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客居云南已数载,自我感觉正在慢慢向土著方向靠拢演化,吃云南菜、逛云南的景、过云南的节、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偶尔还能蹦出句云南人最常用字节—噶、噶。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估计穷吾后半生,也难迈出几小步。</p><p class="ql-block">时常想起孔子对“闻斯行诸”的经典论述,我应当以孔子答复冉求“闻斯行之”作为行动准则。</p><p class="ql-block">盐津,云南的的一个县,屡屡见之于网络,每每见到有关盐津的消息,都会撩拨的人家我心里像长了草,只是屡闻斯而终未动。公元2024年春季某一天清晨,这种心动终于变成了行动,正应了那句古语:<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春天的一个早晨,我终于闻斯行之了,只是已经是闻斯多年后而行之的。</span></p> <p class="ql-block">盐津这个名字一听就很古老,盐就是我们煮饭、腌制咸菜用的盐。云贵川不临海,能够产盐必定是井盐。津在古语当中是指渡口,也就是码头。</p><p class="ql-block">产盐并有渡口,所以古代盐津这个地方一定是繁忙而又十分重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盐津位于四川云南交界处,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是川滇的交通要道,也是军事关口。</p><p class="ql-block">在古代这里还是重要关口,易守难攻。</p> <p class="ql-block">盐津县全城依河而背靠大山,是典型的前水后山的风水宝地,老祖们当年游山玩水之余,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地方,决定不走了,就在这儿定居了,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盐津。</p><p class="ql-block">整个县城就建在峡谷之中,峡谷底部是一条河,房子就建在两侧河岸上,说是河岸,其实找不到一块平整的土地,就是山坡,为了充分利用山地,他们建的房子一半在山坡上一半在河里,在河里那一半必须用长长的柱子撑起来,这种房子叫做吊脚楼。</p><p class="ql-block">想想也挺刺激,如果上游爆发洪水,或者山体稍微有些震动,这种房子会不会有很大的灾难,但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土著,从来就没有想过搬离此地,他们希望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盐津引起我的兴趣是因为他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绰号:中国的一线城市。也就是说除了北上广深,云南也有一线城市,甚至云南的一线城市比起北上广深更加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所谓“一线”,是因为该县地域狭长,整座城位于峡谷之中,河道两侧都是悬崖绝壁。整座城市长宽比大得出奇,最窄处甚至不足30米,即便是最宽的地方也仅有300多米。</span></p><p class="ql-block">如果用3D实景地图,你可以看到全县依山而建,整个县城被两侧山地压缩成了“一线”,所以才是真正的一线城市。</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盐津一个半山腰处的观景台处拍的照片,只能粗略的看看所谓的一线,最好的观看方式应当驾驭一对翅膀,沿着这条全县海拔最低的关河飞翔一次。</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是我在网上盗的图,因为它所呈现的画面是以俯视的角度给出的,实在更能反映“一线”的实质,我把这张图放到这里,也是想让亲们一起感受一下咱家云南的“一线城市”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发挥一下你的想象力,这些楼房像不像一半嵌在山里,一半悬在河上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我又在网上下载了一个视频,没有别的用意,只是认为动态视频能更全面的观看到盐津的全貌,如果涉及版权侵权请立即通知我,我会删除。</p><p class="ql-block">带着一双翅膀,沿着这条关河走一趟,盐津全县的地形、地貌就了然于胸了,整个县城依山而建,河道两侧是绝壁悬崖。据说两岸楼房近的地方,伸出头就能和对面楼的邻居打个招呼。</p><p class="ql-block">更神奇的是,来到盐津你完全不用担心会迷路,更不用担心找不着北,因为县城只有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贯穿全城,你只要是走在城中的大街上,那你不是在朝南走就是朝北走。据说盐津在全世界也算得上最窄的城市,所以不枉一线城市之名。</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的车子行驶在盐津城的主干线上。这路上根本不允许驻车,若有人违规在这条路上停车,极其容易造成全城交通大拥堵。</p> <p class="ql-block">即便是城中的最主要的道路也是很窄的,双向只有两车道,道路上车辆不多时,遇到前方临时停车,可以借道超车,若是在交通繁忙时段,只要前方有车停下,后面的车辆必须一辆挨一辆的全部停下来,这样势必会造成后方的拥堵。</p> <p class="ql-block">因为可利用地面有限的原因,<span style="font-size: 18px;">楼和楼之间的间距也非常窄,全城</span>的停车位资源非常紧张,大多酒店都没有停车场,所以当你决定在盐津短暂驻留时,选择宾馆、酒店时,一定要预先与店家沟通,确认酒店是否可以停车,如果酒店没有停车场,那么距离酒店最近的公共停车场有多远。</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行驶过程中经历的真实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必须有一辆车退让才能通过。</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是在正常行驶中,而在对向车辆的道路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临时停车情况,照理说,对向车辆应当主动避让我们,待我们车辆过去后他再行驶才是正理,然而对向的车</span>几乎没有顾及这些,直接越过中线,跑到我们的行车道上,感觉是对向车更霸道一些。但考虑到我们是外地车辆,如果我们不来也就不会造成这次拥堵的事实,本着友好、礼让的原则,我们还是退了一步,后面果然海阔天空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拍照地点是横跨关河东西两岸的东风桥正中间,这是拍摄盐津主城区视野最宽阔的地方,这座桥两头都有交警执勤,不许停留,我能在桥中间拍照,那是因为我们的车在桥中间闪停了一下,我才有机会下了车,迅速向南北两个方向各照了一张,然后快速跑到桥头,追上车子。</p><p class="ql-block">盐津县城位于两座山谷的底部,沿着山谷曲线南北方向建设,可利用的土地面积较小,因此就全县来说只能是窄长的一条。</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是在河面较宽阔的地方修建的,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土地,建在河边的房子也是一排排吊脚楼,不过跟湖南、广西等地的吊脚楼不同的是,这里的吊脚楼临水一侧的支撑柱子都是钢筋混凝土预制柱,看上去坚固性和耐久性会更好一些。</p><p class="ql-block">今年云南大旱,关河河床上部都裸露出来了,水大的时候支撑柱子会没在水中,波涛一浪一浪的打在吊脚楼的基础上。据说河水水位高的时候,盐津土著们推开窗户就可以钓鱼,足不出户,可以满足河鲜大快朵颐。</p> <p class="ql-block">在现代,这个夹在山谷当中的县城虽然内部只有一条主干线路,但对外的交通状况不可谓不便利,不仅有高速公路还有火车。</p><p class="ql-block">图片右上角的高架桥是高速公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片左侧沿着关河是一条铁路线,不仅有货运还有客运列车。</span></p><p class="ql-block">其实盐津原来还有水运,若无水运又怎会称“津”呢!</p> <p class="ql-block">滇南第一关——石门关</p><p class="ql-block">石门关,位于盐津县西南22公里,因山壁直上万仞,被关河一分为二,犹如两扇巨大的石门,锁住古代川滇要道,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石门关,东北方向与四川宜宾接壤,处于五尺道的咽喉位置,是中国古代由川入滇的第一道险关,故有 “滇南第一关”之称。</p><p class="ql-block">早在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开始开浚关河航道,历经三年功夫完成。从此,石门关以下船运正式开通,按当时的船运速度,从盐津运抵泸州大约需要20天时间。</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对关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浚,并疏通了盐津县直达彝良牛街的船道。</p><p class="ql-block">1958年,昭通到四川筠连的公路通车,但在当时经过盐津县城过关河的汽车要靠木船载渡,速度十分缓慢。</p><p class="ql-block">1966年,东风大桥建成,从此实现了汽车往来关河的畅行无阻,但关河自盐津下游段仍然依靠水运。</p><p class="ql-block">然而在1977年修建盐津到水富公路时,在鲢鱼洞放炮爆破岩石,巨大岩石块崩塌坠落,大量岩石滚入关河,致使关河水流一度中断,上游河床逐年增高,关河口再也不能通航了。</p><p class="ql-block">从此盐津的水运通路再也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为了对盐津(豆沙关)的地理位置有一个准确的了解,我拍了一张图,可以清晰的看到豆沙关与周边城市的相对位置及距离。</p> <p class="ql-block">豆沙关是隋唐年间在此建立的军事城堡,这个关口横跨在古五尺道上,是一个“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重要关隘,确有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按照导游的讲法:豆沙,一枚遗落凡间的璞玉,纵使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抖落掉历史的尘烟,依旧在岁月的深处静谧,星光灼灼。</span></p> <p class="ql-block">豆沙关景区中最著名的是五尺道。</p><p class="ql-block">所谓的五尺道是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巩固帝国统治,遂在国内大修直道、驰道,五尺道就是从都城咸阳往南,经巴蜀至云南的一条道路,全长2000余里,其中从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之间的道路只有5尺宽,就是著名的“五尺道”。</p><p class="ql-block">最早的五尺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之间最古老的官道和最重要的商道。三国时期,五尺道一直是巴蜀入滇的最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五尺道石门关段,又称豆沙关段,现存路段长约337米,道路多在崖壁间开凿,宽1.15-2.9米,路面由宽0.34-1.15米的青石条铺筑,是现今保留长度最长、路面最完整、马蹄印最多的五尺道遗迹。</p> <p class="ql-block">当地有句谚语:不到石门非好汉,英雄要过豆沙关。</p><p class="ql-block">五尺道景区位于盐津县豆沙关,早在公元前220年,这里就成为中原入滇的交通要隘,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誉。景区内五尺道长约350米,宽1.7米,是迄今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记最多(243个)的古驿道遗迹。</p><p class="ql-block">五尺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泰国占据巴蜀后,秦蜀守李冰采用了积薪烧岩之法,修筑了从僰道县(今天宜宾)经石门关,到千倾池(昭通)的第一条内地入滇通道——"僰道"。秦朝建立后,常頞在僰道的基础上,将路又修到了建宁(曲靖),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p><p class="ql-block">景区内还包含:闻名遐迩的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明末清初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观音阁、石门关前的古今五道交通风景线、古老神秘僰人悬棺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恰好前些天在读《云南知识读本》时,有一个段落专门描写这个五尺道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书中是这样描述的:三江走廊天生就是众多民族的生存之地。几千年来,多少民族不远万里,在这里辗转流徙,为追求希望,为寻找生存,为戍边屯垦,为反抗压迫,为躲避战乱,在这里迁徙融合,在这里分化重组,在这里繁衍生息,最后在这里扎下了根,演进成今天的云南各民族。</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国,派大将常颊开辟西南夷"五尺道",从今天的四川修到云南,边修路边用兵,沿途建立郡县,设置官吏,直逼三江走廊,形成了中原民族第二次入滇高潮。因为秦国灭亡得太快,"五尺道"修到曲靖附近就半途而废,但它却标志着从秦代开始,云南就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了。</p> <p class="ql-block">五尺道始建于秦朝,现残存长约350米,道宽5尺,每级尺阶宽窄高矮不等。</p><p class="ql-block">仅从关河东岸上缘三曲而至摩崖短短的一段路面上就留有马蹄痕数十个。</p><p class="ql-block">五尺道,自秦以来,就是滇川的必经要冲。北起宜宾、南至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威宁、鲁甸、宣威等县,唐樊绰《蛮书》称之谓“石门道”。</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通一中国后,为稳定西南,便于出兵云南,于是凿出了这绝壁的岩石古道,它拥有最标准的尺寸,道宽五尺。</p><p class="ql-block">道路宽度的确定是因为古时骑马,五尺即够马转身,因开凿难度太大,故不再多凿一尺。</p><p class="ql-block">现残存的五尺道就位于盐津县豆沙关。</p> <p class="ql-block">一进入景区就见到这样一块景区介绍的牌子,上面是这样写到:</p><p class="ql-block">秦五尺道</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世纪,秦国占据巴蜀后,秦蜀守李冰采用积薪烧石的办法,修筑了从僰道(今宣宾)经石门关到千倾池(昭通)的第一条内地入滇通道——"焚道"。秦朝建立后,頞在在僰道的基础上,将路又修到了建宁(曲靖),道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秦五尺道现存长约350米,宽1.7米,是迄今全国五尺道保留最长、最完好的古驿道,中原进入云南的要冲。开凿于秦代的豆沙关五尺道,经历几代修筑置驿,便成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这些留在石头上的深深的马蹄印痕,是钢铁的碎片,使人想起唐诗中反复咏叹的刀剑,边走边唱的马铃和牛铎。在这里,石头能够看见时间的深度,还能够听见永远无法听见的永恒的回声!</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现存的五尺道的一段,且是最平整易行的一段。就这么平整的路面,用我们走惯城市小区、公园、商圈平整地面的老胳膊老腿走在上面,那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全神贯注地盯着路面,不敢有一丝松懈与马虎,即便是这样,还是有深一脚、浅一脚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想当年,这条五尺道即是军事用道,也是一条通商用道。那时的货物运输都是通过马帮,一帮子人赶着一群马,马背上驮附着大包的货物。那马的四个蹄子踩在这坑洼不平、表面光滑的石头块子上,一呲一滑艰难的前行,对人对马来说,那是多么艰难的路程啊。小时候听到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歌词,总以为马帮生活是多么欢快、愉悦的日子,自从到了云南,走过了许多驿站、驿道,对马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对当年马帮人、马帮队伍对中国历史的推进所起的作用充满了敬意。</p> <p class="ql-block">现代人为了呈现古人马帮行走五尺道的场景,做了一些雕塑,摆放在路边。这样看着还挺悠闲、惬意,其实我曾经见过当年真实马帮运货的照片,那个场景可没有这路边的马、马夫那么闲情逸致。</p> <p class="ql-block">人马共走的青石板路,整体是崎岖且凹凸不平的,局部又是十分圆润光滑。</p><p class="ql-block">行人可以沿着道路的边边行走,而且还可以辅以单手扶着崖壁作为第三个支撑点,然而马帮队伍走在这样的路上,马背两侧驼着货物致使马儿只能走在道路的中间,经年累月的踩踏,在石板路上留下了深深的马蹄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条连接云南与内地最古老的</span>悬崖绝壁之上的五尺道,开凿至今已有2200多年,这条五尺道的修建大师就是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俩,因为当时没有火药,对大块岩石的破碎和挖掘几乎没有手段,然而聪明的李冰巧妙的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先用木柴大火烧岩石三天三夜,然后泼水让岩石出现断痕裂纹,让整块岩石碎裂成小石块再进行挖掘和运输,这种<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修建方式跟修建都江堰所使用的手法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50年,秦派李冰———就是那位因修筑都江堰而造福万民,遗荫千秋的蜀郡太守,开始在僰道(今宜宾)的崇山峻岭中开山凿岩,修筑通往朱提(今昭通)的驿道。李冰采用积薪焚石,浇水爆裂的方法在陡峭的山崖上凿道,艰难地把道路向南推进。</p><p class="ql-block">这两个巨型工程在顺序的衔接上一点都不浪费时间和人才,一个刚修好,马上换个地方继续干,谁让你有这个技术,那就能者多劳吧。</p> <p class="ql-block">五尺道上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景点叫:袁滋题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图片是袁滋题记摩崖石刻亭,这个风雨亭是为了保护摩崖石刻在1963年修建的,后在1980年风雨亭改为钢混结构,瓷镶宝顶脊,翘角飞檐,巍然屹立在古驿道上又已经风风雨雨四十多年了。</p><p class="ql-block">1988年元月国务院公布袁滋题记摩崖石刻为第二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这个摩崖石刻的典故是公元749年(唐贞元十年),御史中丞袁滋奉命前往云南,传达朝廷命令,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路过石门关,顺手题了词刻在崖壁上,以证明他们一行人确实来到过这里。</p> <p class="ql-block">唐·袁滋题名摩崖在盐津县豆沙关古城堡前的崖壁上。刻石高约60厘米,宽约25厘米,全文八行,直下左行,计一百二十二字,除末行“袁滋题”三字为小篆外,其余七行均为楷书。</p> <p class="ql-block">这个摩崖石刻是从左往右竖着念。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第一行:大唐贞元十年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p><p class="ql-block">第二行: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严,小使吐突承璀</p><p class="ql-block">第三行: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p><p class="ql-block">第四行: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p><p class="ql-block">第五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p><p class="ql-block">第六行: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p><p class="ql-block">第七行:马,开路置驿,故刊石纪之。</p><p class="ql-block">第八行:袁滋题</p> <p class="ql-block">袁滋代表朝廷册封南诏王背景如下:</p><p class="ql-block">公元750年,南诏与唐朝反目,朝廷先后派兵讨伐但从来没胜过,还死伤了20余万人马。751年,南诏归顺了吐蕃,受封为“兄弟之国”。</p><p class="ql-block">公元779年南诏国王阁罗凤死,孙子异牟寻继位后,吐蕃国与南诏一同攻打唐朝,唐朝兵马大破吐蕃、南诏联军。失败的吐蕃迁怒于南诏,降低了南诏国的等级,并对南诏国苛以重税、征敛无度,两方关系日渐疏离。于是异牟寻问手下汉人官员郑回如何是好?郑回直言:中国讲礼义,少求责,不像吐蕃苛求无度,不如还归顺唐朝吧。因此异牟寻写了封信,寄到了四川节度使韦皋,又几经传送到了朝廷之上。</p><p class="ql-block">朝廷见到归唐诚意,794年春派西川判官崔佐时与异牟寻在点苍山下签下文书,文书一共四本:一本朝廷;一本异牟寻置于点苍山下神祠石函内;一本藏于祖父寺庙;一本放在府库中,以告诫子孙,不得背叛,不得侵犯。</p><p class="ql-block">朝廷收到文书后,皇上挑选册封使节时,职位比他袁滋高的许多同僚都因为害怕而不敢领命,反而是职位并不太高的他却无所忌惮地主动请缨。</p><p class="ql-block">作为一桩注定要名垂青史的大事件的当事人,怎能不留下点可供后世参证的岁月沧桑的墨迹?于是在公元794年九月二十日这天,袁滋踩着五尺道上的马蹄印痕,一步一步地走到了石门关(今称豆沙关)前,回眸巴蜀烟霭、中原云霞,感觉有些怪怪的,恰好石门关前的绝壁上有一方平坦石面,袁滋提笔唰唰几下写下:吾等一众今日路过这里,要去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国老大,特提笔记录于摩崖,就这样凝固了一段历史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显示了这里曾经有过的五道并行交通奇观。</p><p class="ql-block">五道井行交通奇观指的是:从古至今在石门关先后修建的五条道路,分别为秦五尺道、关河水道、昆水公路、内昆铁路和水麻高速公路。这五条动脉相互交织,组成石门关奇景,成就了"脚踩五尺道,一目三千年"的美誉,被誉为人类交通发展的活化石,体现了人类交通发展的智慧结晶。</p><p class="ql-block">秦五尺道开凿于秦代,经历代续修,成为古代中原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坚硬的石阶磨得乌黑发亮,马踏印迹突出,历经二千四百多年风雨,绵延至今。而关河水道在乾隆年间通航,东川的京铜、昭通的朱提从石门关起航,沿关下朱提江运住北京。解放后,50年代末修筑的昭(通)——筠(莲」公路、70年代中期修筑的昆(明)——水(富)公路,都经石门关下,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2003年10月竣工的内昆铁路,以及2008年7月通车的水麻高速公路,都经石门关下飞奔而去。至此,五条交通动脉跨越时空千载在此聚集,形成了石门关古今五道并行的交通奇观。</p> <p class="ql-block">盐津古时为僰人居住地,盐津境内还有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的“僰人悬棺”遗迹。</p><p class="ql-block">所谓悬棺,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下葬方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逝者连同装殓的棺椁高高地悬架或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p><p class="ql-block">豆沙关的悬棺就在这张图片左侧的岩壁上,距关河水面有60多米处,有一个天然斜洞,洞内现存有悬棺9具11件。由于一些原因我没有拍照,但我记得,几年前我在四川雅安碧峰峡游玩时,导游对我们讲:来碧峰峡的游客特别是混迹于官场上的游客们,特别喜欢拍悬棺,他们认为那寓意着升官发财。</p> <p class="ql-block">盐津历史底蕴丰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千古之迷的僰人悬棺;历史悠久的秦开五尺道;还有造型别致的东汉岩墓群;玲珑精致的清代观音阁;历经战火洗礼的隋代古城堡;屹立在乌蒙山脉的宋代阿杓墓;史料价值极高的明代摩崖石刻、马湖府界碑;五尺道上的豆沙古镇;南丝绸之路上的古高桥;保护完好的明、清、民国的石牌坊;曾历经硝烟战火的李兰义军战场遗址;中原入滇的第一个天主教堂串丝经堂。</p><p class="ql-block">诸多的历史遗迹,令盐津简直就是一座文物宝库。</p> <p class="ql-block">盐津,去过一次就会让你念念不忘,因为那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一线城市的名字;也因为那名为吊脚楼而又有着与绝大多数吊脚楼截然不一样形式的建筑;更为它厚重的历史积淀......</p><p class="ql-block">来到盐津,亲眼目睹2000多年前历史遗迹,亲脚走一走古人、古马曾经走过的驿道,那种感觉不是用文字可以描述的,非得亲自跑一趟才能半悟半体会得出来的感受。</p><p class="ql-block">跑一趟盐津吧,虽然辛苦一些,但值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