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苏州盘门和石湖景区两日游</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27日、28日</p> <p class="ql-block"> 一、盘门景区</p><p class="ql-block"> 盘门景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占地24.86公顷,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景区内瑞光塔、水陆城门、吴门桥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盘门,因城门上曾悬有木制蟠龙,以示镇慑越国,古称"蟠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东大街49号。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所筑春秋吴国都城,盘门为吴都八门之一。又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得名"盘门”。</p><p class="ql-block"> 盘门总体布局和建筑结构基本保持元末明初旧观,水陆两门南北交错并列,总平面呈曲尺形,朝向东偏南10度。盘门是元明清三代陆续修建的遗构,是中国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有“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5日,盘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大门,迎面而来的是雄伟肃穆的瑞光塔。该塔是苏州历史上最早的佛塔,始建于三国孙权·黄初年间,孙权为报答母亲之恩,在普济禅院建造了一座13层的舍利宝塔,原名宝恩塔。宋代时,瑞光塔曾因高僧讲经而闻名,后更名为瑞光塔。瑞光塔在北宋初期重建,高度约为53.6米,采用七级八面楼阁式结构。塔身砖砌结构基本保留了宋代的原貌,第三层是塔的核心部位,曾发现珍藏的珍珠和舍利等珍贵文物。瑞光塔的建筑精巧、造型优美,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塔内木构斗拱等宋代原木构件仍清晰可见。瑞光塔是一座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的遗产,是研究唐宋时期古塔风格和结构特点的重要典型。</p> <p class="ql-block"> 在瑞光塔前左侧立有瑞光塔赞碑,是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御赞:大智力人,性定心方,稳首陵穹,脊骨纯钢,瞑目而逝,馀灰塔藏,信有之乎,灵明长存午夜放光。寓哲理和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如诗如画地展现在世人眼前。赞文是明代大学士(宰相)苏州人文震孟敬书。碑通高457厘米,宽190厘米,是苏州名胜古迹中最大的一块御赞碑。碑帽与碑身两侧精雕九条龙,九是阳之极数,表示至高无上,只有御碑才可以这种装饰。</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瑞光塔往前走,直面一波光粼粼的灵龟池,面积5000平方米,古时就有,称白龟池,曾一度被埯没。根据传说,宋元丰二年(1079 年),圆照法师在瑞光禅院开堂说法时,法堂前白龟池中的白龟爬出池面到庭院专注会神听高僧讲经,并能神会其中的玄理,因此白龟被视为灵龟,后人雕玉以示纪念,白龟池也改称为灵龟池。</p> <p class="ql-block"> 在灵龟池前端两侧新建双亭廊桥,周边绿植繁茂,桃红柳绿,春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 位于灵龟池西侧,是一座三层高的主体建筑丽景楼,以其飞檐翘角和红柱黛瓦的古典风格著称。楼上的匾额“雄甲三吴”和楼下的石台阶、护栏等细节设计,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致工艺。登上丽景楼高处,可以俯瞰整个灵龟池的水面,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欣赏周围的自然与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据《吴郡志载》,历史上曾有丽景楼建于淳熙十二年(1185年),由郡学丘崇建,雄威甲于诸楼。现在的丽景楼为1999年重建,是仿明清江南楼阁式建筑,重檐歇山顶。</p><p class="ql-block">二层檐下挂有一块“雄甲三吴”大匾,显示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位于灵龟池西侧的四瑞堂,其历史可追溯到北宋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 年。当时,一位名叫圆照禅师的高僧在瑞光禅院开坛讲经,据说有五百名信徒聆听他的讲解。圆照禅师讲解禅理的方式非常出色,以至于出现了四种祥瑞现象,包括塔放瑞光、法鼓自鸣、白龟听禅和枯竹爆青。"四端堂”就是因这些祥瑞而得名。四瑞堂的建筑风格为仿宋式,具有单檐歇山顶四面厅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四瑞堂、丽景楼再配以瑞光塔、灵龟池,水阔天空,瑞象灵动,给人以"蓬莱仙境”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伍相祠,始建于元代,为江苏省不可移动之文物。</p><p class="ql-block"> 在苏州盘门景区,伍相祠紧挨护城河,与城楼为邻,于1988年翻建,是纪念一代忠臣伍子胥的庙宇。</p> <p class="ql-block"> 伍子胥原为楚国人,父亲伍奢因直谏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逃至吴国,投靠公子光门下,策划刺杀吴王僚。公元前514 年,刺杀吴王僚之子庆忌成功,伍子胥官至吴太宰。公元前512年,提出将吴军分为三部轮番攻楚的建议。前506年,伍子胥与孙武等人在柏举击败楚军主力,长驱攻入楚都郢。前496年,吴王病亡,新任吴王夫差采纳太宰伯嚭放回勾践的建议,伍子胥当面反对吴王的做法。后因与吴王的政见不同,逐渐被吴王疏远,直至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赐剑令其自尽,尸体被投入钱塘江中。</p> <p class="ql-block"> 苏州城的独特棋盘格局正是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成果。历经2500年,古城苏州的基本格局未变,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盘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全国唯一现存的水陆并联城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 伍子胥又是古代水战兵法的开创者,在中国兵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品有《水战兵法》。伍子胥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主持开挖了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既避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对当地百姓的生计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伍子胥在春秋战国时期对吴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在现今苏州大量的历史古跡作出了佐证。所以,人民怀念他。</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在《史记》中更是对伍子胥提出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伍子胥是一个隐忍的君子,能够抛弃小义而成就大义,名垂后世。他还特别强调了伍子胥在困境中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称赞他是非烈丈夫不能达到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盘门的陆门在内侧(北侧),有两道,两门之间是四方形的陆瓮城,每道城门都有闸板可以升降。盘门上的城楼位于第二道城门之上,名为“将军楼”,是1986年重建的。其正面匾额为“水陆萦回”,背面匾额为“吴中锁钥”,一个点明地域特色,一个说明其军事作用。</p> <p class="ql-block"> 盘门的水门在外侧(南侧),也有两道,运河从城门底下流过,两门之间形成四方形的水瓮城,有暗道通向城楼。每道水城门都有闸板,既可以御敌,也可以操纵水位高低。</p> <p class="ql-block"> 盘门的城墙是景区内的另一大亮点。城墙上的旗杆和红灯笼,以及城门上的匾额“水陆潆洄”,都体现了盘门作为水陆并进的城市门户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 吴门桥,跨运河、傍盘门,取“吴中门户”之意,桥洞高大,单拱石桥,江南特色,几经重建,现为清朝同治年间重建。吴门桥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桥在景区之外,站在盘门城墙上,可看桥的全貌。吴门桥虽在景区之外,但就其内涵仍是盘门景区三大核心景点之一,是全国重点历史文物遗产。</p> <p class="ql-block"> 二、乘游船欣览苏州子母河</p><p class="ql-block"> 今番苏州之旅的第二个景点是乘船游历苏州古运河的子母河。起点是觅渡桥,也是一个有故事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 觅渡桥,原名灭渡桥,始建于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相传系昆山僧人敬修募捐建成。据1997年出的《苏州词典》等书籍中记载,觅渡桥水段曾经水域宽阔,不靠船舶无法通行。但船夫欺凌旅客,甚至掠夺乘客的财物,昆山和尚敬修也差点遭殃,于是敬修上诉到官府,治了船夫的罪,同时募捐建桥。公元1300年桥梁建成后,取名为“灭渡”。从字面看是消灭渡船的意思,而透过字面可以看出敬修扫除强横凶暴现象的志向。《吴县志》记载:“志平横暴也”。因苏州话中灭、觅同音,今讹称觅渡桥。</p> <p class="ql-block"> 觅渡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古城东南葑门外,莫邪路和南门路的交汇处, 跨京杭古运河,为单孔石拱桥,工巧精致。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02年11月苏州重建觅渡桥。新觅渡桥位于古桥南侧约60米处,全长337.4米,主桥净跨28米,高8米。新桥总宽36米,除车行道、人行道外,还设有专用人行道,以方便人们上下桥观景、散步,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为2.12米(黄海高程)。2003年6月竣工通车。</p> <p class="ql-block"> 从觅渡桥步行200多米我们就来到了游船码头,这里停靠的游船乌压压的一片,很壮观。举目眺望对岸,可隐约看到盘门的城楼。</p> <p class="ql-block"> 游船舱内宽畅明亮,还给游客预备了茶飲糕点,我们一边品茶,一边欣赏古运河两岸的历史古蹟和自然风光。</p> <p class="ql-block"> 船行半途,船方还停船邀请了一位女士到船上为游客弹唱苏州评弹。一路行进,我们不仅有口福丶眼福,还增添了耳福,可谓服务到家了。</p> <p class="ql-block"> 苏州古城河,作为大运河的组成部分,犹如玉带一般环绕着美丽的苏州古城。古运河风貌保护带,不仅是苏州的一条环城绿廊,并将苏州的许多历史文化遗存联结了起来,成了中外游客的热点旅游线。</p><p class="ql-block">苏州古运河沿途有苏州古城墙遗址、盘门、古胥门、觅渡桥等美丽景点相伴。这些景点与运河一起构成了苏州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大运河南京杭大运河的发端在扬州,而苏州段则是大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在1982年到1988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称霸”荧屏30多年。《西游记》中也多次出现了苏州的身影,吸引了很多网友寻访外境地的浓厚兴趣。《趣经女儿国》是《西游记》中的第16集,这一集中,出现了盘门、狮子林等多处苏州场景。吴门桥前面的盘门古城,就是剧中"西梁女国”的城门。而苏州古运河被拍成《西游记》中的子母河,纯属之虚乌有的杜撰。</p> <p class="ql-block"> 三丶苏州石湖景区</p><p class="ql-block"> 我们本次苏州之旅的第三个景区为石湖景区。石湖属于太湖支流,居上方山东麓,太湖之滨,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西南5000米、太湖以东5000米处,跨苏州虎丘区、吴中区两行政区。</p><p class="ql-block"> 石湖南北长4500米,东西宽2000米,水域面积256万平方米,分为东石湖、西石湖和南石湖三个湖面,共有吴堤、越堤、石堤、杨堤和范堤5堤横卧于水面之上。</p><p class="ql-block"> 石湖是一个以吴越遗迹和田园风光见称的风景区,为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宋代诗人范成大晚年定居于此,拥有渔庄、天镜阁、行春桥、石湖串月等景观景物。2013年,石湖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石湖曾是春秋时代吴国的王室苑园,为吴国贵族游猎之地、祀祝场所,也是吴越争霸的古战场,吴国被越国灭,石湖开始沉寂。</p> <p class="ql-block"> 石湖原为太湖一内湾,春秋时期因越国进兵吴国,凿山脚之石以通苏州而名石湖。</p><p class="ql-block"> 石湖以吴越遗迹和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为主,拥有古寺、古塔、古墓以及宋代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等人的别墅。此外还有渔庄、天镜阁、行春桥、越城桥、顾野王墓、越城桥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石湖串月等景观景物。西侧的上方山上还有吴王拜郊台、吴王井、藏军洞、楞枷塔、范家祠、潮清寺等景观。</p><p class="ql-block"> 清高宗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而六临石湖,对石湖称颂有加,赞曰:“佳丽江山到处同,惟有石湖乃最。”</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视野开阔,柳树垂岸,倒映湖中,柳条舞动湖水,相映成趣。园中空气清新,令人舒爽不已。</p> <p class="ql-block"> 正值早春时节,郁郁葱葱的绿植经春雨的洗刷,叶片泛着油光,白色的樱花,红色的桃花,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游人们三五成群,按各自的喜好,选择心仪的背景,拍照打卡,乐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石湖位于上方山东麓。上方山,又名楞伽山,海拔92.6米,山下有楞伽寺,山上有楞伽塔,可俯瞰石湖江南山水和田园景色。北部山腰治平寺,寺前有直径一丈八尺的越公井,井上有冽泉亭。再北处为吴王郊台。东北即三面临水的茶磨屿(茶磨山),相传吴王曾在此射箭比武,故亦称射台。屿上有吴城遗址。茶磨屿东麓有石湖书院。我们放眼遥望石湖彼岸的的上方山,隐约还能看到山顶的楞伽塔。</p><p class="ql-block"> 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有诗盛赞石湖的生活:“上方暮霭渐聚凝,山巅塔影仍娉婷。苏女傍晚弄扁舟,双桨划破半湖镜”。他在《重修行春桥记》中还告示世人"凡游吴中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未始游者无异”。</p> <p class="ql-block"> 我们再远眺石湖对岸坡堤上的那座石硔桥,姿态柔美架设在遥遥相对的坡堤上,通水又通路。这样的石硔桥在石湖有众多,但有一条与众不同,那就是行春桥。</p> <p class="ql-block"> 行春桥位于石湖北渚,茶磨屿东,越城桥右首,又名长桥、九环洞桥。桥上有重级石栏,桥面俱石砌成,桥身九洞相连,湖水越洞而出。每当农历八月十七半夜子时,月亮偏西时,月光透过了九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形成九个月亮串成一线,被称为“石湖串月”。明代吴门画派文徵明曾为此景作过一幅《泛舟石湖》诗画卷。清代丝竹诗人蔡云曾有诗赞:“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河亭。宋朝词人范成大也曾住在石湖旁。”多么美妙的画卷,多么动听的故亊。</p> <p class="ql-block"> 在石湖的茶磨山下,行春桥畔建有一座范公祠,是为纪念范成大而建造的。</p><p class="ql-block"> 范公祠是一组江南庭院风格的建筑。三间门厅前后都是玻璃短窗,室内光线明亮。走进门厅,后梁悬挂一块顾廷龙先生题写的“范文穆公祠”匾额。堂上置一架木屏,屏风正面写有一篇《范文穆公祠简介》:范文穆公祠由御史卢雍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创建,以纪念乡贤、南宋名相范成大。“文穆”是范成大谥号,故俗称范公祠。因内设书院,又名石湖书院。祠堂位于茶磨屿前,背山面湖,与石佛寺为邻。据记载,建祠时移置宋孝宗御题“石湖”碑刻于祠中。次年于享堂内塑范成大像,并将范成大手书《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摹刻石上,嵌于祠壁。</p> <p class="ql-block"> 明代大学士王鏊撰《范文穆公祠堂记》,历述范公事迹。</p><p class="ql-block"> 范公祠在明、清时期屡经修葺,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尚存祠宇三进,后年久失修,日渐倾废。新中国成立后,于1963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市政府拨款整修,重建门头、正厅及回廊,1986年10月对外开放。2005年重塑范成大青铜像。将遗存的范成大手迹《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七方石刻妥加保护,并补刻范成大《蝶恋花》词碑一方,以复旧观。门内雨廊间嵌有王鏊《范文穆公祠堂记》等碑刻二十方,历史及艺术价值兼具,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范公祠堂内二进间悬挂"寿栎堂”匾,有范成大塑像。</p><p class="ql-block">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他和陆游、杨万里、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官至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p><p class="ql-block"> 晚年,范成大归隐故乡石湖种梅栽竹,自比陶渊明。那时常与下层农民接触,创作出描绘农村景物,风俗人情,以及农民生产、生活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这些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成为他诗词创作的巅峰之作。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评价范成大:“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之集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从苏州盘门穿过苏州古运河再到石湖景区,两天的苏州之旅很快就结束了。但两天的所见所闻涵盖了漫长的历史画卷,从伍子胥创建水陆并用的盘门,再有苏州古运河的开凿,还有春秋吴越国在石湖的较量。涌现了多少象伍子胥、范成大这样鲜活的形象,创造了多少丰功伟业。两天的游程,让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人民,只有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创造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