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古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郊,曾为明清两代军事重镇,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国家5A级景区。镇容布局沿袭明清格局,保存完好的朝门、腰门、瓦屋面、重檐悬山、花木门,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4条正街、26条小街和巷道遍布众多古迹。<br> 我们在北面的玄武门城楼前合影,两位年轻的武大校友在此巧遇,兴高采烈地加入了进来。 青岩·寻坊,2018年新建的“大青岩”提质扩容项目,作为青岩古镇景区主要出入口,向游客呈现非遗文化、剧本游戏、民宿酒店、夜间娱乐、特色黔菜、旅游购物等多种业态。 适逢周末,天气晴好,正街游客人潮涌动,往来不绝。 背街是一条石头砌筑的老巷子,蜿蜒曲折,既不失乡村味道,又有城市街巷特点,是贵州古城镇街巷构成的典范。地面采用条石、块石、团石和不规则石块,用糯米浆、桐油、石灰粘合砌筑,细部纹理丰富。背街静谧悠长,是古镇最有韵味的地方,因而不少旅拍工作室选择在这里为游客拍照。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接待了一批经桂林转移到贵阳的抗日革命家属,租用背街和南街民居安置他们。背街这处不起眼的石砌院墙内,住的是周恩来的父亲周懋臣先生,李克农和孟庆树的家属也曾住在背街。 背街也有这样带门楼的石砌高墙大院,当年应是显赫人家,现在是农家乐。 赵理伦百岁坊,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御赐。北面由道光皇帝题额“七叶衍祥”,意思是七代相传,繁衍吉祥。南面刻“升平人瑞”,意思是政通人和,百姓得享天年。 四柱南北均有石狮护柱,狮高1.5米,前爪握宝,后爪壁于石柱之上。八尊石狮生动而充满力量,活像狮子下山。艺术大师刘海粟看了这些石狮,认为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br> 定广门,初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4),是青岩军事古镇的象征。城楼雄伟壮观、气势恢弘,是古时贵阳南面最重要的军事防线,有“筑南门户之称”。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名将翼王石达开曾率大军六攻不破,青岩镇因此获得“攻不破的石头城”之美誉。如今定广湖里古代战船云集,模拟当年攻城的场景。<br> 慈云寺,古镇九寺之一,清康熙初建,坐西向东,总占地约1200平方米。至今整个建筑构架仍保持完好,很多造型各异的石柱础为贵阳市柱础中石雕艺术精品。<br> 戏楼木雕工艺精湛,主要反映三国时期刘备、张飞、关羽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戏楼中部,由龙凤组成的"福"字大型神壁浮雕是最精华的艺术珍品,可惜被挡住了。<br> 古镇内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四教并存,和谐相处。 万寿宫,上篇已有介绍,哪里有江西商人,哪里就有万寿宫,供奉道教净明派祖师许逊真君。他是江西人的保护神,被称为“福主”。 光绪十二年(1886年),青岩人士赵以炯以殿试一甲第一名而魁天下 ,成为云贵两省开科举后首名文状元。古镇如今保存着其故居。<br> 贵州自明代置省,始开文化,中原移民大量进入,为贵州文化发展贡献巨大。至清,贵州文化已蔚为大观。赵以炯以云贵第一文状元发端,随后形成贵州“三状元一探花”局面,大大改变了贵州在全国的文化地位。 古镇满街飘香的“状元蹄”,也出自赵以炯。当年他秉烛夜读,一日肚中饥饿,走到北门街一食摊点了些卤猪脚当夜宵。摊主恭维道:“少爷,‘蹄’与‘题’同音,您吃了这猪蹄,定能金榜题名。”赵听后大笑,不料后来果然高中状元。自此,青岩卤猪脚便被称为“状元蹄”。 古镇内展示的棕编、银器、蜡染、贵绣等非遗制品,琳琅满目,技艺非凡。不仅令人眼前一亮,更令我深感贵州作为我国历史上偏远贫穷地区,如今在文化、艺术上的发展当刮目相看了。 从青岩古镇归来,我们游览了途中的贵阳花溪公园。花溪公园雏形始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由举人周奎父子营造;民国贵阳县县长刘剑魂逐步经营,始成风景区;后由何应钦提名“中正公园”而完成公园建设,渐成黔中胜地;解放后进一步建设,花溪公园赢得了“高原明珠”之美誉。2009年,被国家城乡建设部批准为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花溪公园以其秀美的山水风景和丰厚的人文积淀,曾吸引国共两党众多领导人和文人骚客到此游览,留下许多诗篇;著名作家、中国儿童文学一代宗师陈伯吹《花溪一日间》曾言:“过贵阳不上花溪,如入宝山而空手归来” 。(此航拍图来自网络,后期稍有处理,谨此致谢!) 我眼里的花溪公园,是一座青山秀水的城市公园,市民乐在其中。水鸟在花溪河尽情游弋,自得其乐。<br> 花溪是个少数民族杂居地,主要有苗族、布依族。花溪公园的正门,具有苗族文化特色。 公园内鲜花盛开,市民们悠闲自在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有的在樱花下拍摄靓照,有的背靠桃花坐在河边静看碧水长流,有的在挂满紫藤的凉棚里自在休憩,一位民间音乐家陶醉在自己悠扬的萨克斯风乐曲中。 公园里还有这样的角落,一些时尚青年闲适地坐在这里品尝咖啡和小吃。一位女孩抱着爱狗在发呆,尽管疫情早已过去,还是偶尔能见到有人戴口罩。 两位女孩找到一面文艺风的墙壁拍照,墙上挂着邮票样式的怀旧风格油画。<br> 公园里也能见到成群的少数民族游客,见证了时代的进步和国人的脱贫致富变化。几十年前,不要说少数民族,汉族人也没有出外旅游的。 贵阳甲秀楼,地处南明河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屹立河中一块巨石之上。今天的甲秀楼,为20世纪80年代初依清宣统年间样式重修。1985年9月,著名美术家刘海粟来此参观,曾写诗赞叹“山吐晴岗翠欲流,一泓涵碧剪新绸,南天风物多灵气,占尽春光甲秀楼。” 走近甲秀楼,只见其背后现代化的高楼林立比高,凝望此景,令人感叹四百年来的沧海桑田,时代巨变。<br> 明万历二十六年,时任贵州巡抚的江东之捐俸银在河中修建堤坝防洪,在涵碧潭附近垒鳌状巨石,在鳌矶石上建甲秀楼,寓意“独占鳌头”,以培文运,振文教,鼓励黔贵学子勤奋学习,建功立业。可惜江东之因平叛不顺被免职,临走时还留下了建楼银两。8年后甲秀楼建成,此时他已在老家安徽歙县病逝。<br> 甲秀楼建成后,不仅成为文人雅集、骚客唱和场所,而且从此贵州省文风日盛,科甲挺秀,“人才秀甲天下”。至清末,全省共出了三状元、一探花、七百余进士、六千余举人,在清代各行省中排名前十。因此,一座甲秀楼就是一部贵阳文明史。没有文化发展的过去,就没有经济发达的今天。 浮玉桥头的“城南胜迹”牌坊,气派、典雅。其前身为清雍正年间一座木质牌坊,1994年重建,成为石制构件与木质楼面相结合的三门四柱七楼大牌坊。四柱前后八只下山狮,绿色琉璃瓦顶,门额“城南胜迹”四个蓝底金字,是今人集苏东坡字而成。 走上浮玉桥,穿过涵碧亭,甲秀楼出现在桥的另一头,屹立在南明河中,坐东朝西,高20余米,三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石木结构。据说清晨太阳升起时,琉璃瓦闪闪发光,铜铸宝顶金碧辉煌,楼底烟波荡漾,天光水色,融为一体。 甲秀楼如此秀美,历来为文人墨客雅集之处,留下碑记、丹青、诗联甚多,清末贵阳楹联大家刘蕴良的206字长联尤其脍炙人口,与昆明大观楼长联、成都望江楼长联并称中国三大长联。可惜正门游客太多,为了躲游客,长联我未能拍下。 拱南阁,也是一座历史建筑。明被清所灭后,南明王朝在南方继续抵抗长达40年,其中桂王朱由榔的永历政权时间最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战死后,其义子孙可望继续抗清并投奔永历皇帝被封为秦王。据传孙可望后见南明大势已去,永历九年(1655年)建拱南阁欲在此登基为王。 翠微阁,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已具盛名。阁楼依岸凌水,灵秀飘逸,有“半面山楼半面江楼”之誉,历来为文人雅集咏吟之所。明正德四年(1503年)王阳明在文明书院授课期间多次到此游览(当时称南庵),曾赋诗表达谪居赋闲久为客、时逢佳境须行乐的思绪。 龙门书院,始建于明代,曾为祀奉“政绩卓著,吏民讴歌”的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刘荫枢而更名刘公祠。刘荫枢(1637-1723年),陕西韩城人,那里是"鲤鱼跳龙门"典故诞生地,故又名龙门书院。 离开时,从垂柳拂岸的南明河对面再看甲秀楼,落日西沉,夕照逐渐将西面天空染成绚丽的金黄,与河中倒影交相辉映,令人不舍。再见,贵阳!再见,难忘的黔山贵水!<br>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全文完,谢谢持续关注!</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华为P40 Pro</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5395leof" target="_blank">黔山贵水春光美:1、平坝樱花、百里杜鹃、天龙屯堡</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53bpp41u" target="_blank">黔山贵水春光美:2、兴义万峰林、荔波小七孔</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53ewlwxo" target="_blank">黔山贵水春光美:3、千户苗寨、镇远古城</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