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网络</p> <p class="ql-block"> 儿时看到的外国影片还能记得起名字的有《鬼魂西行》《海军上将乌沙诺夫》《十字军》;只有《鬼魂西行》还有点朦胧的印象,那两部电影在头脑中只留下海洋中的军舰和万马奔腾举着战旗大战疆场的画面。再看外国影片就是七十年代末了。</p> <p class="ql-block"> 在众多的外国影片(译制片)中,印象比较深的是上译厂的《王子复仇记》和《简.爱》。</p><p class="ql-block"> 1948年拍摄的《王子复仇记》是一部黑白片,该片基本上就是舞台剧形式的电影,获得了21届奥斯卡金奖。该片的成功首先是改编自名著,导演和主演都是劳伦斯.奥利弗。这部由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之一的《哈姆雷特》改编的电影,在影帝劳伦斯.奥利弗那毫无表演痕迹的展示和让人揪心的剧情以及哈姆雷特那痛苦、大段的独白、丰富感人的表情以及肢体语言令人涕泪交垂。当然,没有沙翁那不朽的剧本,一切都无从谈起。难怪丘吉尔说:宁愿失去一百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p> <p class="ql-block"> 将世界名著改编成电影,由文字艺术变为视觉艺术有着一定的先天优势,名著的影响力是改编成电影的有利条件;但这其中也含有改编后不及原著的失败风险。毕竟名著对读者来说都广为知晓,头脑中已形成了对名著的理解和价值判断;如果电影不能把握名著的精髓,不能用电影语言感动观众,这样的改编就是败笔。一般的导演不会轻易地将名著改编成电影,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不是哪个导演都能驾驭电影语言的。</p><p class="ql-block"> 影帝劳伦斯.奥利弗出演过很多部电影,我个人认为其饰演《王子复仇记》中的哈姆雷特最为成功。这部自导自演的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p> <p class="ql-block"> 片中哈姆雷特的中文独白由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配音,这为塑造悲剧主角哈姆雷特的丰满形象和该片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莎士比亚作品的影响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作为译制片,配音演员既要忠实于原版,又要用本国语言对角色进行二次创作;在这方面,孙道临、丘岳峰、李梓这几位艺术家对译制片的配音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声音让国人零距离完整地理解和欣赏了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且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p> <p class="ql-block"> 哈姆雷特在电影中许多大段的独白与原著相比,有增有删。这也是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所需要的。译制片中将外语翻译成中文,不但要忠于原著,更要符合电影角色的身份特征和心理活动,还要更为精炼,更加传神。</p> <p class="ql-block"> 70版的译制片《简爱》,这是由英、美共同拍摄的,但这部电影处处体现的是英国电影的风格:一是影片改编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同名原著《简爱》;二是由两位英国演员:苏珊娜.约克,乔治.C.斯克特出演,这些英国元素使这部电影完全没有美国电影的特点;影片带给人的压抑也符合英国电影的底色。电影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浓缩了原著的精华,突出了“人,生而平等的爱情观”。女主角苏珊娜.约克不属于外形俏丽,光彩照人的女演员,她完全凭着精湛演技,让简.爱这个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过目不忘。</p> <p class="ql-block"> 有经验的演员,了解欣赏者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抓住足以诱导欣赏者适当发挥想象和联想的关键性的东西,……使欣赏者的心理活动按照一定的方向前进,在接近艺术家所提供的形象时,有所发现、有所补充,而不是简单的接受。”——《王朝闻文艺论集》第二集</p><p class="ql-block"> 这两部电影中的主要演员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 艺术的目的是要在内容和表现两方面都把日常的琐屑的东西抛开,通过心灵的活动,把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从内在世界揭发出来,使它得到真实的外在形象”——黑格尔《美学》第一卷</p><p class="ql-block"> 这两部译制片可以说准确地表达了黑格尔这个观点,也成为译制片中的杰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