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游记10:姚安光禄古镇、龙华寺

城墙

<p class="ql-block">光禄古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素有“迤西文化名邦”、“花灯之乡”的美称。古镇历史悠久,长期以来,一直是古代治滇重镇。</p> <p class="ql-block">光禄古镇曾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姚嶲古道”的重要节点,是古代姚安地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素有“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之称。</p> <p class="ql-block">“光禄”源于官名。宋代大理国相国高泰明因对国家有功,曾被褒奖为晋秩银青光禄大夫。他的后裔高明末从黔国公沐天波讨土酋沙定洲之乱之后又忠心辅佐永历帝,后被升为光禄寺少卿。后人将其官衔与地名相通,历代相传,得光禄之名。</p> <p class="ql-block">光禄镇人杰地灵,名人辈出,高氏家族曾有“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的佳话,涌现了高奣映、赵子骧、马驷良、赵鹤清等名人学士。境内有始建于唐天佑年间的龙华寺,有元代设置的姚安路军民总管府,有文昌宫、三丰祠、中西合璧的高雪君祠。历史上的“光禄八景”:“佛寺寻春、凤岫雪梨、小桥新柳、佛院探幽、高陀夕照、镜棚夜月、登瀛晚眺、西来赏桂”令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元代建造的姚安路军民总管府可是个重要的历史见证。这个大大的建筑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官场格局,还见证了古代云南的行政管理。进入总管府的大厅,那历史的分量让人肃然起敬。而文昌宫则是古代文化教育的象征,曾经是读书人求学之地,也是举行科举考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高雪君祠</p> <p class="ql-block">高雪君祠原为高复亨住宅,位于军民总管府北侧,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清康熙二十八年(1709 年),高映厚新建土木结构的祠堂,专门祭祀高奣映。改土归流后,民国时期,在江西泰和县担任县长的高氏后裔高复亨卸任回到姚安,在高雪君祠原址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新建一幢三层土木结构的楼房。2005 年,列为楚雄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高雪君祠”。高雪君祠坐西向东,整体建筑共有五个开间,进深三间,进深中间一间用作过道,过道两边的房间为住房和客房。墙体为金包银结构,一、二两层的地板均用楼楞上铺木板制成,楼梯及栏杆都是木材所建。第二层前后面墙均有风火墙,正面还有围栏。窗户是半圆形的玻璃窗。第三层平顶用混泥土浇灌,有加中式瓦顶。高雪君祠的中西合璧的楼房外,还包括前后照壁、泮池、两厢等附属设施。</p> <p class="ql-block">高氏家训</p> <p class="ql-block">龙华寺古柏参天,境地幽胜,视野开阔,俯瞰姚安下坝子,田园平畴广川,阡陌纵横,村庄星罗棋布。</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刹龙华寺位于光禄古镇西边的光禄山东麓,始建于唐天佑年间,原名卧佛庵,又名活佛寺,为云南省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楚雄州内最古名刹 。<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6 年 6 月,龙华寺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nbsp;龙华寺依山而建,坐西向东,建筑规模宏大,布局精巧,错落有致,有明显的中轴线居中,为古代宫殿式建筑。寺内建筑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两厢、正殿、圆通殿、地藏殿、后轩北院等 108 间房屋组成。</p> <p class="ql-block">入内须经山门,其门为牌楼式建筑,两侧有清人由云龙题书楹联一副:“佛生极乐世,山壁大唐年”,横额为“龙华古刹”,两侧有哼哈二将泥塑于佛龛内。</p> <p class="ql-block">龙华寺原址名卧佛庵。始建于公元907~923年(即后唐天佑年间,蒙诏世隆时期),据清郡人河南光山县蔡龙松所撰《重修龙华山活佛寺碑记》载:“一日夜间,因有神僧到此拜佛,半夜即去,由此,大理僧人知聪即结庵于此,勤修戒律,开山创寺,后人称这为古刹”。</p> <p class="ql-block">龙华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进入山门后回头看,门楼两侧一幅题曰&nbsp;“到此方知官是梦,前生安见我非僧”的楹联寓意颇深。</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的院子与钟鼓楼之间的二院之间有一方长 11 米高 5.5 米,厚 0.8 米的照壁,墙体用土坯砌筑,边沿为“金包银”,顶为小青瓦,墙体由大量精美的砖雕构建,外观造型舒展,线条优美,朴素大方。照壁檐口下有淡墨画和墨术题记,均为云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作品,体现了龙华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后是一个长方形小院,山门背后左右两侧的墙壁上是赵子骧之子、民国时期“诗书画三绝”之称的文化名人赵鹤清所绘的龙吟虎啸图,龙吟图中神龙见首不见尾,虎啸图中老虎栩栩如生。龙吟虎啸图是寺内极其珍贵的艺术作品,当人们驻足欣赏龙吟、虎啸两副图,不管走到那个角度,都会感觉到随时被画中的龙和虎的眼睛紧紧地盯着。</p> <p class="ql-block">从照壁两侧进入第二个院子,院内有花台、石阶,院子两侧为钟鼓楼,左右对峙,面宽三间,进深两间,有前廊,瓦顶为重檐,布瓦悬山式,上层阁楼,中阁主间有三层,顶层小牌楼一间异常突出。第三层阁楼分别悬挂大钟和大鼓,并留有圆形和四方形开窗。顶层屋架四边有清代斗拱跳跃延伸,并筑有四方八字形瓦顶。钟鼓楼楼阁高耸,雕刻精细,彩绘夺目。鼓楼有匾云 :“法雷大震”,联云 :“天鼓鸣时众仙拱,法雷震处鬼神惊。”钟鼓楼中间院子的青石地砖块块都是“中间开花”,古人之寓意有三 :一是为保留其完整故意从中间弄碎,破碎中的完整能有效防止古砖被盗 ;二是光禄四季如春,破碎处自然长出的青草可绿化环境,既美观大方又环保吸尘 ;三是“步步莲花”,告诫佛门中人离红尘、入净土。</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进入过厅, 从正对门厅可以看到有一座佛龛,龛内塑有菩提女立像,说是大理国相国高泰祥的女儿。龛内两侧有楹联写道“灭国痛流离视元段兴亡帝业侯封成泡影,出家全孝义参法王得度名山佛子铸金身”。</p> <p class="ql-block">正殿的隔扇木门,雕刻有马驷良书《大悲咒》 ,红底金字,书法精妙,无疑是龙华寺的文化珍品。</p> <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筑被毁,邑人马驷良及住持觉安再建,重建时基址未动,按原样复修。因两次火毁都未涉及大悲殿(圆通楼)及后轩,故圆通楼及后轩仍为明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殿后古柏参天,径粗至三四人不能合围。</p><p class="ql-block">沿颇传池右行,有圆通殿,照壁上存赵鹤清绘《苍山十九峰》和《三塔》淡墨山水画。大膳房水池边的砂石有三四个,光滑深凹二十多公分的磨口,此系后人磨刀所致。再向北走,曲径通幽,后轩北院内两棵古树,雌雄各一,根枝相连,共担风雨,繁茂常绿,老百姓称之为“夫妻树”。后轩北院也是明代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十二日游历活佛寺栖息之所。他发思古之幽情,在摇曳的烛光下,伏案执笔,于《游记》中写道:“寺号龙华,僧号寂空。是日下午,寂空留止后轩东厢。其后有深峡下悬,峡外即危峰高峙。庭中药栏花砌甚幽。墙外古梅一株,花甚盛,下临深箐,外映重蛮。”</p> <p class="ql-block">龙华寺后轩北院内的龙头水池雕塑,只见其首,不见其尾。龙首在姚安龙华寺方丈院内,相传龙尾在大理的洱海内。现在有一个奇异的天气现象印证了这一点,这里晴天,大理便是晴天,这里下雨,大理也是雨天。因此这一句:“蓄一池水可测天地之盈亏;养几盆花能探春秋之消息”最能体现小院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二月初八,龙华寺便会举办“龙华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