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刘头圪旦(副本)

老天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写在前面的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离开村子,在外工作居住将近40年了,在这四十年中,我也经常忽来忽去回村里,也见到了许多老乡亲,互打招呼,相互问候,倍感亲切!想想在外奔波,遇到行行色色的人和事,为生活前途不断拼搏,现在退休。实际最后梦到的还是小的时候的人和事。这也许就是故土难离,故乡难忘吧!这次受到邀请,回乡聚会,心里也很激动!见到几十年未见的乡亲,大家欢聚一堂,互致问候,表达想念之情,互告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其乐融融,也勾起了我在家乡生活工作的人和事的回想,由此追溯到家乡刘头圪旦的百年发展历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我们刘头圪旦村老前辈留下来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始终保持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正如习近平所说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借此机会把我所知道了解听说的刘头圪旦百年宣传给父老乡亲,希望父老乡亲更热爱我们的家乡,不要忘记为这片热土奉献终身的前辈。在组长张海和新组长玉花的带领下,把我们家乡刘头圪旦建设的更美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我衷心祝愿刘头圪旦父老乡亲家庭幸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百年刘头圪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兴永胜村二组刘头圪旦是一个百年大村。现有90多户,住村70多户,人口340多人,住村210多人。刘头、九套圪旦老住户都是从包头萨拉齐(东川人即川板子、沙县)。一百多年以前,民国三年(1914年),萨拉齐土匪猖獗,有钱大户都打好土围子,又雇佣家丁,土匪一般不敢抢劫他们。土匪只能抢劫穷人和过路行人,人们在不安宁中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这种土匪猖獗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才将土匪灭绝。再加上1916年到17年从前旗扒子补隆(现在的新安镇以东发生瘟疫和鼠疫,萨拉齐最为严重然后一直向东发展,形成全国大疫情。为了活命萨拉齐(萨县人)纷纷逃离家园,向西迁移,来到水草丰美,富饶的大后套定居。最早来到刘头圪旦的是刘、赵、许、吕四大姓。1918年我们王家全家四口人(即我奶奶、大爹大妈和我父亲)来到刘头圪旦,住在赵白仁他父亲大满仓的油房里,可见赵家来了就初步发展了,刘家给人家打工,也混成一小头目,所以叫刘头,以刘头命名我们村,就叫刘头圪旦。具体刘头是谁,我暂时说不清楚。过去东西圪趴,东西河头种地,叫换茬或轮歇。比如今年在刘头圪旦种地,明年就去陈家圪旦或鞑子弯种地,解放土改,谁在什么地方种地谁就固定在那个村子,我大爹就确定在陈家圪旦。后来陆续来贾、李(埃柱)、王(银小)、刘(才)、高(银锁)弟兄、刘(米仓)弟兄、杨(二羊)、田(二才)、老大树、杨罗、黑(老汉即马鸡焕)、陈杰山、王金良等。这是解放以前。解放以后,有李向葵(李玉柱)、刘兰俊、菅甫财、秦德住、张万德,雷万财、知识青年(张广智、楊桂珍等)、王存(王云开)、王福厚一家、刘三拉等弟兄、马二贵一家、辛二父子、王润女一家、徐大有弟兄、常四弟兄、王登良弟兄、李军等。经过了百风风雨雨、来来去去,人口、户数越来越多。新老住户不断奋斗,建设着我们这个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村子,刘头圪旦!</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一百多年以来,刘头圪旦村民一代一代为了生计,为家乡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解放前三十多年,我们的先辈,为了生计,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在荆棘丛生的荒地上用镢头,铁锨开荒种地,开垦出许多良田,开挖了渠道,逐步形成水系配套的雏形,几乎每个姓氏留下了开垦的荒地的名称。如:王家大田、刘头壕、吕二仁圪台、刘才圪尖、老二楊圪台、老张仁壕、张连富河头、李埃柱圪趴、王金良地;刘头渠、陈杰山渠……这都给我后人留下了创业的足迹,这些奋斗精神是我们刘头圪旦后人的宝贵财富,将激励着我们后人奋然前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解放后到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集体化道路。通过土地改革,初级社、高级社、大跃进、人民公社,刘头圪旦村的村民焕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村民们战天斗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渠打堰,平整土地,以刘头渠和南北公路为纵,利用机械化挖渠机。东西挖了六条水渠为横,水渠路阡陌纵横,将零块状土地整合为东西走向的横条良田,整齐化一。浇地有渠退水有海,下地生产,收获农产品有路。这些农田基本建设直到今天,在农业生产,粮食丰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对村庄进行了规划整改,建排房,为现在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刘头圪旦还是乌加河镇最早架设高压电通电的村子之一。为了发展经济,村里建了砖厂、油房、粉房、米面加工厂。这些厂房的生产,为壮大集体经济起到很大的作用。还在村东海子里养了鱼,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真是鱼米之乡,号称“富饶八队”,是全盟的先进村,当时的盟革命委员会主任、盟长李贵还来我村视察。在这期间我们进一步对渠道和道路改造,将原来的五股渠(就是我们村后通往王洋河头的那条渠)裁正,簇了闸架了桥修了路,为今天建水泥路奠定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那时我们的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青年突击队,铁姑娘战斗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这些先进集体,为集体工作不计报酬,需要突击装窑、阴窑,需要抢收庄户,青年突击队、铁姑娘战斗队一马当先,甚至连每年过年村民捣糕包饺的事都做了,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为了改造土壤,到联丰一队拉沙,每年冬天青年人赶着牛车,半夜三更起床,赶着二圪旦牛车,两人一车,一男一女,真是男女搭配,干活儿不累。每年冬天披着星星起伴着月亮归,在寒风凛冽,在冰天雪地中风雨无阻,为改造我队盐碱地立下汗马功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那时我们村的精神文化也是丰富多彩、健康允实。这里有必要为知青点赞。知识青年到农村,确实为农村带来一股清风,一缕文化气息!他们办夜校,教写字。那时没有教室,就在破豆腐房里,白天做豆腐,晚上做教室,学生最小五岁,最大十五六岁,甚至更大。没有写字本知识青年就从呼市带来黑色帐本,铅笔写上去看不见字。知识青年轮流讲课。我那时六岁,那就是我的启蒙教育,为我后来读书学习起到了很大作用。讲课最长的是史恒和左德忠。我那时虽然最小,但学习很好,史恒就说:向王天伟学习开拖拉机,向吕纪生学习赶牛车。可惜到现在我没有学会开车,而吕纪生大车小车都会开。但这句话对我的鼓励很大。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每天下午收工集体排练,老一辈有我父亲王贵罗、光棍老汉田二才等。王福厚的到来后文艺队不断扩大。王福厚拉胡打琴的动作优美;刘四仓吹楳笛声的悠扬;许三丑头表演毕真逗人,就连说话结巴王根伟还登台说相声,一字不卡。那时的队部院内,室外是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你争我抢打篮球,室内文艺队认真排练背台词,一派奋发向上,快乐祥和的景象,精神生活十分充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刘头圪旦也经历过村庄最艰难的大事。那是一九七五年夏秋之交,天公变脸,有云便下雨,我们投入紧张的防洪之中,先是保庄户,我被派到老张仁壕,守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接到命令到总排干北岸六队河头到张连富河头旧河筒,这段渠背较低,南岸什巴也在严防死守,南北两岸在较劲儿,看谁能坚守到最后,谁就胜利,就保住了村民生命财产。我们一直坚持到快明的时候,突然发现旧河筒水涨很快,人们很奇怪,因为这个地方堤坝很高,不可能水漫过去,后来发现有了管涌(即穿底窟),这是没有一点办法了,这就叫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那里又是沙土,大水很快将小洞淘大,不到两个小时洪水就把大堤冲开了一大口,洪水就像脱缰的野马,冲进了长条海漫过了牛服睛,横灌了浅皮海,直逼小海子。洪水来势凶猛,刘头圪旦告急,所有刘头圪旦的人,不管男女老少,直扑小海畔。开始修筑护村坝,誓以洪水抢时间,争高低。这时副旗长张合民到了,公社副书记董锁到了、特派员王旭青到了、公社妇联主任于红兵到了,九套圪旦全体干部、基干民兵到了,呼勒斯太公社的民兵也到了,大家众志城堵截洪水。堤坝修的快,洪水涨得快;人们苦战两天两夜,硬是把洪水堵在小海畔以东。站在坝上向东望,洪水涛涛无边际。第三天水面平静,涨势缓慢,人们惊恐的心情稍微缓解,但还需严防死守,不能掉以轻心。当人们又坚守了一天,吃了晚饭,不分男女找到可躺一会儿的地方,麦垛下、柴火堆上,只要能躺一会儿,舒张一下懒腰,但三天两夜抢修堤坝人们实在太累了,头一着地都睡着了。喧闹声听不见了,堤坝除了几个放哨的走动,死一般的寂静。突然狂风大作,东北风卷着巨浪,狠狠地向大坝扑来,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这时人们正在酣睡,进入甜蜜的梦乡。忽然觉得身上被什么东西击打生疼,猛一惊醒,原来王特派员挥舞着一根扒皮的柳木棒,见人就打,驱赶人们上堤护坝,一时间坝上人头攒动,不顾风浪,担土的,抱柴的,守护着大坝,个个被大浪拍成落汤鸡。但严防死守是每一个刘头圪旦人的决心,这样硬撑到半夜,突然水位下降,风也骤停。正是刘头圪旦人保护家乡的决心,和周边村民,特别是九套圪旦人的大力支持,王特派员的柳木棒,于红兵亲自指挥,感动上天风停水降,保住了我们美丽的家园,使村民生命和财产没受一点损失。于是我们一喝酒唱歌,就不由得唱出“总排干水大你不要怕,刘头圪旦筑起了护村坝”,那种自豪感由然而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一九七五值得记住一年,那年不仅刘头圪旦受灾,由于排水不畅全盟好多村庄被淹,杨二圪旦、南马贵、旧贵圪旦,由于人员被困,动用直升飞机空投食物。我们只是这场水灾的缩影。到了十月李贵号召全盟人民大战总排干。西起杭后,东到乌梁素海用一冬天的时间疏通了总排干。从七六年开始全盟动员起来修渠道,挖排水,开展轰轰烈烈的农田水利大建设。于是人们编出一句话叫“李贵不死,挖渠不止”,听起来不雅,实质上表达全盟农田改造的坚强决心。我们刘头圪旦十几号人编号二排也加入这个这个挖渠专业队,我也成为这个专业队一员,担任兴胜大队连部伙食管理员。我们这个专业队东从刘在仁圪旦,西到金喜成圪旦,北到韩乌拉水库,挖排水,修水渠。为乌加河农田水利改造做出巨大贡献!我为什么对一九七五年这段历史详细叙述,是因为正是这场洪灾唤醒了全盟上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为日后旱涝保丰收奠定基础,为改造盐碱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即使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享受着这一红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农村联产责任制的推开,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村民把我们先辈开垦的土地分到户,享受着先辈农田基本建设的红利,又过起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活,一时间日子过得较为舒适。村民在自承包的土地上耕耘,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托起了自己美满幸福小日子,在小康的道路上迅跑!写到这里我们要为刘头圪旦村的带头人点个赞。他们是:王贵罗、李挨柱、楊二羊、马鸡焕、吕二仁、王大伟、赵毛、刘楞小、王存小、王二小、许三丑头,刘根润、王云厚、赵栽根、刘文元、赵占平、许明张海、现在在任的玉花(名字可能有漏)。(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