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刘小玉,南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出奇制胜,别出新意——青年画家刘小玉谈油画的构图</p> <p class="ql-block">那日读《陆俨少山水画刍议》,读到“作画不可老实,要调皮一点。所谓调皮,亦即狡狯,乃是不主故常,自出新意,发前人所未发。未放先收,欲倒又起,虚灵变幻,不可揣测,这样方是狡狯。”不禁莞尔。此处陆先生用“调皮”来形容山水画中章法善于用虚,以实托虚,用虚代实,虚实互用,变化多端。这与出色的油画构图给人的感觉一样,一如《射雕英雄传》中黄蓉般剔透聪明的女子,鲜活灵动、若即若离,完全出乎观者的预想。</p><p class="ql-block">构图要出奇制胜,就要跳出陈规,别出新意。陆俨少在谈山水画章法时说:“经营位置,即是构图,要跳出陈套……其中不外乎一个‘变’字。高手作画,每每使人不能预测,前一笔,后一笔,先前一个章法,接下去怎样?令人捉摸不透。从前有人说:一句七言诗,写出上面五个字,下面两个字让人猜得出,不算高手。作画同样也是这个情况,善变多方……”油画创作的经营位置也同样重要。构图的第一步,便是要先考虑画面各部分面积的分割,想要构图出新意,画面的面积对比需推陈出新。画面的面积对比指的是深颜色与浅颜色面积的对比,暖颜色与冷颜色面积的对比,画得密集的跟画得稀疏的块面对比。</p> <p class="ql-block">油画 傍晚 150×120cm</p> <p class="ql-block">油画 白露 70×100cm</p> <p class="ql-block">例如法国画家卡特琳,他善于用不同的几何形状为元素,组织画面,表现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花瓶、鲜花、教堂、美丽的女子、沉思的路人等,这些普通的物象被他匠心安排和反复描绘。他将画面的面积对比处理成二比八甚至一比九的比例,相比其他常规的比例,形成了一种“险峻”的视觉效果,加上丰富厚重的肌理,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p><p class="ql-block">另一个构图比较别致的是奥地利画家席勒。席勒以神经质的病态人物造型为大家熟知,然而他的风景画一样体现了他敏锐的用线和抑郁的画风,特别是有几张描绘奥地利城市风景的油画,构图各不相同,但都有一条黑色的河,形成一块用笔疏朗的重颜色,与画得绵密的城市部分形成对比。河流或半包围城市形成一个“L”形;或从城市中间穿过,将城市一分为二;或在城市的下方形成平稳的色块……如此种种,没有重复,每一张构图都很新鲜别致。</p> <p class="ql-block">油画 步过东冈 120×170cm</p> <p class="ql-block">油画 丽日 120×170cm</p> <p class="ql-block">油画 陕北印象之七 80×100cm</p> <p class="ql-block">其次构图要有新意,画面中心点的布置必须不落俗套。画面的中心点指的是受众欣赏美术作品时,通观整幅作品后,视点停留在画面中最有吸引力、最有趣味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画面的视觉中心。古典油画常常通过用光照、用显要位置、不同的比例、特别的色彩、设计视觉导向等手法来突出视觉中心。当代绘画却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弱化甚至消解视觉中心,形成平面化,多视点的效果。</p><p class="ql-block">例如当代瑞典女画家卡琳·玛玛·安德森,她作品用高雅冷峻的色彩和趣味的形式,描绘着她的内心世界以及她的生活方式,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同时也蕴含淡淡忧伤的世界。她的画面不在乎传统的焦点透视,常常用并置的手法,将多个物象平均描绘,任受众的眼光在画面游弋,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点或多个点来欣赏。</p> <p class="ql-block">油画 漓江之滨 50×60cm</p> <p class="ql-block">油画 灵水之滨 60×80cm</p> <p class="ql-block">油画 午后 60×80cm</p> <p class="ql-block">另一位英国犹太艺术家基塔伊也是构图高手。他的画面由丰富的线条划分成无数的几何形,这些不规则的形状,使画面既严谨稳重、又变化多端,既有序又无从考究它的秩序感从何而来。这种魔术般的处理方式增添了他绘画中的戏剧性,也形成了他的绘画独有特色。基塔伊的作品画面被线条分割成块面,人物则随心所欲地安排在色块之间。观看他的画,视线被基塔伊的线条、块面所牵引,停留在多个点上。这样无明确的中心点或者说多个视觉中心点的当代绘画,让看惯了传统焦点透视的观众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油画 家园 170×120cm</p> <p class="ql-block">油画 林间留晚照 120×150cm</p> <p class="ql-block">油画 侨港码头之七 50×60cm</p> <p class="ql-block">英国著名的当代画家之一卢西安·弗洛伊德认为,一幅画构图不能过于完美,太完美就会失去艺术性。文学语言也一样,比起那些顺畅简练、合符语法的句子,有点“毛病”,却体现韵味、个性化的语句更好。例如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秋夜》的名句:“我家的后花园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倘若鲁迅先生这样写——“我家后花园里有两棵枣树”,明了准确了,却也没有味道了。</p><p class="ql-block">比较而言,前一种表述打破阅读惯性,出奇制胜。这种状况在绘画创作中亦然,当艺术家个人风格形成后,如果将完美无缺的构图不断重复就会使人失去新鲜感。20世纪美国画家米尔顿·艾弗里似乎深谙此道。艾弗里的油画色彩单纯,形式简洁,特别注重构图。</p> <p class="ql-block">油画 冬日 70×100cm</p> <p class="ql-block">油画 雨将至 70×100cm</p> <p class="ql-block">美国评论家BarbarAaskell如此赞赏他的作品《灰褐色的三月》:“这种构图的平衡是如此完美,以至稍微变动一块形或减弱一点颜色的饱和度都会破坏整休的统一。”这样一位构图高手,却并非每一张画都是完美无缺,为了保持对物象最初的新鲜感,为了快速捕捉表现对象的特质,艾弗里有的作品看起来画得不假思索,因而让受众觉得组成画面的图形均衡性不够,或者不够协调,总之,并非完美无缺。但正是这些率性的表现,凸显了他的作品多变的面貌和明确的个人风格。</p><p class="ql-block">陆俨少在谈到好画的标准时,归纳了三点:气象是否高华壮健、笔墨是否变化多方、韵味是否融液腴美。好的构图只是达到了其中有关“气象”部分,第二点是对中国画笔墨的要求,对应油画应该是笔触肌理,油画语言方面的要求。而第三点要求最高,也是一幅画的魅力所在。好画总是让人过目不忘,玩味无穷。这三个要求亦可作为油画创作的标准。艺术追求之路劳力苦心,本人也以陆先生的三个标准自勉。(文/刘小玉)</p> <p class="ql-block">油画花间之一 70×100cm</p> <p class="ql-block">油画侨港码头之二 150×120c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