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古镇

西马桥

<b>黎里古镇</b>曾名黎川、梨花里,又名禊湖。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东南,地处江浙沪交界处。历史可追溯2500年前。春秋时期,黎里在长水(即今浙江嘉兴)境内。吴越檇李之战(公元前496年)后,黎里御儿荡为吴越分界之一。唐时黎里属嘉兴范隅乡,为村。后梁开平三年(909年)黎里始属吴江县。宋、元时为村落,由汾湖巡检司管辖,直至清代。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黎里居民千百家,为吴江大镇。清宣统二年(1910年),吴江县设9镇,黎里为镇。曾经与吴江同里、吴兴织里、常熟古里共称江南“四里”。<div><div><div><br>黎里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典型江南古镇,一河两街,两岸保存下来的大多是明清建筑的二层楼房,铺面店堂毗连相接。建于明清时期全部用介稽石垒筑而成的古驳岸4000多米,河埠式样众多,有淌水式、双落水、单落水和悬挑式,双落水和单落水又分内凹式和外凸式等多种。驳岸和河埠上雕刻着各式各样的缆船石,有暗八仙、笔锭、如意、犀角、双桃、双桔、如意得鹿、瓶生蜂猴、瓶生三戟和五色旗等254颗,属江南古镇之最。<br></div></div><div><br></div><div>黎川三里,流水脉脉,丁字形市河东西主干长1980米,西栅头南北支流长约500米。河上古桥比比皆是,12座古桥将黎里古镇连成了一个整体,其中8座是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桥。穿镇而过的东西市河“黎川三里”绝对是古镇的一条“龙脉”。龙首在东,有青龙桥引领;龙尾在西,有明月桥辉映;正中则为鼎新桥。市河现存石桥由东到西:梅兰桥(待重建梁式)、<font color="#167efb">青龙桥(原样拱形)</font>、<font color="#167efb">迎祥桥(今修缮梁式)</font>、<font color="#167efb">道南桥(原样拱形)</font>、<font color="#167efb">梯云桥(原样梁式)</font>、<font color="#167efb">进登桥(原样梁式)</font>、登瀛桥(今重建梁式)、鼎新桥(今重建拱形)、<font color="#333333">大陵桥(今修复梁式)</font>。由南到北:明月桥(今重建梁式)、<font color="#167efb">清风桥(今修缮梁式)</font>、<font color="#167efb">望恩桥(原样拱形)</font>、<font color="#167efb">秋禊桥(禊湖中,原样梁式)</font>。</div><div><br></div><div>黎里的弄堂堪称江南古镇一绝,至今完好保存85条,其中暗弄70条、明弄15条。黎里古镇清中期排定了“周陈李蒯汝陆徐蔡”八大姓,每个姓都有弄堂,以姓氏命名的弄堂57条占67%。周家有周赐福弄,陈有陈家湾堂弄,李有李厅弄,蒯家弄有3条,最多的蔡家有东蔡家弄、西蔡家弄、中蔡家弄、南蔡家弄、北蔡家弄,达5条之多。黎里的暗弄堂最富特色,有双弄,两条暗弄相连的双弄,也有明暗并排的双弄,还有弄中弄等等。弄堂的地势逐步增高,称为“步步高”,这一方面固然是口彩,更主要是泄水的需要。</div><div><br></div><div>古镇核心保护区面积0.69平方公里,现存明清民国建筑近10万平方米,积淀着宋、元、明清和民国众多的历史遗存,古镇上弄堂之奇、古桥之多、河岸之美,充分彰显其格局独特、风貌完好的江南水乡韵味,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佳村镇慢游地”、“全国历史文化名镇”。<br></div></div> <b>天平桥</b>,原名叫太平桥。始建年代无法考证,明嘉靖年间道士杨浩然重建,康熙年间乡里人再建。1972年改建为水泥双曲拱桥。 <b>青龙桥</b>位于黎里老街东段,始建于明朝成化十八年(1482),清乾隆、道光年间两度重修。桥长14米,矢高3.8米,上下各有15个台阶。桥身大部分为青石,桥栏为花岗石,桥面望柱雕饰覆莲,桥身两侧嵌武康石龙头各两个,东西吞吐,气贯黎川。两幅对联分别是:“长虹高挂千门月,巨锁遥连万顷云”、“物华天宝日,人杰地灵时”。 <b>恒丰太东弄</b> <b>恒丰泰弄</b> <b>东圣堂:</b>原名普济禅院,始建于南宋。<br> <b>迎祥桥</b>位于市河东段,俗称汝家桥,梁式三孔,明正统六年(1441)始建,清两度重建。桥长18.4米,中孔跨径4.7米,高3.3米。桥柱由条石壁立而成,桥阶由整石纵搁凿琢而成,两长石密凿7个台阶。两侧桥联:“日色照临迎百福,风光会合集千祥”;“东西递接川流水,南北常通行旅人”。 <b>九如里</b> <b>道南桥,</b>位于黎里古镇老街下岸,为东西走向单拱石桥。建造于清康熙51年(1712年),现桥为清光绪23年(1897年)重建,桥上有二龙抢珠和五蝠捧寿石刻,造型精致,寓意美好。 <b>梯云桥</b>俗称唐桥,初建无考,桥额镌“重建梯云桥”,“光绪甲午年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桥长17.4米,桥墩两侧各建一泄水孔。桥北堍为双落水坡,5级石阶接落水平台,平台东西各11级石阶;南堍是单落水坡,13级石阶。 <b>迎恩坊,</b>为纪念黎里历史上诞生的唯一一名状元——宋代特奏名状元魏汝贤而建。楹联:“皋业无求史记,迎恩特立高坊” <b>端本园</b>,位于黎里古镇中心街大观弄底。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列为第四批《苏州园林名录》。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初为通判陈鹤鸣的住宅花园,其子陈绚文,与清宗室联姻,被称为“郡马”所以有端本园有“郡马府”之称。同治年间重新修建。<br> <b>柳亚子纪念馆</b>,原为清乾隆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私邸,落成于1780年之前,宅名"赐福堂",前后六进。1922年,柳亚子向周氏后裔典租了这座深宅大院,这里就成了一代诗人会见四方爱国人士、议论国家大事、编辑《南社丛刻》、撰写爱国诗词文章的地方。1987年5月建立柳亚子纪念馆,拥有丰富的柳亚子与南社方面的藏品与资料,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柳亚子与南社文物资料的重要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br>柳亚子,(1887-1958),吴江黎里人,爱国诗人、南社发起人。 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字亚卢,再更名弃疾,字亚子,原籍北厍大胜村。1898年随父母迁居至寿恩堂,1922年柳亚子一家又从寿恩堂迁到了赐福堂,在这里柳亚子创建南社创办并主持南社。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逃往日本。1928年回国,进行反蒋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柳亚子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div> <b>进登桥</b>,俗称夏家桥,初建无考,制式和重建年代同梯云桥。桥长19.6米,桥墩两侧各建一泄水孔。南北两堍均为双落水坡,南落水平台东西各有5级石阶,北落水平台东西各有9级石阶。 <b>冯记油墩:</b>传说黎里油墩是为乾隆皇帝而制作,由乾隆皇帝命名。 <b>鼎新桥,</b>新重建的鼎新桥,移到了登瀛桥西上首,花岗岩,独拱。上下台阶各20级,中心桥面石饰八瓣水漩纹。两侧桥联楷书,东侧为:“高映日华,香逢枸子;中分水色,秀挹梨花。”西侧为:“蚁聚千家,共承鼎业;鲈乡四季,屡庆丰年。” <b>登瀛桥</b> <b>南社通讯旧址,</b>原为清周元理任直隶总督时所建,名“寿恩堂”。此宅坐北朝南,共六进,正厅“寿恩堂”三字匾额,为乾隆亲笔所书。宣统元年(1909)秋,柳亚子等人创建南社,寿恩堂成为南社通讯处。民国四年(1915),柳亚子等人还在此组织南社支社,编辑出版《南社丛刻》。<div><br></div><div>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推翻封建统治为宗旨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1909成立于苏州,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南社1909年11月13日成立,活动中心在上海。社员总数1180余人。1923年解体。<br></div> <b>周氏义庄,</b>黎里周氏为濂溪先生周敦颐后裔。清乾隆年间工部尚书周元理之孙周光纬所建,周氏家族施放财物、救济他人、兴办义学之所,门前“乐善好施”牌坊是清道光皇帝谕令所建。楹联:"范公创义庄赡族,周氏修功德报人"。<br> <b>大凌桥,</b>南宋咸淳元年(1265)始建,明成化十三年(1477)、清乾隆四十年(1776)分别重建,梁式三孔。此桥东南原有一座名叫大陵的土山,南宋淳熙年间被平整,石桥建成,取名大陵桥。桥北有全真道院,俗称大庙;桥南有财神庙,俗称小庙。一桥挑二庙,因此大陵桥别称庙桥,是黎里古镇第一座石桥。 <b>金真道观遗址,</b>南宋咸淳元年(1265),黎里西半镇建造道院,由全真教主派员管辖,故名全真道院。 <b>明月桥,</b>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是黎里第二座石桥,有历史故事,没有桥联。 <b>施家洋房</b>位于老街西侧的北栅西岸路32号,建于1929年,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共三进,沿街大门前一对四方细磨石子门柱,铸铁大门已失。第一进二层,清水红砖水泥嵌缝墙体,西洋式水泥细磨石子门楼,上标“1929”,房内铺西洋花卉地砖。 <b>清风桥</b>,又名青枫桥,俗呼新丰桥,古名普宁桥。位于老街北栅,跨南北向市河北段梨花街和西新街,东西走向三孔梁式,初建年代无考,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游方僧重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里人重修,现存之桥为民国19年(1930年)重修。长17.1米,宽2.7米,高3.3米。桥柱桥面均由长石条支持,桥栏现用青砖砌实。两面对联:“清秀一川星可望,风高千古月分明。”、“庚午重逢悦新盛,仲秋载造乐丰盈。” 清诗人袁枚曾用诗句描写黎里:"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源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