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已经在无锡生活大概有30多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无锡的许多旅游景点都玩过。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旅游景点的影响都模糊不清。因此我下决心要把无锡知名景点重新游览一次,进一步了解无锡的人文历史与城市风貌,做成美篇与大家分享。我的第一站游览地是无锡惠山古镇。</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景区,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西部,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核心区域面积1.09平方千米,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建成的惠山寺,唐代和明清时期在寺旁建有园林、祠堂,形成惠山古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发建设锡惠公园。2017年,锡惠公园与原惠山古镇合并,组成惠山古镇景区。</p><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景区从区域功能上划分为文物古迹区、锡惠名胜区(锡惠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无锡惠山老街)、山林保护区(惠山)四个游览区。</p><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7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截至2022年1月,惠山古镇景区内有寄畅园、惠山镇祠堂、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惠山寺经幢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泉书院等4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龙光塔等13处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在景区门口便能看到锡山龙光塔。</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四个大字很醒目。下江南自然是要去逛古镇的,而来到充满江南韵味的“鱼米之乡”无锡,地处运河水畔的惠山古镇更是不能错过。</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笔题“惠山古镇”。</p> <p class="ql-block">宝善坊牌坊雄伟气魄。</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真是实至名归。古镇逛的是历史是情怀,想了解惠山的一切,第一站不妨先选在惠山文化展示馆。馆内详细介绍了惠山当地人文古迹、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园林建筑等,在精雕细琢的江南建筑中漫游,可赏建筑之精美,可看历史之精彩,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绣嶂街,又称惠山直街。南起庙巷口(吞申君庙),东至龙光寺门口,全长三百多米,街面有忠安大王庙、杨忠襄祠、过郡马祠、绣嶂庵、山货公所、施子祠、朱 祠、浦长源祠、倪云林祠、杨观察祠、陆宣公祠、范仲淹祠、袁龙图祠、孙祠、刘祠、东岳行宫、浦节孝祠、马文肃祠、司马光祠、薛三义寺、张中丞祠、叶茂才 祠、吕祖谦祠、陈文范祠等。</p> <p class="ql-block">无锡的惠山古镇,依傍着运河水,是江南的瑰宝。这里是历史与情怀的交汇,想要深入了解惠山,惠山文化展示馆是首选。馆内详述了惠山的人文古迹、民俗风情等,让自己在江南的建筑之美中感受历史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毗邻大运河的惠山古镇可谓地小名气大,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下江南时都曾来此游历、居住,次数多达十四次,因此就有了“皇帝常来常往的地方”的名号。</p> <p class="ql-block">曾造访过惠山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苏轼、秦观、李绅、陆羽都留下过诗作或墨宝。古镇内的祠堂群更是让人过目难忘。惠山祠堂分布密集,分开看每一座占地面积都不算大,外观也算不上宏伟,却种类多样,不仅有祭祀祖先的祠堂,也有神祠、墓祠、先贤祠、忠烈祠、书院祠等。</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七次游历惠山。石刻上详细刻着清朝两代皇帝游历惠山古镇的年代。现在作为惠山文化展示馆,迎面就是一片大屏风“皇帝常来常往的地方”。康熙、乾隆六幸江浙,共十四次游历惠山,留下115首诗文,评价江南诸园林“惟惠山幽雅闲静”,确实可以算得上是常来常往了。</p> <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也是七次游历惠山。</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老街,古祠堂、古牌坊错落有致,仿佛一幅流动的江南水墨画。置身其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呼吸,感受到岁月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天井里是一方百家姓的方形石块,上面刻着百家姓。虽然没有一一细数,不过看规模,大概是真有一百个姓氏的。</p> <p class="ql-block">馆内可以看到内容丰富的展板,展示了惠山千年来的历史及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大堂的墙壁上用图文的形式介绍了古镇的祠堂文化,还有一张祠堂分布图,118家祠堂在地图上分布得密密麻麻,果然不愧露天历史博物馆之称。</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部分又称历史文化街区,由秦园街、绣嶂街和上下河塘等老街围合而成,这里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帝王将相抵锡必游之处,有着众多的历史古迹,被称为“露天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现在古镇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古代祠堂和遗址共计一百十八处,时间跨度自唐至民国达一千二百余年,形成了密集的祠堂分布群落,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p> <p class="ql-block">荣贞烈祠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祠堂,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主要祭祀严万隆的聘妻荣锡璋之女荣凤林。</p> <p class="ql-block">严万隆病逝后,荣凤林誓言守节,但家人欲让其改嫁,荣凤林闻之忧郁而亡,随后荣严两家将荣凤林合葬于严万隆之墓。祠堂占地面积512.256平方米,建筑面积251.17平方米,包括楼房5间、平房3间,以及一座牌坊。牌坊上刻有“荣氏忠孝贞烈坊”的字样,整个建筑群采用砖混结构。</p> <p class="ql-block">祠堂内原设有用于祭祀的大理石女像残件数尊。荣贞烈祠是惠山古镇众多祠堂群中的一个,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建筑思路,是惠山古镇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李绅苦读惠山寺,唐相李绅,15岁从无锡梅里到惠山读书,一读就是十年。由于家境贫寒,他在寺中找来经书,以纸背作文稿,受到个别僧人的欺侮,却也得到鑑元等僧人的同情和支持,结下很深的友谊。元和六年(811),李绅中了进士,成为无锡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李绅一生,历仕五朝皇帝,在唐武宗时为相四年。在惠山寺读书时,深知农民疾苦,写下“悯农”诗:“谁知盘向餐,粒粒皆辛苦。”千古名句,代代传诵,教人以珍惜粮食为根本。</p><p class="ql-block">此句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给人启迪,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在诗人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p> <p class="ql-block">这些百年老字号的建筑都是惠山古镇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陆宣公祠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具体地址为惠山直街43号,是一座建于清末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陆宣公祠是为了纪念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陆贽而建的。陆贽,字敬舆,是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他在唐大历八年(773年)进士及第,后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唐德宗时期的著名宰相。陆贽以其清廉正直的品格和卓越的治国才能被后世尊称为“陆宣公”。</p> <p class="ql-block">陆宣公祠的始建年份为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但在明代已不存在。清康熙年间重建,并在嘉庆时期进行了修缮。祠堂的建筑风格独特,祠门为牌坊样式,中辟石库门,正堂为二层楼阁,面阔三间。祠内悬挂有乾隆帝御赐的“世代忠良”和“内相经纶”两块匾额,这些匾额虽然略显粗糙,但体现了陆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p> <p class="ql-block">陆宣公祠的后堂称为仰贤堂,供奉有陆贽及其先祖的画像。祠内还保存有陆贽的名言“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不恤其他。”等粉墙题书,这些名言概括了陆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陆宣公祠不仅是无锡惠山古镇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研究唐代政治、文化和陆贽个人生平的重要场所。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忠诚、清廉和学识的崇高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二戴夫子祠”始建于清乾隆39年(1779年),原祠中供奉中国二礼文化先导者戴德、戴圣二尊祖先像。西汉礼学家戴德、戴圣叔侄二人整理注释了《礼记》,并著有《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脍炙人口的《三字经》中“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广为传诵。</p> <p class="ql-block">二戴夫子祠也称为戴氏宗祠,主祀戴姓始祖、周代宋国第11代国君戴公撝,祔祀戴公22世孙戴德和23世孙戴圣。戴德和戴圣均为西汉经学家后苍的弟子,曾选集古代礼仪论著各编成《礼记》85篇和49篇,史称“大戴礼”、“小戴礼”。</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的每个祠堂都很有特色,很有文化内涵,也有很多故事。泰伯祠祀奉的是开化南方的伟人吴泰伯。泰伯,姬姓,商晚期周部落人。约前十二世纪,泰伯携周人从岐山来到无锡,在此修筑城池,并大兴农桑,兴修水利。后人尊泰伯为吴国、吴姓始祖。</p> <p class="ql-block">古镇里的祠堂风格各异,精采纷呈,大多是粉墙黛瓦飞檐斗拱的徽派建筑,也有结构明快琉璃点缀的西式建筑。尤其令人惊奇的是许多祠堂内楼台亭阁、池塘石桥、假山长廊、绿树掩映,简直就是一个精美绝伦的江南园林。惠山古镇祠堂密度之大,类型之齐全,为国内所罕见。因此惠山古镇也是人们寻根问祖,追溯姓氏,凭吊先贤,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来到这里,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造化之美,更能体验到千百年传承的历史人文之光。</p> <p class="ql-block">吕东莱先生祠又名吕成公祠,位于惠山古镇绣嶂街37号。该祠堂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祠堂,详细罗列了吕氏的源起,迁居无锡的时间,在无锡繁衍发展的世系表等。</p> <p class="ql-block">吕东莱先生祠又名吕成公祠,旧祠在惠山寺伯庭房右,明正德二年裔孙吕卤建,祀宋儒著作郎开封伯、成公吕祖谦,后废。清嘉庆九年,邑绅秦瀛、太守秦沆捐资在今址购地建祠,再经吕氏后裔景山、佩声续出捐资建成。</p> <p class="ql-block">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这是吕先生的名句。吕东莱先生祠的建筑风格,源于吕东莱先生本人是浙江金华人氏,金华的部分地区古时候属于徽州管辖,因此,后人建祠时,就选用了家乡的建筑风格。这也构成了惠山古镇祠堂风格多元化的一种独特优势。</p> <p class="ql-block">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人。世称“小东莱先生”。南宋理学家、文学家。许国公吕夷简六世孙、仓部员外郎吕大器之子。</p><p class="ql-block">吕祖谦出身“东莱吕氏”,生于婺州,以门荫入仕,起家将仕郎。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调补南外宗学教授,累迁直秘阁学士、提举亳州明道宫,参与重修《宋徽宗实录》,编纂刊行《皇朝文鉴》。淳熙八年(1181年),逝世,享年四十五岁。宋宁宗时,追谥为“成”。嘉熙二年(1238年),改谥“忠亮”,追封开封伯。景定二年(1261年),配享孔庙。</p> <p class="ql-block">吕东莱先生祠,是比较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以砖木结构为主,高门大户,建筑大面积采用木材原料,大门进入后就是一个天井,整个风格中轴线布局,这种风格在惠山古镇的祠堂中是比较罕见的,惠山古镇的祠堂大都是曲径通幽的江南园林布局。</p> <p class="ql-block">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又称“金华学派”),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并与朱熹合著《近思录》。</p> <p class="ql-block">张中丞庙,坐南朝北、倚山而筑,占地2400多平方米,两路三进,前庭临街,两座清代石狮雄踞左右,拾级而上为仪门。</p> <p class="ql-block">精忠贯日照壁</p> <p class="ql-block">门前为庑廊,门内为凸字形戏楼,楼下为门厅。戏台坐北朝南,歇山顶,正面檐角起翘;石柱镌刻阳文楹联戏台顶设穹窿状藻井,木构件雕镂成“百鸟朝凤”,有较高艺术水准。穿越戏楼由两旁拾级而上,系石铺平台,其东西两侧各有面阔3间、进深4架、硬山顶的对称观楼。</p> <p class="ql-block">平台上,两棵明代古银杏苍劲有力;东边那棵树下,有凿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的泉井,疏浚后,今易名为通灵泉。</p> <p class="ql-block">两颗古老的参天银杏树树龄已经有450年。</p> <p class="ql-block">平台之南,为坐南朝北的主体建筑,即大殿。硬山顶,面阔3间,包括勾连结构的前后殿:前殿进深6架,前带卷轩,左右各向两侧伸出1间耳室,后殿进深8架,亦前带卷轩。</p> <p class="ql-block">该殿用材讲究,形制规整,宏伟庄严,古色古香,殿内有张巡、许远共睢阳的大型雕塑。平台及大殿之西,进月洞门,有广坪。其上坐南朝北的为许远寝殿;而西侧朝东一字排列的为古鲁班殿和花篮厅。</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惠山古镇的小巷中,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古老与现代交融的气息,也可以领略到无锡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老舍茶馆,在这一带也是非常有名的茶馆,茶馆门前的这条街是惠山古镇的步行街,从大门走进来,一直通往惠山寺,集吃喝玩乐于一体一条龙服务,是一条具有着千年古韵的繁华老街。</p> <p class="ql-block">茶馆内环境优美。是休闲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来这里喝茶的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马文肃公祠又名马忠肃公祠,始建于清顺治十年,乾隆二年重修,主祀明朝殉难的马世奇,附祀与马同殉的朱、李二妾孺人。马世奇是明崇祯四年的进士,明都沦陷,崇祯帝自缢,马世奇整肃衣冠,北拜辞主,南拜辞父母,与两妾同时引帛自缢身亡。</p> <p class="ql-block">马世奇(1584-1644年4月25日)明亡首位殉节官员。字君常,号素修,江苏无锡人。崇祯四年进士,廉洁好义,官至左庶子。李自成破北京,世奇自缢死,南明赐谥文忠,后清廷赐谥文肃。</p> <p class="ql-block">马世奇在为官任上清廉,他曾多次拒绝藩王的赏赐,其守节得到了世人的仰幕,他一心为国,在明末内忧外患的时候,也一直在为朝廷出谋划策,明朝在辽东挡住了满清的进攻,却挡不住李自成,1644年攻陷北京后,他也自缢而死。后来的南明皇帝赐溢号“文忠”,到了清朝顺治皇帝给他加谥号“文肃”,还拨款敕建了这座专祠来祭祀他。</p> <p class="ql-block">堂内是马文肃公半身像,画像正上方是“大节焫然”的匾额,蓝底金字:石韬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是崇祯皇帝赐给马世奇的一副对联。</p> <p class="ql-block">三层楼阁叫“太虚阁”。马世奇殉国后,其子马壬玉根据父亲生前夙愿,特购明王园太虚阁作为父榇停放处,后即以阁为祠。</p> <p class="ql-block">楼阁内部。中空,二三层有回廊,顶部有精美八卦斗拱藻井。</p> <p class="ql-block">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祠堂在阳光下显得更加美丽而庄重,仿佛是一种历史的缩影,令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祠堂古朴庄重,透露着一种悠久历史和沉甸甸的岁月痕迹,每一寸建筑都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东岳庙,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宗教建筑。</p> <p class="ql-block">东岳庙始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初年(923年),主要供奉东岳大帝和泰山神黄飞虎。</p><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无锡城内会举行庆祝黄飞虎诞辰的民间庙会,即惠山庙会。</p><p class="ql-block">2010年,东岳庙进行了重建,并恢复了神像大殿。</p> <p class="ql-block">东岳庙坐东向西,气势恢宏,古雅秀丽,环境宽悠。</p><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分为外院、内院和后院,其中外院明亮宽阔,内院主殿为东岳宝殿,后院主殿为观音殿,并列文昌宫和马王宫。</p><p class="ql-block">庙宇风格循旧展新,环境优雅和谐,更显东岳大帝及众位尊神之神威。</p> <p class="ql-block">东岳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举行的惠山庙会体现了无锡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p> <p class="ql-block">东岳庙在道教和佛教中都有所体现,具有清静的特点,是闹市区中的一片宁静之地。</p><p class="ql-block">庙宇的香火旺盛,游客在拜祭时应注意不同的拜祭方法。</p> <p class="ql-block">东岳王庙前的照壁警句"万恶淫为首,百善孝行先”。</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东岳庙不仅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宗教建筑,也是无锡地区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的重要体现。</p> <p class="ql-block">范文正公祠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是为了纪念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而建立的祠堂。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以其文学成就和政治贡献而著称。</p> <p class="ql-block">整个公祠由三进院落构成,每一进院落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穿过门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敦叙堂”,这里是范仲淹的后人聚集议事的地方。堂内悬挂着范仲淹的画像,面容庄重,眼神深邃。</p> <p class="ql-block">范文正公祠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呈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整座祠堂分为前殿、正殿和后殿三部分,包括“敦叙堂”“后乐堂”和“报本堂”等主要建筑。其中,“后乐堂”正中悬挂着文征明手书的《岳阳楼记》,展现出范仲淹的文学遗产。祠堂的墙壁上刻有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体现了范仲淹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范文正公祠不仅是一个纪念范仲淹的场所,也是惠山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p> <p class="ql-block">范文正公祠是供奉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祠堂,也是惠山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范文正公祠占地面积较大,建筑风格典雅庄重。整座祠堂分为前殿、正殿和后殿三部分,呈现典雅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祠堂的门楼上方悬挂“范文正公祠堂”四个大字,气势磅礴。门厅前有抱鼓石。第二进为“敦叙堂”,内有范仲淹像。后面是后花园,长方形水池石板桥后是“后乐堂”。“后乐堂”西侧靠西墙并延伸到北的是长廊,转折处有“先忧亭”,堂东甬道沿东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行书砖雕。后是“报本堂”,其东侧有“浚泉亭”及古井一口。</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其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p> <p class="ql-block">范文正公祠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它的后花园了。这座小巧精致的江南园林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小桥流水、假山池塘、亭台楼阁,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自然。走在曲径通幽的小道上,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美好,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放松。</p> <p class="ql-block">虞薇山先生祠位于惠山寺塘泾南岸史家弄中段,东与顾洞阳公祠相邻,西面紧靠张文贞公祠和杨藕芳先生祠,祠堂大门隐于巷间,自有一番清静。虞薇山先生祠原址始建于清顺治年间,位于无锡城内东林书院道南祠侧。乾隆二十四年移建于惠山,不久毁于火;至乾隆四十一年重建,历时五年,于1781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河水淙淙,小巷弯弯,一池清泉中几尾锦鲤自在游弋,抬眼可见一座牌坊上书“薇山书院”四字。这里便是坐落在惠山脚下,阡陌纵横小巷间的虞薇山先生祠。</p> <p class="ql-block">虞薇山先生祠祀主虞荐发,字君瑞,号薇山,祖籍丹阳,宋亡避无锡。时无锡学术风气淡薄,有识人士强荐他为儒学教官,招生讲学,培养人才。后声名鹊起,求学之士“闻风而至,课试无虑”,培养了不少有志学生,堪称“学者津梁”。其间,元代当政者多次力请他出仕,虞荐发仿效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坚决拒绝,自号“薇山老人”以明志,书院也称为“薇山书院”。</p> <p class="ql-block">虞薇山先生祠的院墙用黄石砌就,一直保留至今,见证书院古老的历史。无锡惠山古镇景区文化总监金石声介绍说,乾隆年间重建后的祠堂老房子距今已有两百余年,1949年后为驻军部队营房,现仍完好保存两座主建筑。2009至2010年间,惠山古镇对其进行修缮,根据资料记载寻找到一处被盖在石板路下的古井,还开挖池塘,加修门厅,增设“薇山书院”牌坊。“重修以尊重历史,不虚构、增造现代景点的原则进行,尽可能恢复祠堂原有的风貌,与地方自然人文环境相结合。其中,被找到的古井很有意义,是古人在这里生活的痕迹,也为祠堂注入了‘活力’。如今,修缮完成的祠堂对外开放参观,院子内两株古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岁月沧桑。</p> <p class="ql-block">踏入虞薇山先生祠的门厅,第一眼就能看见堂前悬挂的一块匾额,上书“宋季完人”四字。从略微褪色的漆面、略显斑驳的线条不难看出,这是一块有些年代的古匾了。金石声告诉记者,2009年7月份,在惠山古镇祠堂保护修复过程中,虞薇山先生祠中揭开室内平顶时意外发现了三块古匾。这三匾悬挂于屋架之上,为吊顶所封存,因而完好保存至今,得以展现本来的面貌。“通过当时的老照片可以看到,大殿坐北朝南,三开间。屋架并不高,左面安置二方古匾,上面是‘守先待后’,下面是‘宋季完人’,古匾字迹色彩鲜艳,品相较好。右边有一方,为‘学者津梁’,品相较为拙朴。”</p><p class="ql-block">此外,薇山先生还修复无锡学宫,恢复乡饮酒礼,兴复敬儒之风。他的许多义举,难能可贵,为他赢得“宋季完人”的至高评价。</p><p class="ql-block">“祠内的匾额是祠堂内最为厚重的文化遗产。”金石声表示,历史上的人物已经消散,但祠堂仍在,它作为一个载体,让后人能够记住虞薇山先生,并由此追想到过往的故事。“保护历史建筑就是保护文化,建筑有魂,躯壳虽已逝去,但魂仍在。”</p> <p class="ql-block">人杰地灵的牌坊也很古旧,是惠山古街的标志之一。这座牌坊被称为惠山第一坊,是无锡建国以来发掘出来的最大牌坊,是一座巨型石牌坊,座落于秦园街与惠山浜丁字相交处。</p> <p class="ql-block">牌坊为石质四柱三门五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无锡现存最大的古牌坊。传说为邹迪光退隐后,其门生为标榜他们的老师邹迪光而建,亦称“千人报德坊”。</p><p class="ql-block">其面西书“人杰地灵”,面东书“岩壑夔龙”,坊之两边石楣自右至左分两排楷书阴刻:“中宪大夫福建湖广按察司提学副使邹”,坊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残毁被拆除。2008年在原地附近挖出石构件重建。“千人报德坊”作为无锡现存的最古朴高大之明代牌坊,高度10.08米,宽度11.54米,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p> <p class="ql-block">秦园街与上、下河塘呈丁字相交,寄畅园的凌虚阁临街而筑,倚窗凌虚阁,望古镇风景。凌虚阁外康熙帝御题“山色溪光”景观墙,康熙御题恰是此处山水交融、互相映衬的鲜明写照。</p> <p class="ql-block">一座单间双柱的石牌坊,镌有“孝友传家”四字,乾隆南巡驻寄畅园时为秦氏题写的“孝友传家”四字。现石碑上这四字是今人依词模写的。</p> <p class="ql-block">绣嶂阁位于惠山横街与惠山直街交汇处,分上下二层。绣嶂阁,始建于明朝,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建筑。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山水相依,风景如画。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纷纷至此,赏景题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宝。</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作为清朝的一位明君,对文化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多次南巡,期间莅临无锡,对绣嶂阁的景色赞不绝口。据传,乾隆皇帝曾亲自为绣嶂阁题字,并将其镌刻在阁楼的柱子上,以示留念。这也是绣嶂阁题字的由来。戏台额悬吴昌硕所题“天然神均”匾。对联:地灵人秀诞豪杰,鸟度云行阅古今。</p> <p class="ql-block">先贤施子祠位于绣嶂街26号,清同治十年(1873),由裔孙施建烈等请建,主祀圣门弟子施恒。有祠屋面阔四间二进二院,今按旧貌修复。</p><p class="ql-block">施恒又名树德,《孔子家语》作“字子常”。春秋末年鲁国 陬邑(山东曲阜东南)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乘氏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临濮侯”,从祀圣庙。在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名列第六十五位。</p> <p class="ql-block">施恒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被封为“乘氏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临濮侯”,并从祀于孔庙。施子祠现存的建筑格局为面阔四间二进二院,目前所见并非原始建筑,而是按照旧时模样重修的。祠堂不仅用于祭祀施恒,还展示了施家后人的慈善事迹,如远赴豫陕赈灾的义举。此外,施子祠也作为无锡慈善文化展示馆,展示了无锡地区的慈善文化历史。</p> <p class="ql-block">施子祠又名施公祠,其历史悠久,已有140多年历史。祠堂的门口悬挂着两盏灯笼,左侧牌子上记录着祠堂的相关信息,右侧牌子上则写着“无锡慈善文化展示馆”,显示了祠堂的双重功能:祭祀与文化展示。</p> <p class="ql-block">二泉园老菜馆上下两层,古色古香,干净整洁。</p> <p class="ql-block">古华山门为惠山寺的头山门,黄墙壁立,顶端有宝焰明珠,墙头有鱼化龙装饰。现存山门,系1954年拓宽惠山直街时改建,拱门上“古华山门”和“胜地名泉”砖刻是惠山寺原物。山门斜对龙光塔,构成惠山寺第一景。</p> <p class="ql-block">倪云林先生祠是一座纪念元代著名画家倪瓒的祠堂。位于惠山古镇核心区綉璋街。</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代康熙三十年(1691年),由倪瓒的裔孙倪凤来等人奉檄在原明王大益之园的基础上建立。</p> <p class="ql-block">祠堂坐北朝南,主体结构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104.548平方米,建筑面积523.44平方米1。</p><p class="ql-block">包括三开间、四进、硬山顶的建筑形式,内有思敬堂、雪渚斋等建筑,后园有池沼、假山、琴舫等。</p><p class="ql-block">倪瓒(1301年-1374年),无锡人,以其高洁的品行和独特的艺术成就闻名。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代四大家”,擅长画山水和墨竹,其作品具有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在第二次南巡至惠山时,曾赞誉倪瓒的人品卓绝,并赐予“帝锡德音”额。</p><p class="ql-block">祠堂内珍藏有倪云林先生的画作和石刻,是研究元代绘画艺术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倪云林先生祠不仅是一座纪念伟大艺术家的祠堂,也是了解元代绘画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保护和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艺术的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陆宣公祠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具体地址为惠山直街43号,是一座建于清末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陆宣公祠是为了纪念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陆贽而建的。陆贽,字敬舆,是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他在唐大历八年(773年)进士及第,后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唐德宗时期的著名宰相。陆贽以其清廉正直的品格和卓越的治国才能被后世尊称为“陆宣公”。</p> <p class="ql-block">陆宣公祠的始建年份为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但在明代已不存。清康熙年间重建,并在嘉庆时期进行了修缮。祠堂的建筑风格独特,祠门为牌坊样式,中辟石库门,正堂为二层楼阁,面阔三间。祠内悬挂有乾隆帝御赐的“世代忠良”和“内相经纶”两块匾额,这些匾额虽然略显粗糙,但体现了陆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p> <p class="ql-block">陆宣公祠的后堂称为仰贤堂,供奉有陆贽及其先祖的画像。祠内还保存有陆贽的名言“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不恤其他。”等粉墙题书,这些名言概括了陆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陆宣公祠不仅是无锡惠山古镇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研究唐代政治、文化和陆贽个人生平的重要场所。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忠诚、清廉和学识的崇高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的朱文公祠,也称为紫阳书院,主要是为了纪念中国理学大家朱熹而建。</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是惠山古镇众多祠堂之一。</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惠山古镇的祠堂群(包括朱文公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朱文公祠是惠山古镇上的一座重要建筑,以其“溪山第一楼”而著名。</p><p class="ql-block">古建筑上悬挂的三块匾额:“溪山第一楼”、“入则孝”、“出则忠”,均集自朱熹的字,体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朱文公祠不仅是祭祀朱熹的场所,也是研究中国理学文化的重要地点。</p><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的祠堂群汇集了自唐代至民国时期的80个姓氏和180个历史名人的祠堂,其中朱文公祠作为重要一员,展示了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家族传统。</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的宋儒祠堂,位于惠山直街上,是一座刘氏家祠,也被称为张中丞庙或范文正公祠。这座祠堂的建筑风格以徽派为主,面积不大,但建筑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宋儒祠堂的外观非常吸引人,尤其是那座雕花门楼,豪华大气,极具特色。祠堂内部供奉的是唐御史中丞张巡和宋代理学家范仲淹,这两位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张巡在安史之乱期间,与许远一起死守睢阳,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和勇气。而范仲淹则以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影响了无数后人。</p> <p class="ql-block">宋儒祠堂不仅是惠山古镇祠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秦氏双孝苑是一个近年来新建的文化场所,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位于寄畅园内的秦氏双孝祠。秦氏双孝祠最初由北宋著名大词人秦观的后人秦道然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该祠以秦氏家训“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而得名为“双孝”,使得寄畅园成为了祠园,也称为孝园。不幸的是,秦氏双孝祠在抗战时期被毁。</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秦氏双孝苑是利用原有的建筑改造而成的,大门旁墙壁上镶嵌着一方石雕匾额“孝友传家”。匾额上的红色“乾隆御笔”印章表明,这是乾隆帝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南巡时为秦氏题写的。尽管匾额上的字体并非乾隆帝的风格,可能是后人依词模写的。</p> <p class="ql-block">秦氏双孝苑位于惠山古镇的秦园街上,门前是寄畅园的后门,旁边是贞义单祠。这里主要介绍无锡秦氏是如何尽孝的,其故事感动了皇上,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赐予无锡秦氏“孝友传家”的称号。现修复的御笔牌坊立于秦园路上的惠山豆腐化店对面。</p> <p class="ql-block">2017年6月25日,在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的授牌和指导下,中华秦观宗亲联谊会、无锡惠山古镇、无锡市祠堂文化研究会秦氏分会共同发起,在古镇建立了“秦氏双孝苑”。这一教育实践基地结合锡城20余处秦氏文化遗存,向世界讲述孝友故事,同时也是无锡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友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的所在地。双孝苑主厅门廊两端挂有秦氏家训家规,厅内享堂两侧墙上以16个真实历史故事展现秦氏孝友家风。教育实践基地将开展一系列弘扬孝友文化的活动,这是以优良家训家风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一次创新和实践。</p> <p class="ql-block">街头艺人为游客演奏二泉映月。</p> <p class="ql-block">贞义单姬是惠山古镇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她的故事和祠堂在当地有着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单姬在八岁时被聘给沈家,但在十二岁时未婚夫便夭折。此后,她剪发誓志不嫁,坚守贞节直至八十五岁去世。在封建时代,她的行为被视为贞烈节妇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贞义单姬祠是惠山祠堂群中独有的墓祠合一的名祠,建于明正德至嘉靖年间,位于惠山听松坊白石坞,与寄畅园为邻。祠中有堂四楹,墓园居后。</p><p class="ql-block">祠堂的楹联为:“贞守八秩德深感天地,义流四方宗风越古今”,体现了对单姬坚守贞节的高度赞扬。</p> <p class="ql-block">在封建社会中,贞义单姬的故事和祠堂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封建理教对女性的要求和期望。明清历代名贤先后为单姬题匾写碑,褒赞其贞义。</p><p class="ql-block">尽管在男权社会中,“守贞”可能被视为对女性的不公正要求,但贞义单姬祠内的文字介绍尝试将其提升至“道德完善和人格塑造”的高度,赋予了“守贞”更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一种理论创新。</p> <p class="ql-block">贞义单姬不仅是一位坚守贞节的典范,她的故事和祠堂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对于女性品德的期望和要求。同时,对于“守贞”概念的现代解读,展现了对其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尊重。</p> <p class="ql-block">张明公祠位于惠山古镇横街,是为了纪念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者张载而建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张载被誉为“关学”的创始人之一,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并称为“北宋五子”。张明公祠的建设始于道光年间,主要由张载的后人捐资建造。</p> <p class="ql-block">祠堂的整体建筑风格为古朴的砖木结构,包括平房和披屋,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祠堂内保存有许多与张载生平和思想相关的文物和资料,其中包括精致的木雕、石墙上嵌着的碑刻,以及张载的画像和生平介绍。</p> <p class="ql-block">此外,祠堂内还展现了他的一些著名言论,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言论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社会责任感。张明公祠不仅是纪念张载的场所,也是了解和研究北宋时期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玉祁酒坊是无锡市玉祁酒业有限公司的一个展示窗口,位于惠山古镇,专门销售无锡老酒及其他酒类产品。</p> <p class="ql-block">玉祁酒坊的前身是1954年无锡地区的锡西酿酒工场,经过历史演变成为国营无锡县酒厂。</p><p class="ql-block">公司是无锡地区最早的酿酒发源地,其酿酒历史可追溯至1269年的宋《咸淳.毗陵志》。</p><p class="ql-block">玉祁酒坊的双套技艺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p> <p class="ql-block">主要产品包括无锡白酒(53度),酒精度为53%vol,净含量500ml/瓶,采用高粱、大米、小麦、糯米、玉米等多种原料酿造。</p><p class="ql-block">口感醇和,绵甜爽冽,有回味,外观清亮透明。</p><p class="ql-block">除了白酒,还生产黄酒等多种酒类产品。</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的钱武肃王祠,又称钱王祠,是纪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钱镠的祠堂。钱王祠的始建可以追溯到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由吴越国钱王的后代为纪念其功绩而建造。经过多次毁建,现存的是重建后的钱王祠,位于杭州市西湖柳浪闻莺公园内,占地面积1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钱王祠不仅恢复了吴越国钱氏三世五王的塑像、功德崇坊等主要殿堂建筑,还在祠内陈列了与钱氏相关的史迹,并通过声、光、电的高科技手法再现了“钱王修筑海塘”等历史场景,使古祠成为一个集游览、观赏、文化展示、历史研究为一体的园林新景点。此外,古祠内还设有古戏台,演出《钱镠记》及其他戏曲,增添了文化活动的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钱武肃王祠在惠山古镇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惠山古镇唯一的王祠。该祠堂为吴越王钱镠的迁锡后裔在明代始建,后因战火毁于1925年,1928年钱氏后人集资再建。1999年,祠堂内的居民被陆续迁出,祠堂得以恢复。现有的钱武肃王祠共前后三进,包括“锦树堂”、“祖德是绳”匾额和五王殿,其中五王殿内供奉着钱氏三代五位吴越王的画像。祠堂中还陈列着国家唯一家训类非遗《钱氏家训》,对钱氏子孙从个人、国家、社会、家庭等方面提出了详尽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钱武肃王祠五王殿的建筑风格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屋面,门楣上置有“钱武肃王祠”匾额。主殿木梁上的百年历史彩绘图案至今仍保存完好,墙内嵌有残碑《重修新安钱武肃王祠堂记》。</p> <p class="ql-block">惠山寺经幢,又称“惠山寺石经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惠山古镇景区惠山寺山门外两侧,共有两尊,分别建于唐乾符三年(876年)和宋熙宁三年(1070年),分别简称“唐陀罗尼经幢”和“宋大白伞盖神咒幢” 。</p><p class="ql-block">南侧为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高6.26米,共19级,底部直径1.48米,由幢身、幢基、幢顶三部分构成,下部为双层八角形须弥式基座,座上立八棱形幢身,其上遍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顶为八角盖攒尖顶,最上为宝珠,石幢上有海水纹狮子、佛像等浮雕,形体苍古、华美。北侧为宋大白伞盖神咒经幢,高6.22米,同为19级,底座直径1.40米,刻有《大白伞盖神咒》。两尊经幢并列竖立,间隔约10米。经幢上用浮雕手法刻制的佛像、狮子、莲瓣托座等,虽然岁月打磨的痕迹明显,但依旧能够看见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如此唐宋经幢并存共立,为省内仅有,国内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两尊经幢的建立,反映了当时无锡佛教的流行和社会的开放。它们不仅在建筑艺术上具有独特性,而且在佛教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文虽然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但仍然依稀可辨,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和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惠山寺山门,又称古华山门,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是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惠山寺保留至今的古迹。由于惠山古代又称“华山”,山门由此得名。重修的山门壮严古朴,上挂“锡惠胜境”和“江南第一山”两幅匾额。</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左边是邹忠公祠。邹忠公祠是为了纪念北宋时期的进士邹浩及其后代而建立的。祠堂始建于明代,后经多次重建和修复,现存的祠堂是在2005年春在旧址上修复的。</p><p class="ql-block">祠内布局雅致,包括敦叙堂、天香阁、静斋、金粟山房等亭榭池沼,以及邹迪光题写的“会心处不在远”碑。</p> <p class="ql-block">邹浩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的进士,曾任多个低级官职,以清廉传家,被宋高宗誉为“危言谠论,朝野推仰”。</p><p class="ql-block">祠堂由邹迪光建,后来由孙邹兆升等奉旨改建。邹浩公后裔主要聚居地在江苏、广东、江西、四川、广西以及海南等地。</p><p class="ql-block">祠内陈列有邹忠公的简介、世系简图、年谱和重修录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p><p class="ql-block">祠内还有“金粟山房”、“静斋”、迪光所题“会心处不在远”碑等小而精致的景点,展现了邹氏家族的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邹忠公祠不仅是纪念邹浩及其后代的场所,也是了解无锡地区姓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地点。以深入了解无锡地区的文化和历史。邹忠公祠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更是无锡地区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李忠定公祠是为了纪念宋代著名丞相、抗金英雄李纲而建的。李忠定公祠始建于宋淳熙年间,后经复建,之前在惠山十圣堂、二泉书院里主祀李纲。</p><p class="ql-block">李纲是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的进士,曾任兵部侍郎、尚书右丞等职,以抵抗金军而闻名。</p><p class="ql-block">祠堂门楼为两层结构,硬山顶,面阔三间,门额上写有“李忠定公祠”。</p><p class="ql-block">内部陈设古朴,大堂上有宋代大儒朱熹题写的“忠谠醇儒”金字匾额。</p> <p class="ql-block">李纲被追赠少师,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其事迹和影响力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李忠定公祠不仅是纪念李纲的场所,也是研究宋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愚公谷位于惠山寺之南,西傍天下第二泉,东临秀嶂街,北与春申涧相接。这个景点是明代无锡人邹迪光所创建,始建于1587年。邹迪光是一位进士,曾任湖广提学副使。他在罢官后回到无锡,选择在惠麓的“龙泉精舍”治理园亭,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形成了包含60景的园林,成为当时国内四大名园之一。愚公谷的面积约为四十余亩,园中还有家班演唱昆曲,成为无锡的文化娱乐热点。</p> <p class="ql-block">不幸的是,愚公谷在战火中遭受破坏,大部分景观不复存在。现在,游客在惠山古镇看到的愚公谷大多是现代的重建景象。尽管现在的园林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但仍然保留了一些古迹,如明代古玉兰、荷轩和石公堕履处等。</p> <p class="ql-block">寄一份忧思,畅一份情怀,圆一段旧梦。寄畅园初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兴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年间,是江南著名的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无锡唯一的明代古典园林。</p> <p class="ql-block">寄畅园,又名凤谷行窝、凤谷山庄、秦园,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惠山古镇景区文物古迹区内,地处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毗邻惠山寺;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兴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年间,是江南地区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无锡市唯一的明代古典园林,与瞻园、留园、拙政园并称江南四大名园。寄畅园又名秦园,位于惠山横街,面积15亩。</p> <p class="ql-block">步入无锡惠山寄畅园,第一造大厅有匾额豁然:凤谷行窝。有人把凤谷行窝解释为寄畅园这第一个大厅的名称,但亦有人解释为寄畅园的园名。确切的解释,凤谷行窝应该是寄畅园最初的园名。</p><p class="ql-block">寄畅园初建于明代嘉靖初年(约1527年)。请假荣休的部长级高官秦金买了惠山寺的一片僧房,辟建园林,为自己弄了个别墅山庄,取名“凤谷行窝”。秦金过世之后,此园传到其族侄秦瀚及侄孙江西布政使秦梁手中,经过一番扩大改建,乃名为“凤谷山庄”。再以后,园子传入秦梁之侄秦燿手中,秦燿曾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因朝廷倒查张居正案有所涉及而被解职。回归故里后,秦燿改建庄园,扩池堆山,植树养花,寄情山水园林,并将园名改为“寄畅园”。寄畅一词取自书圣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从秦金的“凤谷行窝”到秦燿的“寄畅园”,是惠山之麓这个私家园林在岁月流逝中的历史文化印记,园名的变化不仅记录了这个园子的渐次丰满成熟,还镌刻了不同时期园子主人的文化心态轨迹。</p> <p class="ql-block">与官场失意而归的秦燿不同,寄畅园的创始者秦金沉浮官场30多年,基本是顺风顺水,官居两京礼部、户部、兵部和工部五任尚书(其中兵部两任),后进太子少保,又升太子太保,时人称其“两京五部尚书,九转三朝太保”,69岁致仕回到无锡,住在西水关附近的“尚书第”。期间,约60岁时,秦金与朝中首辅有隙,申请回乡散住了几年,这时他在惠山购置惠山寺僧房旧地,建造了这座别墅山庄。秦金把这座别墅山庄叫做“凤谷行窝”,正是自己告老请假、隐居养老的心态标识。</p><p class="ql-block">秦金,字国声,自号凤山,并撰有《凤山诗集》,而其父亲秦霖曾筑凤山书屋,他所建的这座别墅位于惠山之麓的山谷泉涌之处,此所谓凤谷一词的缘由也,意为凤栖之山谷。行窝一词则来自一个与北宋大儒有关的典故。</p><p class="ql-block">北宋大儒邵雍游学天下,定居洛阳,因贫困而住在茅屋陋舍之中,朝廷高官王拱辰、富弼、司马光等敬其学识人品,在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置办了园宅,供邵雍居住。邵雍入住后为园宅起名为“安乐窝”。窝,这个字在南北方言中都有“家”的意思,比如丈夫称妻子为“窝里人”,家里有矛盾叫做“窝里斗”,俗语称“金窝银窝不及自家狗窝”。邵雍经常出门游历、讲学、谈文论道,深受人们敬重,也经常被粉丝拉住留宿。有人甚至仿照邵雍的园宅样式建造别院,等候邵雍先生大驾光临,这种别院当时被叫做“行窝”。所谓行窝,其实就是临时居住的“家”,即别墅。皇帝临时居住的别墅,则被叫做行宫。</p><p class="ql-block">秦金引用行窝这一典故,与凤谷组合命名自家别墅,意思为“凤栖之谷的临时安乐窝”,显然是一种文人情怀,表达了一种自得其乐的美好心态,其中不乏对古代贤者的仰慕之情。</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筆的“寄畅园”。寄畅园主要由门厅、法帖碑廊、秉礼堂、庭院、碑墙、含贞斋、九狮台、八音涧、案墩、梅亭、嘉树堂、大石山房、涵碧亭、七星桥、锦汇漪、鹤步滩、知鱼槛、凌虚阁等建筑景观组成;是江南私家园林的集大成者,对于研究江南园林具有较强的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元朝时,园址为两间僧舍,名“南隐”“沤寓”。</p><p class="ql-block">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北宋词人秦观后裔秦金,购得惠山寺僧舍“沤寓房”,并在原僧舍的基址上进行扩建,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别墅,辟为私园,取名“凤谷行窝”</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秦金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重修寄畅园,“葺园池于惠山之麓”,凿池、叠山,改园名称“凤谷山庄”。</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初年,秦燿曾孙秦德藻改筑寄畅园,延请造园名家张涟及其侄掇山理水,疏泉叠石,园景益胜。</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年间,秦德藻长孙秦道然因受宫廷斗争株连入狱,寄畅园被没官,割出西南角建无锡县贞节祠。</p> <p class="ql-block">秦金有《筑凤谷行窝成》一诗,记录了当时的心境:“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曲涧伴幽石,长松窅碧萝。峰高看鸟度,径僻少人过。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传达了自己脱离官场羁绊,隐居名山园林的轻松和惬意。玉珂,是官场显贵的指代,秦金以此暗喻那位与自己政见有隙的首辅大人:老秦我在山林间的安乐窝里暂时隐居,泉水叮咚,清梦正好,哪有什么功夫去听你的指手画脚。</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元年(1736年),秦道然第三子秦蕙田殿试中探花,上《陈情表》,秦道然获释,寄畅园被发还,由秦德藻二房孙秦瑞熙斥资白银3000两,照旧营构重修。</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一年,秦氏族议“惟是园亭究属游观之地,必须建立家祠,始可永垂不朽”,将寄畅园内嘉树堂改为“双孝祠”,寄畅园为祠堂公产,故又名“孝园”。</p><p class="ql-block">清咸丰年间,寄畅园多数建筑毁于兵火。</p> <p class="ql-block">1952年,秦氏后裔将寄畅园献给国家,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保护性修复,将原贞节祠纳入园中,即今“秉礼堂”一组小巧庭院。重修九狮图石,重建嘉树堂、梅亭、邻梵阁、凌虚阁、先月榭、卧云堂等建筑,恢复了寄畅园全盛时期的园林景观。</p> <p class="ql-block">寄畅园门厅是从惠山寺日月池畔入园的第一个园林建筑群,门前立有第三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石碑。门厅小院内是“凤谷行窝”古朴的三开间厅堂,正中悬“凤谷行窝”门额,两侧柱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风泽清畅,气爽节和”。原是祠堂,后归园中,成为寄畅园园的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秉礼堂,位于寄畅园门厅檐廊西墙的月门后,共有厅屋三间,占地面积667平方米,既有整洁精雅的厅堂、碑廊,又有自然得体的水池、花木和太湖石峰。</p> <p class="ql-block">含贞斋是寄畅园第三代园主秦燿的书房,四周多植古松,秦燿曾有“盘桓抚古松,千载怀渊明”之吟;斋内悬联:“池含林采明于缬;山贻台华媚若细”。</p> <p class="ql-block">九狮台位于含贞斋对面,又名“九狮图石”,是用太湖石叠成的大型假山,高数丈,突兀峻峭;置有若干狮形湖石,整座假山构成一只巨大的雄狮,俯伏于青翠欲滴的绿树丛中,静中寓动,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邻梵阁,位于凤谷行窝厅堂东侧,往东有一小亭,旁有百年巨樟,绿荫垂地,亭中一碑,镌刻清乾隆帝御笔题诗和作画“介如峰图”。亭前一池,呈长方形,水平如镜,池东立一湖石,倚墙而立,颇如婷婷美人,对镜理妆,妩媚有姿,故湖石名“美人石”,池名“镜池”。清乾隆帝第二次南巡见美人石后,改称“介如峰”。</p> <p class="ql-block">清代朝房位于寄畅园东门对面。清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江南,每次抵锡必到惠山寄畅园,此房为当时地方官员迎候皇帝,提前集中在此恭候之处。故借用“朝房”名称,称“寄畅园朝房”。</p> <p class="ql-block">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皇帝多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必游寄畅园,留下了许多诗章和匾、联。乾隆帝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自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首次南巡,便指定寄畅园为巡幸之地,因喜其幽致,故携图以归,于北京清漪园万寿山东北麓仿建“惠山园”,即今颐和园中的“谐趣园”。</p> <p class="ql-block">卧云堂是寄畅园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因堂内悬挂有康熙帝题写的“山色溪光”雕龙金匾,故又称御书碑厅。</p> <p class="ql-block">卧云堂的建筑面积达到127平方米,采用了明代江南建筑风格的三楹五架正贴式圆堂,整个建筑朝东一排落地长窗,充分体现了江南古建筑的特色。历史上,卧云堂是接驾皇上的主要场所,康熙、乾隆二帝为寄畅园留下的墨宝应该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据传这里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下江南的主要接待处。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曾亲自书写与寄畅园有关的诗文美词多达近169首。</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寄畅园的凌云阁是一座两层高的建筑,但目前上层不对外开放,因此无法参观。凌云阁的一楼挂着赵朴初题的“江南胜迹”,并且一头连接着碑刻长廊。此外,凌云阁旁的围墙外就是惠山古镇古街,虽然不能从二楼俯瞰街上的风貌,但这个位置仍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锦汇漪水池,位于寄畅园的中心,汇集着园内绚丽的绵绣景点而得名,寄畅园的景色,围绕着一泓锦汇漪池水而展开,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水之中。在锦汇漪东南角,有六角小亭,中悬“郁盘”匾,得名于唐朝王维《辋川园图》中“岩岫盘郁,云水飞动”之句。知鱼槛位于锦汇漪中心,突出池中,三面环水,方亭翼然。槛名出自《庄子》:“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句。七星桥横跨在锦汇漪上,由七块石板直铺而成,平卧在波面之上,过桥有嘉树堂,为三开间,堂旁有廊桥,通向涵碧亭。</p> <p class="ql-block">无锡最有名、最古老的奇石莫过于寄畅园中的“美人石”了,这块3米高的赏石,更为人所熟知和流传。这块石头究竟有多少岁?一直没人说得清,其年代考证至今空白。</p><p class="ql-block">康熙、乾隆数次下江南,都要来代表江南风雅的寄畅园看看,尤其是乾隆不仅赋诗多首,还曾临摹“美人石”,并把其形象让技艺高超的玉匠打造成玉石把玩件,时时抚玩,极其喜爱。更让人在颐和园内复制了一座“惠山园”,后改名为“谐趣园”,让寄畅园名声大噪。乾隆第二次来寄畅园的时候,觉得“美人石”风格伟岸,唤“美人”实在不妥,亲自为其改名“介如峰”。</p> <p class="ql-block">嘉树堂位于寄畅园的最北面,是一座具有明代硬山式建筑风格的建筑。该建筑在1993年进行了全面翻修,恢复了其明代硬山式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在清乾隆十一年,嘉树堂曾被改为双孝祠。嘉树堂内梁上的贴金彩绘和天井中的古腊梅,展现了超过300年的历史,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与传承。</p><p class="ql-block">堂前的抱柱悬有诗联“瑶台倒影参差树。玉镜屏开远近山”,展现了寄畅园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嘉树堂内还挂有一副对联“千年人家诗书传,百代承名寄畅园”,体现了园主的文化追求。</p> <p class="ql-block">嘉树堂前有块平台临水,居高处可览半园美好风光。园中的蝶恋花图案,由鹅卵石、砖块铺就,展现了园主的艺术品味。</p><p class="ql-block">寄畅园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通过借景手法,将惠山、锡山秀色揽入园内,体现了“七分天然,三分人事”的美学理念。</p><p class="ql-block">嘉树堂内种植有藤和平月季,这株月季出自法国原总理蓬皮杜访华时的赠送,成为中法友谊的见证。此外,嘉树堂还保留有超过300年树龄的古腊梅,春夏之交,腊梅花开,香气袭人,让人沉浸在悠久的历史氛围中。</p> <p class="ql-block">八音涧原为悬淙涧,又名三叠泉,因引惠山泉水,水声淙淙,发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古代乐器的声音,故得此名。总长36米,西高东低,全用黄石堆砌而成,上有茂林,下有清泉。1981年在其上复建“梅亭”,典雅大方。</p> <p class="ql-block">八音涧的掇石采用堆叠技法,摹拟中国山水画之“大斧劈皴”笔法,把涧壁硬是化作了天然图画。</p><p class="ql-block">游览体验:漫步其中,仿若进入山中峡谷,水声淙淙,如同音律,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梅亭位于寄畅园内的假山之上,是一座四角亭,三面开放,一面有墙。墙上有花窗,增添了景致的层次感。</p><p class="ql-block">亭内有圆形石台和石凳,适合游客小憩、下棋、喝茶或聊天。</p><p class="ql-block">梅亭的墙上有刘钱平书写的“梅亭”两字,门前石柱上有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与寄畅园的景致相呼应,增添了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亭子的两侧柱子上刻有两句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整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与寄畅园的景致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寄畅园大石山房是一座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建筑。大石山房由黄石堆砌而成,黄石也被称为“虎皮石”,因其石材坚硬、粗犷,且黄色在五行中属土,象征着生万物、载万物之意。内部以木质家具为主,搭配门窗上的标志性云纹、缠枝花卉等装饰图案,营造出一种古色古香的环境。</p><p class="ql-block">是园内远离喧嚣、亲近自然的地方,适合读书、休息和观景。</p> <p class="ql-block">二泉书院建于1516年,现已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从现在惠山上残存的海天石屋及听松坊书院遗址看,当时的范围很大。</p> <p class="ql-block">"若要石门开,要等邵宝来。"这是无锡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谚语。是啊,二泉先生邵宝可真有福气,想不到他的书院在尘封了四百余年之后日前又重新修复开放了。只不过现在的书院已经听不到那朗朗的读书声了,只有那棵耸立在庭院中的老银杏和那些重见天日的珍贵碑刻似乎还在向人们诉说着昨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君子堂是纪念邵宝的享堂。邵宝(1460-1527),字国贤,别号泉斋,又号二泉居士,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他在江西和浙江等地为官,官至南京礼部尚书。邵宝在任职期间,致力于修缮白鹿书院和一峰书院,并在嘉靖元年(1522年)获准回乡后,创办了二泉书院。二泉书院位于现今的惠山古镇,是无锡人邵宝在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创办的,其创建年代比后来的东林书院还早88年。</p><p class="ql-block">邵宝在为官期间,以忠于职守、兴修水利、发展农商、储粮救荒而著称,深受百姓爱戴。他晚年因得罪奸臣,告病辞官归隐家乡无锡。在无锡期间,邵宝潜心诗文创作,是茶陵派重要诗人之一。他的教育理念是“致力行为本”,因此学者们尊称他为“二泉先生”。</p> <p class="ql-block">堂里正中是邵宝的塑像,上面悬挂【真士夫】匾额。邵宝还在惠山脚下的寄畅园旁创办了二泉书院,并在书院内讲学十五载,教授了无数门生。二泉书院不仅是无锡的文化地标,也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书院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古代人造园的匠心。</p><p class="ql-block">总之,邵宝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家和官员,他的教育理念、文学成就以及对无锡文化的贡献,至今仍被人们所铭记和尊敬。</p> <p class="ql-block">据史载,时有海天亭、超然堂、点易台等十五景。邵宝在此讲学11年,教导学生"道德至上,功名次之。"邵宝病逝后改为祭祀他的祠堂,历史上屡毁屡建,最后一次修复在清朝道光年间,但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在这春光明媚,白玉兰盛开的时候,当你走进这座古朴的书院时,你会闻到缕缕的清香,难说是花香还是书香。走进门厅,穿过君子堂,远远地看到那立于高堂之中的邵宝像,不由让你肃然起敬。那些老屋使你想起过去,怀念童年。时光在屋檐中流过,春燕在梁架间呢喃。那些散落于厅堂、墙隅、亭廊之中的碑刻,真草隶篆,铁钩银划,记述着先贤的事迹,书院的兴衰,惠山的风光,刻画着先贤的遗容以及那些难懂的八卦图,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先贤的风采,体会到文化的力量,甚至能听到古人的脚步声……说不完的历史道不尽的风韵。冥冥之中,那潺潺的流泉在涧中倾泻,化作金石之声,游人到此访古探幽,回味无穷,正如邵宝所题:"涧石不随龙化去,云还与鹤归来。"一切都笼罩在霭霭山色,蒙蒙烟雨之中……</p> <p class="ql-block">此廊若“长龙卧坡”,得名“垂虹廊”</p> <p class="ql-block">位于天下第二泉之南,垂虹廊终点处,春申涧以北。吟社始建于明成代十八年(1482),由秦旭等无锡十位诗坛耆英结庐龙缝泉侧,构十老堂、捻须亭、濯缨亭、流馨亭、借山亭,凿涵碧池,开芙蓉径,辟古木坡。</p> <p class="ql-block">万卷楼:尤文简公祠旧址,祠主尤袤(1127年-1202年),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南宋四大诗人”之一。尤袤晚年,以抄书为乐,积至三万卷,藏于万卷楼。</p> <p class="ql-block">寄畅园的听松石床是一块著名的天然奇石,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听松石床位于惠山寺大殿月台东北的听松亭内,旁边原有两棵六朝时代的古松。</p><p class="ql-block">石床长约1.99米,宽约0.87米,高约0.56米,呈褐色,平坦光滑,一端略翘起如枕,成为天然石床。</p><p class="ql-block">听松石床是江南奇石之一,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李白的族叔)为石床篆写了“听松”两字,刻于石床枕端,字迹至今仍苍润清晰。</p><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皮日休曾在石上倾听阵阵松涛,写下了“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的名句。</p><p class="ql-block">听松石床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单块园林置石之一。</p> <p class="ql-block">关于听松石床的名称由来,有多个版本的传说。一种说法是宋代赵构从金邦逃回时,曾在此石床上过夜,听到松涛声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另一种说法是金兀被岳飞打败后,在无锡惠山时偶然发现此石床而入睡,夜半松涛声将其惊醒。</p><p class="ql-block">听松石床不仅是自然美景与人工艺术的完美结合,更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珍贵遗产。它见证了古代文人墨客的足迹,如李白和皮日休等诗人的诗作中都有提及,展现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棵雌雄异种的银杏,高约20余米,相传是明武初年慧山寺一名高僧所植,至今已有600余年,每到秋季,正是其最美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惠山寺庙御碑亭,在金莲池西,重檐歇山顶建筑,高大敞轩。墙上开设十二个墙洞。</p><p class="ql-block">此亭最早记载见于清光绪间手抄本《惠山景》(市图书馆藏本)推算该亭建造年代应为清光绪年间(约1900年前后),亭中矗立乾隆游惠山御笔诗碑,碑高3.4米,宽1.1米,厚0.33米。原碑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1982年恢复,由舒同书“御碑亭”额</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当年清帝乾隆多次游惠山,写下了不少赞颂锡惠景色的诗篇,地方官为了恭维这位皇上,在金莲桥西堍,大同殿之前这块十分显著的地方,建造了这座重檐歇山比较高大的碑亭,在亭的正中树立了一块巨大的石碑,四面刻有这位皇帝作的四首诗。分别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初次、第二次以及第五、六次所作诗篇。</p> <p class="ql-block">碑文主要包括乾隆皇帝南巡时所作的诗文。例如,乾隆辛未年(1751年)所作的《平山堂》御制诗,以及乾隆丁丑年(1757年)和乾隆壬午年(1762年)的御制诗。</p><p class="ql-block">其中,乾隆丁丑年所作的诗文描述了对惠山景物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的南巡,不仅是对江南美景的欣赏,也是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探访。这些诗文反映了乾隆皇帝的艺术修养和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p><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御碑亭的碑文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体现,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通过这些碑文,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皇帝的文化情怀和当时的社会风貌。</p> <p class="ql-block">金莲桥建于北宋末年,有800多年历史,全长10.7米,宽3.4米,桥身东西向架于池上,是目前无锡地区最为古老的三孔石梁桥,因池内种满金莲花而得名。桥南北两侧栏板雕刻压地隐起“缠枝牡丹间化生”图案。桥身南侧中孔华版石的边沿正中,镌有“懋德堂李府”五字。</p> <p class="ql-block">四面牌坊位于华孝子祠门前,俗称为“无顶亭”。</p><p class="ql-block">结构上,它是由木材和石头构成的单间、正方形建筑,具有精美的藻饰。</p><p class="ql-block">该牌坊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是华氏宗族表彰忠孝节义及科第成就的象征。华孝子祠及其四面牌坊不仅是无锡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忠孝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宝贵实例。</p> <p class="ql-block">华孝子祠始建于唐朝,祀东晋无锡孝子华宝。门前立四面牌坊,俗称无顶亭,木石结构,藻饰精美,系华氏宗族族表忠孝节义及科第的纪念建筑物,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祠内有始建于明代的石桥、楠木享堂,有珍贵的《真赏斋法帖》及文徵明所绘《纺绩督课图》、所书《春草轩辞》以及元以来历代祠堂修复碑记。</p> <p class="ql-block">华孝子祠坐西向东,一路五进,大门前立四面牌坊,单间、正方形,木石结构,系华氏宗族族表忠孝节义及科第的纪念建筑。祠门为牌坊式。庑殿顶,祠门两侧置有一对竹叶玛瑙盘陀石,进门便是“永锡堂”,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原是华氏家族在春秋两季祭祖时用餐休息之地。庭院内建有承泽池和溯源桥,桥头有青石围栏的明代双龙池(又名鼋泉),泉脉引自“天下第二泉”的下池。第三进为享堂,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在清乾隆二十七年落架翻修,以后又多次重修,但仍保持原有风格,三间八架、歇山顶、屋架主体为楠木结构,极其珍贵,方柱及柱基均为石质,装饰色朴典雅。该建筑为整座祠堂的主体,堂内塑有孝子华宝的铜像。最后一进为“成志楼”,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重建于2005年,为二层式样阁楼,砖木结构,歇山顶,该建筑主要供奉华氏后裔牌位。享堂北侧有连廊,连廊墙上镶嵌着重刻的自元至清华孝子祠碑石9通。</p> <p class="ql-block">华宝,身历三代:出生于晋朝,生长于宋朝,逝世于齐朝。8岁时,父亲跟随南朝宋的建立者刘裕去长安出征。临走时,父亲对他说:“等我打完仗回来,为你结发戴冠(古代礼制为20岁戴冠)。”然而长安陷落,父亲最终战死疆场。华宝痛不欲生,华宝恪守与父亲的约定,终生不戴冠,不娶妻,头上扎着儿时的双髻,直至70多岁仍未戴冠成亲,后来过继弟弟华宽儿子为嗣,年七八十以寿终。</p><p class="ql-block">把华宝树立为孝义典范,始于南齐建元三年(481年),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有感于华宝之孝,下诏旌表并赐华宝故宅“孝子”匾额,以示恩宠。到了唐代,华宝后人将他在惠山脚下的住宅改建成“华孝子祠”,祠中塑华宝像,童髻长须,巍然而坐。</p> <p class="ql-block">北宋时,将华宝和无锡另外两位大孝子薛天生、刘怀允合祀一处,称“三贤祠”。明景泰七年(1456年),无锡知县颜肃将“华孝子祠”恢复。现存祠堂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遗构,内中诸物则多为新置,只有少数碑刻是旧迹。</p><p class="ql-block">祠为东西向。东起第一座建筑是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正方形盝顶四面牌坊,俗称“无顶亭”。四面牌坊具有显著的江南特色,历代多有建造,但无锡境内保存下来的同类古建筑仅此一例。此类建筑是朝廷旌表忠孝节义及科第等榜样人物的纪念物和标志物,多为牌坊,样式繁多,但四面牌坊这种形式比较少见。祠门为八字牌坊式,庑殿顶,飞檐长出,檐下悬由稽璜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题写的“华孝子祠”匾额。稽璜为无锡人,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擅水利,官至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该门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重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门前有两对门当,内侧的“竹叶玛瑙盘陀石”门当材质珍贵、制作精良,不可多得。</p> <p class="ql-block">碑廊,在祠北侧,乃记述历代修祠沿革、祠堂管理规章等,从中可了解华孝子祠的历史演变情况。</p> <p class="ql-block">华孝子祠的出名,不仅在于它悠久的历史和建筑格局,还在于“华孝子”故事所显扬的中华“孝义”文化。</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以“孝义”思想为核心的家族宗亲文化在历朝历代都是维系社会基本伦理的重要力量,它可以是繁华盛世促进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石,也可以是衰败乱世阻止其分崩离析的利器。如果“孝义”不存,往往导致“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尴尬局面。</p><p class="ql-block">所以,“华孝子”这个实实在在无锡本乡本土的“孝义”人物,在无锡乡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千年以来,无论遭遇多大危机不幸,总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使他转危为安,而每一次转机,总会使他所代表的“孝义”文化更加得到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华孝子祠是无锡现存最古老的私家祠堂,加之其传达的又是中国人最看重的孝义精神,因而声名远播,备受推崇。</p> <p class="ql-block">祠内除了四面牌坊外,还有始建于明代的石桥和楠木享堂。</p><p class="ql-block">祠内收藏有《真赏斋法帖》、《纺绩督课图》、《春草轩辞》等珍贵文物,以及元以来历代祠堂修复的碑记。</p><p class="ql-block">享堂北侧有连廊,墙上镶嵌着重刻的自元至清华孝子祠碑石9通,为研究祠堂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漪澜堂位于无锡的惠山古镇,始建于宋代,因宋代大文豪苏轼吟有“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之句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的敞轩,歇山顶,现为“围炉煮茶”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云起楼原是惠山寺僧房,根据清代诗人姜宸英“山取腾踔如龙,楼取变化如云”之意,起名为“云起楼”。此楼据高而筑,是远眺锡山风景的最佳观赏点。</p> <p class="ql-block">五中丞祠:始建于明代,最早为周忱祠,自明万历年间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先后增祀南京右佥都御史海瑞、周孔教、汤斌、李星沅,改名为“五中丞祠”。</p> <p class="ql-block">顾端文公祠: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配祀顾允成。顾宪成(1550-1612),明代思想家,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祠中有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p> <p class="ql-block">嵇留山先生祠: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主祀清嵇永仁夫妇 (发一品夫人杨氏)及其子、孙。嵇永仁,字留山.清耿精忠叛乱时,被俘不屈而死。</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惠山古镇惠山脚下锡惠公园内,惠山泉于唐大历末年(779年)开凿,因唐代茶圣陆羽认为”惠山泉居天下第二“而得名“天下第二泉,后元代书法家赵孟頫题字“天下第二泉”石匾。</p><p class="ql-block">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由二泉庭院和石刻组成,二泉庭院占地而积805平方米,以名泉为核心,结合自然山势作随机布置。中轴线上有二泉亭、漪澜堂及自成体系的泉井、流泉和池沼,旁缀太湖石峰,嶙峋假山及名贵花木,形成精致优雅的园林。泉亭内西壁上方正中壁嵌赵孟颛书“天下第二泉”石匾;二泉亭园北侧粉墙上镶嵌清王澍撰书的“天下第二泉”刻石。其书法和文字内容作为重要史料,具有历史、艺术史等方面的重要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元赵孟頫“天下第二泉”碑刻</p><p class="ql-block">元人书法,清代镌刻。碑高25厘米,长37厘米;阴刻填白,底石为黑色。“天下第二泉”五字,字大20厘米,正书。左有小字落款“赵孟頫书”,字大约3厘米,同为楷书。此碑内嵌,其四周饰有砖框。</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二泉庭院占地而积805平方米,以名泉为核心,结合自然山势作随机布置。中轴线上有二泉亭、漪澜堂及自成体系的泉井、流泉和池沼,旁缀太湖石峰,嶙峋假山及名贵花木,形成精致优雅的园林。面名人碑刻则起到了点化画面、提升意境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二泉水系包括上、中、下三池。上池,中池在二泉亭内,呈天阳地方之相。上池深1.94米,围八角形石栏。每边长0.8米;中池深1米,围方形石栏,每边长1.4米。两池相距0.65米,在上方凿水口相通。泉亭歇山式,方形。亭壁嵌赵孟颛书“天下第二泉”石匾。</p><p class="ql-block">二泉亭之下为游澜堂,现建筑为清同治年间重建的木结构敞轩,三间七架,敬山顶,四面环廊。堂下埋暗渠。将上池、中池的泉流导入下池。</p><p class="ql-block">下池开凿于北宋明道年间,水深0.33米,横8.6米、纵5.7米。围雕刻“福寿双全”和“双龙戏珠”“一统山河”图案的青石栏板。西侧池壁嵌重制于明必治初年的石螭首,泉流由此入池,有“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意境。池之东,以院墙粉壁为背景,点缀明代太湖石奇峰“观音石”,旁有辅峰作童子、童女状。在二泉亭园北侧粉墙上,镶嵌清王澍撰书的“天下第二泉”刻石。</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六年王澍“天下第二泉”石刻</p><p class="ql-block">“天下第二泉”五字书写于五块长方形青石上,高大于宽,自右至左,一石一字,金笔铁划,铿锵有力。总长650厘米,高107厘米;字高95厘米,宽65厘米。楷书阴刻,深宽填白。碑无边框。其左另有石刻落款“雍正六年,良常王澍书”,并旁跋“赵文敏旧有此额,字不盈尺,木朽剥蚀久矣。今年十月,余以行县到慧山,慨名迹之不存,幸法书之有托。因属同年王吏部虚舟为擘窠书,勒置泉上。雍正五年冬,武林包括书”。</p> <p class="ql-block">二泉映月:陆羽,南朝古寺惠山泉,裹名来寻第二泉,贪恋君恩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p><p class="ql-block">唐武宗会昌(814~846)年间,宰相李德裕住在京城长安,喜饮二泉水竟然责令地方官吏派人用驿递方法,把三千裏外的无锡泉水运去享用。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讽喻道:“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宋徽宗时,亦将二泉列为贡品,按时按量送往东京汴梁。清代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登临惠山,品尝过二泉水。</p> <p class="ql-block">无锡惠山的“竹炉山房”,堪称中国最古老的茶室。它是现代茶室的雏形,也是中国茶文化一份独特而又宝贵的遗产。“竹炉山房”的茶文化历史,与陆羽的《茶经》一脉相承,堪称精彩纷呈的茶文化传奇。</p> <p class="ql-block">陆羽的《茶经》问世后,国人的饮茶之风便从庙堂之高渐入江湖之远。劳动大众,文人雅士,茶都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茶,应用于奉客、婚聘、祭祖等社交礼仪,也适用于养廉、养德、养性等养生修行。茶,深深交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风骨、品性、襟怀之中,被誉为“国饮”。</p> <p class="ql-block">乾隆南巡驻跸惠山寺,对竹茶炉茗茶的古韵雅趣痴迷不已,即命人精心仿制竹茶炉携带至京,并题诗:“竹炉匪夏鼎,良工率能造。胡独称惠山?诗禅遗古调。”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七百余年沧桑变迁,惠山竹茶炉以及竹炉图文,或因时光而流失或因天灾而损毁。是历朝历代众多乡绅与先贤精心护佑,几番失而复得几番仿制修缮,才得以传承至今。这是我国茶文化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惠山寺,位于惠山古镇景区文物古迹区内,初为“历山草堂”,始建于南北朝;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被改建为佛教场所;于唐大中至咸通年间(847—874年)改称“惠山寺”;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5年)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毁,后由李鸿章在原址上建为祠堂建筑;2002年7月进行修复;2004年4月24日修复完成,恢复宗教活动。</p><p class="ql-block">惠山寺呈东西走向布局,共分为中路、北路两路建筑。其中路主要包括天王殿、金莲桥、御碑亭、大同门、大雄宝殿等建筑;北路主要包括罗汉堂、大悲阁、藏经楼、地藏殿、五观堂、惠山寺图书馆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惠山寺的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修持的场所。大雄宝殿中供奉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释迦牟尼的德号,意味着他具有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大雄宝殿的建筑特点是重檐歇山顶的砖木结构,面阔五间,显得格外宏伟而庄严。殿堂上悬挂着历代帝王及名人志士所题的匾额,其中“梵宇慈云”为乾隆皇帝御赐,显示了惠山寺的皇家背景。大雄宝殿内佛光普照,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佛教的庄严和神圣。</p> <p class="ql-block">惠山寺大悲阁是一座供奉观音菩萨的殿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大悲阁是在2003年建造的,其额匾由赵朴初居士所题,显示了其文化和宗教价值。</p><p class="ql-block">2005年7月,一尊高9.1米的观音像入阁安座,这尊观音像是用巨型香樟木精雕而成,具有88只大手和3634只小手,每只手中都持有法器。观音面相慈祥,衣带飘逸,显得高大端庄,全身散发着香气。</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门口花板上有匾“海印三昧”,由普陀山方丈戒忍大和尚书法,寓意大海风止波静,水澄清时,天边万象无不印现海面。</p><p class="ql-block">门口另有红底金字匾“度一切苦厄”,为常州天宁寺松纯大和尚为惠山寺所题,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p><p class="ql-block">配联“平等大悲自在身游化诸国施无畏,圆通妙应大威神示现普门度群迷”,系普陀山人道生敬书,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大悲阁内有金底黑字楹联,由金山江天禅寺心澄法师手书,进一步强调了大悲阁的宗教意义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惠山寺不二法门内就有大悲阁,阁内一尊千手观音传为从印度奉请,妙相庄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现在的大悲阁是重建的,为重檐歇山顶四落水建筑,高敞明亮。</p><p class="ql-block">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惠山寺大悲阁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宗教意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惠山寺罗汉堂是该寺重要的建筑之一。罗汉堂面阔三间,设有12扇落地格子门,门楣上的“罗汉堂”匾额由无锡书法家修伯题书。堂内正中供奉着千手观音,周围陈列着500尊半尺大小的鎏金罗汉塑像,这些罗汉神态各异,金光闪闪。罗汉堂的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主供地藏菩萨,是佛寺的重要配殿之一。</p><p class="ql-block">根据《地藏十轮经》载,地藏菩萨的名号来历于"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宝藏"。地藏殿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也是四大菩萨之一,他当时在九华山修行时发大誓愿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是故在所有的菩萨当中,地藏王菩萨是愿力第一。右手九环锡仗振开地狱之门,左手明珠照亮地狱之黑暗。放大光明,让受苦的众生能够离苦得乐。他的坐骑名叫谛听是地藏菩萨经案下伏着的通灵神兽。《西游记》中有述说谛听辨别真假美猴王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第二泉的最上层建筑--景徽堂,也称“陆子祠”,自然纪念的就是茶圣陆羽。</p> <p class="ql-block">陆子祠位于惠山古镇,是为了纪念唐代茶圣陆羽而建立的。陆羽在《茶经》中将无锡惠山泉评定为“天下第二泉”,这一评定使得惠山泉闻名于世。陆子祠就建在天下第二泉景点的最上方山间,不仅是对陆羽的崇敬之情的一种表达,同时也是一个茶室。在这里,游客可以品鉴用惠山泉冲泡的当地名茶,如太湖翠竹、太湖银毫、宜兴红茶等,同时俯瞰天下第二泉以及惠山古镇和锡山的美丽全景。</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的十老堂是惠山古镇上著名的历史建筑之一。始建于清代,主要用于祭祀周奕清,周奕清是周氏家族的一位显贵人物。该堂是一种典型的江南地区祠堂建筑,展现了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其建筑风格简约而不失精致,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孝道和祖先崇拜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该堂的结构和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主要包括主体建筑、两侧的偏房以及前方的庭院等。</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作为惠山古镇历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十老堂不仅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风俗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胡园位于惠山古镇,是为了崇祀北宋理学家胡瑗而建的祠堂。胡瑗(993-1059),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故称“安定先生”。他在太学读书时家贫,后经范仲淹引荐,成为宋仁宗的官员,并在太学教学,名重天下。胡园的建设始于顺治年间,由胡氏后裔胡世昌捐资,并经官府批准建祠,春秋二次官祭。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均有修葺和重修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唐宋遗真</p> <p class="ql-block">胡园的建筑布局包括厅堂三进,第一进供胡瑗塑像,二进设神位,三进为藏书室。晚清时,有人诗咏胡园:“丹桂香中金粟毯,胡园茶室更清幽;半池秋水一轮月,曾照当时十二楼。”描述了胡园的清幽和美丽。至民国初的《惠山新志》,还记述祠中有天钧楼、仰止堂,对山精舍,云外天香阁等,假山池沼花木齐备,山高谷深,佳趣盎然。</p><p class="ql-block">50年代末,胡园残祠改筑为滨湖山馆,其间池石假山依旧,桂花更盛,让更多游人来此感受蟾宫折桂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在惠山寺,会看到很多各种形状的门洞,这就是古代传统园林造景手法之一——框景,利用门窗洞、柱间、廊下挂落、乔木枝干等组成边框,将园内景色有选择地收入其中,有如一幅画框嵌就的图画,称“框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四方池子,中间有石梁桥,两侧皆有石栏杆。</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简短总结:</p><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位于无锡市中心1.4公里,因地临惠泉山麓而得名,以风景秀美、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而著称。区域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以古华山路以西0.3平方公里区域为核心保护区,以东0.7平方公里为功能配套区。属无锡历史文化积淀最为深厚、人文景观最为丰富,集山水旅游、人文休闲、文化欣赏于一体的原生态风景区。这次游览有部分景点没有去,正在改造之中。</p><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集人文之粹,得山水之美。千百年来,一直是本邑民众的精神家园和游历之地。核心保护区内祠庙文化、名人文化、泉茶文化、园林文化、泥人文化等汇集于此,素有“露天博物馆”及“文化宝库”之美誉。</p><p class="ql-block">尤以祠堂文化最负盛名,涉及80多个姓氏的118座祠堂,主祀、配祀的人物多达180余个。祠堂数量之多、密度之大、类型之齐全,堪称百家姓和名人传的缩影,在国内外无出其右、十分罕见。它是中国姓氏谱牒文化的特殊见证,寻根溯源姓氏文化的源泉,在传统中华谱牒学及祠堂文化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古寺、古泉、古园、古祠、古河、古桥、古树名木等文物古迹和文化景观,以及发源于此的惠山泥人、锡绣、竹刻、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江南吴地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时光的瑰宝,凝聚着岁月的印记。轩辕古驿道上,岁月的车轮一遍遍刻画了古镇的美丽。石街巷弄,犹如穿越时空的时光隧道。斑驳的瓦屋,讲述着古镇悠长的历史。山色如诗,水清似练,惠山古镇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曲桥柳岸,温柔的风在轻轻吹拂,让人心旷神怡。古镇的青石板路,脚下留下记忆的步履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