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藏,那是一块神秘而美丽的土地,美景如画,令人心驰神往。四月间,我们四人驾车从滇藏线踏入这片圣地,历经十七天,行程五千多公里。进藏之路,不仅是一段地理上的迁徙,更是对人生极限的一次勇敢挑战。</p><p class="ql-block"> 途中,欣闻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一行人也由川藏线进藏。我们倍受鼓舞,仿佛有点“英雄所见略同”感觉,确信选择这个时间进藏是无比正确的。</p><p class="ql-block"> 从西藏回到家里,已经有五六天了,我始终沉默无语,像个失魂落魄的孩子。有朋友问:“西藏之行,怎没见你发声?”其实,我曾几次提笔,又几次搁下。我蓦然惊觉,奔赴千里之巅,邂逅万川之源后,我身虽然无恙,心却遗忘于皑皑的雪山之巅,遗忘于蓝天白云之间,遗忘于羊群如织大草原……我不是一位朝圣者,但面对西藏的美丽与圣洁,却一次次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我禁不住泪满眼眶。昨天的夜里,我又仿佛重游了西藏,那熟悉的雪山、蓝天、草原,再次呈现在我眼前。我料想,今后我无法走出西藏的梦了。那片土地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永恒的记忆。每当我念及西藏,眼前便似乎看到一条条洁白的哈达,在雪域高原上迎风飘扬。</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临近西藏,藏传佛教的氛围渐渐浓烈起来。香格里拉到处都是寺庙,最为著名的当属松赞庙,它是藏族人民对英雄格萨尔王形象的崇敬。在独克宗古城,我们爬上小山上,跟着当地人步伐转动那个世界上最大的转金筒。让它顺着法轮缓缓的旋转,每一圈都象征信仰的轮回,承载着灵魂的寄托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我们进入西藏芒康县的盐井村,欣赏着那古老而原始晒盐风光时,无意之中看见一座天主教堂,当那一幕映入眼帘时,我惊讶的嘴巴,张得足以塞下一个苹果。</p><p class="ql-block"> 资料显示,它是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由法国传教士邓德亮神父,在1865年创建的。这里先后有过17任外国神父。村里有80%以上人信奉天主教。现有一位当地藏民神父主持教务,他叫鲁仁第,吟诵译成藏文的《圣经》,让信仰之光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我们匆匆赶路,终于在落日的余辉中抵达盐井村。眼前出现的天主教堂,如同一场幻觉。但定睛细看,其外观却融合了浓厚的藏式风格,与曾见过的哥特式建筑,截然不同。教堂呈平顶式,乳白色墙身,墙角处随风飞舞的格桑花开得正欢。沐浴着暖阳,我拾级而上,庄重静穆的教堂呈现在眼前,内部装饰采用的是圆形的西洋风格,大堂的正中央,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默默诉说着受苦受难的故事。这一幕,仿佛为这座独特的教堂增添了几分神圣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span>酣</span>睡,宗教有严格的排<span>他</span>性。我百思不得其解,无论是“转山转水转佛塔”的信徒,还是“磕长头匍匐在山路”苦行僧,虔诚信徒已是西藏文化一部分,也是西藏旅途中靓丽的风景线。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西藏信仰很纯粹,然而,在这偏僻人稀之处,居然存在一座天主教堂,还是中国十大最美教堂之一,不能不说这是西藏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明白了,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常以不可思议的状态存在,也往往不按常理出牌,就像人生匆匆,本来就有太多意外,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我们需学会接受与包容,欣赏这种不可思议的共存状态。</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我们启程前往墨脱县,这个被誉为高原上的“孤岛”之地。作为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墨脱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是西藏最神秘的地方之一。墨脱境内有两座高山,像两堵高不可攀的围墙,将墨脱与外界隔绝。从海拔7000多米南迦巴瓦峰,直下到墨脱1200多米独特地貌。沿着札墨公路,我们驾车穿过嘎隆拉隧道,体验了从白雪皑皑到春意盎然的瞬间变换;北边雪崩形成的雪墙令人震撼,南边的杜鹃花簇拥、香蕉树摇曳,几分钟的穿行仿佛穿越了四季,恍然隔世,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与多变。</p> <p class="ql-block"> 说墨脱是一个县城,其实它还不如我们南方一般的乡镇大。我们来时,刚刚下过一场雨,现风停雨住,城里云雾缭绕,我们登上高处观景台,放眼瞭望,墨脱犹如飘落在一片热带林海的海市蜃楼。在果果塘景区的摆渡车上,我结识了开车的司机罗布江增,30多岁的样子,看他打扮有点特别,我便问:“你是藏族人?”他回答:“不是,我是门巴族人。” 我顿时有新鲜感,作为我国只有<span>几</span>万多人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告诉我,门巴族主要聚居地在墨脱、林芝、错那县,所谓“门巴”,意思就是居住在门隅的人。</p> <p class="ql-block"> 忽然间,我想起前段读过一位诗人的诗,他叫仓央嘉措,他的“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在途中与你相遇……” 这些美好的诗句,充满了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韵味,让人印象深刻。难于是,我又问:“你知道仓央嘉措吧?”他黑黝黝的脸顿时绽放笑容,露出洁白的牙齿,很自豪<span>地</span>说“怎么不知道?他是我们门巴族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我很感叹,在这么小的民族里,在这么偏僻的小地方,居然转世过一位藏传佛教领袖、西藏最著名的诗人。我对门巴族人心生敬意,钦佩不已。</p><p class="ql-block"> 几天之后,我在游览布达拉宫时,听导游讲了一个的故事: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圆寂了,为了寻找他的转世灵童,活佛们认真查找了六世达赖的遗物,以求得寻找线索。他们在仓央嘉措诗歌中,发现了一首暗示性很强的诗:</p><p class="ql-block"> 洁白的仙鹤啊,</p><p class="ql-block"> 请把你的翅膀借给我,</p><p class="ql-block"> 我不会往很远的地方飞,</p><p class="ql-block"> 我到理塘转转就回来。</p><p class="ql-block"> 因此,活佛们一致认为,六世达赖很可能在理塘这个地方转世了。于是,他们在理塘找到一个男童,并用各种方法验证。后来,男童被请到布达拉宫坐床,他就是后来的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悬念丛生,扣人心弦。虽然不知真假,但我希望它是真的,因为它太富有诗情画意了,让人回味无穷。当我们依依不舍离开时,我心中忽然跳出一句话:美丽的墨脱,你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啊!</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山峦起伏,白雪皑皑,氧气稀薄,我们终于来到了珠峰大本营,这里海拔5200米,它的前方就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span>——</span>珠穆朗玛峰。</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们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激动与喜悦,但深知在这片神圣之地,必须保持敬畏之心。脚下的路上仍存冰雪,我们必须小心翼翼;而高原反应更是时刻提醒我们,控制好动作与情绪,以免引发不适。这里立着三个碑:一个是珠峰测量8848.86米纪念碑,一个是大本营5200纪念碑,一个是“地球第三极”纪念碑。此时,夕阳西下,天空蔚蓝。抬头遥望珠峰,白雪皑皑的山峰,蓝天白云的背景,绚丽多<span>彩</span>的日落,这样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我们仿佛<span>置</span>身一幅绝美的画卷中。</p> <p class="ql-block"> 我年轻时候,曾经很喜欢西方画作中人物的“宏大”,你看蒙娜丽莎,背后隐约有一些小小的山水,人物总是最大、顶天立地;而中国的山水画,人物总是十分渺小,甚至用放大镜才能找到。那时,我十分不解。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逐渐领悟到,中国人这一画法的奥妙所在。因为,大自然太伟大了,相比之下,人类太渺小了,这种对比,从而使我对大自然<span>多了份</span>敬畏、崇拜,多出一份珍惜、爱<span>护</span>。人如果不是登上这世界最高峰,感觉应该还不是最深刻的。</p><p class="ql-block"> 一位当地司机跟我说,如果天气再好些,可以看见喜马拉雅山脉四座海拔8000多米的高峰。随后,他“叽叽咕咕”说了一串名字,我一句也没记住。但我明白,这里是世界上最壮观的观景台。站在这里,我仿佛能够触摸天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p> <p class="ql-block"> 在大本营的附近,有许多当地藏民精心堆砌起来的玛尼堆。在藏传佛教里,把石头视为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在如此苍凉的大山里,这些玛尼堆平添了几分神秘而庄严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我们原本计划在大本营的民宿住上一夜。可是队友中有人身体突然出现高反现象,我们决定迅速离开珠峰大本营,到低海拔的地方去过夜。虽说心里有些遗憾,但这也是一个明智且必要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我想到一句名言:“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陌生地方,弄明白生活的意义,遇见最好的自己”。人的一生,去过一次珠峰大本营,站在世界的屋脊,仿佛能触摸到天空,感受到生命的渺小与伟大,极有意义,爱过、来过,也算是一种人生圆满。</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建在红山上,一座宫堡式建筑,主体建筑为白宫和红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藏式风格,曾经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p> <p class="ql-block"> 在布达拉宫山脚下,我看见许多藏民,身穿藏服手摇转金筒,口念佛经,顺时针沿着布达拉宫绕圈。有人甚至跪拜着爬行,导游说,这叫“等身大礼”,是藏传佛教中最虔诚朝拜方式,这些藏民中有人来自遥远的青海、云南、四川。藏民认为,行这种大礼,可以让人获得福报和忏悔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最初仅是历代吐蕃王的王宫和政治所在地。到了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被清政府册封为藏王,布达拉宫才成为活佛所在地,成为人们顶礼膜拜地方。而政教合一统治,也从那时候开始登上西藏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导游还神秘地透露,布达拉宫有数不清的房间,其中有一隐匿的房间竟藏着一条密道,可以通往地下的“香巴拉”,那香巴拉正是传说中的人们梦<span>寐</span>以求的极乐世界。我忽然想起,我曾到新疆喀什去旅游,住在维族人家里。男主人告诉我,他去过麦加朝圣,每年伊斯兰教在那里都会举行最盛大的宗教活动。他们围坐在一间“天房”的周围,天房里有一块褐色陨石,穆斯林视其为神物,朝觐者争先与之亲吻。我后来知道,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们的背后都隐藏着秘密与传说,既展现了宗教的神秘魅力,也反映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向往。</p> <p class="ql-block"> 怀着敬畏、好奇之心,我缓缓登上布达拉宫。宫<span>内</span>金碧辉煌,珍宝无数。到处都有经幡在风中不舍昼夜地舞蹈,也就是佛的信徒在一遍遍表达对佛的顶礼膜拜。导游说,在宫里最不值钱的东西就是黄金了。说实话,在布达拉宫里隐藏的秘道最让我感兴趣,幻想进宫之后,能东张西望像福尔摩斯、波洛神探一样能发现点什么。但实际上入宫后,只能按规定的路线行走,根本不能在宫乱走乱窜,甚至很多地方都不能拍照,因此我根本不可能发现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如今明白了,面对宗教秘密与传说,我们根本不必刻意去探索,它们更像是通往信仰深处的桥梁,让人们能更深入地理解宗教的内涵与价值,从而真正感受到信仰所带来的力量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阿里,我们在札达县的象泉河畔,远远看见一座古城废墟。原来,这就是神秘的古格王朝遗址,据考证,它从九世纪建立到十七世纪结束,曾经雄居西藏西部,鼎盛时有十万人之多,但在三百年前的某一天,他们突然消失<span>得</span>无影无踪。</p> <p class="ql-block"> 遗址从山麓到山顶高300多米,到处都是泥土颜色的建筑和洞窟,除几间寺庙保存较为完好外,其它建筑都已经塌顶,只剩下一道道支离破碎的土墙,以及空荡的洞窟。据专家考证,遗址内曾有房屋约450间,窟洞、碉堡上千座,佛塔数十座,藏尸洞一处,遗址四周曾建有高大的城墙。整个遗址建在小土山上,分为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庙寺、奴隶民居。</p><p class="ql-block"> 令人恐怖的藏尸洞,就在距离古城不久地点。据说,洞里藏着上千具没有头颅的干尸。有专家说,这种头和身体分离的方式,绝对不是藏传佛教的一个丧葬仪式之一。我们在藏尸洞附近站了一会儿,感到毛骨悚然,最后还是迅速<span>地</span>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在保存相对完好的供佛洞窟中,我们看见了古老的古格壁画。小导游说,这里的壁画有别于藏区的壁画风格,呈现多元文化特点,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和宗教文化研究价值。我们对绘画是外行,只感觉到壁画有鲜艳、神秘的宗教美感。</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比较硬化的土质山,虽然不高,但阿里是高海拔地区,我们爬得气喘吁吁、面色苍白。爬上山顶,感觉大风在身旁呼啸而过。我站在四周陡峭的山顶上,遥望山下的古城,默默感叹到,历次战火的洗礼和数百年大自然的演化,古格遗址竟与土林浑然一体,透射出残缺的悲壮。此时,满目静谧的废墟中,一只孤独鸟儿从我头顶上高歌掠过,将这座凄美的古城,又镀上了一层音乐的神秘。</p> <p class="ql-block"> 在山顶上国王、王妃的寝室旁,我走进一间宽阔的大厅,残垣断壁,大厅的房顶早已坍塌,断壁残垣,地面铺满了鹅卵石。小导游轻声说,这里是当年国王接待重要外宾的地方。我环视四周,脑海里想<span>象</span>着当年国王会客的情景。片刻沉浸后,我不经意从地上随手捡起一块石头,匆匆下山。下山之后,心中忽生疑惑,这座土质构成的山,原本应该没有石头。我猜想,它们应该是在八百年前的某一天,在附近的象泉河畔,沉睡万年的鹅卵石被奴隶们捡起背<span>到</span>古格山顶,交由奴隶工匠铺到国王的会客厅里。刹那间,我觉得手里这块其貌不扬的灰白色鹅卵石,肯定具有不寻常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藏民眼睛里,石头也是有生命的,对此我深有共鸣。坐在车上细细品味这块馒头般大小的石头,发现它表面有深深浅浅的斑点印迹。正当我迷茫之际,石头的一面,似乎看见两只眼睛正直勾勾盯着我,也许它想告诉我曾见证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三百多年前,古格王朝为何突然一夜消失;我翻转石头,似乎看见石头在淌着泪花,也许它想告诉我山脚下的藏尸窟里,那些上千具无头尸体的由来;我再翻转一面,又似乎看见一位虔诚的古格奴隶,贫穷的连一串佛珠都没有,只能用食指在石上反复点击,默念着“嗡嘛呢叭咪吽”的咒语,由于长年累月的点石念佛,在石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指印。</p> <p class="ql-block"> 顿悟之中,我深感历代战乱对平民的无情伤害,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刃,割裂了无数家庭的幸福,让无数无辜的生命在硝烟中消逝。在这无尽的痛苦、哀伤之中,我们必须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热爱和平,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让爱与和谐成为世界的主题,让和平之光永远照耀人间。</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从阿里返回拉萨途中,到达改则县城,已是晚上8点多了,西偏的太阳仍依依不舍的离去。在饭店吃完,我们同行中有人突然头晕脑胀,不久他就呼吸困难,脸部和手脚开始麻痹,最后无法站立行走了。我立刻意识到,他严重高原反应了,必须立即送往医院。幸好,附近有一家镇医院。</p> <p class="ql-block"> 到了医院挂号后,我把病人送到急救中心。医生是一位藏族人,他说:“你们做<span>得</span>对,一旦发现严重的高反,立即送医院才好”。我疑惑<span>地</span>问医生:“我们已走完海拔高的地方,现正往海拔低的方向走,怎么还会发生高反?”他解释说:“有人在高海拔地方高反,到了低海拔处才开始发作起来。”</p> <p class="ql-block"> 安稳后我去交款。这时我才看清那位护士,显然她也是一位藏族人。她问:“他是高反吧?” 我说:“是呀。” 她沉默一下,又突然问:“你们去过神山了吗?” 神山?一路上我们爬过许多大山,看过许多湖,不知道她说的是哪一座?于是,我不<span>假</span>思索地说:“没去过。”又停顿一会儿,她又虔诚地说:“其实,你们最应该去神山朝拜,它会保佑我们不生病、不高反的!”</p><p class="ql-block"> 回到病床前,我对队友说:“护士刚才问,我们去过神山了吗?”他马上回应:“去过啊。”我有点蒙,忙问:“神山?那座神山?”他说:“就是早上我们看的冈仁波齐神山,我们在<span>那</span>里兜兜转转,停留很长时间。”我恍然大悟,也许是缺氧的原因,我怎么会忘记冈仁波齐神山呢?</p> <p class="ql-block"> 冈仁波齐,在藏语意为<span>“</span>神灵之山”,至今没人攀爬到山顶过。据说,曾有人想去攀登,遭到当地喇嘛的劝阻,他们认为,攀爬冈仁波齐,是对神山的亵渎,更不想看见有人去白白丧命。我们遥望白雪皑皑的神山,它具有独特岩层纹理,雄伟壮观的身姿,它形似埃及的金字塔,具有极强的辨识度。冈仁波齐山,它同时被藏传佛教、印度教、西藏原生苯教、古耆那教,都认定为世界的中心。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把护士刚才说的话告诉他,没料到他刚听完,应了一句“对嘛!” 顿时精神抖擞,不一会竟然坐起来,底气十足说:“恢复了!我可以回去了”。我感到有些奇怪,他是输氧气还是朝拜神山起了作用?我不得而知。在这正规的医院里,穿着白大褂的护士居然跟我说这些,况且队友病情恢复的这么利索,确实让我感到惊讶,留下难忘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藏旅行的日子渐渐远去,但我梦里却总是飘着酥油茶的清香,还有挥之不去的雪山冰川,蓝天白云,澄碧的湖水,翻舞的经幡,以及在佛光普照下一张张虔诚朴素的脸。搁笔之际,意犹未尽。我们的旅行虽然短暂,如同雾里看花,但仍让我收获颇丰:勇敢、自信与热爱生活,伴随着我们凯旋归来。人生需要经历,而不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虚度光阴。 </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西藏之行有俞敏洪等这样智者的深度思考,也有我们小人物的肤浅感触,这一切,同样值得我们去记录、珍视、思考。愿我的西藏之梦,能如影随形,成为我生命不朽的记忆,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20024年5月7日南山草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