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上海自古称“申”,与一座小城有关</b></p> <p class="ql-block">这座小城就是寿县。寿县古称寿春,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的南岸,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在历史上这里曾四次建都,十次成为州郡治所,是楚文化的故乡,也是豆腐的发源地,和淝水之战的古战场,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安徽省第一批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三个城市之一。今天的寿县依然保留着一座始建于北宋时期棋盘布局、面积达到3.65平方公里的寿县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寿春名字的由来</b></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与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并称为“战国四公子”。他因为楚国屡建功勋,被拜为楚国令尹。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把淮北十二县作封地为他祝寿,“寿春”意为“为春申君寿”,此地也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后来秦王嬴政发动了针对的战争,名将白起攻陷楚国都城鄢郢之后,将楚国超过四分之一的疆域纳入秦国版图。一时间楚国人人震动,诗人屈原听闻消息,悲愤的投入汨罗江殉国。</p><p class="ql-block">迫于无奈,楚国被迫两次迁都,并与秦国议和。然而,秦国并没有因此放过楚国,仍然对其虎视眈眈。鉴于此,黄歇力劝楚王再次迁都以避开秦军锋芒,并将自己苦心经营的封地让出,将楚国最后的国都定于寿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上海为何称“申城”</b></p> <p class="ql-block">楚国迁都后,楚考烈王又把江东吴地封给了春申君黄歇。这块封地大致以苏州为中心,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的地区。黄歇对这里的河流,尤其是长江入海口进行了系统性的大规模整治,为日后这片土地成为风调雨顺的鱼米之乡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人们就把他最先治理的河道称为黄歇浦,又叫春申浦,也称申江,它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黄浦江”。</p><p class="ql-block">“浦”这个字,在古吴语中,所指并非自然形成的江河,而是人工挖掘的河道,可见这是当时黄歇率人开挖整修的水利工程。后世为了纪念春申君治水开埠,便取其封号中的“申”字作为上海的简称。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寿县的那段历史,就不会有今天的上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合肥的得名亦与此地有关</b></p> <p class="ql-block">不仅上海,合肥的得名也与流经此地的一条河流有关。</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的淝水之战,发生地就在寿县郊外的八公山,这是一个创造了众多成语典故的战役。公元383年,北方的前秦向南方的东晋发起攻击,东晋一方总指挥谢安命谢石、谢玄等人率8万北府兵北上救援,双方在八公山旁的淝水隔河对峙。当时的前秦苻坚亲自出马,自恃兵多势强,放言将骑兵的马鞭投入淝水之中,可将河流截断。(成语“投鞭截流”出处)。东晋方下来战书,要对方稍退,让自己过河后展开较量。骄傲的苻坚认为等对手过河,然后以十万铁骑冲击可以将他们一举击败,就同意了。然而,己方刚一退却,后方就起了乱子。面前的东晋军抓住时机发起冲锋,打得前秦军队一败涂地,落荒而逃。在逃亡的路上,他们听到风声和鹤鸣,看到八公山上的树木晃动,也以为是东晋军队在伏击,军心溃败,作鸟兽散。(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出处)此战,保全了东晋政权,也导致前秦政权的分崩离析。战场得胜的消息传到后方时,谢安一边外表平静地继续跟客人下棋,一边在送走客人后兴奋得连鞋后跟断了也不知道。(典故“折屐齿”的由来)</p><p class="ql-block">而淝水之战中的那条“淝水”,后来被写成“肥水”。淝水发源于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分两支,东淝河向西北出寿县后注入淮河,南淝河向西南流入巢湖,东淝河与南淝河两条河在逍遥津汇合,故称合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一座黄田港,半部江阴史</b></p> <p class="ql-block">与寿春有渊源的地方还不止这两处。当年春申君在江阴开港以灌溉农田,黄田港的地名由此而来。黄田港成了进入长江的一条重要水道,是长江南北交通枢纽之一。“一座黄田港,半部江阴史”,依港兴市让当初的港口发展成了今天的江阴市。</p><p class="ql-block">春申君还在地处今日苏州城北的吴国故城废墟上建立都邑,后世的苏州人将其尊为苏州城隍。春申君经营东吴,从楚国带来先进的冶炼和农业技术,使江东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有了改进;吴越铸剑技术工艺发达,他组织大规模生产,推动兵器生产;他又将齐鲁的纺织技术带到江南,与江南的植桑养蚕结合,为未来的丝绸鼎盛打下基础;他还大量招揽门客并善待他们,目的是将天下各类人才都收入囊中,为楚国培植栋梁。时至今日黄斗城、黄公涧、春申君祠、春申里港口、黄埠墩、黄泥头、黄泥桥、黄泥土夅、黄天荡、春申路、申港、黄田港、君山、黄山等地名仍遍布太湖流域广大地区。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刘安、廉颇葬身之地</b></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寿县是淮南的都城,刘邦的孙子刘安封地于此,史称淮南王。淮南王刘安酷爱文学,他组织门客编写《淮南子》一书,对汉以前文化进行了一次跨学派的最大规模的综合汇集,体系博大,内容丰富。</p><p class="ql-block">刘安常带自己的门客到山中休闲养心、著书炼丹,其中最出名的有八位门客,被称作“八公”,于是这座小山也就被叫做八公山。刘安笃好修仙术,在炼丹过程中意外发明了豆腐,八公山也就成了中国豆腐之乡。作为豆腐的发源地,这里将豆腐做到了极致,一餐豆腐宴,有108道豆腐做成的菜,琳琅满目的各类豆腐让人大快朵颐直呼过瘾。当地的饭店各出奇招,甚至有用又滑又软的豆腐来包饺子的。</p><p class="ql-block">八公山不仅有刘安的墓地,还葬着一位迟暮的英雄,他就是老将廉颇。</p><p class="ql-block">说起廉颇,大家想到的他与蔺相如的“将相和”,二人摒弃前嫌一文一武共同辅佐赵国共同抗击强秦成为了一段佳话。长平之战伊始,廉颇将军采用坚壁固守的战术,令秦军寸步难行。但是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为主将,最终遭到惨败,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能力与秦国相匹敌。廉颇被弃用后,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心有不甘的他投奔到魏国,但依然没有被重用。楚国听说后,暗地派人劝其来楚。回赵无望的廉颇又到楚国为将,但他还时时不忘赵国。最终在楚国国都寿春郁郁而终,一代名将客死他乡,不由令人扼腕叹息。2012年,考古学家对廉颇墓进行抢救性挖掘,不仅出土了古兵器,还出土了证明墓主身份的“廉氏”印章,从而印证了《史记》记载的廉颇死后葬于寿春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寿县城内还建有一座寿县博物馆,虽然只是一所县级博物馆,其馆藏中的国家一级文物就达230件,馆藏内容堪与不少省级博物馆比肩。</p><p class="ql-block">淮南这所如今并不起眼的小城,却串起了中国的一段又一段历史,时至今日仍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的人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