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古道迢迢岩寺营

凯哥

文字:凯哥<div>图片:志强、赵辉、凯哥等</div> <p class="ql-block">  潇贺古道西南线,经桐口入境永明,穿行于都庞岭、萌渚岭的山地之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最后从岩寺营村离境,进入广西富川岔山,行程达百余里。岩寺营村,潇贺古道永明段的最后一个小村庄。</p> 自南宋末年始,永明县与广西富川县、恭城县接壤的南岭山地,已聚集了大量人群。这群人多是无籍之徒,平日活跃在潇贺古道必经之地,脱离官府的直接控制。明洪武年间,朝廷在永明设立枇杷、桃川2个守御千户所。明嘉靖年间,桃川所陆续设立岩口营、石螺营、小水营等13个营,招募壮丁把守。 岩口营,即现在的岩寺营,明嘉靖十一年(1532)设立。兵营最初设在岩洞中,故名岩口营。桃川洞五十三村歌谣:“屋不盖瓦岩寺营”,就比喻得非常贴切。 村后的狮子头山,一座半月形的岩洞硕大无比,气象万千。沿着石阶,穿过藤蔓覆盖的城墙洞门,映入眼帘是断壁残垣,一片狼籍,香炉、柱础、石臼等石构件横七竖八,牛栏上堆放的棺木触目惊心,让人有些不寒而栗。   洞内建有纪念杨公的雄福庙,因名雄福岩。四处散落的碑刻10余方,其中明天启三年(1623)《雄福杨公庙记》载明了传承:“杨都、冯都,乃东粤武将勇士也,虽丧其元,而刚风毅气犹凛凛然,扫荡狼烟,威灵显赫,皇以功封通天护国行兵得通都督之神……嘉靖间,永明界近边□,民遭夷变,□奉:院道明文,召来灭寇,神助寇除,民安边静。住居岩穴,立籍承差,创立禄祠,保护一方。” <p class="ql-block">  岩寺营的驻兵从广东阳山县招募而来,现村民为当年戍兵的后代,居住着冯、卢、陈、钱、邵等姓氏近600人,他们与石枧村、鸡嘴营村的营兵后代一样,仍然保持讲阳山话的传统。</p> 明隆庆年间后,官府拨给杀手屯田,营兵解甲归田,撤营建村,渐成土著之民。岩寺营村依山而建,清澈的溪流蜿蜒于田间地头,与古道相依。岩寺营村保存着清代、民国时期的民居30多栋,多为红砖青瓦硬山顶两层古民居。 村左祠堂边的古戏台,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保存完好。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廿四,为“杨公庙会节”,演员从祠堂出登上戏台,锣鼓一声响,唱腔咿呀起。2018年,湖南湘剧院和长沙知青在岩寺营古戏台举行文艺演出,家家户户迎客欢庆,四海之客齐聚一堂。 <p class="ql-block">  村前石盘水上朝天风雨桥,桥下犀牛潭,水色清澈幽深。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面铺三行青石板,光滑整洁。桥的东西两端为二级马头墙,墙设四柱三门式的假门楼。桥亭有四排梁架,有檐柱八根、金柱八根,各柱之间用穿枋梁架横直相连成一整体,起固定梁柱的作用。</p>   千年古道覆满黄尘,人间岁月葱茏沧桑。那些从古道走过的商旅和羁客,曾在朝天桥避过风雨,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内心一定也充满了对这里的崇敬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