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吴巨峰,军旅书法家,山东省书协理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记载,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发祁山,当时熟悉作战、经验丰富的有老将魏延、吴壹等人,谋臣们都认为应该派他们做先锋。但是诸葛亮却违背了众人的意见,提拔马谡做先锋。马谡率大军在前方征战,与魏国将领张郃激战于街亭,被张郃打败,士兵四散溃逃。诸葛亮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凭附力量,将军队撤回汉中。马谡被治罪,关入监狱,在狱中病死。诸葛亮为他痛哭流涕。其他记载中的说法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如果与《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的说法相照应,或许是没等诸葛亮下令问斩,马谡就病死了。</p><p class="ql-block">马谡失街亭,他到底该不该被杀呢?</p><p class="ql-block">论罪,以往守城攻地落败的将领,没有被治重罪的大有人在。比如,当年张飞丢了徐州,就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刘备攻占汉中,魏国守将夏侯渊战死,守将张郃没有因战败被追责。</p><p class="ql-block">论以功抵罪,马谡此前之功似可相抵。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马谡献策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这也是诸葛亮非常认可马谡的原因所在。</p><p class="ql-block">论众愿,马谡虽然“言过其实”,但毕竟是蜀汉难得的人才。当时许多人就觉得,在蜀汉正是需要将才的时候,应该爱惜马谡这样的将领。裴松之注《三国志》引《襄阳记》曰:“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p><p class="ql-block">论责任,诸葛亮不顾刘备临终“马谡不可大用”的嘱咐,不用魏延等人,而执意让马谡去守具有战略意义的街亭,失守之责应该主要在自己,而不是在马谡。</p><p class="ql-block">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马谡不应该受到重惩,而应该给他安排个更适合的谋士角色,让他戴罪立功。</p><p class="ql-block">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执意“斩马谡”呢?他虽然给出的理由是“法明”,实际上是为了转移人们的视线,减轻自己“用人不当”的压力。</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谋攻篇》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作为蜀汉首臣、蜀军主帅,事实上的当家人,深知责任重大,自己的权威不容挑战,上下对他的信任不容动摇。诸葛亮事后对自己公然违背先主嘱咐错误用人,并导致战败的严重性质,不会不反省。失街亭,他最忌惮的不是失去了此战的胜机,而是失去朝廷及军队、民众对他的高度信任与拥戴。所以,为了蜀汉政权的稳定,他不得不狠心牺牲马谡。马谡死,诸葛亮痛哭流涕,原因就在于,既惜其才,更怜其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方德存题)</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6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