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我刚到商业技校报到,就由教务主任领着去拜会同事,第一个接触到的就是同办公室的老师黎正海,初看四五十来岁,身材矮小,脸型轮廓不分明,身穿一套皱巴巴的的西装,胸前沾附着粉笔灰,教务主任介绍:黎老师是文革前湖南大学机械系的老大学生,基础课教研室主任,你的直接领导。</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老师都没有条件驻校,但必须坐班,午间没地方消遣,只好凑一桌打五十K, 每打完一局,谁的分数最低就在谁的脸上夹铁夹子,下午上班之前算总分,四人中谁的总分最低,还得站起来说一句:我是丁哥,向师傅们学习!黎正海牌技较差,所以铁夹子经常在他脸上各处夹来夹去,而且每到临近上班时,总是由他服服帖帖地起立,当着大家的面宣布自己是“丁哥”,然后拿起教案走进教室,明知站在学生面前,脸上左一道右一道的夹痕很不雅观,他却可以直面学生们的窃笑,旁若无人地一口气讲完45分钟。所以,只要他走上讲台,教室里一准就能充满快活的空气。</p><p class="ql-block">像孔乙己是吧?没错!不仅是衣着打扮,而且在言谈思维上,都有得一比。</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中期,苏共总书记走马灯似的死一个换一个,某天,突然看到报纸上中共中央致苏共中央的唁电,将刚刚死去的某某夫和新接班的某某夫都称为“同志”,黎正海读后大吃一惊道:怎么回事?这些人也成同志了,世道变了啊!我听后在一边笑着搭讪;哦,世道变了吗......何以见得?他便一本正经地从“九评”时代开始,历数“老修”铁托和陶里亚蒂,再“新修”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完了感叹一声,关于这些人,你们年轻人都不懂,你们没经历过的,可惜啊!听那口气,仿佛就是强调茴香豆的“茴”字几种写法的重要性一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刚跟黎正海接触,以为他不过就是一位窝囊、迂腐的“过来人”,几年后,从同事口中,得知这位外表接近于“糟老头子”的教书匠,在文革期间,竟然还当过“司令”!他的组织叫做“革命工人造反军”。</p><p class="ql-block">那时候长沙能够拉杆子称司令的,手下最多的可以凑上十多二十万人,比如“湘江风雷”、“工联”和“高司”,影响力可以让中南海的主人都不可等闲视之。文革时拉杆子不仅要看人多,而且给自己的组织取名也很有讲究,为了让自己的队伍“名号”听起来很拉风,有些组织就专门从“毛诗”中寻找典故来取名。长沙市二中语文老师叶卫东,既是市教育系统的造反派头头,又是给造反派组织取名的专家,长沙市许多行业的造反派组织名称就是由他给取的,比如,“湘江风雷”出自“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航运系统的“卷巨浪”出自“白骨推波卷巨浪”、纺织系统的“缚苍龙”出自“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电力系统的“孙大圣”出自“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如果不是在文革,听着这些队伍名号,还以为是穿越到了胡子绺子满天飞的三十年代东北。</p> <p class="ql-block">1988年同事合影,二排左三为黎正海老师</p><p class="ql-block"> 黎司令的“革命工人造反军”没有请高人命名,这个组织属于“高司”的下级成员,主要由长沙市饮食服务行业从业者构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高司”是个先造反后来日趋保守的组织,成员主要是长沙市各高等院校师生。套用伏尔泰形容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的桥段,一群“饮食流”,打着“造反”的旗号,政治观点却认同保皇派的“高司”,感觉就是:既不革命,也非工人,更不造反,对少带着点滑稽意味。</p><p class="ql-block"> 没人能记清楚黎司令手下究竟有多少人马,某天我与同事们私下谈及此事,对他队伍的实力出现大相径庭的评价,同一办公室有个曾加入过对立派别的老师不屑地说道:不过就是沙家浜胡司令刚开张时候的那个水平,十来个人,七八条枪,但另一位熟知他历史的人事干部却不苟同:“如果是没有一点实力草头司令,怎么会被黎原(47军军长)带到北京,参加周总理主持召开的湖南各主要群众派别调解会?”。</p><p class="ql-block">以黎正海的“富农”家庭出身、文革前读过大学的知识分子身份,用文革时代衡量“潮男”的标准来看,他既不“根正”,也不“苗红”,让他来执掌“革命工人造反军”的帅印,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虽然与他同在一办公室坐了六年,但很少听他主动谈起过往日当“司令”的辉煌,唯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1967年夏季,他跟随黎原军长到北京“坐的是飞机!”,因为直到八十年代后期,“坐飞机”仍是件一般平民百姓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在那时再往前推二十年,黎正海就坐上了飞机,所以他觉得自豪,至于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的会议室里,周恩来是如何对他们进行调解、又对他们做了些什么指示,他却缄口不提,或者是忘了。</p><p class="ql-block">不论黎司令是否参加过与湘江风雷和工联派的武斗,也不论发生在中苏友好馆、在坪塘、在易家湾等地的武装冲突中是否有他的部下,有一点真是让我佩服,他的队伍在长沙市武斗中竟然是“零伤亡”!在那个年代,人命如同草芥,有时候在家里睡觉,没准就有一颗子弹破窗而入,不偏不倚地打在身上,所谓“躺着也中枪”,而长沙市群众组织之间的武斗程度之烈,几乎可名冠全国,在那样的环境中,黎司令以及他的手下弟兄能够全身而退,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传奇。</p> <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周总理与47军黎原军长合影,在湖南群众组织武斗高潮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召集了湖南各群众组织协调会,黎正海就是在这一次会议中聆听了周总理的指示,返湘后不久,便响应号召,解散了队伍。</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初期,我离开原单位,三十多年过去,现在算来,黎司令大概也有八十多岁了吧,早几年在网上打出黎正海的名字,还能搜索到他,显示的结果是长沙市某厨师学校校长身份,如今再搜索,却已经找不到他的名字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