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申城有温度,建筑能阅读。</p><p class="ql-block">本人开始编辑赉安洋行/赉安三杰在沪设计的公寓别墅时,为了进一步了解法国人赉安和他创办的赉安洋行,本人总算找到了由上海大学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的吴飞鹏著作《来自法国的上海人:建筑大师赉安传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飞鹏,本名吴顺民,1962年出生于上海,曾经是一名出色的会计师和财务总监。2010年起致力于城市文化和城市建筑的研究和创作,并在上海策划了一系列上海城市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和活动。</p><p class="ql-block">下图是2017年1月,作者吴先生拜访法国南部小镇安德莱居住的索沃小镇。这是当地报纸所做的报道。图中的左四为作者,左五为安德莱(赉安的外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国人亚历山大·赉安(Alexandre Leonard,1890~1946),被誉为建筑装饰派大师,上海近代建筑先驱(他与邬达克相比,一是学专业美术,二是有建筑设计执照),为上海留下了一百多幢近代建筑(目前已知75处122件设计作品),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烙印和逝去的故事。本书是赉安的生平传记,描写他1920年来到上海直到去世的经历。</p><p class="ql-block">后人评价:赉安是推动上海成为中国现代建筑摇篮和发源地的重要先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赉(lài)安洋行(法文/英文:Leonard, Veysseyre & Kruze)是成立于旧上海法租界的一家建筑设计公司。由两位法国建筑师亚历山大·赉安(Alexandre Leonard,1890~1946)和保罗·韦什尔(Paul Veysseyre,1896~1963)合伙创立。1934年,亚瑟·克鲁兹(Arthur Kruze)成为该公司的第三合伙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9年上海 Minuti-Ledreux 事务所征求一位建筑师,赉安在好友的推荐下,飘洋过海来到了上海。1924年,赉安离开了 Minuti-Ledreux,并和他的同事 Paul Veysseyre 一起合伙创办了赉安洋行。大约十年之后,另一位法国国家注册建筑师 Arthur Kruze 加入了他们的团队,成为合伙人之一。自此这三位建筑师名字的首字母缩写 LVK 永远铭刻在了许多老上海的建筑上,史称“赉安三杰”。他们联手缔造了当年法租界建筑的繁华。</p><p class="ql-block">赉安三杰都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他们几乎包办了上海法租界的著名建筑,媲美邬达克,打造出上海充满艺术魅力的轮廓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本人拍摄于2020年10月1日晚,是一个特别年份里的特殊日子,应该入住花园饭店的日本游客极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赉安洋行设计的茂名南路58号,也就是在花园饭店的裙楼里,本人曾经与大学同学一起吃过饭、喝过咖啡,还参加过亲戚家孩子的婚宴。</p><p class="ql-block">下面就正式介绍由赉安洋行设计的最具代表性的具有法国宫廷风格的法国总会大厦。1994年2月,该建筑被列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地块东部靠茂名南路淮海中路的这一片房产(据说是卖给了来上海淘金的法国退伍军人拉白利斯),于1924~1926年,在此建造了具有法国宫廷式建筑风格的法国总会大厦。</p><p class="ql-block">法国总会落成典礼上,总会主席对赉安洋行的赞美之词:建筑师 Leonard先生和Veysseyre先生不满足于作为天才的建筑师,而更是伟大的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后,法国总会宣告破产,房子和地皮都被上海市政府接管。改为“文化俱乐部”,作为市政协定期聚会活动场所,但是文化人进去的不多,高干们倒是往往在那里举行会议。1960年为了管理上的方便,改由茂名路对面的锦江饭店(直属于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管理,号为“小锦江”,正式名字叫做“58号俱乐部”,用来接待内部贵宾要人。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个地方已是大墙封隔的神秘地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年代后期,法国总会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后,已成为市政府掌管的高级俱乐部。1960年划归上海锦江饭店管理,定名为“58号俱乐部”,又称“小锦江”。毛泽东来沪视察时还曾在此下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中学校友同学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上物资食品供应紧张,上海政协委员每月的定期活动就是安排在锦江俱乐部,免费午餐那是一定要放开肚子大吃一顿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开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末,法国总会老屋的身后,耸起了一幢气势非凡的高层建筑。日本野村•中国投资株式会社与锦江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造了花园饭店,于1990年3月正式营业,使这幢老式宫殿焕发了青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来沪投资建造国内非常缺的涉外宾馆,一眼看中了这片花园楼房,并要拆除法国风格的老楼,但在中方的一再坚持下,决定请华东建筑设计院上马,以保存老楼为前提,对老房子进行加固和修复。结果,修复获得了成功,而且与背后的新建花园饭店艺术地衔接起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茂名南路58号。占地面积39768平方米,建筑面积 2000平方米。赉安洋行设计,姚记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24~1926年建造。法国文艺复兴风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底层为仿粗石拱券门、窗,二层两侧为爱奥尼式柱廊。室内装饰为装饰艺术派。1989年新建花园饭店将其作为裙楼。主楼大部为两层,一小部分为三层。主楼一层原是大餐厅,现为花园饭店大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处曾经是1903年由德国侨民集资建造的乡村别墅楼——德国花园总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属于战败国,1917年“德国花园总会”被法租界公董局以敌产名义没收,改为霞飞路公共花园。同年6月11日改名凡尔登花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法国人就在“德国花园总会”的旧址上建造在上海第二个俱乐部(第一个位于雁荡路),由法商赖安洋行设计,1926年竣工。法国总会位于当时法租界中心位置,拥有很大一块草坪,也是当年法租界最主要的社交场所,名流荟萃的集中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个法国宫廷式建筑呈现出法国巴洛克式别墅公寓情调,二楼走廊两边各六根伟岸的科林斯立柱,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5年法公董局将花园卖给法国侨民,在南昌路的法国总会重新组建后迁此,至1943年结束。抗战中,法国总会曾一度被日军占用。抗战胜利后,这里又被美国海军租用而成了“军官俱乐部”,后归还法侨,改名上海体育运动总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1年3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该处改为运动场公园,1952年更为淮海运动场。1953年底,房产由市政府设为上海市立体育馆(外场),1957年7月交卢湾区体委管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年,茂名南路58号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作为市文化俱乐部。1960年划归上海锦江饭店管理,定名为“58号俱乐部”,又称“小锦江”,是一个重要的外事接待和活动场地。毛来上海,住锦江饭店的话也往往在这里召集会议,<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并在二楼舞厅跳过舞。传说江-青当年来上海,喜欢到这个地方跳舞。</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4年,改建为具有现代国际水准的花园饭店,原法国总会建筑精心修复后保留下来与背后的一幢气势非凡的高层建筑艺术地衔接起来,原有的法国总会建筑成为饭店的裙房,入口、大堂、中庭和大小宴会厅、商店、酒吧等都设在这里,原来法国总会的舞池成了饭店的宴会厅——百花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大理石饰面的带曲铜栏杆的大楼梯拾级而上,抬头一望,可见在二楼过厅的一组柱子的柱头上,有一群西洋裸女的浮雕,她们体态优美而典雅,肌肤洁白又丰润。</p><p class="ql-block">以下三张图片由高参先生提供,在此表示谢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国总会二楼前厅一组裸女浮雕,立柱上方的美女浮雕亭亭玉立,姿态优美,是法国古典装饰主义艺术在东方的传播。这些浮雕被有心人长期隐藏保护着。</p><p class="ql-block">1959年4月2日至5日,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举行,这个俱乐部也被列入会场之一。因为觉得“裸女”不太雅观,不符合“革命人民”的“高尚的审美眼光”,于是俱乐部派工人用木板遮住了,再刷上涂料,这一遮蔽就躲过了之后的各项政治运动,直到1990年,中日合作开办花园饭店时,才像“出土文物” 似的重见光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柱浮雕的她们体态优美而典雅,是目前上海仅存的一组裸女浮雕原作,她们像是在采集野果,又像是在沐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上海原卢湾区有两处法国总会,一处就是以上介绍的茂名南路58号,另一处是建造更早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南昌路47~57号,下面就简要图文介绍一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7年,法国总会购入今南昌路地段,随后兴建总会会所。1926年,法国总会另于迈尔西爱路(今茂名南路)建造新屋,原会所则改捐为法国学堂。主要接收法国侨民为主的外籍侨民子女,故该建筑又名“法童学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建筑由法租界公董局建筑师万茨和博尔舍伦设计,姚新记营造厂承建,1917年完工。整体带有浓郁的法国风格,为法国文艺复兴特征并结合新艺术运动的装饰风格。</p><p class="ql-block">1994年2月,该建筑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国学堂(École de France),现为上海科学会堂一号楼,位于上海市(卢湾区合并到)黄浦区的南昌路47号。该建筑最初建造(1917年)时为上海法国总会会址,后改建成法国学堂、法童学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科学会堂成立于1958年1月18日的上海科学会堂,在其成立伊始,共和国首任上海市长陈毅,即为其亲自题了“科学会堂”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上海科学会堂于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昌路的历史有百年了,大概在1902年,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p><p class="ql-block">1943年前,这里属于法租界,在现在的南昌路东边,即重庆南路至雁荡路这一小段,原先叫陶而斐司路;而雁荡路以西的一大段,原先叫环龙路。1914年陶而斐司路、环龙路划归法租界。“环龙”是一个法国空军飞行员的的中文译音,他为了避免飞机坠落上海市区,以身殉职,于是以此路名作为纪念。</p><p class="ql-block">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受法租界,以江西省会城市名称将两条路名统一命名为南昌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昌路57号,于2005年10月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原名法国总会俱乐部,1931年建。很长时期为卢湾区少体校,后来为上海科技发展展示馆。</p><p class="ql-block">以下三张照片摘自网络,感谢原创作者的辛勤付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昌路57号原法国总会俱乐部。1904年上海的法国侨民在法租界建立起侨民的俱乐部,后来法租界的公董局就出资,在雁荡路上买地,于1931年建了这个总会,由法国人赉安设计,供法国侨民体育健身。法国总会每年象征性的向公董局交一块钱的房租。总会的房子是建筑师万茨设计的,两层楼房,砖木结构,红顶红墙,具有西班牙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初,法国总会设在华龙路(今雁荡路),后迁至南昌路(即20世纪20年代为法租界公董局学校和法人学院,解放后为科学会堂)。当时总会内设法式和英式的弹子房、餐厅、酒吧间、击剑室、舞厅、女宾室和更衣室,室外有一大网球场和一个精致的滚木球场。那时侨居上海的法国人不过三四千人,却已拥有了如此设备齐全的休闲场所。</p><p class="ql-block">1926年2月,法国总会再次“扩张”,迁到了现在的茂名南路(当时叫迈尔西爱路)58号。</p> <p class="ql-block">以上照片除注明外,由本人分别拍摄于2021年6月18日和2022年9月19日。</p><p class="ql-block">法国总会、科学会堂的文字资料和部分图片摘自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勤付出!</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阅览和点赞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