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之丁氏光禄公祠

冰糖葫芦

<p class="ql-block">石狮桥往西直行约50米可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许氏宗祠,向右转在元鼎路20多米的西侧,有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近代建筑——丁氏光禄公祠,我们习惯称为“丁府”,现被修建成“丁日昌纪念馆”,保存和展出一些关于丁日昌的生平、事迹的实物和照片。</p> <p class="ql-block">近年逐步修缮的丁府外墙已是翠竹婆娑,内河榕荫掩映,前埕临水廊榭呼应,檐牙高啄,白墙朱漆庄重大方,于古城的寻常巷陌间独具婉转优雅。</p> <p class="ql-block">丁日昌,广东丰顺县人,晚清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位实干家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先后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平煤矿和轮船招商局,并在福建船政学堂附设了中国第一所电报学堂。1877年,丁日昌用自己培养的学生,在台湾(那时隶属于福建)建设了由旗后(即今高雄)至府城(即今台南)、全长95华里的电报线路,设立电报局。这条中国人自己修建、自己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在中国邮电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丁氏光禄公祠又称丁日昌旧居,是丁日昌在全国唯一的旧居,于1878年所建,规模宏大,布局实用大方。在这座故居中,丁日昌写了大量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有相当影响的奏折、文章。这些资料保留至今,成为弥足珍贵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这座丁家大院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1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99间,地下室1间,为典型的潮汕地区祠堂风格,称“百鸟朝凰”,集祭祀、起居、藏书、教育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科学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大院前埕左右各有一座小院,称东、西斋,是为后代提供读书的场所,此设计足见当时主人的见识不凡。潮汕地区的传统大院,这两个地方通常建成排屋,供守护、勤杂人员居住。</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以光禄公祠为中轴线,左右对称。三开间、三进深的祠堂,后院中间盖顶,两边各留一个长方形天井,即所谓龙虎井,与一般祠堂这个部分中间为天井,两边为走廊对比,给人以变化的愉悦。前厅是接客、议事之所,后寝是先人神灵栖居之处。</p> <p class="ql-block">祠堂东西各有二直巷护卫,是丁氏族人居住的地方。靠近祠堂的内巷,由三组共6座南北对向的小院组成。小院都是一厅两房两厢房的布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爬狮”(下山虎)。外侧一巷,则由一排6座“爬狮”向内构成。这样既对称又变化、严谨又自由的布局结构,更具有传统潮汕民居特色中的大家风范。</p> <p class="ql-block">丁日昌故居保留了潮汕地区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工艺特点,每座院落的木雕各有特色。梁架、屋脊的彩绘和泥塑又采用了一些西方建筑图案,具有引进西方营造法式的时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老祠堂背后少不了一段丰富历史,寂寂重门庭院深处的旧墙上留存几处红色语录,见证它岁月长河中的时代变迁。</p> <p class="ql-block">丁日昌喜好藏书,是咸丰三大藏书家之一,有着“百宋千元”的美称。在榕城红旗小学西侧的百兰书馆是丁日昌的私人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光绪八年丁日昌因病卒于揭阳寓所,终年59岁,谢世后迁葬于仙桥桂竹园岩。</p> <p class="ql-block">丁日昌在世时,朝廷为表彰其功勋,授其父、祖、曾祖三代为光禄大夫,“丁氏光禄公祠”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朴的宅院,一位载入近代史册的人物,成为当今揭阳历史文化名城深厚底蕴的一张亮丽名片。</p> <p class="ql-block">今天国际博物馆日暨丁日昌纪念馆开馆试运行启动,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忍不住又随手拍了几张照片,补充留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