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历史的印迹中__徒步博南古道,霁虹桥,打卡姚安府

崔茂林

<p class="ql-block">  趁着五一假期,相约朋友,去徒步博南古道。计划中5月1日下午,开车到永平,当晚品尝滇西第一鸡_永平黄闷鸡,腊鹅,泡大祘和泡辣椒。第二天早上从曲硐开始走到杉阳,第三天从杉阳走到霁虹桥。再开车到保山入住。第四天返回到姚安,顺路参观云南省11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的“光禄古镇”,再返回昆明结束行程。</p><p class="ql-block"> 博南古道在永平博南山,博南山是顺着澜沧江的流势向南延伸的一条山脉,灵秀神秘的最高山峰是宝台山,海拔2913米。远在周,秦时期,这里就有民间联系的小道。历史上著名的“汉武开滇”,开始修筑,整理这条道路,使之成为重要的官道。</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为消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他打算联合西域的大夏国(今阿富汗)夹击匈奴,以除忧患。匈奴位于大夏和汉朝之间,联络大夏十分困难。张骞出使西域归来,献上从大夏国市场上看到蜀布、邛竹杖等西南物产。时人认定,贩夫走卒能从身毒购买、运送到大夏出售西南物产,必然有一条由西南夷到身毒(今印度),再通大夏之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立即派出使节,分两路前往西南夷寻找通道。一路经四川进入洱海地区,被强悍的昆明族人(昆弥部落)阻挡,也被洱海地区宜人的气候、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物产所折服。另一路进入滇池地区,发现土著势力强大,熟识水战。中原士兵不识水战,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开凿人工湖,命名“昆明池”,修造楼船,操习水战,为发兵征伐西南夷作准备。</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的水战也没有白练,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攻到洱海,斩杀几万昆明族人。看到这阵仗,西南诸国,顺应大势,于前于后归附汉朝,云贵交界曾问“汉与我孰大”的“夜朗国”归附汉朝,赐王印。洱海地区“白子国”归附汉朝,始祖“仁果”被汉朝赐姓“张”,封为王,赐“云南王印”。古滇国王已拱手降汉,踢“滇王印”。</p><p class="ql-block"> 哀牢国王柳貌带领55万部族归顺了汉朝,这个事情历史上叫“哀牢归汉”,汉朝给他发了“哀牢王印”,设置了永昌(今保山)郡。哀牢国归顺多年多年后又反了,东汉朝派大军镇压,这个事情史书记载为“兵击类牢于博南(今永平博南山),大破斩之,传首洛阳”。类牢就是当时哀牢王的名字,兵败被杀,首级被送到当时帝都洛阳。这可能是最古记录博南古道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在位时期,为联络西域各国挟击匈奴,开始修筑,想打通前往西域的道路。《水经注》收录的《通博南歌》:</p><p class="ql-block"> “汉德广,开不宾。</p><p class="ql-block"> 度博南,越兰津。</p><p class="ql-block"> 渡澜沧,为他人”,</p><p class="ql-block"> 古老沧凉的歌谣,为我们再现这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在平定西南诸国后,明确要控制西南,首先要修通道路。所以一直到汉朝结束,就不断开挖、拓宽、铺筑,这条道路。路上设十五里一驿,五十里一铺,设关立卡,完善设施和功能,使这条路成为大理到缅甸的最重要的通道,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 还没等到打通缅甸、身毒地区去西域大夏之路,汉朝出了一个能人霍去病,率5000轻骑就击败了匈奴,修筑道路基本上就中国境内为止。</p><p class="ql-block"> 博南古道,就是南丝路中唯一无岔路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  曲硐是博南古道的起点,该镇全是回民居住,是忽必烈征服大理后,在此设兵站驻防而留下的子民。从曲硐到杉阳,总行程28公里,需要翻越博南山,爬升海拔约1000多米,经同行山友商量,决定从从花桥村开始,减少11公里路程和爬升海拔高度。</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开车到花桥村,这是博南镇的一个古村落,看上去像横卧在半山腰上的一幅炊烟袅袅的国画。树木青青,鸟唱鸡鸣,清爽静怡。这里可是当年马帮云集之地,过往客商无不在此夜宿休整,第二天早早上路,翻越博南山。这里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战乱不断,几经洗礼,几度沧桑。 </p><p class="ql-block"> 花桥村里,有一段是长长青石板古道,两边是明清古式风格的房子,古道右修建了一条水道,清澈水流由上而下的流着,哗哗作响,流过各家的门庭和小院。</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青石板向走上,房屋大多是木板结构,盖以青瓦,当我跨上一个楼牌坊,再上二十来级高高的石台阶,进到民国时的县衙,“博南古道纪念馆”就设在这古老的院落内,院子里有一棵巨大的古梅树,格外显眼,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据介绍,这株古园梅已抵御了800年岁月的风霜,是迄今为止我国罕见的古梅树之一。诗人窦居炎曾经专门为“元梅明茶”撰写过一副对联:</p><p class="ql-block"> 阅历风霜,</p><p class="ql-block"> 问尔几生修到此;</p><p class="ql-block"> 传来锦绣,</p><p class="ql-block"> 有谁千载艳如斯。</p> <p class="ql-block">  参观出来,面对博物馆,右边是上古道的路,比较陡峭。左边是新修的路,可以通越野车。我们担心早上下过大雨,怕古道泥泞不堪,选择走新修的路。</p><p class="ql-block"> 离开了花桥,绕边弯弯曲曲的道路,径直往山上爬,上山的路狭窄、湿滑,坑坑洼洼,但是目力所能及的远方近处,都是开垦出来的梯田,上面种的是茶叶,春未夏初的茶树,下面是深绿色,上面是青青嫩芽,在山间台地上,像一层层由小到大的两色绿带绕在山腰上,山头上则是云雾缭绕,非常美丽壮观。</p><p class="ql-block"> 博南山最南端有一大片古茶树区域,外围依旧紧依澜沧江。永平县水泄乡的狮子窝村和瓦厂两个行政村周边,远远近近,散落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有4500多棵古老大叶种茶树,有专家慕名前来鉴定过,这里的古茶树都属于山茶科,其中最大的一棵,树高9.8米,基径130.2厘米,树龄810年。</p><p class="ql-block"> 博南茶,早在明清时期,就被称为“回龙茶”,远近闻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辉的词作:</p><p class="ql-block"> 鹧鸪天·博南山滇红</p><p class="ql-block"> 云断青山雪断天,</p><p class="ql-block"> 仰观高处有茶园。</p><p class="ql-block"> 因凭汉武英豪气,</p><p class="ql-block"> 种出神仙碗上泉。</p><p class="ql-block"> 三盏水,一丝烟,</p><p class="ql-block"> 沥红肝胆拓南边。</p><p class="ql-block"> 收藏无限清凉意,</p><p class="ql-block"> 此去逍遥年复年。</p><p class="ql-block"> 词作后面还附有题记:“复旦大学对口扶贫云南大理永平县,故有缘再访此地。县域内有博南山,为汉武帝时开南方丝路,通博南古道,所经绝胜处、山高处多宋元遗种茶树。高寒处茶树难生,今人胆气豪壮,于2400米高处植茶园,种云抗、佛香两品系,云断雪遮,乃离天最近之茶园也!</p> <p class="ql-block">  我们此行,不去宝台山。但看官别急,后面能让你看到龙种古茶。爬完坡路,上到一个山平台处,是一个森林防火卡点,值班防水队员热情客气,让登记一下,交待注意事项就放行。还说,如果累了休息一下再走,水不夠他有可以加。这里的人古风遗存,热情好客,真诚友善。问他到古道“十步梯”有多远,他指向远处最大的一个山箐,在那里,离这里约2公里,路边有指示牌。</p><p class="ql-block"> 沿着路往前走,前面的山友惊喜叫到:“黄金锁梅”。顺他指的方向看去,弯弯的枝条,两边长着圆叶的中间,挂着一串串刚成熟、像被包裹着的小小黄金颗粒、堆在一起般的黄金锁梅。早上刚下过雨,上面还留着露滴,非常惹人爱。大家围着就摘,一饱口福。</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看到丛林深处,在一个转弯处,就看到一个牌子“熊出没”,前面还有一个牌子,标有十步梯古道。到这里步行7公里。我们顺着牌子指示方向,就走进了幽幽古道。</p><p class="ql-block"> 在博南古道,随手抓一把空气,都弥漫着历史的味道。古今文人指尖滴落的时光,写满博南古道上流淌的相思。杨升庵、徐霞客、桂馥、林则徐、赵藩、李根源、徐悲鸿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古道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据学者考证杨升庵充军的地点,就是在前面不远的丁当关。他曾7次行走博南古道,悲怆地写下《博南谣》:</p><p class="ql-block"> “博南行商丛怨歌,</p><p class="ql-block"> 黄金失手泪滂沱;</p><p class="ql-block"> 为客从来辛苦多,</p><p class="ql-block"> 嗟我行商奈如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记载的走过博南古道第一个外国人是马可.波罗。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9月7日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斯蒂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斯蒂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游记》讲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和游历中国的长篇游记。他依据在中国十七年的见闻,讲述了令西方世界震惊的一个美丽的神话。这部游记有“世界一大奇书”之称,是人类史上西方人感知东方的第一部著作,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p><p class="ql-block"> 受此影响,元、明、清以至民国时期,世界上的旅行家,都以徒步走过南方丝绸之路为荣。他们到中国徒步,基本上是从上海乘船到重庆,雇佣马帮和背夫,徒步走到宜宾,再由宜宾五尺道过豆沙关到昭通,会泽,滇西大马路从昆明,楚雄,大理,继而走滇缅永昌道永平,保山,腾冲,最后到缅甸八莫。</p><p class="ql-block"> 澳大利亚的乔治•厄内斯特•莫里循1912—1920年间四任北洋政府政治顾问,以至于袁世凯一度把莫里循府邸所在的北京王府井大街命名为莫里循大街。著作《1894中国纪行》,美国的威廉•埃德加•盖洛是20世纪初英国的皇家地理学会会员,1905年被誉为“在世最伟大的旅行家”。他到中国长途旅行,创作了《扬子江上的美国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他的《马帮旅行》,都记录有走过的博南古道。他在书中称其为“云南的皇家古道”、“通往印度的黄金之路”。</p><p class="ql-block"> 我一路在想,这博南古道的每一寸时光,难道都已风化成一首古歌,一翻舞蹈,一段历史,一抹风尘? 要不然,这博南古道,为何青石刻魂,绚魅沧桑!</p> <p class="ql-block">  十步梯古道2公里,快要走完接近新道的地方,有一块残墙破瓦。这里是杨升庵寺,原名“博南庙”。原来那荒草姜姜之所,是后人为了纪念明朝状元杨升庵改为的“升庵祠”。粗看那遗迹,横竖也就丈许宽,坍塌的一个个土堆早已被藤萝覆盖,长满了青苔。升庵祠前面当年曾经繁华的博南古道,已被数千百年的落叶抚摸、覆盖、腐蚀、渗透,让曾经的遗迹几乎要消失得无影无踪了。</p><p class="ql-block"> 周围都是一人或几人合围的粗壮大树,即使是那些生长缓慢的藤萝,也已缠绕着某一棵生命力旺盛的大树,从脚缠到顶,长成了绵硬的手臂般粗壮的树藤,和这大自然的沧桑久远相比,让人无不生出几分渺小之感。</p><p class="ql-block"> 史载,当年升庵祠的门柱上还有一副对联,堪称绝唱,对联是这样写的∶</p><p class="ql-block"> 自号博南山人,</p><p class="ql-block"> 唱酬遥寄张公子。</p><p class="ql-block"> 地近宁西禅寺,</p><p class="ql-block"> 英魂常依李晋王。</p><p class="ql-block"> 杨慎因“议大礼”被充军到永昌博南丁当关(永平历史上属永昌府),虽然是个人的不幸,则是云南的大幸。这段时间他潜心写作,著述等身。著述的内容极其广泛,有关经学、历史、诗词、文学理论、民俗文学、考据杂著、音韵文字、医药学有等方面大量著作。其中有关云南的《云南山川志》、《南诏野史》、《大理府志》、《滇程记》《滇载记》、《滇候记》等地方史专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为研究云南历史提供了珍贵文献。</p><p class="ql-block"> 杨慎在云南造就了第一个文化学派“杨门七子”,培养了以李元阳为首的一大批少数民族文人,促进了云南文学的发展,使云南文学迎来了文学史上第一个创作高峰期。</p> <p class="ql-block">  走过升庵寺,不远处又接上新修道路。这里是此次行程的最高点,海拔2500米,爬升680米。顺着大路往前走,太约一公里就是丁当关。与平时认知不同,丁当关是山顶上的一块平地。之所以被称为“丁当关”和“汉关”,是因为自汉朝汉明帝刘庄开始,便把这里作为一个南方重要关隘来经营,设置博南县驻兵把持,后历数代王朝,有许多场战争在这里发生。</p><p class="ql-block"> 我想整个博南山两边陡峭,又是上大理,下保山的必经之路。要防止从保山腾越方向来袭扰,首先是守着霁虹桥,杉阳镇,再则是丁当关。丁当关是博南山顶难得的一块平地,才具备驻扎较多军队的条件,在这里往南往北,一边俯视杉阳,一边俯视曲硐,一有战事,大军从上往下攻击,势如破竹。</p><p class="ql-block"> 明末滇变,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和他的部将晋王李定国在西逃过程中,寄居于丁当关宁西禅寺,并依山布阵,与追兵激战,并取胜。</p> <p class="ql-block">  过了丁当关,往前走都是下坡路。走过几个盘山之字型的大路,里程的1公里,就来到永国寺。</p><p class="ql-block"> 永国寺最早叫宁西禅寺。明朝最后一个南明皇帝永历帝和他的部将晋王李定国在西逃过程中,寄居于丁当关宁西禅寺。</p><p class="ql-block"> 君臣二人似乎从丁当关的险要地形上看到了一丝重拾江山的希望,也似乎在高山之巅俯瞰大地众生时懂得了指点江山之外的另一种禅意,还似乎在深山浓醇的茶味熏染中顿悟了君臣关系之外的友谊绵长珍贵,于是取了永历帝之“永”字、李定国之“国”字,改宁西禅寺为永国寺,以此见证他们在博南山的高山深林中鲜为人知的邦国志愿。</p><p class="ql-block"> 当地传说,永历帝与李定国在永国寺种下两棵茶花和17棵茶树后,就此分手,永历帝沿着博南古道向西去了缅甸。后来缅甸迫于吴三桂的压力,交出永历帝,被勒死在昆明逼死坡。李定国从顺宁向南去了勐腊,并终老安葬于勐腊。</p><p class="ql-block"> 如今,博南古道人喊马嘶的繁华喧嚣已然成为过去,永国寺的恢宏建筑只剩残垣断壁,当年永历帝亲题的“永国寺”,由清未民初元老赵藩书写三个字,也艰难地留存着整座博南山深远而斑驳的历史气息。</p><p class="ql-block"> 永国寺院里,两棵茶花高大苍老,树梢已超出房子很多。过了季节还零星开着几朵红红的花,叶子有的发红,似乎在纪念种植自己的人的血泪史。古茶树散落在围墙之外,长得生机盎然,青青的嫩芽等着人来摘取,皇帝龙族亲自种的茶叶,叫“龙口茶”,总有一天要价值连城。</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永国寺外草地休息喝水,吃了路餐补充体力,顺便看看永国寺,大门紧锁,只能从门缝里看。休息之后,就一路往下,山势陡峭,就是之型下盘,有的地方是陡坡。</p><p class="ql-block"> 前行不远,天气骤变,狂风闪电,大雨倾盆的下,我们穿着雨衣难难行走,靴子,裤子全淋湿。今天一路上,速干衣湿了两回,上山被汗映湿,下山被雨淋湿。大雨过后,小雨持续的下,从永国寺出来,一直走到杉阳的10公里路程中就没有停过。</p><p class="ql-block"> 下到头桥村,走过寨子头村,穿过麦地村,麦地村是一个漂亮美丽的山村。村子头有一块博南古道的牌坊,旁边有一棵大榕树。过了麦地,往前走就是杉阳镇。到达时间4:30。记录里程19公里。赶快找到亚山宾馆入住,洗热水,换下淋湿的衣裤靴袜,再出来吃饭,下雨就没去古镇,回去早早休息不表。</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徒步永平江顶寺至兰津渡,这段路上下6公里,因为登山靴都湿了,穿简易靴子只能少走一点。下到江边,可以走古路,也可以走大路,我们择走古道下去,路上风景好,坠江直下,有一种失蹄滑倒就会掉入江里的感觉,走大路回来,就没有这种奇险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兰津”现在所指是澜沧江。《水经注》记载:“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沧津。渡兰沧,为作人。”《徐霞客游记》对这首古歌做了论证探讨并做定语:“然兰津之歌,汉明帝时已著闻而不始于武侯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霁虹桥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的位置是西汉的兰津古渡,东汉曾流传“渡博南,越兰津”的歌谣。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两世纪,从四川西昌起,经云南姚安、下关、保山,进入缅甸、印度等国的“西南丝道”就已形成,霁虹桥就是这条古驿道上的咽喉。此处古为舟筏渡口;东汉永平年初架起藤蔑桥;元贞年(1295年)改架木桥,得名霁虹桥;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改建铁索桥,清康熙年间重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历史载,“永平”作为县名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公元69年置博南县时,恰逢汉明帝刘庄年号“永平”十二年,为纪念汉明帝刘庄永平年间置建博南县,故以“永平”为名;二是1253年在把博南县改成永平县时,因为博南县是个南方边关隘地,从置县开始一直就是澜沧江津口防线,扼守丁当关,故中原王朝皇帝一直希望这个南方要隘永久太平无战事,如此边疆安全皇帝省心,故取其“永远太平”的希望意蕴。</p><p class="ql-block"> 按照现在的划界,澜沧江的北边为大理永平杉阳,南边为保山隆阳水寨,过霁虹桥,就是从大理走到了保山。</p> <p class="ql-block">  霁虹桥西岸绝壁上刻有历代文人墨客书写的“西南第一桥”、“悬崖奇渡”、“金齿咽喉”等等。这些题刻,大多出自明清两代,现尚有20余条清晰可鉴,多数字大如斗,古风袭人,古意苍苍,各具特色。 </p><p class="ql-block"> 霁虹桥是历代开发西南必经的关隘要道,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桥上曾设有税所和办案机构。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曾派三十余架飞机在霁虹桥上空轰炸,因地势险要,古桥得以幸免。1986年,古桥被洪水冲毁。后又修复,小弯电站蓄水将霁虹桥连同摩崖石刻一起淹没,原件沉入江底养鱼去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配合小湾水电站工程的建设,经云南省文物局批准,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霁虹桥文物建筑迁移保护工程,保护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摩崖石刻本体进行复拓、加固和封护,并选取部分石刻于原崖壁上方相似的崖壁原样复制,但由于新选崖壁面积较小,只能选取部分较有代表性的石刻进行复制。按照吕教授的说法。复刻的崖刻神韵没啦[呲牙]。</p> <p class="ql-block">  被定位为世界最古老的霁虹桥遗址的上方,亦即博南古道跨过澜沧江原址处上300多米处,大瑞铁路跨江大桥的建设呈现了世界桥梁史的新数据,南岸桥头的大柱山隧道长14.5千米,历时12年掘通,耗资2800亿元,被称为“地狱的入口”工程。</p> <p class="ql-block">  走完这段路,当天下午赶到保山,时间还早就去太保山逛逛。第二天早上,开车直奔姚安光禄古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p><p class="ql-block"> 唐朝设置姚州府,是云南的最高行政机构。由于姚府都督张虔陀欺劣南诏王阁罗凤之妻、剑南都督鲜于仲通等地方官员“蒙蔽天听”,“贪荣构乱”,丞相杨国忠贪贿馋言,阁罗凤乃仰天叹曰:</p><p class="ql-block"> “嗟!我无事,上苍可鉴。</p><p class="ql-block"> 九重天子,难承咫尺之颜;</p><p class="ql-block"> 万里忠臣,岂受奸邪之害。”</p><p class="ql-block"> 事情发展,李宓率大军进攻,最终酿成动摇大唐朝根基的天宝战争,导致阁罗凤领导的南诏国依吐蕃而独立。再后来死在博南古道的杨干真篡权,段思平起兵,南诏国演变发展为大理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大理国,蒙军主力向大理都城进发,并攻克大理都城太和城。大理国王段兴智和丞相高泰祥弃城逃跑。主战派高泰祥逃到其根基地姚州,后又被蒙古军攻破俘虏,并被斩杀。随后元朝在姚安全设立姚安路军民总管府,成为云南除大理外的第二行政中心。</p><p class="ql-block"> 元朝后期,姚安被历史淹没,元朝建立云南行省。行省的建立,打破了唐、宋以来南诏、大理500多年的地方政权局面,使云南同内地一样,成为全国的一个省。</p> <p class="ql-block">  赛典赤·赡思丁作为云南行省第一任中央委任的地方长官,将省府从大理迁到昆明,姚安从政治中心变为一般地方。赡思丁治理云南6年(1274~1279年),为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大大加深了云南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巩固了大一统,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赛典赤·赡思丁在云南所建立起来的以昆明为省府,完善的行政区划和管理系统,以及为巩固行省制度而实施的一系列发展经济、文化和交通的卓有成效的政绩,其影响至今犹存。</p><p class="ql-block"> 今天坐上姚州府都督宝座,感受历史的沧桑变换。</p><p class="ql-block"> 当天在光禄古镇的高氏酒店住下,顺便去看看热闹打卡地东关玫瑰花,晚上看彝族篝火晚会,逛逛古镇。晚上休息,第二天一早回昆明,结束了一次愉快的旅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