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李翠丽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千米,全园占地3.009平方千米(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为2.97平方千米),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西堤六桥指的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六座桥,从北向南依次筑有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在柳桥和练桥之间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有“北国江南”之称。</p> <p class="ql-block">眺远斋,俗称“看会楼”,位于北京市颐和园万寿山后湖景区,始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一座面阔五间、前后穿堂的大殿,建筑面积239.4平方米,高3.75米。建筑坐南朝北,四周出廊,建筑地基较高,可以眺望园外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眺远斋是专为慈禧太后观看颐和园北墙外庙会场面而建设的。每年的阴历四月初八,慈禧驻园时登临此处观看民间的香会。为了让慈禧太后足不出园就能目睹每年庙会的盛况,管园大臣便和园内紧靠路边、面对大有庄的位置添建了高踞地面的眺远斋大殿。</p> <p class="ql-block">眺远斋的建筑工艺比较考究,如建筑前的院墙中间,用细砖镶嵌成“万字不到头”的花墙,标明了眺远斋的建筑级别。尤其是护墙转角处的砖花,雕刻成富丽堂皇的牡丹图案,浮雕有很强的立体感,是颐和园晚期建筑砖雕的经典作品。</p> <p class="ql-block">眺远斋南面台基前修建八字形的瞪道,殿前的湖岸边还有一座石砌的码头,供慈禧太后乘船之用。大殿西面建有三间硬山式小房名“嘉木树庭”,是慈禧太后在眺远斋看会时的方便之所。两座建筑中间用爬山廊相互连接。</p> <p class="ql-block">宝瓶门位于颐和园谐趣园宫门北,为青砖材质,没有门楣。现为谐趣园的侧门。</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位于颐和园内谐趣园的北面,为一独立的庭院。面积约290平方米。建筑群的中心有天然石峡清琴峡,引水东流出园。主体建筑霁清轩位于峡南高处,面阔三间,轩东一亭。轩西北清琴峡面阔三间,坐西面东。随山势下有游廊,其间有亭,并连建有多处房屋。</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始建于乾隆一十九年(1754),原属于惠山园的一部分,嘉庆年后独成一院。嘉庆十六年(1811),嘉庆皇帝在改建谐趣园的同时,于霁清轩园外的山东麓添建了军机处等院落,当嘉庆皇帝游园时,军机大臣在军机处内恭候嘉庆皇帝,为其处理政务提供方便。嘉庆十七年(1812),建筑有过粘修。</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的主体建筑与谐趣园中的主体建筑涵远堂同处一条南北轴线,两座园林,各抱地势,互有特点。谐趣园以水胜,园林环水而居,霁清轩以山胜,建筑拥山而构。一山一水,虚实相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的南面空间狭小,北面则空旷开朗园林布局以惯用的“先抑后扬”的方法,利用居高临下的山势在眼前依次布置山谷、溪流、廊亭、松树,并用“借景”的手法把园墙外的村落、田畴、远山等自然景色绘入园内统一的画面之中,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界限,丰富了无限的园林空间。</p> <p class="ql-block">清漪园时期,清琴峡对面原为平缓的山地,造园者为了丰富园林的景观层次,在山脉的尽处用人工方法在岩石上堆造了一座高耸的假山,与山底下的峡谷形成明显的虚实对比。为进一步增强咫尺空间的俯瞰效果,在假山上面点缀一座四方攒尖的八方重檐式样的观景亭,远远望去,朱栏画柱掩映在四周的苍松翠柏之中。光绪年间重建时,把亭子的形状改为四脊攒尖方宝顶四方形亭子。</p> <p class="ql-block">谐趣园由临水的13座亭台、楼、榭和上百间游廊组成,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园中间为约三亩(2000平方米)的水池,池边砌太湖石,沿岸植垂柳。园门东有曲桥通知春亭,亭后有曲桥接引镜轩,轩东有廊通洗秋轩。洗秋轩北为饮绿亭,是慈禧太后的钓鱼处,亭东有知鱼桥,桥两端有石坊。桥东为知春堂,堂北转角处有八方小亭,称小有天,有廊通兰亭。亭北通湛清轩,亭西通涵远堂后庑。涵远堂位于池北岸正中,堂西有曲廊通瞩新楼,楼南为澄爽斋,斋南有廊通园门。园西北有玉琴峡。</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芍药花开</p> <p class="ql-block">芍药是芍药科、芍药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p> <p class="ql-block">芍药是既能药用,又能供观赏的经济植物之一。根药用,称“白芍”,能镇痛、镇痉、祛瘀、通经;种子含油量约25%,供制皂和涂料用。</p> <p class="ql-block">视频:颐和园赏芍药花~2024.05.08.</p> <p class="ql-block">豳(bīn)风桥坐落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西堤,在清漪园时代称为桑苎桥。为了避咸丰皇帝奕詝的名讳改为豳风桥。豳风桥在清漪园时代称为桑苎桥。桥亭作长方形,重檐四坡顶,是一座屋桥。新旧两个桥名都是与农业有关的,因为在这座桥的西部原来还有耕织图、机织房、络丝房、水村居一组模仿江南农村景色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西堤,是颐和园昆明湖中一道自西北逶迤向东南的长堤。西湖苏堤上有六座桥,西堤上也共计有六座有名字的桥。就连苏堤沿岸种的柳树也复制到了昆明湖的西堤。还有十九株当年的柳树依然在景色妖娆的西堤。但不一样的是苏堤是笔直的,而西堤是蜿蜒曲折的。</p> <p class="ql-block">西堤六桥指的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六座桥,从北向南依次筑有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在柳桥和练桥之间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有“北国江南”之称。</p> <p class="ql-block">视频:颐和园湖边的鸳鸯~2024.05.08.周三.手机拍摄</p> <p class="ql-block">图片:2024.05.08.周三.手机摄于颐和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