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雲野鹤的美篇

閑雲野鹤

达州印象之二 <p class="ql-block">4月3日,参观张爱萍故居。</p> <p class="ql-block">张爱萍故居位于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高石村,建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是四合院布局,是我国传统的歇山式全木结构楼房。房屋共29间,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正堂建于清光绪年间,1938年扩建左右厢房,张爱萍早年曾在此生活、学习,开展早期革命秘密活动。</p> <p class="ql-block">故居广场群雕</p> <p class="ql-block">张爱萍(1910年1月9日一一2003年7月5日)岀生于四川达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务院原副总理,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原副秘书长,原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p> <p class="ql-block">故居正门</p> <p class="ql-block">1990年10月,张爱萍将故居捐献给地方人民政府。故居展陈实物80余件,图片400余张,将军摄影、书法作品60余张(幅),真实展现了张爱萍的革命历程和光辉业绩。张爱萍故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已成为四川红色旅游和将军故里游的重要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神剑园</p> <p class="ql-block">“神剑”为张爱萍亲笔题写,人们也称张爱萍为“神剑将军”。</p> <p class="ql-block">红色达州:达州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当年,达州有八万多人参加红军,两万人为国捐躯,孕育了张爱萍,陈伯钧,向守志,魏传统等80多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和国将军。</p> <p class="ql-block">4月4日,游览石桥古镇。</p> <p class="ql-block">古镇大石门</p> <p class="ql-block">在中华民族不同的土地上,依旧保存了很多“活着”的古镇。古镇是历史底蕴的证明,也是一部“活着”的史书。石桥古镇位于达州市西部,有着达州“西大门”之称,属达川区管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醇厚的民俗风情,更有饮誉海内外的“中国红色第一街”。</p> <p class="ql-block">走进历史悠久的古镇,仿佛时光倒流,历史变迁如电影一样闪现着。踏上列宁街,你会被那古老的石牌坊所吸引。它见证了岁月的流转,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故事。1933年红军进驻石桥镇后,在牌坊上刻有拥护红军、活捉杨森刘湘等字样。在二号石牌坊上,曾发生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1933年10月的一天,一个年仅15岁的小红军,接到指导员下达的任务,在石牌坊上篆刻列宁街几个大字。在炎炎烈日下,他背着绳索,手握铁锤,锐意錾刻。就在即将完成的那个下午,突然想起了密集的枪声,但他仍然在完成指导员下达的任务。枪声如雨点般密集,子弹在牌坊上溅起串串火花。然而,小红军依然全神贯注地精锐的刻着,一分钟……两分钟……最后一个“宁”字终于完成了。但突然,一颗子弹射中了他,最终小红军英勇牺牲,鲜血染红了整个石碑,也染红了整个小镇。</p> <p class="ql-block">列宁街有清代修建的四座石牌坊,红军当年在石牌坊上刻下的“列宁”二字,保存至今。石牌坊都是三层斗拱,层层飞檐,古朴隽秀,尤为壮观。每坊额端分别刻有“五龙捧圣”、“双凤朝阳”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传统的“烟花”、“龙灯”、“狮舞”、“唢呐”、“烟火架”、“翻山跤子”等蜚声华厦,享誉神州。</p> <p class="ql-block">走在这被无数人踩踏青石板变形的老街上,读着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感慨万千。这些故事虽然距今已过去很久远了,但这座红色古镇依然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4月5日,游览鹿鼎寨</p> <p class="ql-block">4月6日,游览老城区三圣宫美食文化街</p> <p class="ql-block">三圣~刘备关羽张飞雕像</p> <p class="ql-block">手里拎的是当地特色食品≈粑粑糕</p> <p class="ql-block">4月7日,游览临江公园</p> <p class="ql-block">4月8日,自驾去开江县</p> <p class="ql-block">去开江途中,路过大风乡,很荣幸地见到了有百余年历史的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高拱桥</p> <p class="ql-block">高拱桥位于达川区大风乡政府所在地街头,东西横跨明月江,是连接大风、檀木等乡的交通要道。100多年前被誉为“郡诸桥之冠”。高拱桥建于清同治(1866年),为单拱大跨度飞架石桥。桥长45米高,高27米,面宽10.3米,均用青石砌成半圆形拱。两端共有石梯76级,坡度65度,桥两侧石栏高1米,用糯米和石灰浆交错相连,至拱顶化为弧形。《达县县志》记载:桥下原有铜钟一对,每遇风吹,嗡嗡长鸣,数里可闻。桥的两端各自有2.5米高,座围3米的石狮一对,相视嬉戏,跃跃欲奔。两岸的石壁上各建二郎庙一座,庙内各有威武雄伟的二郎神。</p> <p class="ql-block">大风乡明月江边</p> <p class="ql-block">宝泉塔</p> <p class="ql-block">普安镇的民宿区</p> <p class="ql-block">在宝泉塔山脚下,有一座红色文化陈列馆。它的前身为开江县普安镇宝塔坝村的王家大院。在王氏家族家风家训(读书明理,自强不息;善为本,孝为道,和为贵。)的世代传承下,从王家大院走出了王平夷等知名人士。王平夷原名王正煊,出生于开江县普安场大石桥(今宝塔坝乡宝塔坝村),高中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1937年到延安学习。1938年分配至浙江金华,创办《浙江潮》,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以笔为刀,刺向敌人的心脏。1939年,任金华、衢州特委统战工委书记。1943年,调浙江抗日八大队,先任秘书、大队总书记,年底接任大队长。1944年5月9日,40多名日军从义亭到上楼宅等地抢掠。王平夷得到情报后,立刻带人前往伏击敌人。曰军丢下20多具尸体,突围逃跑。1945年调任华东野战军一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长。1949年4月任华东野战军第一支队地方干部指导员,支部书记。同年5月3曰抵杭州投入接管工作。历任市劳动局副局长、局长等职,1953年6月担任市委副书记、副市长,1955年任市委第二书记,1962年任市委书记,曾被选为党的八大代表。</p> <p class="ql-block">王平夷长子王国平曾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据说,是他投资将老宅一一王家大院改造成红色文化陈列馆。下边这张图片就是王平夷、肖冰夫妇和两个儿子王国平(左前)、王安丰(右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红色文化陈列馆展览了大量不同革命历史时期英勇的开江人民同封建势力、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殊死搏斗的革命英雄事迹、实物和图片。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开江县这片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仁人志士描绘岀了一副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红色画卷,铸就出历经岁月涤荡仍鲜亮如初的红色精神。在这片大地上,共产党人为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开冮儿女。</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里用文字详细记载了无数英雄的感人事迹。受篇幅限制,无法全部录下这些文字。只能把英雄的名字记录下来,以示纪念:唐在刚,徐彦刚,覃文,蒋琼林,曾宪章,李贤斌,李成林,颜德基,王维舟,杨克明,乔典丰,朱汉雄,王恩眷,粟侠辉,魏环阁,马奎萱,陈可大,李介眉,曾敬孙,曾亚光,张朗生,王建鼎,张铎,邓述明,朱斌,王剑鸣,蒋伯华,唐伯壮,高献书,王伯鲁,傅卓仁,金戟声,刘朗怀,熊国炳,等等。开江红色文化陈列馆,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人文价值,已经成为开冮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缅怀先烈,继承遗志</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过唐在刚烈士,说“唐在刚是我党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革命英勇献身,功勋卓著”。周恩来总理说“唐在刚同志是我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政治家和红军将领,在创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中,功勋卓著。最后以身殉职。这种精神是我们全党学习的典范。他的牺牲是我党和全国人民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p> <p class="ql-block">徐彦刚牺牲后,朱老总说“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聂荣臻元帅评价“徐彦刚功勋卓著”。</p> <p class="ql-block">下午参观金山寺</p> <p class="ql-block">4月11日,游览人民公园</p> <p class="ql-block">购买当地特色食品粑粑糕</p> <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编辑:桃子;制作:司马沐阳</p>