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用今生换明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记已故原安泽县长郑子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文丨吕志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安泽县青松岭造林指挥部旧址内,摆放着一把已经生锈的铁锹,也正是这把铁锹开启了安泽造林史的崭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泽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麓,临汾市东部,属太行山系、黄河水系沁河流域。昔日的安泽县,交通闭塞、贫困落后,是省级贫困县。上个世纪50年代,全县有林面积仅9.3万亩,森林覆盖率不到3%,“山山和尚头,处处鸡爪沟”,严重的生态环境较为恶劣。而原名为“大豁子”的青松岭,山上虽有零星树木,但却连不成片,在安泽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白茫茫、野荒荒、三里无人烟,五里无村庄,端起碗来喝,一半黄沙汤”。面对如此荒凉的场景,安泽人民渴望身边增绿。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曾任中共稷山县二区区委委员、晋西南工委、十地委等职的中国共产党员郑子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调任安泽县县长、代理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赴任安泽前,面对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加上又有严重的“水土病”等原因,郑子明曾一度受到家人的劝阻。但郑子明却一笑而过,坚定自己的选择,他想既然组织调我去工作,说明那里需要我,党派我到安泽工作,也是信任我可以把安泽的工作搞好。就这样时年43岁的他,于1958年正式来到安泽工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来安泽的他,正赶上了国务院周恩来总理颁发给安泽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嘉奖。面对这份奖状,既是荣光,也是一份责任的传承。当他登上大豁子看到眼前的景象时,他的眼睛湿润了,因为他清楚,向荒山讨要绿衣是安泽人民的期盼,就像我们人离不开生命之源一样,于是提出了“安泽富,广栽树”的口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郑子明中等身材,略显一点微胖。在下乡走访中时常戴一顶草帽,于人群中站立显得格外亲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任安泽县长的12年时间里,郑子明用一把铁锹带领群众在山上刨出一个个小坑,再将一棵棵幼小的树苗栽入。他们中间有工人、农民、学生。有一张照片让我看到了安泽人向荒山讨绿的信心和决心。那是由各界群众代表组成的种植大队挥锄头、抡镢头的景象,在他们的不远处可以清楚的看到11个大字的标语: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就这样在郑子明的带领下,安泽实行每年两季植树,久而久之,年年植树,岁岁造林的这一光荣传统便被传了下来。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造林,在郑子明县长的精神感召下,二十三届县委领导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换书记不换思路,换县长不换主张,让绿色覆盖了太岳大地,不仅绿了安泽的秃山头,还让安泽城边有树,城中有树,所到之处,处处有景,处处有树。今日安泽的歌谣是这样的“进了草峪岭,身边都是景,进了安泽城,人在画中行”。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的“林业县长”郑子明,是他带领群众开展荒山油松造林的战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泽作为林业起步较早的县,建立起了林业科技网络,普及了林业科技实用技术,加快了绿化步伐,曾被林业部确定为太行山绿化试点县和优良林木种子采集基地县,也被山西政府确定为用材林基地县和干鲜果商品生产基地县。1997年1月14日的《中国绿色时报》刊发的一篇《安泽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农业发展》一文提到,山西省夏季降雨量最大的县(市)之一的安泽县,依靠林业构成的生态防护屏障,不仅没有发生大的灾情,而且全县万顷良田获得丰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绿色是安泽的底色,生态是安泽的名片。如今的青松岭早已不见的当年景象。通往景区的道路是由水泥铺设而成,两侧则是护林道旗。乘车前往,可以直抵瞭望塔下。当登上瞭望塔极目望去,茫茫林海,绿波荡漾,一眼看不到边。看着眼前的这般景象,想起了我县文学前辈宋素琴主席的诗句:仰望山中千百景,恨我无力动诗文,何年幸遇李白到,跪穿双膝请进门。看着眼前的景象,仿佛又想起了当年郑子明县长,带领群众苦奋斗,荒山岭上度春秋,破窑洞里当营房,松枝点灯不用油,从南到北数百里,终于绿了安泽的秃山头。从当初全县9.3万亩的有林面积,发展到现如今的22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最初不到3%到今天的75.8%,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一代代安泽人初心不改、艰苦奋斗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郑子明工作期间勤勤恳恳,艰苦朴素,洁身自好,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老干部先进工作者”,被国务院授予“模范工作者”光荣称号。郑子明病故后,地委、行署党政领导亲自主持安排后事,社会各界群众和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同志,含泪在临汾市人民剧院做了最后的告别,遗体火化后骨灰安放在了临汾市革命烈士陵园。郑子明去世后的1992年10月28日安泽人民汇集400余人在草峪岭为其树立了功德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山为凭,绿树为证。如今的青松岭有油松、华山松、华北落叶松、侧柏、杜松、白皮松等:珍贵树种有银杏、杜仲;山涧沟谷栽有山楂、核桃;野生乔灌植物有杜梨、连翘、黄栌、漆树、黄刺玫、榆叶梅、龙爪槐、毛樱桃、虎枝子、沙棘、山杏等多达十几种,良好的生态环境也造就了民生福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森林养育人类,也哺育着多种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的主体,雍正《平阳府志•物产》所说的岳阳出猴头、蕨菜、地花和民国修《岳阳县志•物产》所说羊肚菌、牛肝菌、木耳、草菇、松针菇等食用菌类是此山的特点,在此山可因时因地随地采撷。特别是羊肚菌若在谷雨前后遇到雨水丰沛年景,靠山吃山的村民,辛劳十天半月,仅采摘羊肚菌一项收入,少则三、五千元,多则万元以上比比皆是。而安泽野生连翘有150万亩,年产量达400万公斤,每年秋季,村民上山采摘青翘,一季下来,每人可有2万多的收入。野生连翘的利用成为了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农民的致富也终于摆脱了昔日里贫穷落后的帽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青松岭也免不了文人墨客的赞颂,《绿色安泽颂》《夸夸生态安泽县》《登青松岭》等,2018年中国百名作家在安泽采风时,著名女作家、诗人舒婷写到:你在我的视线里,我在你的行程上。原安泽农工部长、农工委书记、农委主任、安泽人民政府副县长、临汾市农业局副局长李建民撰写的干板腔《夸夸安泽大林场》《夸夸安泽大粮仓》在民间广为流传。2023年5月21日,山西乡村振兴系列采风活动“五月乡村·安泽行”的记者首站便来到了青松岭,他们以“绿色安泽”为切入点对安泽护林造林工作进行全方位深入采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造林精神功在当下,历在千秋。一把铁锹,造就一段历史,安泽人民不会忘记,郑子明县长的丰功伟绩。他用毕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多的是让全国绿色名县、国家级生态名县、省级森林公园、全国连翘生产第一县等荣誉称号享誉四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郑子明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践行着党旗下的铮铮誓言,在任安泽期间,他的足迹遍布了安泽的村村寨寨,他的声音响彻沁河两岸。他矢志不渝,用实际行动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一起植树造林,他的植绿情怀,我们看得见,摸得着,他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信心和决心,使得昔日里“白癜风”似的荒坡打造成了一副山川秀美的景象,他用今生无悔的诺言换取青山常绿。自郑子明之后的二十三届县委书记、县长,初心如磐,奋楫笃行,大力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生态理念,带领八万安泽人民继续发扬植树造林精神,用心、用情守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天然屏障、生态家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定当铭记,铭记那些为安泽荒山绿化的开拓者、践行者,铭记那些呕心沥血、日夜奔忙的决策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安泽这颗太行山上的绿色明珠才会熠熠生辉,才会得以让世人皆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吕志超,现就职于永鑫能源集团焦化车间,安泽县作协副主席,临汾市作协会员,作品见于《荀乡情韵》《临汾日报》《丁香文化》等,代表作《春风暖人心 旧貌换新颜》《小城,安泽》《奋进中的飞岭》《沁河庄小记》《让党旗飘扬在抗洪一线》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