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一假期,一家人自驾到从化锦洞的民宿小住,期间自然少不了探亲访友、故地重游。夫人一直念念不忘五十多年前初登教壇的新田小学,因为她在这里执教整整八年,当年的学生也七十开外了!说走就走,一家人冒着阴雨天气,直奔新田小学原址而去!</p> <p class="ql-block"> 新田小学位于当年的灌村公社(今温泉镇)的一个山窝里。这个比较开阔的山窝有两个大队,新田大队和农新大队,各有一所小学。新田小学的原址由一间宗祠改造而成。在我的记忆中,进入祠堂大门,就是一片空地上用泥砖修建的教室和教师宿舍,呈U型布局。门窗都是用不规则的木板装钉而成,故下大雨刮大风时漏雨漏风是习以为常的亊。几乎每户教师宿舍门口,都有自已动手用几块砖砌成的小柴灶,用以煲粥熬汤煮糖水。左邻右里的老师有时还互相分享“开小灶”的口福。夫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随遇而安生活工作了八年。她调到县城任教后不久,新田小学迁到新校址。现在旧址祠堂已恢复原貌,原有的教室宿舍不复存在了。然而,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似乎余温尚存。由于旧址刻骨铭心,所以回学校看看,在她的心目中,祠堂学校便是不二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新田村委会。当年与我相熟的老书记,假若还在人世,年已过百了。</p> <p class="ql-block"> 在旧校址逗留期间,夫人有幸遇见三位当年的学生,忆及当年,大家有说不完的话。记得当年我骑车到学校,教室里坐在靠门窗的学生看到我进校门,总会面带会心的笑容“通传”:“高老师,佢(他)嚟(来)啦!”一个“佢”字,就把我俩在学生眼中的关系挑明了,既亲切又“鬼马”!</p> <p class="ql-block">谨以几句拙诗作结语:</p><p class="ql-block"> 岁月</p><p class="ql-block"> 岁月倒流五十年,</p><p class="ql-block"> 祠堂校舍呈眼前。</p><p class="ql-block"> 惜别闹市赴山村,</p><p class="ql-block"> 初涉杏壇曾茫然。</p><p class="ql-block"> 路在脚下信步走,</p><p class="ql-block"> 且往桃园赏花田。</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寻常事,</p><p class="ql-block"> 酸甜苦辣百味鲜。</p><p class="ql-block">注:“百味鲜”是座落广州西关的一间小酒家,我取其意借用之。酸甜苦辣…是原味,人活一世,不可能独沽一味,大概率会品尝过多种原味,鲜活人生不外如此也。</p> <p class="ql-block">好友有沛兄的墨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