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行长征路-实录与心得

老马识途

<p class="ql-block">  走一次长征路,读一遍长征史,是我多年的一个愿望。在我小的时候,所读的书、受到的教育里就知道了红军的故事,知道了新中国是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已近70岁,与新中国同生长,目睹了国家70年来的成长过程,逐渐地深刻地懂得了一个道理,中国人民追求的幸福生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p><p class="ql-block">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消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的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与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在新的长征路上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芒,照耀着我们不断开创新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向全党郑重发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号召,什么是初心? 我的理解就是“红军精神”。</p><p class="ql-block"> 读行长征路,亲手去“触摸它”会有新的心得。</p> <p class="ql-block">一、2024.4.18号,从成都出发来到了福建建宁县</p><p class="ql-block"> 建宁县地处闽赣边界,是个革命老区。1931年3月下旬,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围剿”,中央苏区3万余人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充分发挥了运动战的艺术,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五战五捷,一路向东,在最后一战“建宁战役”中攻克了建宁,建立了闽赣省苏维埃政权。</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个山区小县城,发生了“蝶变”,城市整洁、道路宽敞、涣然一新的基础设施,处处洋溢着文明新风。</p><p class="ql-block"> 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位于县城中心,这里也曾是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都在这居住过。纪念馆有一大型群雕,正对面的石壁上刻有毛主席那个时候写下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的诗词:</p><p class="ql-block">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声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壁,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p><p class="ql-block"> 这首 62个字的诗篇,以气吞山河之势,酣畅淋漓地描述了当年红军“呼声急”、“枪林逼”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记叙了“齐努力”、“重霄入”的英雄气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冒雨前往距县城80公里的偏远小山村-水尾村。那里曾是中央苏区的重要据点,红色小后方,创办有兵工厂、服被厂、医院、银行...</p><p class="ql-block"> 水尾村地处闽赣两省建宁、宁化、广昌三县交界处。四面山势如牛背,林木葱郁,地形与井冈山十分接近,又称“小井冈”。</p><p class="ql-block"> 经过了省道、县道,乡道,路越走越窄,最后十多公里是会车都困难的盘山小路。近3个钟头的时间,到达了水尾村。</p><p class="ql-block"> 在一片四面环山的山坳中,几十户人家的土墙瓦房鳞次栉比的散布在山坡上,红军的个个旧址融入在里面。房屋是老的,有些老房里还有人居住。旧址没有任何修饰装点,只是门口有些指示牌和院内铸的铜像。</p><p class="ql-block"> 由于地理偏远,交通不便,没有人开发,没有人破坏,小山村在经历了百年风雨后仍得以完整保存。</p><p class="ql-block"> 村里偶然能见到一些老人坐在家门口,好奇的,热忱的望着我们。没有行人,没有游客,只有两个人怀着对共和国摇篮的敬仰在雨中漫步。</p><p class="ql-block"> 这里虽然不是厮杀的战场,但是是红色政权的保障,她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诞生的?!</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旧址”最直击人心,她让你心中的想象变得鲜活,可及,并震憾着!</p> <p class="ql-block">二,瑞金-共和国摇篮</p><p class="ql-block"> 从水尾村到瑞金,我们放弃了走高速,在老乡的指点下走了一条在山岭上盘旋跨越福建、江西两省的“羊肠小道”。没料到这条只有3米宽的路,还坑坑洼洼,又下着雨,心里不免有几分担心。下山时遇见一个放羊的老乡,问他这条路还有多远?他说不远了,前面10来里有个村落路就好了。最终我们有惊无险地穿越了当年红军出没的地方,晚饭时间到了瑞金。</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瑞金就是共和国的摇篮。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瑞金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p><p class="ql-block"> 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深入浅出的揭示出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一扫质疑革命前途的重重阴霾,化解了悲观和迷茫的消极情绪,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和道路自信。</p><p class="ql-block"> 因此,瑞金也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发源地和初步形成地。</p><p class="ql-block"> 在叶坪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所在地,陈列着一张珍贵的照片,那是1931年11月“一苏大”召开时,中央7位委员的合影(左起:顾作霖、任弼时、朱德、邓发、项英、毛泽东、王稼祥),他们衣着简朴,眼神坚定。</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一苏大”会场叶坪谢氏宗祠,可以看见厅堂两厢被木板隔出15个小房间,这就是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办公场所,每个十来平米的小房间便是一个部委的办公室。就是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苏区干部积极开展工作。</p><p class="ql-block"> 中央苏区发展到鼎盛时期,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等4个省级苏维埃,60多个县级苏维埃,总面积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3万,红军战士12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襁褓中的苏维埃政府在短短几年中得到迅猛发展?答案是:解决了农民问题。</p><p class="ql-block"> 早在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就只指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解决中国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农民的问题。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才能获得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的拥护和支持,根据地才能巩固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土地革命这把开启中国革命胜利道路的钥匙被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p><p class="ql-block"> 苏区的土地革命搞的轰轰烈烈,农民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对苏维埃政权和红军的拥护是空前的。</p><p class="ql-block"> 当时仅有 24万人的瑞金,就有11.3万人参军,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其中1.08万人牺牲在长征中,在瑞金留下姓名的烈士有17166人。</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时候,红军就确立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建军宗旨”,通过“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自觉地维护群众利益,取信于民。这种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被形象地比喻为“军民鱼水情”。从革命战争年代至今,这一概念仍被继续传承和弘扬。</p> <p class="ql-block">三,于都-红军长征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折,开起了长征。</p><p class="ql-block"> 于都河并不算一条特别美,特别壮阔的河,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却有着不朽的声名,90年前,红军万里长征在此出发,人称“于都长征第一渡”。</p><p class="ql-block"> 过了于都河大桥,拐到河边,就是于都城东门渡口。中央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耸立,碑高19.34米,底座边长 10.18米,寓意着中央红军从这里渡河出发的日期。</p><p class="ql-block"> 四月的江南梅雨浸润了我的衣裳,站在渡口边望着宽阔的河水缓缓流去,浑然不觉。一旁的搭档突然说:这么宽的河是咋个渡过来的?太难了!</p><p class="ql-block"> 是的,太难了。随后联想到后来长征中的一个个“远征难”,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冲出天险腊子口,那一个不难?个个都是无法想象的难,无法克服的难啊!</p><p class="ql-block"> 为了帮助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将家中的门板、木料、绳索等都捐献出来,同时调集了800多条大小船架设浮桥。</p><p class="ql-block"> 有一位年逾古稀的曾大爷,家中的所有木料捐献完了,又将自己的寿材拿出来。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得知此事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p><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里,有一组数据,参加长征的于都籍红军有17000多人,只有1000余人胜利到达陕北,新中国成立时,仅剩下277 人。</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里有一双特别的草鞋,绑在鞋尖上的红心绣球已经褪色了。精心编制的鞋底,鞋面都有磨损,可它却承载了一个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编制这双草鞋的姑娘叫春秀,捐赠这双草鞋的红军战士叫谢志坚。于都河畔转移的那一刻,是他们生命中最后相视的几分钟,转身的那一刻,陪伴谢志坚的是一双草鞋和铭记一生的爱,陪伴春秀的是漫漫的等待和藏在心底的爱!</p><p class="ql-block"> 带着这双鞋,谢志坚走完了长征,经历了无数次枪林弹雨,一次次与死神插肩而过。后来因一场重病,留在千里之外的甘肃养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带着这双鞋回到了于都寻找春秀,见到的却是一座墓碑。原来红军出发后不久,春秀就被国民党杀害了。谢志坚掏出那双珍藏的草鞋,老泪纵横。上世纪80年代,谢志坚捐出了这双草鞋。</p> <p class="ql-block">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幅幅父送子,妻送郎当红军的珍贵历史画面催人泪下,脑海里当年送红军的场面仿若再现。男女老少纷纷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涌上河滩,依依不舍地拉着红军的手,唱起了那首悲怆感人的《十送红军》:一送里个红军,介子个渡了江,秋风里个盼望,介子个早回还。</p><p class="ql-block"> 介子个早回还,可是谁也不知道这一走会走到哪里?走多远?走多久?可是谁又能料到这一走走出了个二万五千里,走出了个惊天地泣鬼神,走出了个红彤彤的新中国!</p> <p class="ql-block">四,血染湘江</p><p class="ql-block"> 于都到广西兴安县约6百余公里,走厦蓉高速不到一天的功夫。可就是这段路是红军长征中最为惨烈、悲壮的一幕!</p><p class="ql-block"> 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上有追兵围堵,战斗每天都在发生:失去了根据地的红军,没有了老百姓的支援,部队的物资没有了来源,得不到保障,部队每天都在减员,兵员得不到补充,搬家式的行军拖累了行军的机动性,红军的战斗力大幅下降。蒋介石调集了各路军阀,分别在信丰、汝城、宜章、兴安摆下了四道封锁线,意图一举消灭红军。</p><p class="ql-block"> 在突破了三道封锁线后最惨烈的湘江战役打响了。11.27号至12.1号,为掩护中央纵队、中央红军渡江,各军团在新圩、脚山铺、光华铺三大战场对国民党展开阻击,血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过湘江。红军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是老百姓对这场战争惨烈场面的描写和对英烈的缅怀!</p><p class="ql-block"> 我本想沿着红军的路线一一找寻那些战斗旧址,因时间等原因,直接来了兴安届首渡口。</p><p class="ql-block"> 站在渡口边,望着江水无言地向北流去,它却把那段悲壮的故事永远地留在了这里。</p><p class="ql-block"> 渡口边有一石碑,“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八个大字,聂荣臻书写。另一块石碑上刻有“湘江祭文”,2014年,朱德、周恩来、董必武等 60多位红军将士的后代来到这祭奠先烈,祭文由罗瑞卿之子罗箭撰写:“巍巍南岭,横亘前方,滔滔湘江,奔流北上..”</p><p class="ql-block"> 2021年,总书记广西考察第一站,就来到了全州县湘江战役纪念园,他强调:湘江战役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事件,并说“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我也讲的最多”。</p><p class="ql-block"> 湘江战役的惨烈使得党内对“左倾”错误领导的怀疑和不满达到了顶峰,从量变到质变,成为遵义会议伟大转折的节奏。</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红军进入湘西南边陲山区的路上,“到哪儿去?”是一个战略问题,是红军决策层必须要做出决策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红军攻克了通道。</p> <p class="ql-block">五,通道转兵</p><p class="ql-block">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怀化市最南端,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处,云贵高原东缘向南岭过渡地带。主席的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五岭”指的就是南岭山脉的五座主要山岭。</p><p class="ql-block"> 红军在翻越了老山界(越城岭)后占领了通道。</p><p class="ql-block"> 在这我住了两天。一是休整一下,也想在旧址地仔细寻访一下当年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因沟通湘、桂、黔三省,这个原名叫做“罗蒙”的地方,在北宋崇宁年间(1103年)被改名通道。此地建有一书院“罗蒙书院”,后被毁。清乾隆 57年在原址上重建,更名为“ 恭城书院”。</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是预言,还是一种历史的巧合,90年前一支疲于奔命的部队突破重重围堵后到达这里,此时距此地改名已近千年。通道实实在在给这支部队敞开了一条通天的大道。</p><p class="ql-block"> 历史又有惊人的相似,同样是在书院之地,两次做出了事关中国革命命运的艰难选择。</p><p class="ql-block"> 1927年,浏阳文家市,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后,毛泽东坚决反对继续攻打长沙,力举转兵江西。</p><p class="ql-block"> 1934年通道,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力举转兵贵州。</p><p class="ql-block"> 两次“转兵”的决策地都十分巧合地发生在相似的地点--弥漫着浓浓书香的书院。相对于文家市的文化书院,通道的恭城书院历史更为悠久。</p><p class="ql-block"> 走进书院,四周青砖护墙,布满青苔的石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厅柱子上刻下一副有趣的对联,上联:“小学毕业的一定要升中学,中学毕业的一定要上大学”,下联是“家境富裕的固然要升学,家境贫寒也要想方设法升学”。这个劝学大白话对联是民国十年通道县长翁信浮立下的。对联是故意写的不工整?但他号召民众读书上进的赤心若揭。也看得出这位县长太具新思想,故意用白话体冲击旧思潮,求实创新,包容并蓄。</p><p class="ql-block"> 在这地处三省交界的穷乡僻壤的小小书院似乎深藏着先机,而这种先机与毛泽东力主西进的主张以及通道会议的民主决策是否存在某种必然联系呢?</p><p class="ql-block"> 县长立下对联的第13个年头,外面的世界依旧战火连天,民不聊生。几个衣着不整、一脸疲惫的军人急匆匆走进了书院。</p><p class="ql-block"> 他们就是要召开临时军事会议的博古、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国际共产军事顾问李德,当然还有列席会议的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在复原的房间看到,与会者的座椅围着一张方桌依次摆开,毛泽东的那把椅子摆在会议桌的一角,似乎是个旁听者,而此时这个座次与他的地位是相称的。</p><p class="ql-block"> 在会上,毛泽东猛吸一口香烟后向李德发问:蒋介石早已布下重兵,张网以待,为什么一定要去钻这个口袋呢?湘江之战的教训还不够吗?如果中国工农红军在此损失殆尽,你付得起责任吗?“你们中国革命的责任难道要我一个德国人承担吗?”李德大怒,拂袖而去。</p><p class="ql-block"> 在事关红军生死存亡的关头,毛泽东的意见除了博古没有表态外,得到了其他与会者的同意。</p><p class="ql-block"> 当晚,以军委的名义向各军团,纵队发出了转兵贵州的电报,并特地标明“十万火急”。</p><p class="ql-block"> “通道”对红军而言,的确自此步入了一条通天大道,才有了后来的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p><p class="ql-block"> “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尽管这是毛泽东在来年2月才写下的诗句,但或许此时,走出书院的他,眺望周边的万家灯火,内心已经开始“从头越”了...</p> <p class="ql-block">  在通道结束了这次读行长征路。从成都出发,自西向东,到达福建建宁,又经江西,广西,湖南一路自东向西到达通道。行程约六千公里,历时20天。一路上,寓教于游,很有收获,很有意义,很有感动。</p><p class="ql-block">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时代的血液,增加了新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它的精神又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包括我们每一个人。一个人,一个平凡的人,甚至是一个犯过错误的人,只要他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学习,在学习中学习点“长征精神”,他就是一个有利于国家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想,如有可能,我会继续我的读行长征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