流传,有关他的形象也将继续深入人心,有关他的精神将继续发扬光大,爱若有声,必定震耳欲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