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镇百篇(56)曼洒伞山寨(布朗族)

小石头

<p class="ql-block">曼洒伞是个西双版纳嗄栋的一个布朗族的小山村,村庄不大,主要出产茶叶、橡胶和蜂蜜。奔流不息的澜沧江和怒江滋润着两岸,充滿生机的气候和充沛的雨水,孕育了绿蔭环抱的山林,也孕育和庇护着这座小山村。</p> <p class="ql-block">布朗族源自古老的“濮人”族群。先秦时期居住在滇西地区的濮人、汉代的哀牢人被认为是布朗族的先祖。宋末,布朗族形成单一民族,元明清时期史书对布朗族称谓的记载已基本一致,都称为“蒲蛮”或“蒲人”,布朗族先民的分布已基本定型。</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称谓根据本民族意愿识别为布朗族。布朗族是跨境民族,在中国和东南亚多国均有分布,主要居住在山区和沿江河谷地带。国内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截至2021年,我国的布朗族人口数已达12万。</p> <p class="ql-block">注:本视频选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布朗族民居都为传统干栏式,歇山式屋顶,室内结构露明。民居一层为干栏层,主要用于储藏杂物。二层为日常起居空间,设置有火塘、卧室、掌台。在布朗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中,通常把制茶的作坊设在干栏层,或者单独做个偏厦,在檐柱外侧砌个灶台、架起铁锅就是手工炒茶的地方。传统民居容纳的不仅是村民的生活起居,更是布朗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进入新时代,山村因产茶而出名,与外界的交往越来越多了,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也开始逐渐进入山村。不少村民为了改善自身生活条件并能接待游客,开始把自己的房屋改造为民宿。改造后的民宿,式样各异,村民的生活环境有了巨大变化,但是布朗族传统民居的整体风貌和格局也有了一些丢失。</p> <p class="ql-block">茶是大自然馈赠给勤劳善良的布朗族的珍贵礼品,也是布朗族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自从唐朝开始,布朗族人就由茶马古道售贩茶叶得到了重要的经济支持。有着悠久种茶历史的布朗人也非常厚爱饮茶,家家都制茶,家家也都饮茶。</p> <p class="ql-block">布朗族土法制茶主要有三种:散茶,将采来的鲜茶叶,放在锅内炒到变色后,取出倒在竹席上揉晒干即成;竹筒茶,将嫩茶尖炒好后塞入竹筒中放在火塘边烤,待竹筒的皮烤焦后,便可砍破竹筒食用。酸茶,将摘来的鲜茶叶煮熟,放在暗处10多天,发酸后再装人竹筒埋入土中,经一月即可取出食用。</p><p class="ql-block">散茶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非常开心地向当地茶农学做了一回。自己制的茶自己品,好像味道是要特别一些</p> <p class="ql-block">辛苦的采茶人。</p> <p class="ql-block">备炒</p> <p class="ql-block">烧火</p> <p class="ql-block">炒制</p> <p class="ql-block">晾干</p> <p class="ql-block">学习</p> <p class="ql-block">当地茶民多年制茶的心得:采得早,树叶变成菜,采得晚,树叶变成草!我帮他们改一个字:采得早,树叶变成宝,采得晚,树叶变成草!</p> <p class="ql-block">布朗村民非常纯朴,十分善良,宽容大气。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也有着自已的生活理念。有幸被当地村民邀请去家中做客,品尝着当地绿色的食品,感受着村民待客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春夏秋冬在轮迴,生命长青在延续。山村里的布朗茶农生于茶山,热爱茶山,呵护茶山。茫茫的茶山,让村民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云海升腾处,布朗族文化必將代代相传,鲜花开放时,布朗人的生活定会绚丽灿烂!</p> <p class="ql-block">注:本篇所有照片(除另有标注的)和文字之版权均归小石头(微信号)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