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视频直播转文本整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好!这是“笑生说诗”第二期,这期节目依然分为三个栏目,我们一个一个说,一个一个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栏目依然是《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民间点评,今天我们点评的这首诗是《竹子》 。</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从《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栏目选出来的,是《中国诗歌网》评选出的“每日好诗”。对于这于这首诗,我们的看法和《中国诗歌网》一致,给了高分。为什么给高分?这要让诗歌说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竹子”,内容是看守水库的人在水库边栽了一排竹子,竹子很快高过了篱笆——这里交代竹子的由来和生长情况。下边说看守水库的人去世后,乡亲们把他埋在水库边上,这些都写的非常简洁。第一节呢,说栽了一排竹子,然后就说长高过了篱笆。由栽到高过篱笆这个空间留白非常大。为什么这样写?因为细致的竹子长高的过程和竹子这首诗歌要表达的主题没有多大关系。没有多大关系就要简写,节奏要快些,如果和主题有关系,则可以写细一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边也是一样,看第二节说看守水库的人去世后,乡亲们把它埋在水库边上。你看,上边说他栽竹子,这会儿可去世了,之后说乡亲们把它埋在了水库边上,也没有写因什么去世,也没有写怎么埋,就这么简洁的两节把栽竹子、到栽竹子的人去世埋葬的过程说完了。下边我们看第三节。第三节说多年以后乡亲们发现那些竹子被野草领着,竟然找到了他的坟头。说乡亲们发现是在多年以后,又说竹子——为什么说竹子?因为题目是竹子,要表达相关的主题就得关联竹子。说竹子被野草领着,什么意思?野草领着,显然将野草拟人化了。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实际情况是说坟头离这行竹子不是很远,经过多年的生长蔓延,竹子扩大了占领面积,和坟头连在了一起。而作为诗人,把这个话说成了被野草领着。我们注意,这个句子只有通过拟人才能将这样的情景写得这么生动,如果不通过拟人是比较难写生动的,我们不妨换一种写法试一试,感受一下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边是第四节,这一节说坟头上的牵牛花。牵牛花在农村坟头生长是很常见的。说坟头上的牵牛花开了,大张着嘴巴,似乎有很多久别重逢的话要说也是拟人。第三节有拟人,第四节有拟人,说牵牛花大张着嘴巴——可能逝者生前经常面对着竹子说一些话,和竹子交流,这会儿见到竹子还想交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诗不长,一共就四节,每一节都是三行,最精彩还是第三节第四节,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这首诗带的很生动,很活。这一生动一活就优秀了,形象就出来了。这首诗语言非常简洁,时间跨度也大,十一二行诗,就把一个过程叙述的非常完整,主意象是竹子,野草和牵牛花是次意象,主意象、次意象和人物共同构成了诗歌形象,是一篇优秀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边我们边读边说算是“民间点评”,下边我们看一看《中国诗歌网》官方的点评:</p> <p class="ql-block">点评的第一句话:生命是一个大于人类认知的存在,所谓“生有涯,而知无涯”实际上也与之有关。不过诗歌写作又是一种不可能的可能,它能够以有限表达无限,这首诗以叙事形式拈出。哎,说了半天,还没切入正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边切入正题了,说首段在说竹子与看守水库人的关系,是“起”。什么关系?也没有说清楚。实际上是看守人栽了竹子,看守人养了竹子,竹子呢最后又找到了看守人的坟头,说明二者的深厚情感。后边呢说看守水库的人大致可判断为生活在底层的人,默默无闻,这么说也可以,但如果说他是底层,那么广大农村人也都是底层。至于没什么朋友等的推测好像是无根无据的,主观,妄加推测没有意义,这不在他解读的范围之内。解读是根据诗歌的文字,说出其包含的意思,人家没有的东西,我们不能瞎推猜。下边说他种下竹子,也就意味着种下了对生命的无限期待,当竹子高过篱笆时,这描述也就成了一种隐喻,是意想之外的世界——什么意思呀?表达不够明确,读者也不易理解到这个意思。下面说第二节是一个过度,也可视为起承转合的“承”,为后文埋下伏笔,实际就是看水库的人去世及埋葬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节文章讲述多年以后,说是野草引领竹子找到坟头说这是“转”。评者把现代诗以“起承转合”这样的顺序来解读我感觉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律诗是律诗,和现代诗是两回事。我们前边也说过现代诗和律诗是不同的两条线,是我们中国诗歌的两种不同形式,这两种形式谁也不借鉴谁,因而也不宜套律诗的起承转合解读现代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边说这些竹子的通灵似的来到了是坟头,说万物有灵,生物都有灵性一样。这么说也可以,但是我们在说的诗歌,主要应从艺术上面来说,可是这个点评没有从艺术手法上来分析。我们说文章应讲究艺术,艺术是什么?艺术主要就是艺术手法。从艺术手法上面来解读,显然比通灵的说法有现实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解读的时候说他用了拟人,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努力考虑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我们的诗歌更显得有艺术性。而他不说艺术手法这一块,显然是不太好的,对我们的实际创作没有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的末节说是表达对一个无名者的怀念和敬意。谁的怀念和敬意?实际上应该说竹子有知恩图报之心,重情。看守水库的人栽下了它,养了它,培育了它,它在看守水库的人的培育下茁壮成长,由开始的一排蔓延成了一大片,成了一个大家族,家族兴旺啊。竹子有一颗感恩之心,而末节牵牛花的形象,又表现出二者的深厚情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边说了第一首诗,边说边点评,也对《中国诗歌网》的点评谈了些看法,总之诗是一首好诗,但点评还存在一些问题,点评实际是—种引导,如果点评存在问题,将会误导读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第一首诗我们就说到这里,现在我们说第二首诗,第二首诗依然是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的诗歌,我们一块看看这首诗:</p> 2 整体评价:60分之下 <p class="ql-block">这首诗怎么样?读了之后有什么感觉?就一个感觉就是艰涩、晦涩,因而对这首诗的整体评价在60分之下。刚才那首诗我们给了95分,那首诗没有一点问题,从语言上边说是口语白话,从简洁简练这一块儿可以说百分之百;从含蓄这一块儿,从艺术手法这一块儿,都达到了非常好的高度,可是这首诗我们给他打了不及格,究竟不及格到哪了?我们要看这首诗,让文章说话。题目是“修一条春天的路”,说在春天修路,才会把一个村庄的前世今生吆喝成一个有故事的号子——从通俗来说就不行,口语白话不够。下边说才会沿着老树桩开始一段漫长迁徙,这句话完完全全把诗歌引入了一种晦涩的状态,又说才会触摸一条河的孤独——什么意思呀?像这样的诗歌,如果是正常读看的话,只看前两行,最多看到第三行,下边不会再看它,浪费时间,浪费脑细胞。一首诗歌一读就吸引住人往下边看,在比较愉快中把它看完,这样的诗歌我们说是一首不错的诗歌:一首诗歌读了三两句不想再看,那这样的诗歌就直接判定不是什么好东西。像这首诗歌,就读这几句就不用看了,下边说这些都是废话,还说什么“不重要”,不重要写它干嘛?这些话没有意义,诗歌不是散文。说油菜花迎着阳光盛开,黄土地躬起腰擦拭一把犁铧的锈。说油菜花迎着阳光盛开,这没问题,可是下边说黄土地躬起腰,就有问题了。黄土地整个是个什么形象啊?地球表面,或者说了像我们华北或者黄土高原,它是这么大的一片,这么大的一个形象,说它躬着腰,能这么说吗?你说这是拟人,可是拟人也要合适呀。黄土地的腰在哪儿呢?黄土地那么大的一片,一个黄土高原,它躬起腰擦拭一把犁铧的锈吗?这就是问题。所以说拟人大体上得有一种人的形象,哪怕它不是全部,也要有一部分像,比如上面说的牵牛花,牵牛花我们知道它有个形象,圆的中间有空,说张着嘴,如果没有形象,你拟什么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说张开手,每一粒麦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这句话很费解呀,什么叫张开手每一粒麦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什么意思?这是人话吗?我们说现代诗就是以我手写我口,我口是什么?我口就是我们口里边出来的口语白话,就是我们平常老百姓日常交流所用的语言,老百姓日常交流的语言大家都能听懂,像这种话让谁听的?刚开始我说这个语言都不合格,到这儿还是不合格。类似的“经过野草覆盖的山坡,挖掘机刮起尘世的风/风车吱呀一声从黄昏开始纪事/牛群是蝴蝶的客栈/黑白翅膀舞动盛开在牛背上的每一个音符”等,不说了,大体上都是一个意思:艰涩、晦涩!胡乱的词语拼凑到一块儿形成了非人类的语言——画鬼呢,这样的所谓的“诗”谁都可以这拼凑,谁都可以写出“每日好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面“炊烟放弃最后的挽留/一串葵花种子与土地恋爱”,哈哈,大地,我们可以比作母亲,庄稼是她的孩子,他的儿子和他的母亲恋爱了!中国现代诗歌我们说从五四白话文运动开始就是口语白话,到现在的100年了,这样的语语言你给它评为每日好诗,你把中国现代诗往哪儿带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诗歌网》将这样的诗歌定调为“好诗”,那点评者该怎么点评这首诗呢?我们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我们看点评的第一段:这首诗以春天修路为媒介,什么什么的,展现一幅多维的乡村画卷。我们再看一下诗歌,有这么神奇吗?我说呀写的非常乱,到底是写什么?我们说诗歌首先要集中表达,也就是说了内容不能太杂乱。首先这个题目就有问题,读一下,修一条春天的路,春天的路怎么修,用修吗?春天万物复苏,它们是并列着的,草在春天生长,树在春天生长,春风在春天刮,百花在春天开放。整体上它是一个平面,它不是一条线。这首诗歌在这儿通过将这些事物罗列,把它看作了一条线,看成了一条路,这就是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边儿,哈哈,是乡村画卷啊,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象征,什么象征了什么?什么前世今生,你随便解读吧。你想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因为这个东西这么晦涩,谁也不知道它表达的确切意思。当然有人喜欢这种东西。喜欢这种东西你就模仿,只要觉着模仿有意义。当然了,如果你也持否定态度,我们通过分析点评,就可以得到一些益处——这样的所谓的诗歌,我们不效仿——没有学习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评写的很长:</p> <p class="ql-block">还说结尾巧妙了一一缕炊烟放弃最后的挽留,一颗葵花种子与土地恋爱,后边儿又说了什么什么什么,点评就一个字:好!这点评好写,云山雾海,往好处说就行。后边还有呢:</p> <p class="ql-block">好家伙,一下写了6页,全世界溢美之词用完了,点评也就完了,300元点评费也到手了:《中国诗歌网》高兴,作者高兴,评者高兴,却苦了读者,把读者推进十里雾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而对于现代诗的问题,我们得区分一下责任,区分读者和作者的责任,谁该承担责任谁就承担责任:如果说百分之七八十、八九十以上的人能看懂,少数人看不懂,这是少数读者的理解能力问题,是少数读者的责任,这少数人应该提高文学素养;如果是百分之七八十、八九十的人看不懂,那是创作者的责任,那是创作者不懂现代诗及其语言,冒充斯文,创作者的责任创作者不能推脱。创作者不能说我就这么写,理解不理理解是你的事儿,这是傲慢,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说法。如果你以这种态度写诗歌就不应该发表出来,只应放在你的案头,自己看一看,让老婆看一看,让孩子看一看,公开发表是对公众的不尊重,是你从心里你就没有把读者看成一回事儿,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如果一个创作者不把公众和读者放在眼里,那么读者也很难把你放在眼里。而这样的诗歌如果有刊物发表出来,这样的诗歌刊物、媒体也将不受公众和读者的待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了,这个问题就说到这儿,下边我们看第二个栏目。</p> 二 民间优秀诗歌选析 <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民间好诗,诗很短,意味却这么深长,让人感觉诗里边有好多东西可以让我们领会,让我们思索,让我们品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诗只有四句,表述的是我们平常都见到过的一种情景,可是对于这样的所见,许多人常常熟视无睹,而作者写出了深刻,说出了感触,将自己和花儿融合在了一起,将自己和花类比,写出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心理活动,有所触发,有所感悟。我们拿这首诗和上面《修一条春天的路》比较一下,这首诗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是我们更清楚了还是更糊涂了,还是明白了一些道理、受到了一些启迪呢?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好诗?口语白话,深入浅出,含义深刻的诗才是好诗,这首诗无疑就是这样一首优秀诗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这首诗我们就说到这里,下边我们看第三个栏目:</p> <p class="ql-block">三《中国现代诗创作与问题》分享</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北岛的名篇。北岛名声很大,但流传的诗篇并不多,他的诗有许多是晦涩的,因而也只有蜗居在书籍里,这似乎在告诉人们什么,也似乎在说明了一个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歌很有名,代表了北岛诗歌的最高水平,这首诗是怎么来的呢?其原诗就是这么一首短诗吗?其实这首诗的传播有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歌开始并不是以诗歌面貌出现的,而是出现在一篇散文里,这篇散文是《波兰来客》:</p> <p class="ql-block">我们看这个图片的中间这一段,以散文的形式排列着这首诗歌。读者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感觉这截文字很美,就是一首诗,因此有人圈画,圈画的人多了,这几句文字就流传开来,形成了这首短诗。就是说这首诗歌开始并不是以诗歌的形式出现,而是夹杂在散文里,是读者的慧眼把这首诗歌从散文里挑选了出来。这正应了艾青那句话:一首诗即便夹杂在散文里,依然是一首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岛见大家喜欢这首诗,又把这首短诗进行了扩展:</p> <p class="ql-block">看,这就是北岛扩展了的诗,扩展了的诗歌成了三节,由于又添加的两节并不出色,因而在读者中间流传的依然是第一节。这也充分说明广大读者、人民大众老百姓是载舟覆舟之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岛的这首诗,语言口语白话,有哲理哲味,写出了人生的不易,写出了人生之梦破碎的反差,人们喜欢。为什么又拼接的后两节不流传呢?因为读者并没有认可他的后两节。既然人民大众百姓读者不认可,那也就不可能流传。所以老百姓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是北岛还是别的名人——当然更不用说没有名声的人了:任何人的文章要经过读者、广大人民群众老百姓的检验,因此任何创作者都不能高高在上,不能凌驾于读者,不能不把广大读者、人民群众老百姓放在眼里,不能在读者面前傲慢——在读者面前傲慢,读者会让你付出代价。当然你可能会说我的诗歌不需要读者,不需要人读,那么你发表诗歌是干什么的呢?如果真正是这样想,那你倒不用发表作品了,这样广大读者、广大人民群众老百姓也就不会说什么了,这样大家都相安无事不是很好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