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经历一一开门办学

平安是福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的长河,让积累下来的老照片成了不同时期的一朵朵浪花,晶莹闪烁,每一张都在无声地述说着属于那个时代的历史故事。最近意外翻岀几张在师院学习期间,去鸡西滴道煤矿和大庆油田进行社会实践的老照片,勾起了我对那段难忘时光的亲切回忆。</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招收的首届工农兵学员,1972年3月入学。学院初创,条件艰苦,就连教学大楼的地基都是我们全体师生自己一锹一锹挖出来的。虽然学校条件简陋,同学们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对未来充满美好的理想和希望。</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全系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2年6月,学校通知中文系全体同学到鸡西滴道煤矿,去开门办学体验生活。我们高兴得跳了起来,我们寝室二名家在鸡西的王英杰、孙玉琴同学更是乐得晚上睡不着觉。</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901寝的全体室友。</p> <p class="ql-block">我们此行,受到鸡西滴道矿的高度重视。他们精心安排我们到煤矿参观学习的具体课程:讲煤矿的发展历史、讲日本侵略者当年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剝削我们的劳工。讲新中国成立以来,鸡西矿给国家建设做岀的巨大贡献。还请工人师傅为我们介绍他们爱矿如家的先进事迹。更让我们兴奋的是让我们穿上矿工服,戴上安全帽和矿灯,在工人兄弟的保护下,乘竖井垂直下到距地面五百米深的采煤坑道(掌子面)亲身体验矿工们如何在井下现场采煤作业。</p><p class="ql-block">这是下井前给我们上安全教育课</p> <p class="ql-block">我们向工人师傅学习,和他们一起参加劳动</p><p class="ql-block">我们与工人师傅合影,前排左起三位是带我们劳动的工人师傅</p> <p class="ql-block">整个学习期间,我们去了东宁县三岔口公社新立村,同农民兄弟一起刨粪选种备春耕。到与前苏联一河之隔的边防哨所慰问边防军战士,并为他们演唱《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我们去大庆油田参加喇嘛店油田开发誓师大会,在让胡路与工人师傅一起为输油管线刷防腐油漆;我们去牡丹江铁路车辆段与工人师傅一起检修机车;最后去林口二中进行教学实习。每去一处,都要完成一至二篇不同体裁的实习作业,有散文、诗歌、通讯、小说、调查报告和评论文章等。开门办学真的很有收获,它让我们有机会深入的了解社会,向实践学习,提高自已的社会阅历和写作能力。</p><p class="ql-block">只可惜那时条件有限,没能拍下照片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大庆矿史馆前唯一的合影。它见证着我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大庆油田开采建设的火红岁月。我们在大庆与管道工人一起给铺设的新管道塗防腐油漆,我们和工人一起坐在建设工地上吃高粱米饭。我们还为大庆师范学校(因为是放暑假,我们住在他们的教室)去帮他们抢收学田地里的小麦。</p> <p class="ql-block">这是学院组织的教育改革实践讨论会,三个系的学生代表勇跃发言的场面。这张照片被登在当时的《牡丹江日报》上。</p> <p class="ql-block">若干年后,我们回访母校,母校已经由东京城大荒地搬迁至牡丹江市里。宏伟的建筑,美丽的校园,让我们惊叹,让我们艳羡。我的同学张立新邀请他的学生、曾经的校党委书记左春生 学弟热情的带领我们参观了教学大楼、实验基地、还有博物舘、校史舘等,并为我们生动详细的讲解学校四十多年来的发展变化历程。我们在校史舘惊喜的发现:做为牡丹江师范学院的首届毕业生,我们的毕业合影照片被高高的悬挂展厅的天花板C位,在历届毕业生合影照片的正中间!</p> <p class="ql-block">首届工农兵学员只开办了三个系,毕业照由左至右依次是:数学系、中文系、生物系。</p> <p class="ql-block">一晃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风华正茂,转眼已近暮年。遥想火红年代,好像就在昨天,吾辈铿锵意志,仍然历久弥坚!不负韶华,无悔流年。</p><p class="ql-block">这是1994年我们毕业二十周年,同学们重返母校聚会时与部分老师的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站在学校主楼的至高点,俯瞰美丽的校园。我们心潮起伏,工农兵学员的经历,是我们终其一生的宝贵财富,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承载着我们的青春记忆。永远激励我们勇往真前,为人生价值不懈奋斗,直至光荣退休。在此我们衷心的祝福我们的母校:越办越好,早日更名为《牡丹江师范大学》,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