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的李家大院

风信子(陈俊生)

<p class="ql-block">微信名:风信子(陈俊生)</p><p class="ql-block">微信号:15160237</p> <p class="ql-block">最近几年,我走遍了山西的晋商大院。领略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乔家大院,大气恢弘的王家大院。对从黄土高原走出去的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的山西晋商充满敬仰。他们勇闯天下,敢为人先,诚信经营,为富有仁,深得后人钦佩。</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大院…那一座座晋商大院,像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像一件件精雕细琢的艺术作品呈现在国人面前。为我国的古建筑宝库留下浓墨重彩的珍品。</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又来到黄河之滨的万荣县,探访有着晋南首富之称的李家大院,一睹它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李家大院,位于运城市以北38公里处的万荣县闫景村。李家大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 ,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景区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房屋近300间。整个院落为竖井式聚财型的四合院。既有晋南民居特色,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和欧洲哥特式建筑设计。</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大门,穿过善道,左拐,就看到几排整齐排列的石桩,据说,这是李家为来访的客人拴马用的。数了一下有100多根,相当于现在的停车场,好有气派。</p> <p class="ql-block">十二面砖雕影壁,是李家大院标志性建筑。北面的影壁中间为五龙戏珠,两侧为麒麟,寓意吉祥;南面影壁中间为福、禄、寿、喜、财;东西两侧的影壁为鹿鹤同春、封侯挂印。影壁设计寓意:四季平安,八方来财,一年十二个月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家的功德堂,匾额为扇形,寓意“善”是李家的座右铭。堂内挂满各种牌匾,以彰显李家行善之功德。其中,就有当时的伪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送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家第十五代“道”字辈李道行的住宅,自明堂。李道行,字子用,年轻时留学英国,并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回国后,立志伟业,实业兴国,李家生意在他经营时期,达到鼎盛。也是他将李家从封建商人转变为民族资本家。</p><p class="ql-block">为照顾这位英国妻子的生活习惯,为她建造了一经楼。一经楼依崖而建,是一字排楼阁。又称“藏书楼 ”。它的门和窗大部分是尖形和拱形,是典型的欧洲哥特式建筑。一经楼上面是中式的,下面是西式的,中西合壁,非常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李道行宅院的大门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大门的照壁是木头做的,方便进入和推拉。大门两侧有一幅对联:左侧 :三省台前设棋枰欢留朋友;右侧:一经楼上藏书籍遗训子孙 。最上方:“修德为善”。</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道行早前住过的旧窑洞。阴暗潮湿,光线不好,但房顶上的花墙做工精细,很有特色。是李道行为了赈济附近缺粮的村民,故意延长工期,让两队施工队相互比赛,看谁做得最好。</p> <p class="ql-block">这条主街道在李家大院中央,东西走向。在它的两边分布着李家的几座大院和宗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顺堂,该院创建于民国二十年,位于巷道南边西头,大门朝北,属于三进四合院。它的主人是李家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王和君。王和君精通医木,她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心灵手巧、记忆过人,还能双手打算盘。她的丈夫去世以后,由她与李大辅一起经营李家南院的生意,当时她年仅二十六岁。此院中的南山墙,从表面上看与普通的墙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里边的墙从外皮到窗户边有一米多厚,这就是李家特有的“保险柜”。可以存放金银细软。从二层阁楼可以通到夹层墙的里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福堂,此宅院是三进式四合院,前窄后宽,意为聚财。宅院的门楼是仿欧洲哥特式建筑,但他表面的砖雕图案却是典型的晋南民间文化艺术。这些精美的砖雕题材象征着晋南人追求富贵平安、多子多福、福寿双全的心理特点。该院建筑用料极为讲究,其二进院南房大梁是现存院落中最粗的。这和当时李家生意正处于鼎盛时期有着重要关系。当时李家建房时所有建筑用的木材都是纯东北松木,雇人常年驻扎东北林区,向家乡发运木料,直至修建完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溥堂是李家住宅院落中保存最完整、最具文化特色的院落。院主人李道荣自小在其父李敬伦(人称“文儒”)的熏陶下,博闻强识,他的书法、才学、修养、以及品行与宅院文化彼此辉映,形成这座宅院别具的文化特色。门楼为二层阁楼式建筑,左右带耳房,进深两椽,单檐硬山顶,檐下无斗拱。二层阁楼上朝南加上了晾台,弥补了院落朝向的缺憾,可以用来晾衣服和被褥,此为该院一大特色。该院的第二大特色是东厢房东夹层墙的设计,与道南一二号院厢房的夹层墙不同的是,东厢房的东墙从南到北20米全是中空的夹层墙,有一米厚。并且不单单只有秘藏财宝的作用,还能藏人躲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私塾院是李家为教育后代专门建造的学堂,建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此院分为东门楼、正房、东厢房、月亮门。私塾院圆门(仿木砖雕牌坊门)是李家大院古院落群中的经典之作。因第十六代“大”字辈李大辅留学日本,门采用日式推拉式的木门,装饰考究,图案精美,既节约空间,又开关自如。门楼七层镂空砖雕和琉璃艺术精美绝伦,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图案优美,工艺技法高超、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把晋南传统文化展现地淋漓尽致,可谓巧夺天工,堪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品。</p><p class="ql-block">月亮门两边的对联,是手指直接写在泥 坯上,再烧制而成,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指书对联。背面“福寿二字,“福”字头像鹤,福鹤延年;“左边的“寿”像蛇缠在柱子上,寓意长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放赈楼,私塾院东门楼旁的阶梯通向房顶的建筑,是李家的“看家楼”。李家当年专门成立了一个看护队。看护队不仅保护李家的安全,而且还担任镖局运镖。同时还兼管阎景村的治安。当时李家设粥场舍饭时,薛店村和阎景村的村民全部造册登记,届时鸣钟,村民自带碗筷,三餐不限量,吃饱为止。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放赈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德堂,此院是第十五代“道”字辈李道升的宅院。这座宅院创建于民国10年,是李家院落群中的上品。特别是这个门,除了门上的铁艺非常精致,此门进出总共有六道机关,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安全性和保险系数非常高。另外,此院门楼上方,院与院之间修建了防火墙,这一做法借鉴了徽式建筑中高低错落的马头墙。这些鳞次栉比的防火墙,一直延续到座北朝南的六座院落之间,在增强安全因素的同时,使院与院格局更明朗,更给古民居建筑群平添了层次感和韵律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是李家现存院落群中年代最久的一座宅院。它位于老院建筑群东南,与四合院建筑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为二进院落式布局,该祠堂用材考究、严谨,并附有精美的木、石、砖雕。用于每年祭祀先祖并接待外地同族人前来拜祀。</p> <p class="ql-block">在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壁”,用不同字体书写了365个善字。这是李家立家的座右铭。告诫世人,天天行善,永不停歇。</p><p class="ql-block">李家祖籍陕西韩城,明永乐年间因当地遭灾,一位名叫李百泉的人,只身漂泊,东渡黄河,落户万泉县薛店村。依靠缠簸箕、扎罗底 为生。。第八代迁居万荣闫景村。经过八代200多年的艰苦创业,在十五代“道”字辈达到鼎盛。李家生意遍布北京、上海、天津、陕、甘、宁等15个省市,40多个地县,有100多个店铺。做到了出门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p><p class="ql-block">富起来的李家人,没有忘记家乡父老,始终以诚信兴家,以实业富家,以慈善传家。身为晋南首富,最让人称道的是一次次的善举。万荣多旱灾,李家大设粥棚,接济百姓。自清末至民国,山西、河南发生了几次较大的旱灾,水灾,李家人四处放粮、舍饭,举债赈灾。先后拿出数十万两白银救济各地灾民。李氏家族历世数代,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急公好义、推仁行善。在人们的心目中,李家的德行善举远远超过其财富的份量。古人云:“今世尊荣,以财以物;后世尊荣,以德以行”。这确实很有道理。李家的善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不图报;善无止境;善不等待。</p><p class="ql-block">李家的善行观,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熠熠生辉,光彩照人。</p> <p class="ql-block">山西归来不看院。外地人说起山西大院,往往想到的就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乔家大院、富可敌国的王家大院。比起这两座大院,晋南的李家大院更具有中西合璧,中外文化相融合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在灿烂辉煌的山西“大院文化”中,李家大院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法。</p><p class="ql-block">离开李家大院,我又看到了大门口的那幅对联和一块红色的李家的善行观牌子,脑海里突然醒悟了许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