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局长笔下的孝义商业史——史荫岐回忆录辑选(六)

张建文

副食品加工厂的新建和发展 <p class="ql-block">副食品加工厂(后改为国营食品厂)是商业系统唯一独立核算的生产企业。它的前身是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期间,由原来私人经营的油坊、粉坊、醋坊、糕点饼干等行业公私合营过渡而成的。职工绝大部分是过渡人员(有店员和小资本家)。所以厂址零乱、分散,生产设施陈旧落后,技术守旧,全部是手工操作。由国家按计划供应原料,产品在本县供应群众。产品价格是根据国家规定厂内自行计算,经商业局审核同意后报计委物价局批准执行。有出厂价、零售价,供给国营零售企业和基层供销社。所以企业只能保本经营且常常出现亏损(因有原因财政给予补贴)。主要担负全县的糕点、粉条、粉面、酱醋等副食品供应。当时人员在百人左右。</p><p class="ql-block">1971年县商业办公室组建后,在新城接收了国营酒厂的一个养猪场址,约有七亩多地,交给了副食品公司。除继续养猪外,又建设了部分车间,把在旧城的糕点、粞醋、粉条等的生产迁入新址,开始生产。后来在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形势下,当时厂的负责人武统同志提出要办奶牛厂,加大牛奶配比解决饼干质量问题,剩余还可向社会供应群众喝牛奶。经县领导同意后,由他带领两名职工赴北京奶牛厂学习奶牛饲养管理技术。后来购回12头优品奶牛,孝义开始了供应牛奶的历史。经营三年后,因饲料、饲草不好解决,把全部奶牛移交给南辛安大队经营,同时将养奶牛技术推广到全县农村。</p><p class="ql-block">经过几年的艰苦经营,企业有了稳步发展,旧城的车间全部停业,只保留了新城新址和兑镇圪卓头分厂(因为供应矿区的酱、醋、粉条、糕点能节省运费)。后来我们又两次申请征地十余亩,扩大了厂址,建起了先进的糕点车间,扩建了粞醋车间,改进了漏粉车间,新建了燻醋车间。盖了两幢成品库各300平方米,一座原料库300平方米,从上海8万元购进了大型饼干生产线,建了配套的烤饼干车间。同时引进新的面包制作技术,建起面包车间。</p><p class="ql-block">由于当时计划经济,发展生产扩大经营都受着计划的指导和控制。生产用</p> <p class="ql-block">的主要原材料如面粉、食用油、粮食(高粱、玉米、大麦、碗豆)都是上级按年度分季、分批供应,指标由粮食局分期分配。食糖以其它原料虽说属于商业系统经营,但也受指标的严格控制不能突破。配料标准掌握得很紧,如做糕点饼干每百斤面粉仅供5斤食用油,质量还不能保证(有时用棕榈油代替)。因此,糕点饼干的产品质量不高也不稳,当时社会上对我们的产品有“酱不黑、醋不酸、点心饼干是耐火砖”的说法。我们自己也有同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费尽了心力。</p><p class="ql-block">在粮食、面粉、食油指标的使用上,因我和粮食局长马俊武是老同志关系好,在品种调剂上会时有灵活掌握的一些余地。粮食局会选择时机专门从外地调剂品种,如做醋用的大麦、碗豆,高粱、玉米也尽量选上等的给我们,食油尽量给豆油。月、季指标不足或有余时不硬性作废,可以补充,可以延续或者跨期使用。这在其它县是办不到的。</p><p class="ql-block">商业自供的原料,如食糖、苏打、糖精等辅料,就比较好办了。如有缺口,商业局就可以调剂补充。资金不足,可以先用后结算,使生产不受影响。</p><p class="ql-block">到了八十年代,市场逐步开放,饼干生产线产品缺乏竞争力有了滞销的苗头。我们果断停止了生产,设法增加品种,利用厂内旧有厂房,购置安装了冷冻机两部,开始生产高质量的冰糕,适应了市场需求。还在新义街沿街配套开设了冷饮批发部。购置装配了一套燻枣设施,加工燻枣,当时利润可观。八十年代未,上级号召打破行业放开经营,厂里就计划开拓新业务。地区在召开的商业工作会议上宣布,今后建设项目不再用财政拨款,改用银行贷款。各县商业局可以根据需要提出贷款计划,地区保证满足企业需求。当时我在会议上给我县副食品厂报了30万元的申请。厂里在收到贷款后,积极筹划,建起了两排大车间,一排大库房,用以扩大生产。1990年建成后,我的任期到站,贷款已顺利归还,没留下债务。厂里以后如何发展生产,我就不再过问了。</p> 食品公司的探索和创新 <p class="ql-block">县食品公司,是一个建国初期就成立的公司。它的传统业务,是收购农民的生猪,屠宰后把肉供应市场。在正常情况下业务并不复杂,也没啥困难。可经过合作化、公社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农民养猪条件受到限制,猪源越来越少,而群众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我县有四、五万非农业人口,其中需要特殊供应的矿工就有近四万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规定非农业人口每月必须吃到一定数量的肉。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在了国营商业部门的头上。我于1975年主持商业局工作后,感到在整体工作中这项任务是首要的难题之一(另一项则是市民的蔬菜供应)。而具体承担供应的单位就是食品公司。</p><p class="ql-block">时任公司经理是郭学勤同志(复转军人),事业性很强。书记穆兆宝是个工农干部。对这项任务,他们和我都有同感,而且自感压力更大。我与他们多次研究如何解决猪源问题,在思考研究中郭学勤提出了一个想法:先帮助农民解决养猪难,进而解决猪源不足的问题,是个根本的出路。他说他当兵时,在南方特别是四川时间较长,当时四川群众喂猪很少用粮食,而是多用青草饲料。四川内江地区的猪主要吃青饲料,饲养期短,长膘快,咱们能不能购买一些内江猪,把咱们这里的品种改良一下,也有利于提高我县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从而争取解决猪源问题。我认为他的想法很好,但困难肯定不少,如果得不到领导的支持,仅靠我们恐怕很难办到。于是我们就向当时的县委书记朱咏同志汇报了这个想法,领导当即表态大力支持。上下意见一致后,我们马上行动。郭经理主动提出他亲自带一名同志,去四川内江调些内江种猪。首次购回40头猪仔,试验用青饲科喂养,效果不错。同时试验繁育内江仔猪,卖给农民饲养,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群众的欢迎。</p><p class="ql-block">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探索,我们开始创办自己的养猪场。场址选在霍家堡村。因该村土地较多,村干部热情,老支书段少祖、青年支书史怀庆都大力支持。同时因我们商业局下乡支农就在该村,所以相互之间本来就熟悉。经双方协商,由生产队拿出几十亩地,供食品公司建场和种植青饲料,由公司投资建场,打深井一眼,</p> <p class="ql-block">供双方使用。同时还商定生产队抽出部分劳力给场里喂猪,清理猪粪,人工报酬由生产队记工,参加队里分红,场里的猪粪肥料全部归生产队无偿使用。这种形式我们把它称作“以肥换工”,双方都得实惠,双方都比较满意。公社党委和县领导也很满意,并表扬了我们的支农精神,让继续推广。不到两年时间,猪场规模扩大到50头母猪,前后投资50余万元。这种猪产仔率高,管理得当,年产两窝,一头母猪产仔在10~20只左右,年产仔猪万头以上。除全县普及内江猪外,还出售给了平遥、汾阳、介休等邻县有需求的群众。</p><p class="ql-block">在办场初步取得经验的同时,县上领导又鼓励我们扩大规模,继续办下去。于是我们又选择了东董屯村,又用同样的方式办起了规模设施较先进的养猪场,同时开始了改良品种试验,提高适应性和素肉率。</p><p class="ql-block">在开始办场时,就比较重视科学饲养管理。除郭学勤同志亲自主持筹建外,我们选择了山西农大畜牧系毕业的大学生乔世昌同志任场长,责任性强能吃苦的复转軍人马玉琢同志为副场长,并配了专职会计和保管,组成领导团队。畜牧局也派了技术员段绍强同志协助工作。他们对加工青饲料、防病治病、繁殖生猪、卫生管理十分精心,所以才得以成功。</p><p class="ql-block">几年以后,省商业厅科技处知道了我县发展养猪的情况,科技处畜牧工程师张光俊专家受省厅委派,来我县实地考察。经过详细了解,认定我们的方向对头,成果明显。他和郭经理、乔场长等深入交流,十分投机。他认为县商业局和县委领导同志能如此重视从发展生猪生产入手解决市场供应问题,是难能可贵之举。他建议省厅把科学养猪的试验基地设在孝义,并支持了不少化验仪器设备。省厅还确定张光俊工程师常住孝义进行科研。先后确定了杂交品种、培养素肉型猪、用青饲料喂养等专题项目。这些项目经过二、三年的实验,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素肉型猪效果最佳,素肉率由原来的50%多提高到</p> <p class="ql-block">80%左右,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省厅专门行文进行了表彰奖励,其中也有对有关个人的表彰。</p><p class="ql-block">我们精心办养猪场受省表彰是小事,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探索和创新,发展了我县的养猪事业,基本解决了我县群众吃肉难的问题。我记得全县由存栏不足3万头发展到6万多头。根据当时的供应标准,以前我县是猪肉(生猪白条)调入县(最多的年份调入3万多头,由省公司组织调拨,我县曾吃到过 七个省的猪肉),经过几年努力,我们发展到除自给外,还能调出外地支援大城市。我记得最多年份调出过4万多头。</p> <p class="ql-block">这两个养猪场经营了十余年后,随着农村经营体制变化,生产队对无偿占地、以肥换工发生了异议,猪场缺少了劳动力来源,并且国家生猪市场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养猪逐步退出,先试改养鸡,后又停业看守。在这种情况下,经与县财政局协商同意,无偿移交给了两个公社。霍家堡场交给李家庄公社,东董屯场移交给了梧桐公社。办理移交手续,注销了相关的财产账务,结束了商业办猪场的历史,没有遗留任何问题。</p><p class="ql-block">食品公司的硬件建设这些年也有了根本性改变。当初公司只有三十多人,办公用着中阳楼北边路西一个小院里的几间南房,食品站在城壕城墙地基处的几间简易建筑里凑合着。在经理郭学勤同志努力下,在新城建了新的公司办公室和宿舍,建了先进的屠宰流水生产线、冷库和猪舍。兑镇食品站、䝨者食品站、西辛庄食品站都形成了办公、住宿、屠宰、生产、销售的完整新格局。</p> 蔬菜公司的创业和坚守 <p class="ql-block">蔬菜公司是在1975年底商业供销分家时新设立的。在商业供销合并时期有果品蔬菜公司,主营干鲜果品,蔬菜算是兼营业务。1975年底国合分家时分为副食果品公司(归供销社)、蔬菜公司(归商业局)。这算是商业系统的新公司、新业务,全吕梁地区就是孝义县有蔬菜公司。当时规模小,仅有一个菜站,城关有三个门市,兑镇、柳湾、高阳各一个门市,全公司共有干部职工30余人。</p><p class="ql-block">因是新公司、新业务,业务压力大。需要供应的市民有四、万人,而全县农村种菜的却很少。为此,我们挑选了有基层供销社工作经验、有事业心能吃苦的周继德同志任经理,1953年从部队转业、多年从事烟酒副食经营工作的孟继文同志任副经理,有会计工作能力的吕应楠同志任主管会计,组成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经过短时间的摸索,他们很快找到工作重点,就是扶植农村发展蔬菜生产,增加货源,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减少供需矛盾。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困难很大。当时农村"以粮为纲",土地集体经营,蔬菜种植很少,即使农民有点自留地,也是吃粮要紧,极少有种菜的。公司人员和网点又严重不足,保管储存设施根本没有。所以,蔬菜生产数量不足,品种单调,质易不高,无条件储存调节,淡旺季差异很大,困难重重。要克服这些困难,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只有长期不懈地努力,才有可能逐步解决。因此,蔬菜公司以从头起步的创业精神开始他们的摸索、改进、提高、完善之路。</p><p class="ql-block">持续坚守,久久为功,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当时面临的情况是本地菜源严重不足,大量依靠外地调入。而外地调入,一是成本高,二是自主性差。本地能够主动给公司送菜的只有城关公社的窰上、桥南、桥北、西关、新庄、瑶圃等几个临近大队,数量还十分有限。平时经常向晋南各县求援调入,在准备冬储时就要远到河北、山东、安徽等省调运白菜等大路菜三百余万斤,大葱三十余万斤,葱头十万余斤,才能勉强维持对市民的限量供应。由于大量调入加大了成本,售价却是有国家限制,实际形成了高进低出,调入越多,亏损越大。亏损由财政补贴。</p><p class="ql-block">在当时计划经济下,尽快建立蔬菜基地是唯一可行的办法。经县委批准,</p> <p class="ql-block">由计委安排农业生产时,对确定为基地的硬性安排蔬菜种植面积,并规定了相关的减免征购任务、优先供应化肥等生事资料的优惠奖励政策。</p><p class="ql-block">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除原来送菜的城关几个大队外,又增加了了仁顺、赵家庄、封家峪、后庄、兑镇等生产大为试点基地。经过数年实践培养,到1980年确立了张家庄、梁家庄、窰上、赵家庄、封家峪、仁顺、后庄为正式蔬菜基地。由县农委和县财委联合下文,规定种植面积、减少征购任务、奖励生产资料等政策。由蔬菜公司和生产队签订产销合同。生产队所产蔬菜,不能直接销售,全部由蔬菜公司统一收购,按规定价格分等论级,绝不允许压级压价。要保证种植所需生产资料的供应。每年总结评比,好的表扬,超额完成任务的奖励,政策兑现。</p><p class="ql-block">为了提高质量,改善品种,提高效益,蔬菜公司还协同基地生产队开展科学种菜,引进先进技术。公司派干部驻村驻队,常年联系帮助。公司从清徐县聘请技术员4-6人(公司付酬)帮助生产队建设温室大棚(每个一亩地),做到了大宗蔬菜早上市,小细品种(西红柿,黄瓜等)常年有。建立基地后,当地蔬菜产量逐年稳定增加,大大减少了外调数量,公司经营亏损大大减少直到扭亏为盈。这在全省蔬菜系统是少有的。为了解决冬季蔬菜供应的难题,公司还自筹资金建起了大型恒温菜窖三幢七百平方米,可储存蔬菜400万斤,保证常年有菜供应。</p><p class="ql-block">为了扩大经营范围,建立了豆制品车间,购置制豆腐的机械设备,实现了豆腐生产一条龙。还生产豆芽,加工生产各种咸菜、咸辣角等品种。随着改革开放公司还开展了批发业务。还和张家庄村协商合作建设了蔬菜批发市场,大大拓展了业务。</p><p class="ql-block">蔬菜公司在这十几年间,有很大的发</p> <p class="ql-block">展,人员由30人发展到150余人,公司院内面积扩大到30多亩的,建有二层楼的办公室,豆制品车间,三个大型保温菜库,还支援了商业局车队的车位和办公用房(占用了两年)。利用边缘地段,建起了两排职工宿舍、一栋两层小楼。在新城孝西火车站北建东风菜场一处,有大商场400平方米,一个二层窰洞小楼,五间办公住宿,院内正房五间,西边房屋九间。原县政府门前东南角有门市部大院一处,院内有5间办公室,五间大门店。新城立交桥南,建了蔬菜批发市场一处,建沿街二层楼七间,院内建有平房五间,还有一大片空闲地。</p><p class="ql-block">在旧城,改建了东市场南边一排十几间大门店和西南角三间门市,经营蔬菜。</p><p class="ql-block">在矿区,原兑镇菜站面积不大,后改建为楼房,扩大了面积。随着水峪商店的独立核算,蔬菜公司也在水峪矿建立了蔬菜门市部一处,还建了小型菜窖。在高阳矿增设了神福菜站。在柳湾建立了蔬菜门市部。在兑镇煤矿大院内设立了两处门店经营蔬菜。</p><p class="ql-block">由于公司全体干部职工上下团结,任劳任怨,特别是经理周继德事业心强</p><p class="ql-block">,忠于职守,不怕困难,不求名利,在近二十年的任职中始终如一,使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经济效益扭亏增盈,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好评。1985年以来被评为商业系统和全县的先进企业、红旗单位,多次出席吕梁地区表彰大会并领回奖杯,还获得省厅授予的全省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的光荣称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