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不小

淼易暖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的作品,学生时代不可能一下子读懂读透,随着社会阅历的不断沉淀,才能逐渐领悟其笔下的深意。近日重温鲁迅的《一件小事》,忽然想起小学三年级参加的一次作文竞赛,题目也是《一件小事》,倒是不难写,无非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帮妈妈扫地煮饭之类的日常,可写完一件事之后,才半页方格纸不到,这大抵是不行的,于是一件接着一件写,直到把两页方格纸写满,写完还蛮高兴自以为不错,可结果出来,仅得了18分,而邻座的同学,大概只写了三行字,就是“某月某日,我干了****事,让我非常难忘”之类的,得了61分,荣获三等奖。为此作为好学生的我被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舅妈的妹妹)一巴掌扇得眼冒金星,从此我牢记了写作文之前,还有个重要的环节叫“审题”。</p><p class="ql-block"> 扯远了,还是说说鲁迅笔下的《一件小事》,惊奇地发现约100年前发生的事,放在现代仍然适用,形象地描述了当代的碰瓷现象,不得不佩服先生的神奇。看来碰瓷事件早已有之,而车夫的处理方式更是高明,既没有冷血地肇事逃逸,也没有盲目赔偿,更没有大吵大闹,而是冷静地把受害者扶进了派出所,这与我们现在的打110何其相似。看来100年前的人,并不都是我们想象中麻木、愚昧、落后、迂腐、封建的样子,还是让人感觉到了国人的温情和善良的本性,生活还是有希望和正能量的,甚至是榨出先生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p><p class="ql-block"> 碰瓷现象穿越了历史的长空,古已有之,于今尤烈,当代社会一不留神就会撞见,以至于开心麻花编成了小品《扶不扶》演上了春晚,很好地讽刺了现在的碰瓷高手,大笑之后,不由深思,到底是社会窘迫逼人到了不要命、不要脸的地步,还是温饱的生活让人变得越来越贪婪?当然有碰瓷的,也有做了好事被倒打一耙的,南京彭宇案的判决吓退了不少原本还愿意扶一把的好心人。时间过去了100多年,物质基础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准倒有了滑坡,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对国人的觉醒还是充满了希望和热忱的,如见到现世人心之冷漠,可能要哭晕在厕所,不知又要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p><p class="ql-block"> 先生的文章,大多针砭民国时弊,通过一件件小事以犀利的笔触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面。先生创作的环境距今已有百年之遥,其笔下刻画的人物孔乙己、阿Q、华老栓、润土、赵老爷、祥林嫂等等,早已超越了文学人物的范畴,成为了某类人的代名词,当下社会,我们仍能寻觅到他们的影子,也就是说先生当时刻下的舟,如今仍能找得到那把剑。前阵子某媒体就讽刺我们大学毕业没有就业的学生为“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毫无怜悯之心;复旦某教授动不动效仿阿Q吹嘘我们总是“清场式遥遥领先”,大言不惭。其他类似人物大多也可以在身边或新闻中找到,然而有一类人却再也看不到了,那便是遭段祺瑞执政府枪杀的刘和珍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还有夏家三少爷夏瑜,刽子手至死都不会明白一个马上被砍头的人,反而说他和围观的群众可怜。这类人的消失,不知是社会的进步,还是悲哀,只唱赞歌的人大行其道,遇到问题却视而不见、集体沉默,大家如此,便对吗?</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部分人认为鲁迅的作品过时了,主张在中小学教材中剔除,也不知道他们为的什么,民国容得,现在容不得?鲁迅的文字犹如锋利的剑直指人心,虽然有时会刺痛某些人的敏感神经,但这正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深刻而锐利。民国政府不仅聘他为北大教授,还给他每月350大洋的工资,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已是天文数字,足够他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足够实现他喜爱的大闸蟹自由;他去世时,巴金等16位文豪为他抬棺,蔡元培、宋庆龄、茅盾等为其扶灵,数万百姓绵延数里为其送行,他的棺木上覆盖着三个大字:民族魂,何等尊崇。鲁迅生前为苦难交织的中国呐喊和唤醒着众多百姓,死后也用自己的作品不断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他的作品没有过时,他的精神需要传递,失去他,便是失去一面反思与进步的镜子。</p><p class="ql-block"> 一件小事,小事不小,正常的社会不仅需要正能量,也要有不同的声音,先生如此,我呢?你呢?其实大家都醒着,不过在装睡而已,只是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