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巴娜拉西--我又来了!(农场篇)

飞扬的葫芦丝

<p class="ql-block">  从望天树景区出来9公里都是弯曲的山路,南腊河边的补蚌傣寨依然是那么淳朴,看不出当时曾发现热带雨林轰动世界时那种研讨、考证、接待政府与国际组织时的辉煌,仅看到在路口新开了一处傣味农家乐提供散客吃住外,与其他寨子别无两样。变化很大的是周边全都变成了橡胶树林,一山一山滿山遍野,看来望天树的外围完全已变成胶林了,其规模不失为我国天然橡胶基地第一县的名号。</p> <p class="ql-block">默默无闻的勐腊一飞冲天啦,昆磨高铁、小磨高速、昆磨国道,将你连接世界……</p> <p class="ql-block">勐腊---中国第一个天然橡胶基地,230万亩胶园,面积约占全国的13%,天然橡胶产量占全国的23%。</p> <p class="ql-block">勐腊--热带雨林仙境</p> <p class="ql-block">傣家竹楼隐藏在原始森林中</p> <p class="ql-block">  出了山路就拐上了小磨国道,再往西南方向60公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勐滿农场二分场。早年勐捧到勐腊县城的公路是沿着南腊河畔修建的,虽然迂回曲折可大路朝天没有第二条叉路。这回我们大巴驶上一条宽阔的新辟公路,不知是信号还是导航仪问题,师傅竞开错路似乎迷失了方向。此时,老知青们看到的是新路新景象,离“常回家看看”的目标越近心情越是激动,我的思绪却被深深地陷入进五十多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之中,像过电影一样慢慢地浮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今非昔比,如今的勐腊已是一带一路的国门,成为繁忙的交通枢纽。</p> <p class="ql-block">晨雾还没退尽的傣族寨子</p> <p class="ql-block">“赶摆”,傣家人逢年过节“练摊”的一种称呼。</p> <p class="ql-block">胶林晨曲</p> <p class="ql-block">已经开胶了</p> <p class="ql-block">  那是1969年11月,30多辆解放牌挂斗车载着知青浩浩荡荡离开昆明驶向勐腊。车队到达勐腊老广场(就是现在的星光夜市),那是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和五天的汽车,一身灰头土脸,说是休整等待分配,结果意外事故死了一位知青,不得不匆忙赶紧“发落”。</p><p class="ql-block"> 车停在了勐捧坝山脚边一个叫曼赛龙的傣族寨子旁边,一路之隔就是我的新家---云南思茅水利一团十五连。连队是一座标准的"四合院",中间一个正方形大操场,周边四排茅草房。屋顶是茅草片,墙壁是竹笆,整幢房子用树木、竹子、茅草建成,没有一砖一瓦。一个班一间屋子10张竹床,每人一盏小油灯,夜晚竹笆墙透光,所以女生多在里面糊上报纸,要不然会走光的!茅草屋完全"透心凉",外面刮风屋内油灯常会被吹熄灭,穿堂风说明茅草房隔不断是中空的,幸亏西双版纳没有寒冬腊月。竹笆墙透光无需窗户,每班一扇竹笆门,没有门球开门关门须提起门来,没有门锁,竹门只是聋子的耳朵--装样。主要是防猪、牛夜间拱进去,不为防贼,也防不住,倒是发生过个别“坏蛋”,半夜摸进女生宿舍偷摸偷看的“下三烂”行为,那是极少数的知青,外来人员倒没听说过。女生胆小晚上睡前会在门上顶一根木头,男生胆大竹门坏了懒得修,没有门照睡不误。</p><p class="ql-block"> 连队实行军队管理模式,早晨统一吹起床号出操,早饭后政治学习,分配工作任务,晚上8:00点晚点名,10:00统一吹熄灯号。星期日休息吃二餐,当时正值青春发育期,胃口特别大哪吃得饱?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动足脑筋出去买、借、偷、拿,想方设法填饱肚子,当然品行“不给力"的少数人没饿着,绝大多数人每天都吃不饱,时间一长那是很受罪的事情。但是,年轻人在一起永远活力四射,连队组织了一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经常参加团营会演,也时常进傣寨演出,当时这支“小分队”名气还不小呢,张主席担任宣传队长。篮球场上时常欢声一片,那一定是连队篮球队比赛赢球了,当时这支球队曾名扬全团,常常外出比赛名气不小呢。除了娱乐方面,更主要是连队常被评为“四好连”,是水利一团响当当的“攻尖克难”硬骨头连,不是吹的,是努力拼出来的。连队完全实行军事化管理外还外加一个三不准:“不准抽烟、不准喝酒、不准谈恋爱”,现在回想这确实很有必要,因为当时还都是些16、17岁的大孩子啊…</p> <p class="ql-block">1969年11月28日,这是我们的新家--四合院茅草屋,开始了10年的知青生活。</p> <p class="ql-block">除了驻扎在山里的连队,坝子上的连队大多是这种四合院大门。</p> <p class="ql-block">一个班十张竹床为一室</p> <p class="ql-block">统一摆放的洗漱用品</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当时标准的茅草屋,老天安排我住了十年这样的“草堂”,这在知青当中也算是较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橡胶林是怎么来的?先砍树、后烧山,烧不尽的树木抬回连队作柴火,因为那里没电、没煤,然后才是开梯田种橡胶。</p> <p class="ql-block">开梯田、挖树穴、种橡胶树。</p> <p class="ql-block">我们连也组建了一支毛泽东思想宣传小分队</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和我一样喜欢篮球的知青</p> <p class="ql-block">好熟悉的场面,当时女知青多是这样“打发”休息日的。</p> <p class="ql-block">逢山开路遇水架桥</p> <p class="ql-block">这是知青们无师自通的一种木工活---锯板,就是用大锯子俩人对拉,一块块平整的木板就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  连队一路之隔是个“原汁原味”的曼赛龙傣寨,傣家人的杆栏式竹楼很有特色,外型像诸葛亮的帽子,相传东汉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云南七擒孟获,傣族人发现孔明的帽子美观、高畅、通气,如此聪慧的头脑帽子必有讲究,故世代仿造留传至今。竹楼分二层,下层晚上关家畜,楼上分客厅、内阳台、外阳台,里间是主人家卧室,不经主人同意是不允许入内的。纯纯的傣家风俗、生活习性、服装饮食以及语言等都成为我们免费的教课书,对傣族的了解基本上都来自这个寨子。</p><p class="ql-block"> 傣家人淳朴好客,星期天知青偶尔也会去竹楼玩耍,虽然互不相识,但人家好客总会给你吃些水果喝杯茶,有一次我还喝到了他们传统自酿的糯米酒,纯香浓烈还带着余温,50度开外,下喉成一线好喝!虽然一小杯可算是一次高规格的礼遇。当然知青也会回赠一些缝纫机针、线、丝线等物品。傣家竹楼没有大门,当你踏上楼梯就是进入了这户人家里,说明傣族是一个淳朴而善良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时这是“原汁原味”的傣族村寨,我们称它为第一代竹楼。</p> <p class="ql-block">曼赛龙第二代傣族竹楼</p> <p class="ql-block">第二代杆栏式竹楼</p> <p class="ql-block">曼赛龙第三代在建的傣家竹楼</p> <p class="ql-block">曼赛龙第三代竹楼,通过竹楼“演变”,可以看出傣族人民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p> <p class="ql-block">  水利兵团的任务是什么呢?主要是劈山、挖渠引水灌溉田地。勐腊的气候属于季节性热带雨林,每年5-10月是雨季,11一4月是旱季,雨、旱二季分明,半年雨季水滿溢、半年旱季又缺水。所以在河流上游筑坝拦水抬高水位,开山挖渠,到缺水的旱季开闸放水,这是二千多年前东周战国李冰父子精心打造了都江堰留下的防涝治旱“良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经二千多年传承,已蕙及到每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我们建造的第一座五四宏伟坝地处勐润,连队负责桥头堡工程,是啃一块“硬骨头”,因为建坝选址都在坚硬的花岗岩体上。建坝时有解放军持枪荷弹站岗,原来三个月前有李弥国民党残余在河上炸过鱼,部队负责保护知青,大坝所在位置几百米之外就是国境线,而且是鼎鼎大名又臭名昭著的“金三角”地区。曼赛龙是第二座水坝,我们连又是负责“桥头堡”工程,即拦水坝水渠出水口。那是一座约12米高的花岗岩山体,我们从半山腰上下手,打了个直径2米的横炮眼,深达3米后再分左右开挖,用时10天,装3吨炸药刚好掀开半座山,凿成平台再开挖水渠。适逢雨季水渠内滿水,我是付连长负责攻尖任务,冒险站在桥头堡上清理崖壁松动石,没有安全帽很危险。副指导员见我干久了,刚替换上还不滿5分钟,一堆碎石滑下向他砸去,幸亏他是退伍军人有经验,当发现另星小石落下,他马上反映过来有危险,起身扑向水渠,还是晚了一点,头背腰多处被砸,头部血流如注,大家吓的愣住了,我背上他狂奔出山就医,结果留下伤残丧失劳动能力。很是后怕,如果没有被换下来,对于缺乏经验的我这后果可就难以想像啦!</p> <p class="ql-block">我们舒适、宽畅的2十1旅游大巴</p> <p class="ql-block">一直想回家看看,终于梦想成真站在家门口了!</p> <p class="ql-block">学生们早早的就侯着张老师,当老师一下大巴就围了上来…</p> <p class="ql-block">下车后老朋友、新朋友多么亲切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再续师生情</p> <p class="ql-block">眨眼离别50年,一起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与敬爱的老师合个影多开心!</p> <p class="ql-block">当年学校旧址现已变成分场社区</p> <p class="ql-block">这株小小的果树上结出如此之多、之大的树菠萝倒是不多见的。</p> <p class="ql-block">令人难以置信,菠萝蜜是长在这样的树上,成熟的果子一般是25--35斤一个,这棵小小的果树能承载多少份量?</p> <p class="ql-block">嘴好馋,吃不上抱一抱也算过了把隐!</p> <p class="ql-block">50年前在老队长手下开拖拉机,今天和老队长一家重逢留影。</p> <p class="ql-block">此老房子已有50年,是我连调机务队工作唐姐的婚房,是当时最好的房子哟。</p> <p class="ql-block">一日为师终身为师,为迎张老师到来,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宴…</p> <p class="ql-block">张老师和她50年前的学生们牵手欢聚。学生们成长成才,有的当上了分场领导,有的成为教师、医生、企业家,为边疆建设作出积极贡献。</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为老师献上迎客酒</p> <p class="ql-block">张老师的一对学生夫妇,他拿出了10年自酿珍藏白酒,都说很淳好喝。</p> <p class="ql-block">在地下埋藏了十年自酿的包谷酒</p> <p class="ql-block">  那时缺少车辆交通极度不便,记得一位战友突发急病,急需送往团部卫生所。任务落在我们四排男生排,我挑选15位战友抬担架,分四组轮换,卫生所在20多公里之外的勐润坝。时值雨季山路泥泞,担架上垫盖棉被和病人必须物品分量不轻,16人硬是冒着雨全身湿透,饿着肚子轮换着连奔带跑,宁愿自已滑倒也肩不落地安全送到团部,沿途可谓“困难重重”…当时年轻、有一股冲劲,全凭责任心而拼尽全力,返程该如释重负轻松些了吧?错,用力过度后会觉得特别疲乏。因为出色完成了任务得奖了吧?错,16人代替车轮出了名,后来又陆续送过4人次。</p><p class="ql-block"> 记得很多年前曾报道过知青迷失在西双版纳原始森林里,幸运的被救了,倒霉的永远留下了。我也曾被迷过,那时连队养猪,为找猪饲料和连长一起进山寻找一种野巴蕉,它的根部淀粉多猪爱吃。勐捧地区的原始森林与老挝连成一片,山体不很高大沟壑却很多,几条山沟一转就没了方向,连长是哈尼人打过猎很机警,告诉我猛兽多在深山,自当躲着点毒蛇、野蜂和蚂蚁窝。9个多小时“左冲右突”找不着北,忍饥挨饿探着路,突然眼前一黑,根本来不及反映就被一只俯冲而下的野蜂蛰伤眼部,经验告诉我必须迅速逃离现场,如果是马蜂就是群蜂,並会几公里死叮不放,美国大兵在越南战场上被叮死不少人。我算运气好碰上一只独蜂,结果头肿得大了一圈,双眼仅留一缝免强能走路。</p><p class="ql-block"> 后来顺着山溪走,小溪汇集成中溪,最后变大溪入河,按照水往低处流“原则”,天擦黑前终于走出原始森林。亏得营部卫生员浸泡有一条巨大的蜈蚣酒精液,采用团针刺扎放血后再用酒精消毒,几天后才治愈,有惊无险一场。</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造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曼赛龙大桥</p> <p class="ql-block">曼赛龙大桥的梁、墩结构是多么结实!</p> <p class="ql-block">曼赛龙大桥拆到一半,里面的钢筋多利害,所以能承载100吨的集卡。</p> <p class="ql-block">身后这座曼赛龙大桥正在拆除中,我们十位老战友都是建桥者,碰上了必须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老知青们脚下就是连队原驻地,现在已被推出一大片平地,留个影是必须的。</p> <p class="ql-block">2016年返农场时连队原驻地是一片橡胶林</p> <p class="ql-block">此处是早先连队炊事班淘米洗菜的专用区域</p> <p class="ql-block">看到我做的手势了吗?3和7,我们7人是中学三(七)班的老同学。</p> <p class="ql-block">在姐姐工作过的土地上站一站,也感受一下边疆地区的落后与艰辛。</p> <p class="ql-block">姐姐曾经工作的地方兄弟也要踏足留个念想</p> <p class="ql-block">这种水烟筒是西南边疆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抽烟工具,大多用竹子制成,现在改为金属的。</p> <p class="ql-block">  1973年军垦农场解散时被编入勐滿农场十八营工程连(后改为二分场),因工作需要,有些人被抽调到地方工作,不少人留在了二分场,几个月后我们归属勐滿农场直属工程队,至此开始了6年的造桥工作。勐腊是国家首批发展的橡胶基地,六十年代从全国招收过农场职工,当时种下的橡胶树大多数已经开始割胶,因为胶水加工受时间限制,交通运输成了大问题,造桥则成为当时的刚需。</p><p class="ql-block"> 由于历史原因,云南省铁路是全国最少的,交通运输完全依赖公路,勐腊地处边境线,省级公路情况也相当糟糕,农场部和公社开通有公路,连队和村村寨寨大都修建了简陋乡道。热带雨林地区水糸发达,河流纵横且多为"季节河",半年旱季河床见底,过河只需撂起裤脚管,汽车、拖拉机则轻松而过。雨季期间就遭殃了,河水持续猛涨水流湍急无比凶险,此时人、车根本无法逾越,机车"趴窝"是当时的普遍现象。</p><p class="ql-block"> 必须架桥的决心终于将我们工程队变身为桥工队,知青专业造桥可谓云南省独家。当完成首座曼赛龙大桥时,少数民族亘古不变、世代传承下来撂起裤脚管过河的旧俗"定律"终于被改变了,曼赛龙傣寨的老乡为何会牢记当时造桥的十五连?就因为大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体会最深。</p> <p class="ql-block">15连的老知青与曼赛龙傣寨渊源深长,在寨门口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这次版纳深度游筹备小组成员</p> <p class="ql-block">去看看兄弟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曼赛龙傣寨新建的佛寺</p> <p class="ql-block">参观曼赛龙傣佛寺</p> <p class="ql-block">曼赛龙寨子的“小菜场”</p> <p class="ql-block">老知青们在曼赛龙傣寨村长家合影,现在竹楼下是多么高敞、通风,2016年时就是村长。</p> <p class="ql-block">从村长家出来</p> <p class="ql-block">曼赛龙傣族歺厅</p> <p class="ql-block">在傣家竹楼下小憇</p> <p class="ql-block">原先竹楼下关家畜,如今已转变观念现代文明多了。</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在山沟沟架桥还真不是件容易事,一台移动式60千瓦发电机供电量有限,所以先进设备进不来,只能因地之宜依靠一台电动双筒卷扬机,将每根25吨的大鿄架上桥墩,那可是项技术活,计算和操作必须绝对准确,任何一道工序操作失误都会死人的,因很专业祥情就不展开了。很幸运,全队6年来无伤亡事故,我一直很自豪的认为: “毛泽东时代没有豆腐渣工程”。2016年来农场我们亲眼看到桥上跑60吨卡车,听二分场付场长介绍还跑过100吨的大货车呢!这次重返农场有二座桥目前仍在使用中,有一座桥已被新桥替代,首座建造的曼赛龙大桥刚好在拆除过程中,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择日不如撞日,我造桥你拆桥该喜该悲?我说你劳苦功高真牛!为边疆服务了整整半个世纪!江山易改何况一座桥!看到二条老水渠仍在流着清水,叫人如何不感慨!</p><p class="ql-block"> 记得第四座桥是19团恳请20团帮忙建造的,因地处深山人生地不熟,物质供应比较困难,不得已在南腊河上炸鱼改善伙食。这是一次组织行动,全员出动,会游泳的在深水区摸鱼,“旱鸭子”们在浅水区“守株待兔”,捞顺水飘下的鱼,杀鱼起锅“一条龙”服务。一炮响后,当我潜入河底睁眼一看,(⊙o⊙) 哇!白花花的一片,银白色铺滿了河床,嘴上咬一条双手各抓一条往岸上丢,凡是会水的都忙碌起来了,上上下下、川流不息忙得不亦乐呼。场面热闹而紧张,通过勤劳双手全队美滋滋的改善了一下伙食。当然仅此一次、下不为例,因为这是违反相关条例的错事,之后再也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今年刚刚开通的勐滿口岸</p> <p class="ql-block">看到我们身后的小屋吗?这是中老边界线,中国和老挝是友好邻邦,所以没有“铁丝网”禁戒线。</p> <p class="ql-block">勐滿口岸留影</p> <p class="ql-block">夫妻俩人在勐滿口岸留影</p> <p class="ql-block">中间这位是我们老连队的副指导员,和原来的老部下们合个影,很难得很珍贵。</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亲手建造的勐润大桥,已为边疆建设服务了半个世纪,劳苦功高!如今已光荣“退休”了。</p> <p class="ql-block">走在我们建造的第二座勐润大桥上</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二座勐润大桥,刚刚“退休”。</p> <p class="ql-block">勐捧是边疆一个小镇,基本上没游客,没有好宾馆。我们住的客栈,在边疆算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当年挖的水渠,半个世纪下来仍然畅通无阻,还在流着清水。</p> <p class="ql-block">50多年的水渠仍在发挥着它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筹备小组成员在南腊河边留影</p> <p class="ql-block">老知青在南腊河边留影</p> <p class="ql-block">老知青在南腊河边留影</p> <p class="ql-block">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55年弹指一挥间,似梦似幻,当我梦醒回过神来,大巴已进入勐捧坝,第一感觉是坝子很熟悉但路太多,不知如何走?亏得二分场办公室主任在坝口接车。</p><p class="ql-block"> 这次重返老农场,我们的张主席尽义务最多,从攻略到实施,昆明老战友的相逢欢聚,直至老农场领导、老朋友们的热情款待,即丰富、又热闹、排得滿滿当当。她在水利兵团解散时先被抽调到营部学校教书,后再调任机关工作,昆明朋友是她当年的老校长和同事,农场接待的朋友是她当年教过的学生,好几位当过场领导,真是应了一句老话“名师出高徒”“桃李满天下”,当老师的看到学生有出息最是滿心欢喜。一位同学挖出珍藏十年自酿的美酒,去南腊河捕捉野生河鱼,这是对师长最尊敬、最纯洁、最隆重的礼遇和爱心。热情地晚宴直至9:00结束,我们还得赶25公里农场“级别”的山路回酒店,场长悄悄告知 : “这几天二分场周边有三头野象在活动,夜间是野象活跃的时候,别碰上了”。此消息不宜张扬,连司机导游都不能告知,车大路窄弯急、路况不熟又是开夜车,安全最重要。我却瞪大了眼睛一路仔细观察,希望与野象不期而遇,我会说:你我都是稀客,今生有缘千里来相会,你安好我无恙,在你的家乡我们多有打扰,拜拜!这下我的第二故乡又可以开辟出一条“野象谷”游线,弃不是件幸事!很遗憾,它没出现,终究擦肩而过。</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来到心心念念的连队原驻地一看,已被推出60米见方的一大块平地,原先炊事班淘米洗菜的南滿河已成了一条小水沟,估计是重建曼赛龙大桥的施工用地。走进曼赛龙寨子,幢幢竹楼下环境整洁有序,铺上水泥装上电灯、风扇,使环境和空气得以焕然一新,好多竹楼下还停放着一辆或多辆私家车,如今的边疆也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上一次来恰逢村长家娶媳妇,这次重返村长特别高兴,买来矿泉水、拉家常、拍照留影,当大巴要离开寨子时,老乡们依依昔别还送上水果。最后去了今年刚刚开通的勐滿口岸,由于是临时决定来不及办理出境手续,看看国门也无妨,与一带一路的磨憨相比可是“大巫见小巫”,规模小多了。</p> <p class="ql-block">前排是张主席和事务长夫妻俩,后面中间俩位是张老师学生夫妻俩,美酒就是他送的。</p> <p class="ql-block">张老师和她的学生,我们成了新朋友。</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老领导副指导员</p> <p class="ql-block">与事务长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二分场老机务队长,儿子是副场长也是张老师的好学生。</p> <p class="ql-block">和我们的老事务长一起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与当年连队的事务长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要离开老农场的晚宴上,我们邀请了老领导、老朋友、新朋友,大家欢聚一堂,一首难忘今宵唱出了大家心声,互道珍重,友谊再续!</p> <p class="ql-block">  在答谢欢送晚晏上,我们邀请了当年的付指导员、事务长、分场机务队长等老领导,和几位场级领导、当年学生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重续师生情、朋友情,一首难忘今宵唱出了大家的心声,共祝愿身体健康相约再重逢!</p><p class="ql-block"> 朋友们不是想看看我们老农场究竞钻在大山里的哪个旮旯角落,此次所见,是已经历了半个世纪蜕变后的新农场。综上所述的“昨天”往事才是当时真实的写照,那些才是该听、该看、该了解的真实看点,时过境迁虽然都已无法“克隆”,但千千万万知青们那风雨坎坷、蹉跎岁月的日子早就“人已皆知”,是否存疑?谨忆二三往事你应该会有所感悟,会明白知青年代的老农场了吧。回家看看真好,我见到了她的新面孔,你窥探到了她的老面孔……</p><p class="ql-block"> 此文缺少过去的老照片资料,所幸网上能够下载,在此一並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