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与帝国的兴衰

慧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读《清史编年》第一卷(顺治朝)杂记</span></p> <p class="ql-block">一套《清史编年》收在柜子里多年,前段时间便想着沉下心来好好读读,不想书中的繁体古字艰涩难懂,而且按时间顺序记述的日常繁琐庞杂,清初的满文满语官阶官称混淆不清……;固山额真、梅勒章京、甲喇章京、牛录章京、昂邦章京,以及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等等。</p><p class="ql-block">每每拿起翻翻便觉得无味。但是书中记载的史实事件,在其它影视小说里的演绎,在这里却都是真实可信,有时间地点有人物往来,慢慢读来倒也充实了空白的知识。</p><p class="ql-block">书中记录了清朝各个时期具有深刻影响的大事和历史事件。其中,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员的任免、钱粮赋役、仓储漕运、礼仪科举、人丁户口、田亩兵饷;朝觐册封、外交入贡……帝王将相在平时的生活学习朝堂政务的管理;皇帝诏书圣旨朝训,大臣的奏折答对不一而足……。非常时刻的决断思维以及拍板定夺,仿佛让我置身那个血雨腥风的朝代:古道上滚滚烽火狼烟,战乱中难辨流寇霸王!跌宕起伏的帝王人生,历史波澜壮阔的巨变;一部清代帝国兴衰史,一幕哀婉三叹的大戏!</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从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号后金,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清,1644年入关建都北京,到1911年宣统溥仪“逊位”,清朝统治时间将近三百年。 清代共有十三位皇帝,其中有英明之君,也有荒淫无能之辈。 在近三百年的清代宫闱之中,五光十色,秘幕重重,有关皇权更替、 政治斗争、宫闱轶事、帝王后妃私情,为后人演绎了一部帝王与帝国兴衰的历史大剧。</p> <p class="ql-block">《清史编年》第一卷(顺治朝)开篇如此记载:</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元年 甲申 公元1644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明崇祯十七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正月初一庚寅(2月8日)。清廷在盛京(今沈阳),顺治帝福临至堂子(清代皇帝祭土谷神之所)行礼,返宫,上殿受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福临,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3月15日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逝世,礼亲王代善会集诸王、贝勒等议,确立福临继位,以济尔哈朗、多尔衮辅理国政。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1643年10月8日),福临即皇帝位,是为清世祖,时年六岁,以次年(公元1644年)为顺治元年。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本日,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称王于西安。国号大顺,同时颁发讨明诏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本日,明崇祯帝視朝,立班者仅锦衣卫一人,令鸣钟不停,门勿闭,久之无至者。后虽至,但人心惊慌,朝班混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元肇始乱象丛生,风雨欲来两百七十六年的明朝大厦将倾。)</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明 崇祯十七年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三月十七日乙已(4月23日) 明帝早朝,召诸臣商议,均惶恐无言,君臣相向而泣。大顺军分兵东至高碑店,西近西直门。过午,大部队围城。襄城伯李国桢奉命督京营守城,匹马驰至内廷,告明帝曰:“守城军不用命矣!鞭一人起,一人复卧,奈何!”明帝哭,诸臣亦哭”。</b><i> </i></p><p class="ql-block">(看看这点儿出息、分明气数已尽人心散失,哭管个屁用……;自明万历帝少年亲政,这个不可药救的荒淫之徒,二十年不见朝臣。“酒色财气”四病俱全,阉党把持,朝政日趋混乱。大明王朝不亡才怪!)</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三月十八日丙午(4月24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大顺军架飞梯奋力急攻,孩儿兵争先登城,平则、德胜二门遂破。明太监曹化淳献彰义门降。大顺军大队入城,明军如鸟兽散。明帝闻外城破,徘徊殿庭,后闻内城亦破,即回乾清宫,召其三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命皆蔽衣出逃,告之曰:“万一得全,来报父母仇,无忘我今日戒也。”又逼皇后周氏自缢,手刃其妃、女数人。然后易服,携太监王承恩等数十人,持枪执斧出东华门,至齐化(今朝阳门)崇文、正阳等门,均不得出,走安定门,城门坚不可启,乃返宫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三月十九日丁未(4月25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明帝亲自响钟召集百官,无一至者,乃与太监王承恩入内苑,对缢于煤山之寿皇亭海棠树下。书遗诏于衣襟曰:“朕登极十七年,致敌入内地四次,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复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明朝至此宣告灭亡。明自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至庄烈帝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年),凡二百七十六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本日,大顺军千骑从正阳门入,京师居民各设大顺永昌香案以迎。入城时,李自成拔箭去镞,向后军连发三矢, 约曰:“军兵入城,有敢伤一人者斩,以为令。”午刻,李自成率牛金星、宋献策等从德胜门入城。李自成身着毡笠缥衣,乘乌驳马进承天门入宫,登皇极殿,命故明百官于二十一日觐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大顺军入京师,兵政府榜示:“大师临城,秋毫无犯,敢掠民财者,即磔之。”民间安定如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大顺军将领多占住高门大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四月初六日癸亥(5月11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李自成于武英殿召耆老进见,问民间疾苦,有无扰害,并传谕凡城内外各村镇耆老于初九日一一召见。届时进谒毕,耆老出言,李自成戴大绒帽,穿天蓝箭衣,与诸将无异。当时,李自成生活仍极简朴。每晨起,骑马入西华门议事,或方巾,或白绒帽, 无冠带仪从,惟四五骑前导。他与牛金星、刘宗敏等二十余人均坐而议事,凡有大事,皆集众共谋之。规定文官俱听大将节制,军纪仍严,有犯淫劫者立即斩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但入城后,李自成以追赃所得大赏农民军,将校人百两,士卒人十两,布十二丈;亦有据百姓家责供军需、攫取民财者,以致“腰缠既富,人多乡井之思,绝无赴敌之气”。而大顺诸将帅,既各据府第,又分赏以金银宝珠及宫女,故拥歌童舞女、饮宴作乐者甚多,也渐无斗志。</b></p><p class="ql-block">(七十多年前,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出发进驻北京前。毛泽东同志在临行前坚定地对大家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一定要考个好成绩”。</p><p class="ql-block">鉴于李自成进入北京退出北京的历史教训,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消息传到盛京的时候,范文程向多尔衮指出,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向关内进军。书中记载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四月初四日辛酉(5月9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清大学士范文程上书摄政王曰:“中原百姓,蹇罹丧乱, 荼苦已极,黔首无依,思择令主。” “是则明之受病种种,已不可治。” “夫明之劲敌,惟我国与流寇耳。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 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 顺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贼。”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为今日计”,范文程进而献策, 其一,“宣谕以昔日不守内地之由,及今进取中原之意。而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是当申严纪律,秋毫勿犯。” “任贤以抚众,使近悦远来,蠢兹流孽,亦将进而臣属于我。”其二,“夫如是,则大河以北可传檄而定也,河北一定,可令各城官吏移其妻子避患于我军,因以为质。又拔其德誉素著者置之班行,俾各朝夕献纳,以资辅翼”。其三,“此行或直趋燕京,或相机攻取,要当于入边之后,山海长城以西,择一坚城,顿兵而守,以为门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span style="font-size:15px;">( 范文程沈阳人,曾祖曾任明嘉靖兵部尚书,祖为沈阳卫指挥同知。范文程初为生员,天命三年清兵克抚顺,受太祖努尔哈赤器用,参谋帷幄,时年二十一岁。天聪三年,以文馆官从太宗皇太极伐明,论功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崇德元年,授秘书院大学士,皇太极誉为“心膂”,所领皆枢密事。八年顺治嗣位,命其族属隶镶黄旗。)</span></p><p class="ql-block">多尔衮审时度势随即率大军西进,在吴三桂的帮助下,驱逐贼寇,平定了北方各省。同年(1644)下半年,福临被护送到北京。10月,宣布一个只有六岁的孩子成了中国的皇帝。但在此后数年之中,他只有表面上的权威,实际上多尔衮成了真正的独裁者,事实证明清朝早期的政策和帝国的巩固主要是归功于多尔衮。</p> <p class="ql-block">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帝,庙号是“世祖”(清朝只有三位皇帝享有带祖的庙号,另外两位分别是奠基人太祖努尔哈赤和圣祖康熙大帝),可见其地位之高。他之所以被载入史册和铭记,完全是因为灭亡明朝、清军入关、迁都北京、肇基清朝这些丰功伟绩联系在一起,但是平心而论把这些大事件与6岁的孩童划上等号实在是历史的偶然。以6岁的年纪和心智怎么可能缔造出这些足以彪炳史册的伟业呢?显然是幕后有高人的指点江山,这个人就是他的亲叔父、摄政王多尔衮。</p><p class="ql-block">满清入关定都北京,这里不得不了解多尔衮的身世:多尔衮(1612一1650),第一代睿亲王,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其母孝烈皇后生三子,另外两子是阿济格和多铎。努尔哈赤遗嘱的内容,人们知之不详。他可能曾指定年幼的多尔衮做继承人,在多尔衮成年之前,由年长的儿子代善摄政。他更有可能命令七个或八个亲王——当时他们每人都掌握着一个旗——推选他们当中的某个人做为名义上的统治者。同时,孝烈皇后的三个儿子每人被授予一个旗,这样一来,就将形成一个强大的集团。当时掌权的亲王们 —— 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害怕由于孝烈皇后从中撮合,她的三个儿子联合起来将会过于强大,遂迫其自杀。临终前她恳求亲王们照顾当时年仅十余岁的多尔衮和多铎。 当皇太极开始与其他三位有权威的亲王共同统治的时候,他封多尔衮和多铎为和硕贝勒(最高级的皇子称号),并授给他们两人每人一个旗。多尔衮领正白旗,多铎领镶白旗。长兄阿济格未得授旗,但从两白旗下得到了几个牛录。当时多尔衮和多铎均在幼年,皇太极善待之,他们也对皇太极忠心无二。在天聪朝(1627一1636),几乎每一次战役多尔衮都随军出征。1628年在征讨察哈尔蒙古的战争中,他临阵骁勇,被赐予墨尔根代青的称号, 意即:“聪明的战将”。1635年,在岳托和豪格的协助下,他征服了察哈尔蒙古。皇太极称帝时(1636),以头等王爵封多尔衮,即睿亲王。 1638年,多尔衮被授予奉命大将军的称号。当时有两支军队入侵明朝疆域,多尔衮受命统帅其一,另一支由岳托统帅。这两支军队袭击了直隶和山东的四十余城(包括济南和天津),并于1639 年携带着大批战利品和俘虏返回盛京。</p><p class="ql-block">天聪八年八月,皇太极去世,八旗内部矛盾和斗争又爆发了。 皇太极尸骨未寒,“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 , 斗争双方剑拔弩张,两黄旗大臣谋立肃王、皇太极长子豪格为帝,兵丁们也“张弓挟矢,环立宫殿”。而此时32 岁的睿王多尔衮,历经百战,具有一定的领导才能,得到八旗部分势力的拥戴。大贝勒代善的次子硕托和孙阿达礼出头倡立多尔衮接续皇位,对代善说:“众已定议,立睿王矣。” 代善会集诸王、贝勒等议,确立皇太极第9子、年刚6岁的福临为帝,年号顺治。以济尔哈朗、多尔衮辅理国政。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为摄政王,但多尔衮多方排斥济尔哈朗,不令其预政。这种结果曾是经过一番复杂曲折斗争的。斗争的胜利者是福临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她一面把握住老成持重的代善作为依靠力量;一面对具有接续皇位资格的多尔衮运用手腕进行笼络。清初所传的太后下嫁,便是笼络术之一。但是八旗矛盾仍然存在。顺治元年(1644)多尔衮统兵人关后,由于掌握了最高军事大权,势力膨胀,于自己的两白旗外,上三旗也任凭其摆布调动,相形之下,福临等于傀儡。</p> <p class="ql-block">多尔衮渐渐集大权于一身,国家大事就在他本人的府邸中决定,御玺也存放在这里。到了1644年年底,济尔哈朗降为辅政王, 所得俸禄仅及多尔衮之半。尽管多尔衮一再命令朝臣:对皇帝的尊敬应该超过对他的尊敬,但这种命令只不过显示了他的权势是何等之大。同时,他毫不留情地对待那些胆敢反对自己的王公们。 1647年,他褫夺济尔哈朗的辅政王之职,委其胞弟多铎继任。1648 年初,济尔哈朗受到种种指责而大遭贬抑。同年,一向与多尔衮不睦的豪格也被加上各种罪名,受到幽系,后自杀于监所。其他几位王公也同样遭到贬抑。与此同时,多尔衮除了自己原有的正白旗以外,又进而控制了其他各旗。首先,他接管了原属莽古尔泰,曾一度由皇太极控制的正蓝旗,在其胞弟多铎死后(1649),他又控制了镶白旗。这样,他便掌握了三个旗,而皇帝仅仅控制着两黄旗。 </p><p class="ql-block">1648年初,多尔衮被免除了参谒时的君前跪拜。1648年底或1649年初,多尔衮被加上了皇父摄政王的尊号。1649年,他亲自前往指挥围攻山西大同的一个造反的总兵。1650年,多尔衮的福晋故去,他娶了自己的侄子豪格的遗孀为妻。他命令朝鲜国王送来几位公主做他的妃子,并计划在热河南部建造一座宫殿和一个城市。他希望在这里隐退,做一个封建领主,由两白旗下的包衣供他驱使。在把次要的政务委托给自己的亲信博洛、尼堪和满达海以后,多尔衮便沉溺于寻欢作乐之中。1650年底,尽管当时身体不适,他仍前往热河狩猎,因身体虚弱,当年除夕,死在长城脚下的喀喇和屯,年仅三十九岁。当时多尔衮是怀有夺位企图的,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他就死了。十天以后,他被追尊为皇帝,庙号成宗, 谥号义皇帝。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书中记载,顺治八年二月二十一日乙亥(3月12日)顺治帝追论多尔衮罪状,昭示中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二月十五日癸已(3月6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议政大臣苏克萨哈、詹岱、穆济伦原系多尔衮近侍,至是首告多尔衮私备御用服饰、又欲偕两旗移驻永平府,并与何洛会、 罗什、博尔惠、吴拜、苏拜等密谋定议。时多尔衮另一亲信固山额真谭泰亦检举多尔衮取肃王妃,并令肃王诸子至府较射时,何洛会骂之日,“见此鬼魅,不觉心悸”。贝子锡瀚也控告何洛会“向我言:上今亲政,两黄旗大臣与我相恶;我昔曾首告肃王, 今伊等岂肯不杀我。”于是并案会审,议以多尔衮“阴谋篡逆”, 应籍没所属家产人口人官。其养子多尔博、女东峨俱给信亲王多尼。何洛会及其弟胡锡皆凌迟处死,籍其家。奏人,有旨依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八年二月二十一日乙亥(3月12日)顺治帝追论多尔衮罪状,昭示中外。</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福临是一位好学而明智的年轻君主。1651年,他开始执掌朝政时,很难看懂向他呈递的奏折,由此他深感自己对汉文的无知。</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二年 乙酉 公元1645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三月十二日乙未(4月8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大学士冯铨、洪承畴等奏请选派满汉词臣向顺治帝进讲六经,因皇上“一日之间,万几待理,必习汉文晓汉语,始上意得达而下情易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帝九年 壬辰 公元1652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九月二十二日辛卯(10月24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帝往太学,释奠先师孔子,行两跪六叩头礼。听祭酒、 司业讲易经、书经。传制云:“圣人之道,如日中天,讲究服膺, 用资治理,尔师生其勉之。”二十三日诸王大臣上庆贺表;宴衍圣公、内院官、瀚林七品以上官、祭酒、司业、学官、五经博士、四氏子孙及礼部、太常、光禄、鸿胪寺执事官于礼部。二十四日,于午门前赐衍圣公、五经博士等袍帽,监生每人银一两。</b></p><p class="ql-block">自此他以极大的决心和毅力攻读汉文,因而在短短几年内已经能够用汉文读、写、评定考卷,批阅公文。一个日理万机的人能有如此成就是很不寻常的。 </p><p class="ql-block">日后清朝除了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勤学以外,清代的皇族集团对儒家经典的学习也是很认真的。清人赵翼曾记皇子读书一事说:“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 余内值时,届早班之朝,率以五鼓人,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课程,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事,薄暮始休。” 赵翼所述的是清代乾隆时期的情况,其中反映的满族皇室集团的勤奋好学之风气,是历史上其他朝代所不具备的。 </p><p class="ql-block">1651年,多尔衮死后,政权开始落入福临和反多尔衮者之手。多尔衮死后遭到贬黜,多尔衮的一些追随者被处死刑。但此时新建王朝的基础已经打好了。已与蒙古结盟。明朝反清力量的领袖桂王被赶到边远的中南地区。代表西藏的达赖喇嘛五世于1652年亲自到北京向新王朝称臣。1653年琉球王开始纳贡。到1659年桂王被赶到缅甸时,清朝已经基本完成了对中国的征服。 福临即位初期,在处理与西方国家关系方面和明末是一样的。 葡萄牙人获准在澳门独家经商。直到1653年,在尚可喜的建议下,广州才对他们开放,在此之前,广州是不许他们经商的。1655 年,荷兰遣使到北京,行叩头礼遏见福临,遂即被赐予在中国贸易八年的权力。自1649年以来俄国人掠夺黑龙江地区,引起了严重的问题。1655年,俄国贸易使团到达北京,但因为拒绝行叩头礼而没有受到福临接见。 1658年,俄军被明安达礼战败并在其后数年中停止了骚扰活动。</p><p class="ql-block">从1651年到1657年,他与耶稣会教士汤若望神父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汤若望曾给福临的母亲看好了病,并被尊为“义父”。后来,福临称他为“玛发”,意为“爷爷”,不仅在宗教问题和道德问题上,而且在处理国事时都向这位老传教士请教。 汤若望常被宣召进宫,福临有时也驾临教堂--南堂,特别是在1656和1657两年。但从1657年以后,皇上开始崇信佛教禅宗,汤若望企图使他信天主教的努力终于无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汤若望《生活回忆录》载: 顺治八年三月,汤若望因治愈在皇太后抚育下待婚之未来皇后的疾病,使皇太后以父执礼敬汤若望,汤若望以“圣牌”进呈皇太后,皇太后将其带于外衣之上。顺治帝因太后故,遂称汤若望为“玛法”。顺治十年,赐汤若望封号时,特谕免行三跪九叩之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四年 丁亥 公元1647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二月十四日乙西(3月19日) 顺治帝谕来京朝觐官员曰:“明季之积弊难除,颓风犹煽, 有司则贪婪成习,小民之疾痛谁怜;司道则贿赂薰心,属吏之贞邪莫辨。” “朕甚愤之。兹当大计,已严饬所司,贪酷重惩,阘茸罔贳,尔等姑准留任,仍服旧官,尚思祓濯前愆,勉图后效。” “如或藉法行私,剥下媚上,巧文欺谩,庇罪保奸,仍踵向来积习,国宪凛存,必不尔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八年 辛卯 公元1651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二月初十日戊子(3月1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帝尊其生母为昭圣慈寿皇太后。皇太后即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蒙古贝勒寨桑之女,太宗时封庄妃,福临即位时尊为皇太后,至是加尊号,时年三十九岁。十一日以上尊号礼成,颁“恩诏”于全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二月十一日己丑(3月2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清皇太后诰谕顺治帝曰:“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 上承祖宗功德,益廓鸿图;下能兢兢业业,经国理民,斯可为天下主。民者国之本,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佞,用人必出于灼见真知,莅政必加以详审刚断,赏罚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则,毋作奢靡,务图远大,勤学好问,惩忿戒嬉,倘专事佚豫,则大业繇兹替矣!凡几务至前,必综理勿倦。诚守此言,岂惟福泽及于万世,亦大孝之本也。”</b></p><p class="ql-block">(可见母慈子孝、皇太后爱子之切、教子之严,太后对汉语言、儒学已有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八年 辛卯 公元1651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闰二月十八日乙丑(4月6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帝谕吏部:“国家设官图治,必公忠自持,殚力报效, 方能裨益民生,共襄盛治。若借权行私,肥已蠹国,不知开代纪纲,不念民生疾苦,此等不肯自爱之人徒取备员,毫无实效,皆由用人无定衡之故。朕自亲政以来,屡下诏谕,嘉与更始。近见部院诸臣因仍前弊,未能洗涤肺肠。托名熟练,持禄养交,习为固然。其有年届悬车,恋恋爵禄,岂真有心报国,不过假借朝廷之官为养身之计。朕今令吏部具列各部院堂官职名,亲行更定, 与天下见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如大学士冯铨,曾得姜瓖贿赂,且七年来毫无建白,著令致仕。工部尚书谢启光任户部尚书时,七年钱粮全无销算,挂欠漕粮三百余万石,且滥差税吏加倍需索,任意询私,秽声盈耳,大玷官箴,著革职为民,永不叙用。礼部尚书李若琳, 与冯铨朋比为奸,独断专擅,亦革职为民,永不叙用。都察院左都御史卓罗,副都御史罗壁、巴朗等不循职掌,缄然苟容,均革职。此外被致仕、革职、降调者尚有徐起元等多人。至“年老致仕者,仍着有司相待以礼”。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十年 癸巳 公元1653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正月初二日 己已 (1月30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帝至午门,令两翼值班侍卫自紫禁城西华门转而疾趋(即赛跑)。有十人先至,赏首至者缎七匹,其余以次各赏有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二十八日乙未(2月25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谕满洲、蒙古、汉军及汉人之幼少年者,学习艺业骑射之暇,应旁涉书史。著各该旗牛录及包衣牛录即行严禁踢石球为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三十日丁酉(2月27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帝生日,行“万寿节”庆贺礼,赐宴毕,召大学士陈名夏,与谈治天下之道。问:天下何以治?何以乱?且何以使国祚长久?陈名夏以得人对。帝称善。又问如何得人,陈名夏曰:知人甚难,然所以知之也易,即于群臣中择素有德望者常赐召见访问。帝曰:“朕虽勤于图治,岂遂无过失,专赖卿等匡其不逮。 倘朕躬有过,慎勿讳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帝又曰:李三孑然小民,何以官民皆惧之。陈名夏奏曰:“盖都城五方杂处,如李三者尚不乏人。今日一李三正法, 明日又一李三出矣。李三与各衙门胥役结纳最广,故使人皆惮之。其要莫如拔本塞源,令人皆凛凛不敢效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三月二十六日壬辰(4月23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帝谕各省朝觐官员:“宜各勉力,以图日新,毋谓涂饰可以久施,毋谓侥幸可以常恃,正直存心,清廉持己,皇天自鉴,朝廷自知,而民风亦自于变矣。尔等如恪遵朕旨,以实心行实政,庶几共享和平之福,朕之显秩厚禄,自不吝惜。如或貌承朕旨,心怀诈伪,媚上虐下,慢政隳操,昭昭国宪,必贻身家之灾,虽欲免,得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二十七日癸已(4月24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顺治帝至内院,召原任大学士冯铨入见,曰:“朕于瀚林官躬亲考试,文之优劣毕见,可以定其高下矣。”冯铨奏曰:“简用贤才,亦不宜止论其文,或有优于文而不能办事行已弗臧者,或有短于文而优于办事操守清廉者。南人优于文而行不符,北人短于文而行可嘉。今兹考试,亦不可止取其文之优者而用之。文行优长、办事有能者兼而用之。”帝曰:铨之言是。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二十九日甲午(4月25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以原任大学士冯铨“原无显过,且博洽故典,谙练政事”, 特命起用,以原官办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四月十九日甲寅(5月15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帝命清厘学政。谕礼部云,“比闻各府州县生员有不通文义,倡优隶卒本身及子弟厕身学宫,甚者出人衙门交结官府, 霸占地土,武断乡曲,国家养贤之地,竟为此辈藏垢纳污之所”; 提学官员则“贿赂公行,照等定价,督学之门,竟同商贾”,"以致白丁豪富冒滥衣巾,孤寒饱学终身淹抑”。命提学官员按定例考查诸生、冒滥者褫革;以“试士为市”之提学官许督抚按指实参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五月初五日庚午(5月31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帝至内院,问翰林各官何下班太早。范文程等奏称:今日端午,是以下班较早。帝谓诸臣日:欲希晏逸必先习勤劳,俾国家大定,其乐方永。若只图安乐,先计身家而后国是,其乐亦暂耳。“自今以往,始自朕躬,有过即改,卿等亦各宜黾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十二年 乙未 公元1655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十一月初七日丁亥(12月4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帝以各省督抚按各官本应互相纠察,但积习相沿,瞻徇情面,多参末员属吏,罕有互纠者。谕吏部、都察院:“今特行申谕,从此须当大破积习,如有贪婪等弊立行指参,必拿解来京,朕亲审定罪,倘彼此容隐,事发,一体连坐。” 又谕刑部:贪官虽经革职拟罪,犹得享用赃资,致贪风不息,以后,凡受赃至十两以上者,除依律定罪外,不分枉法与否,俱籍其家产入官,著为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十三年 丙申 公元1656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二月二十四日癸卯(4月18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帝戒各官,毋因地域而分党立门户。因此救谕各部、 院、卿寺、科道等官:“朝廷立贤无方,不分南北。南人中有贤有不肖,北人中亦有贤有不肖。朕近日处分各官虽多南人,皆以事情论,非以地方论。尔等比肩事主,皆当仰体此意。凡有论列,须从国家起见,毋歧方隅,毋立门户,毋泄己私忿,毋代人诬陷,毋以风闻辄告,毋以小过苛求,务期公忠自矢,共还荡平之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十三日辛西(5月6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帝谕全国朝觐官员:亲政六载,虽励精图治,而“治犹未进,民犹未安,钱粮逋欠,盗贼窃发,大者仍不法,小者仍不廉,致上之德意无由下究,民之疾苦无由上闻,非尔等失职之故欤”!命今后“宜各正直存心,清廉持己,勉图后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十四年丁西公元1657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正月十五日戊午(2月27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禁投拜门生,以“永绝朋党之根”。谕称:“近乃陋习相沿, 会试乡试考官所取之士,及殿试读卷、廷试阅卷、学道考试优等,督抚按荐举属吏,皆称门生。往往干谒于事先,径窦百出; 酬谢于事后,贿赂公行。甚至平日全未谋面,一旦仕宦同方,有上下相关之分,辄妄托师生之称,或属官借名献媚,附势趋炎;或上官恃权相迫,恐喝要挟;彼此图利,相煽成风,恬不知耻。 以致下吏职业罔修,精神悉用之交结;上司弗问吏治,喜怒一任乎私心。因而荐举不公,官评淆乱,负国殃民,不知理义,深可痛恨。”“以后内外大小各官俱宜恪守职掌,不许投拜门生,如有犯者,即以悖旨论罪。荐举各官,俱照簡门体统相称;一切读阅卷考试等项,俱不许仍袭师生之号,即乡会主考同考,务要会集一堂,较阅试卷,公同商订,惟才是求,不许立分房名色,如揭榜后有仍前认作师生者,一并重处不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十七年庚子公元1660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正月初二日戊午(2月12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帝引咎自责,谕礼部,言十七年来,“民生尚未尽遂; 贪吏尚未尽改;积习相仍,未臻丕变。且滇黔虽入版图,而伏莽未靖,征调犹繁,焦思竭力,治效未孚,负上天之简畀,愧祖宗之寄托,虚皇太后教育之恩,孤四海万民之望。非朕未尝励精求治,实由凉德所致。反复循省,罔敢即安,兹欲引咎自责,祭告天地、太庙、社稷,布告中外”。于是定二十日祭天,二十一日祭地,二十三日告祭太庙、社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十六日壬申(2月26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从工科都给事中姚延启奏,再行严禁各衙门官员私交私宴及庆贺馈送。有旨称:“如仍前违禁私相交结、庆贺升迁、馈送杯币,及无端设宴献酬、假馆陈乐、长夜酣歌者,科道官即行指实纠参,从重治罪。如科道官徇情容隐,不行纠参,一并治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十八年 辛丑 公元1661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正月初二日士子(1月31 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顺治帝病,出痘。初六日病重,遣内大臣苏克萨哈传谕: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京城内除十恶死罪外,其余死罪罪犯悉行释放。召原任学士麻勒吉、学士王熙起草遗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关遗诏中顺治帝以十四事罪已,有后人曾质疑属他人伪做,书中附注了《王文靖集》中的记载,我自认为可信。</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熙自撰年谱:辛丑正月,“初六日三鼓,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即就榻前书写。’熙恭聆天语,五内崩摧,泪不能止,奏对不成语。蒙谕:‘朕平日待尔如何优渥,训尔如何详切,今事已至此,皆有定数,君臣遇合,缘尽则离,尔不必如此悲痛,此何时,尚可迁延从事,致误大事?' 随勉强拭泪吞声,就御榻前书就诏书首段,随奏明恐过劳圣体,容臣奉过面谕,详细拟就进呈,遂出至乾清门下西围屏内撰拟,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日入时始完。至夜,圣驾宾天”。《清史稿》卷二五O所记与上略同。又《清圣祖实录》卷一:上大渐,召麻勒吉与学士王熙撰拟遗诏,副内廷侍卫贾卜嘉进奏。上命麻勒吉怀诏草,俟上更衣毕,与贾卜嘉奏知皇太后,宣示诸王、 贝勒。</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初七日丁已(2月5日) 夜,子刻,顺治帝逝世于养心殿,年二十四,在位十八年, 亲政凡十一年。遗命以第三子玄烨为皇太子,嗣皇帝位,以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辅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人质疑为何遗命以第三子玄烨为皇太子?书中附录《汤若望传》截录:</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据《汤若望传》,以玄烨为皇太子,汤若望之意见,曾起决定作用。龚鼎孳撰《汤先生七十寿序&gt;亦称若望“最后则直陈万世之大计,更为举朝所难言”。《汤若望传》引《汤若望回忆录》记当时情形如下:当顺治病危时,“一位继位的皇子尚未诏封,皇太后立促皇帝作这一件事体。皇帝想到了一位从兄弟,但是皇太后和亲王们底见解,都是愿意皇帝由皇子中选择一位继位者。皇帝使人问汤若望底意见。汤若望完全立于皇太后底一方面,而认被皇太后所选择的一位太子为最合适的继位者。这样,皇帝最后受到汤若望的劝促,舍去一位年龄较长的皇子,而封一位庶出的、还不到七岁的皇子为帝位之承继者。当时为促成这样一个决断所提出的理由, 是因为这位年龄较幼的太子,在髫龄时已经出过天花,不会再受到这种病症的伤害的,而那位年龄较长的皇子,尚未曾出过天花,时时都得小心着这种可恐怖的病症。这位这样被选择的皇帝,后来在康熙年号之下,竟成了中国最大君主”。又《张宸杂记》载:“时外城门俱闭,列卒戒严,九衢寂寂,惶骇甚,日晡时,召百官携朝服入,入即令赴户部领帛,领讫,至太和殿西阁门,遇同官魏思齐,讯主器,曰:‘吾君之子也。,心乃安。”</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遗诏中以十四事罪已。( 从略 )顺治帝既逝,麻勒吉、贾卜嘉遵前嘱捧遗诏奏知皇太后随又宣示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侍卫等。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跪告诸王贝勒等日:“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索尼等皆异姓臣子,何能综理,今宜与诸王贝勒等共任之。”诸王贝勒等称:诏旨甚明,谁敢干预,四大臣其勿让。索尼等乃奏知皇太后,并誓告皇天上帝及世祖灵前,然后受事。其誓词称:“誓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不结党羽,不受贿赂, 惟以忠心仰报先帝大恩,若复各为身谋,有违斯誓,上天殛罚, 夺算凶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初八日戊午(2月6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宣布顺治帝遗诏,并遣官颁行全国。 初九日己未(2月7日) 皇太子玄烨即皇帝位,时年八岁。玄烨,清世祖第三子。母为孝康章皇后佟氏,一等公佟图赖女。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是日,颁诏大赦,以明年为康熙元年。十一日遣官颁登极诏于全国。</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沈阳,辽宁博物馆展出的“金瓯永固杯”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权永固。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器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江山难永固、朝代岂罔替?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乾隆朝初兴未艾,盛世辉煌终有繁花落尽之时,天时地利人和此为成事之机!我们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更要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历史是一面镜子,回顾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继往开来。学习历史了解清代帝王与帝国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当代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会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年五一小长假,别人旅游我宅家,看看闲书喝喝茶,漫步健身会老友,享受清闲笑哈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