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诗经》 是最早记录“琴”的典籍。</p><p class="ql-block"> 《国风·周南·关雎》</p><p class="ql-block">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p><p class="ql-block"> 《国风·鄘风·定之方中》</p><p class="ql-block">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p><p class="ql-block"> 《国风·郑风 ·女曰鸡鸣》</p><p class="ql-block">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p><p class="ql-block"> 《小雅·鹿鸣之什 ·鹿鸣》</p><p class="ql-block">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p><p class="ql-block"> 《小雅·鹿鸣之什·常棣》</p><p class="ql-block">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p><p class="ql-block"> 《小雅·谷风之什 ·鼓钟》</p><p class="ql-block">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p><p class="ql-block"> 《小雅 · 甫田之什·甫田》</p><p class="ql-block">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p><p class="ql-block"> 《小雅·甫田之什·车舝》</p><p class="ql-block"> “四牡騑騑,六辔如琴”</p> <p class="ql-block"> 『最早的古琴』</p> <p class="ql-block">琴,俗称古琴,居“琴棋书画”之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琴,文献浩瀚、内涵丰富,音色深邃沉静、空灵悠远,气质圣洁高雅、坦荡超逸,蕴含着儒释道哲学和审美,因而成为历代文人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益友。几千年的深厚沉淀,使琴超越了音乐本身的涵义,成为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最突出的代表。走进古琴,仿佛走进一个与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静听琴语,悠然神会,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战国早期 十弦琴(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关于古琴的起源,历来有伏羲、神农造琴等传说,但实际情况无从考证。文献记载古琴最初为五弦,其后周文王、武王各加一弦,成为七弦。目前已知最早的古琴实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弦数、共鸣箱均无定制,部分琴的共鸣箱约为琴体的一半,被称为半箱式琴。</p> <p class="ql-block">『唐 落霞式“彩凤鸣歧”七弦琴』正面</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百家争鸣。乐舞是统治者从事宗教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和道家对此发表了很多论述,琴乐理念深受这些观点的影响,古琴的审美基调由此奠定。</p> <p class="ql-block">『唐 落霞式“彩凤鸣歧”七弦琴』背面</p> <p class="ql-block">“琴者,禁也”。儒家强调音乐的教化和修身作用。孔子传授的“六艺”中,古琴是必修的乐器。他认为修习古琴可以陶冶性情,其中正平和的思想,也因此成为了古琴音乐美学的重要准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唐 灵机式“谷应”七弦琴』</p> <p class="ql-block">“琴者,心也”。道家飘逸自由、潇洒脱俗,追求大音希声、法天贵真、天人和谐,激发了后人以琴自娱、超越尘世、感悟弦外之意的审美追求。</p> <p class="ql-block"> 『唐 仲尼式“来凰”七弦琴』</p> <p class="ql-block">由于享乐的需要,古琴开始出现在宴会和庆典中,古琴演奏的表现力也得到了提高。专业琴师应运而生,文献记载最早的琴师是楚人钟仪,此外还记载有晋国师旷、郑国师文、鲁国师襄等宫廷琴师。同时,古琴也在民间流行,涌现出了《雉朝飞》和《扊(yan )扅(yi)歌》等抒发普通民众情感的琴歌。伯牙遇子期传说故事的流传,以及著名琴曲《高山流水》的诞生,标志着古琴独奏的出现。</p> <p class="ql-block"> 『宋 仲尼式“号钟”七弦琴』</p> <p class="ql-block">早在先秦,文士就开始以琴乐为语言抒情明志。秦以后,这种文化现象更为盛行。东汉蔡邕作琴曲《长清》,描绘冬季和冬去春来的风景,寄托高洁之志、出尘之趣。蔡文姬作《悲愤诗》抒发对乡土的思念和骨肉分离之痛,后世琴人借此典故,作《胡家笳十八拍》抒发国破之哀恨。《渔樵问答》平和旷达,《酒狂》纵酒佯狂、苦闷不平……每一首琴曲,都饱含琴人的充沛情感,折射出无与伦比的人文光辉。</p> <p class="ql-block"> 『明 伏羲式“玉壶”七弦琴』</p> <p class="ql-block">随着琴乐艺术的发展,早期的琴制不能满足演奏需求,因而后人就开始改进古琴的制式。汉代,作为音位标记的琴徽开始出现,七弦成为定制,全箱式成为主流,古琴大致定型为后世通用的形制。古琴的形制最终定于唐代,七弦十三徽,长约三尺六寸五(120-150厘米),宽约六寸(约20厘米),厚约二寸(约6厘米)。古琴没有琴码,有效琴弦长、琴弦振幅大,余音绵长,由此发展出了独特又复杂的指法。</p> <p class="ql-block"> 『清 仲尼式“巴峡虹桥”七弦琴』</p> <p class="ql-block">古琴之雅,不仅在于琴音,更体现在弹琴时的仪式性活动中。宋代,焚香、沐手等琴事礼仪开始流行,抚琴的时间地点、琴房布置等,也有很大的讲究。这些礼仪在明清时期仍极受重视。此外,文人雅士以琴自娱、左琴右书、携琴访友的生活是诗词和书画创作的重要题材,同时也作为装饰题材出现在陶瓷、漆器等日常器具之上,极大地丰富了古琴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在《船夜援琴》一诗中写道:“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作为“骨灰级”古琴发烧友,他以韵论琴,深得琴中三昧。古琴能直接予人心灵以美感,这种美感,早已超越了古今、时空,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