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墨玉詩畵</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677516</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的起源可追溯至1753年,当时著名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逝世,他留下了1700余件个人藏品,包括大量植物标本、书籍与手稿。根据斯隆的遗嘱,这些珍贵藏品被捐赠给国家,并最终转交给英国国会。经过公众筹款筹集资金后,大英博物馆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的蒙塔古大楼正式成立并向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被誉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珍藏了约2.3万件中国文物,其中约2000件被长期展出。这些无与伦比的文物,不仅是中华文明历史与文化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馆内藏品丰富多彩,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再到明清的金玉制品,每一件都是举世无双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在上一专辑的基础上,继续一同走进大英博物馆,欣赏这些精选的中国文物,感受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沧桑与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隋代阿弥陀佛像 </b></p><p class="ql-block"> 隋代阿弥陀佛像,通高5.78米,乃中国木雕大佛之先驱,始创于隋开皇五年(585年)。原坐落于河北省韩翠村崇光寺,后遭文物贩子卢芹斋非法转移至海外。为了便于运输,大佛被分割并部分损毁。目前,大英博物馆珍藏了其头部、手部和脚部。此佛像以木雕镶嵌金铜片的手法塑造,体现了隋朝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佛像轮廓与服饰以圆润线条勾勒,肤色与背景用柔和色彩渲染,神态与细节皆通过细腻笔触展现。这不仅是佛教信仰与敬仰的象征,也映射出隋代社会的宗教风尚与审美追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康侯簋 </b></p><p class="ql-block"> 康侯簋,这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是一件祭祀用的鼎类器皿,更是一部记录着中国古代历史的珍贵典籍。簋身之上,镌刻着细腻的铭文,这些文字仿佛时光的印记,将周王室与康侯之间的外交往来历史定格于青铜器之上,为我们揭示了那段遥远的历史片段。作为研究周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康侯簋不仅见证了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交流,也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 回溯历史,1931年,这件珍贵的簋器在河南省被发现,然而,它的命运却充满了波折。不幸的是,它很快被倒卖至海外,历经岁月的沧桑。然而,幸运的是,在1977年,得益于布鲁克.休厄尔的慷慨捐赠,康侯簋终于回归人类的视野,成为了英国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今,它静静地伫立在博物馆的展厅中,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古老而辉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辽三彩大罗汉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代,1115-1234年藏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尺寸:高103厘米</p><p class="ql-block"> 此尊真人大小的陶胎三彩釉塑像,描绘的是佛陀弟子之一。塑像展示其身着袈裟,双手结成禅定印,静坐于岩石状底座之上。此底座与罗汉像可拆卸分离。至今,已知同类型罗汉像存世仅有十尊。其中九尊分別收藏在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法国以及英国的公共博物馆里,还有一尊收藏于日本的私人博物馆中。</p> <p class="ql-block"> 这组罗汉像,于1912年在河北易县山洞中被发现,经专家测试,断定它们是在金代末期于北京西山龙泉务窑烧制的。制作时,陶工们先在高温下烧制素胎,再施以三彩釉,精细描绘眼睛和嘴唇。这些罗汉像展现出精湛的雕刻技艺,面部、手足皮肤细节生动,具有罕见的写实风格。表情平静祥和,眼神深邃,皱纹细腻,皮肤光泽,充满艺术真实感。且比例精准,严格遵循1:1真人比例,使罗汉们仿佛具有生命力,能与你对话。自进入大英博物馆以来,它们成为珍贵文物,吸引无数游客。这组罗汉像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使其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感受佛教艺术和禅意精神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玉琮</b></p><p class="ql-block"> 玉琮,出土于浙江,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高49.5厘米,深绿色。圆柱形中空内部,渐细方柱形外部,横向19节,堪称现存最高玉琮之一。器表方角处饰有小圆圈象征眼睛,每对圆圈下均有短横杠代表鼻子,构成简化面孔图案。</p><p class="ql-block"> 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江苏,尤以陶器、石器、玉器工艺精湛著称。玉器因材质坚硬,雕琢难度大,需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此类玉琮常见于高等级墓葬,不仅为珍贵礼器,更展现当时工艺水平。至今,玉琮的具体含义与用途仍是未解之谜。良渚文化或因自然灾害而骤衰,但其玉器纹样与造型对后世影响深远,流传至今。此玉琮不仅是良渚文化瑰宝,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汝窑青釉盏托</b></p><p class="ql-block"> 汝窑青釉盏托,源自北宋河南宝丰清凉寺,尺寸为高7.3厘米,托盘径16.2厘米。盏托设计独特,直口微敛,深弧腹,托盘为五瓣葵花形,施青釉,釉面开片。北宋宫廷用作茶具,采用满釉裹足支烧法,留有芝麻挣钉痕迹。汝窑胎体细腻,香灰色,釉质莹厚,有天青、天蓝、青灰等色。</p><p class="ql-block"> 据《清波杂志》,汝窑釉中含玛瑙末,现代科学证实蓝色由氧化铁和二氧化钛造成。汝窑器为北宋宫廷专用,金军攻占汴京后停产。 </p><p class="ql-block"> 2000年考古发现河南省清凉寺附近十五座窑炉、两间作坊和大量汝窑残片,证明其短暂但密集的生产(1086-1125年)。现存汝窑瓷器稀少,价值极高。十二世纪,高丽陶工已能仿制高品质汝窑产品进贡宫廷,显示早期国际陶瓷技术交流。</p> <p class="ql-block"> 马未都先生在谈及大英博物馆时感慨万分:“历经250年的不断改建与扩建,大英博物馆终于蜕变为今日举世闻名的顶级博物馆之一。令人骄傲的是,中国文物在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向全球展示了我们古老文明的辉煌与绚烂。当我离开中国馆,忍不住回首望去,那些中国文物仿佛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深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 这些文物只是大英博物馆内浩渺中国文物馆藏中的冰山一角,每一件都承载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记忆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它们不仅是大英博物馆的璀璨宝藏,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为我们深入了解和深入研究中华文明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和独特视角。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